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農村小學教學論文

農村小學教學論文

《品德與社會》是我國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核心。它承擔着培養社會主義國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質的重任,為幫助學生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門課程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注重通過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如何上好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在教學實際中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努力走進生活,貼近學生,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境,營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學會解決問題和清除煩惱,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充分享受成長的快樂。

農村小學教學論文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教師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也是學生最容易親近的人。小學生對某一個學科的喜好,由於年齡認知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老師的喜歡。因此,在平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無論課內課外,教師都要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揚民主,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把師生關係推向和諧。師生之間做到了心相通、情相連,學生的心扉就自然地向老師敞開了。在這種師生關係下進行教學,肯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氛圍,激發興趣

歐洲新教育家德可利樂認為:“興趣是水閘,依靠它能打開注意的水庫和指引注意流下來。”因此,要根據教材和農村小學生的特點,創設一種寬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在輕鬆、愉快、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教學中,經常鼓勵學生大膽彙報收集的材料,看圖説話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的興趣。在上課前幾分鐘,我臉帶微笑讓學生彙報收集的資料,學生講述後給予表揚與肯定,創造一個寬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接着讓學生介紹圖片,讓學生愛上《品德與社會》課,由此完成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化。

三、走進生活、學會實踐

《品德與社會》課本的內容和編排都緊密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從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質和健康教育,從法制教育到發展常識和國情教育,無不與學生的生活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生活中有豐富的案例和素材。我們可以多方面採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深入淺出,讓課本上的圖畫,課本上的事例活起來、動起來,讓事實説話。如:我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課堂上學生受到教育,紛紛議論學校的環境衞生做得不夠好:校園內學生亂扔廢紙、食品袋 ,走廊、教室的牆壁亂塗亂畫,有部分學生把垃圾倒在垃圾池外。如何改變這些現狀呢?怎樣才能讓學生所掌握的觀點不是紙上談兵呢?我便趁熱打鐵,組織學生開展了“我是環保小衞士”的活動,號召全班學生見到垃圾主動拾起,見到不良的行為大膽指正。把學生與其真實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觀察、感受、體驗、反思他們的生活,使我們的品德教學能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現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

四、結合語文教材,提高教學實效性

語文和品德與社會兩學科存在着關聯性和融合關係,雖説語文課和品德與社會課,對學生有不同的目標要求,但對人的培養卻是異曲同工。語文和品德與社會兩學科之間的融合,增強了知行合一的力度。這兩門學科在攜手走向共同的目標:幫助學生形成“道”──好的品行和素養。以語文和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的內容為例: 語文第二組《詹天佑》和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 不屈的中國人《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就有着關聯性和融合關係,品德與社會教材第二單元“不屈的中國人”包含了三個學習主題:(1)不能忘記的屈辱;(2)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3)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詹天佑》的歷史概念促進了對《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的歷史學習的理解,《詹天佑》一文用具體的人物事蹟印證着“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人們所做的努力。同時,詹天佑作為首批留洋兒童之一,作為日後成長起來的工程師而非政治人物的角色和行為,也豐富了品德與社會的歷史學習。有助於學生歷史地、發展地理解和認識社會。可見,我們可以利用語文教材讓品德與社會教學更精彩,更圓潤,更智慧。

五、面向農村,對學生進行《品德與社會》教育

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生衝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產生懷疑。我們的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麼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麼做?人們會有什麼評價?”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我認為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教育必須面向農村,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農村、愛勞動的教育。現在就有許多身在農村而不愛村、不愛勞動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普遍良好,他們學習的動力是考上大學,走出農門,離開家鄉……這樣的想法是片面的。這種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家庭、社會、個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這時如果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説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這就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六、以美冶人,對學生進行《品德與社會》教育

上好《品德與社會》課教師還應該運用美的教學手段給學生以道德情操的陶冶。人們常説:“鳥美在羽毛,人美在靈魂。”我在《品德與社會》課上着力刻畫、揭示人的靈魂美――人的道德品質、精神境界、思想意識和志趣情操的美。我在上六年級下冊《男生和女生》這一課中,時時教育學生如何和女生交往,男生如何對待女生,男生要處處樹立美的男子漢形象。男女同學互相幫助,互相提醒,互相學習,互相提高,營造一個美好的學習空間。此外,我還經常運用藝術的手段,如唱歌、繪畫、聽音樂等來薰陶學生的心靈,強化道德意識,做到情理交融。,積極的、健康的、高尚的、美好的道德情感就是在這樣潛移默化的陶冶之下,逐漸在學生身上形成。所以《,品德與社會》課如果沒有美育的滲透,是決不會取得成功的。

目前,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我們這些鄉村老師在思想上重視起來,以實際行動去參與;只要我們自我實踐、自我突破;只要我們遵從新課標理念,認真鑽研教材,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實際的方法,就一定能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我們的課堂達到和諧高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wnndg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