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打好基礎和提高素養的論文

打好基礎和提高素養的論文

三年級,走進了第二學段,與第一學段有所不同。經過兩年非常辛苦的工作,學生已經打下了比較好的語文學習的基礎。很多學生跟以前的學生的精神面貌有很大不同。

打好基礎和提高素養的論文

用好教材,則審美情趣能得到提升。

一、注重體驗感悟,提升人文精神

“訓練”用得少了,反覆出現的表示教師和學生行為動作的詞語是“體驗”“感悟”,這不僅僅是人文方面的,還包括語言方面的。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從訓練走向體驗感悟。

1.把握主題單元豐富的內涵

從孩子的生活,到中華文化的縱橫的、地域的,都涉及到了。有的主題,與過去相比,加深了。如“心中的秋天”,強調情景相生。二上主要感受秋天色彩斑斕,豐收景象。不單純是大自然的景色,把人的感情與大自然的景色融合在一起,使孩子的審美情趣提高了一層,在美麗的景色當中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八個單元都有比較深的可以考慮的地方。

2.在多讀中體驗感悟

語文,首先是感性的語文。以前,常見的是分析,用理性的眼光去看課文,語文課給我們留下的是理性的印象。語文中大量的文學作品要上成感性的語文,通過孩子的感情去觸動他。所以,新課程下的語文要多感受少分析。特別是年級比較低的三年級,兒童的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留給兒童的應是情感上的觸動,是一種形象,而主要的不是知道了一個什麼道理。

入情入境,融入自己的生活經驗。新課程是一種經驗課程,把自己的體驗帶到課程當中。並非一定創設某一種情境。入情入境是通過課文語言的描繪,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並不是一定要用大屏幕營造。

通過角色轉換體驗感情。我就是課文中的人物,我在此情此境下會產生什麼樣的感情。

用讀來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老師問:這個句子好在哪兒?學生説:就是感覺好,説不出好在哪兒,這是非常正常的。

以上這幾方面是體驗感悟的基本做法。

老師的做法常常是先抽象出來,先概括,再回到課文中去。這種做法值得反思。如,先感受兩個人的精神—哪裏體現出來的。

爬天都峯:從讀開始,結合生活經驗,最後用讀表達感情。這是很基本的。

秋天的雨:比較早地把寫景的文章進入了教材,也通過語言文字表達了感情。過去的比喻都重在形式,相像的東西。秋天的雨像鑰匙,主要不是一種形象,而是一種意象。中國人的寫作主要特點是把詞語安排妥貼,很少有奇句,美國人用一種獨特的比喻,別人沒有用過的,有新意的,表現創造精神。品味句子,即是學語言,又提升審美的情趣。

3.多元解讀文本,尊重獨特感受

文章只有一箇中心思想到現在思想的大解放,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一切閲讀都是誤讀。”不可能百分之一百還原作者的生活感受,或寫作時的心理狀態。胡適讀紅樓夢,毛澤東讀紅樓夢。讀書究竟是為什麼?説穿了是為我所用。如果只想還原,並沒有多大的價值。雖然偏激,但至少體現出,可能有多種思想。沒有絕對的錯誤。教材在多元解讀的思想上,比較開放。

發現列寧喜歡灰雀,這只是最表面的一層。後面可以發現很多,如,列寧非常相信孩子,非常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也很喜歡灰雀。

陶罐和鐵罐,老師千萬不要先入為主地給孩子一個寓意,開始要讓孩子自己讀,充分對話,再説自己想到了什麼。如,時間是最好的考驗,要謙虛,樸素為美。不要一個觀念固定下來。

英子的變化,想到的是什麼,一般性的是要鼓勵,要給別人掌聲。還有英子的自信,自強;人的面子。不同的孩子可以從中讀到不同的東西。

賣火柴的小女孩,資本主義,比童年,是不妥當的。基本的可以讀出一種東西,就是對弱勢羣體的關注、同情。要有一份同情心,這在中國是有現實意義的。民工子弟學校,雖然苦,要有希望。通過另外一種解讀,雖然苦,但不失對幸福、對光明、對美好的追求。歷久不衰的原因,就在於提供不同的人文啟示。

毛巾,毛的字形是難點,因一年級孩子左右不分。

朗讀也可以是多元感悟,多元表達。南泥灣,郭蘭英和崔健的不同唱法。國際歌,搖滾唱法。

二、優化學習方式,加強語言實踐

語文課,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人文精神要強調,但要防止語文本體的失落。人文精神應是在語言當中感悟。

1.引導學生探究語言規律

除了在我的發現中發現,怎樣在常態的語言環境中也發現語言規律?即在平常的閲讀中有所發現。

我的發現,要放手讓學生髮現。分辨,形聲字的規律,大部分可以讀聲旁,但部分不行。學生可以發現一系列親緣關係,偏旁,聲母,韻母……不要重在結論,讓孩子體會到中國的語言文字的魅力,如燥,聲母都是平舌。反義詞,都是意思相近的字組成的。中國的文字奧妙無窮。

語文園地中的練習,也可以發現,如,匆匆地( ),括號裏的詞語有沒有共同的地方?另一方面,表示動作的詞語前面,可以用這類詞語加以限定。讀讀記記,你怎麼記得那麼快?有規律。

更重要的是,把發現的精神用到常態的語言現象中,在課文中發現規律。盤古開天地,反義詞,近義詞,句子很工整。恰當運用修飾的語言,句式差不多,感覺特別有力,想象特別豐富。

趙州橋的語言規律。“有的有的”孩子容易寫得很接近,現在強調寫得不一樣,必須差別比較大。

花鐘,有的老師讓孩子畫一張表,幾點什麼花開,太簡單化了。語文的角度在於,同樣説花開,但表達方法不一樣。語文課就是讓孩子積累多種多樣的表達方法。這一段的重點就在於感受多種表達方法。

飲湖上初晴後雨,古詩,低年級,主要是讀背,從三年級開始可以感受一些表達上的特點。

民族小學,把人的感情通過動物表達出來。結尾是白描的句子,可以讓孩子説説眼前出現了什麼樣的圖畫。這篇課文就是一幅一幅的圖畫。如果讓孩子畫的話,就背離了語文教學的宗旨。只能畫在大腦裏!畫下來,影子就不會搖晃。情景教學不宜濫用!

2.鼓勵質疑問難,主動解決疑難

提出問題,篩選一些,着重解決一些。先解決大的重要的問題。如,五顏六色;一半一半。所有問題都要有着落!都要有交待!要保持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性。但處理上詳略、課內外是不同的。引導學生了解哪些問題更為重要。但並非無價值就不提,不懂就要問。中國:有沒有挨批評-聽話;美國提了幾個問題-關注孩子的發展。

閲讀是生命的歷程,怎樣提升人文精神。

一是在閲讀中學會閲讀,不需要很多地講方法。二是體驗感悟積累運用,三是精讀和略讀的'結合。

現在反對某某教學模式,因為新課程非常尊重老師自己的創造性勞動。

精讀課文的一種流程:一是初讀課文,暢談感受;二是合作探究,披文入情;三是梳理拓展,積累運用。

初讀課文,首先運用閲讀期待,激起閲讀興趣。這次課改的理論基礎,其一是建構主義心理學。以前多是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為背景的,主要是刺激反應強化,所以強調訓練。做題目,對的打勾,錯的訂正。從而學習知識,形成能力。另外還有多元智能和成功智力。建構主義主要是要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富饒的西沙羣島,閉上眼睛,一會兒就到西沙羣島了。這是典型的情境教學案例。但對大部分的課是不必要,沒有必要刻意地製造這樣的情境。大多數課都可以用問題情境來導入。由原來的認知結構,和新的學習材料,把差距揭示出來,使學生有努力接受新學習材料的心向。這就是一種問題情境。所以導語不需煞費苦心去設計什麼情境。孩子都有求知的願望,教師完全可以運用這種閲讀期待引入閲讀教學。

放手閲讀課文,給孩子留下強烈的第一印象,甚至產生心靈的震撼。然後學生交流第一印象,在交流中摸清學生的基礎。應該讓學生暢談感受。小珊迪,初讀後,孩子都會覺得震驚。初讀後,老師提問:這個故事發生在哪幾個地點?根據地點給課文分段。使學生學得無味。第一課時結束時,問:小珊迪到底會不會來呢?其實這都明擺着呢。

要正視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起點!不要都當作零。如果確實大多數孩子都體會到小珊迪苦,誠實,下面就不再討論這個問題。應使學生的學習有一個客觀的起點。

披文入情。劉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這是寫作和閲讀的真諦。披是披荊斬棘的披,剝開的意思。一是師生共同篩選問題;二是對課文的重點難點興趣點進行研讀,有時這幾方面是重合的,有時不一致,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點。

梳理拓展,積累運用。適度拓展,不要過度。還可以做一些創造性的綜合性練習。少做分解的如造一個句子,解詞。綜合性的,如寫一段話。

花鐘,是常識性課文。作為語文課文,知道花開的時間,只是很小的一個目標。

啟蒙時期的寫作,先放後收,先寫大膽文,再寫小心文。

寫作的源泉有兩個方面,一是豐富的生活,一是敏感的心靈。

小練筆,是閲讀和寫作的一種橋樑。

現在的高考題,都是話題作文,不是命題作文。範圍比較寬。

習作教學,在評價中指導。作前指導太多,討論怎麼寫就用了40分鐘,指導得越細,孩子的思維框得越死,孩子寫得越千篇一律。這是第一個觀點。

指導時,主要是話題,打開思路。千萬別討論一句一句怎麼寫。問問孩子有沒有東西寫了,如果沒有可寫的,再啟發啟發。採用展示和交流的方法。學生的作文寫完,給誰看?現在多數是給老師自己看。這是一種資源的浪費!能不能讓大家看?再差的學生,看看別人的習作也都會有一些長進。現在有些做法,習作向老師負責變為習作向全班展示,學生的責任感也增強了。年級低的可以不寫評語,給孩子發小紙條,每個孩子五張小紙條,認為好的就貼一張小紙條。評價由老師評價變成由學生相互評價。使孩子能夠品評作文的高下。高年級,要求學生至少給一篇作文寫一則評語。對孩子促進很大。老師也參與評選,每次評最佳作文五篇,非常慎重地在班裏舉行揭曉和頒獎儀式。讓一次作文成為我們班上一次盛大的節日。有效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評價,互相得到啟發。所以不能寫千篇一律的作文。就是要讓孩子千變萬化。

用寬容和欣賞的心態評價學生的習作。例,斯霞,阿姨是女的。

要有整體備課的概念,整組備,整組教。

綜合性活動,基本上是課外活動,但是必須要在課內展示。教學步驟與單元的學習同步。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民族的凝聚力。如海外遊子,首先想到的是家鄉的食品。

把書用足了,確實是非常豐富的課程資源。

教師和文本對話,積儲感受。不要先用怎麼教的眼光去讀課文,很功利,只當成技術上的操作。老師讀課文,首先純粹是欣賞的、放飛心情地閲讀,把自己的強烈印象帶到課堂上和教師交流。所以在備課的前面,應有自己與文本的對話。

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多元解讀的基礎是潛心讀書。

防止遠離文本,過度發揮。例,武松打虎後面,提供“救救老虎”的閲讀材料,學生討論保護老虎的問題。離題太遠。這裏,課程資源的開發應引向課外閲讀。

不要期望孩子能一刀切,齊步走。孩子的差異客觀存在,先天條件,後天環境,家庭教育。現在不是要拉小差異,而是要讓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差異發展。

後進學生也是教育資源。

教學貴在自然,不必刻意設計。平平淡淡才是真,從從容容的教學,躍動學生的情感,靜靜地讀書,細細地思考,這種課就是好課。

儘量在課堂上安排書面作業。每節課五分鐘十分鐘。這是人人能落實的有保證的做法。

考試必須是簡明而實用。有的練習是可以的,但做試題絕對不行。如,詞語接龍。不實用,沒有應用價值。作為趣味語文,積累詞語,是可以的。閲讀題目,寫作,是最基本的,不要花樣百出。

標籤: 素養 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wdey2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