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顯示度研究論文

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顯示度研究論文

[摘要]學校教育是培養公民素質的重要途徑,而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形成起着關鍵作用。儘管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是一個公認的、顯然的事實,但是通過實證調查,運用數學工具,探究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顯示度。這在國內還是首次、對所受教育年限與公民素質之間關係的分析、研究初步構建了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顯示度的數學模型,證實了基礎教育對提高公民素質有顯著作用;研究結論也佐證了基礎教育的戰略地位以及切實保障基礎教育優先發展的必要性。

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顯示度研究論文

[關鍵詞]基礎教育;公民素質;顯示度

一、背景及意義

提高公民素質是使我國由人口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轉變的有效手段。人才培養和公民素質的提高,教育是關鍵、是基礎。而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各級各類合格人才的奠基工程。

進入新世紀,不少國家(地區)賦予了公民素質教育新的內涵,更加重視公民素質的提高。例如,歐盟提出的蘇哥拉底(Socrates)計劃,旨在強化“歐洲域”意識(European Dimension)、培養積極的世界公民;在日本,公民教育主要集中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則為選修課程,其目標在於“培育學生作為公民所需的知識和基本素質”。在國內, “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有識之士指出,公民教育的欠缺正在制約着我國現代化的進程……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理論與現實問題”。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的提高儘管是顯然的、公認的事實,但本研究的側重點不是進行理論的思辨,而是進行實證的調查以及數據的分析處理,並進行初步數學模型的建構。根據所查閲的文獻,國內外的調查研究主要關注公民素質的現狀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美國教育雜誌《Phi Delta Kappa》一項持續33年的調查顯示:學校的核心使命在於培養年輕人公民素質的信念,沒有隨時間變化而動搖;“袁克敏等人圍繞新世紀黑龍江人形象進行了調查,對影響新世紀黑龍江人形象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剖析;何向東等人關於西部公民人文素質的現狀調查證明,人的素質與經濟發展有很大的正相關性。”

然而,從國內外已有研究來看,尚缺少用實證調查的方式結合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討基礎教育對提高公民素質所起作用的研究。至少目前國內還沒有關於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顯示度研究。本研究的概念界定及問卷設計具有獨特性、新穎性;調查涉及面廣、樣本大;數據的類型多,分析處理難度很大。本研究對於應用數學方法和統計工具研究教育問題是大膽的嘗試,對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是有益的探索,也為研究其他教育問題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基本概念的闡釋

(一)公民素質

公民素質是作為一個公民應具備的一種內在的質的規定性,它具有穩定性,代表着個人的品格特徵。不同學科、不同學派、不同時代對此有着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關於公民素質的構成,有多種劃分方式。比如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本研究採用五分法,將公民素質劃分為五個維度:思想品德素質(以下簡稱“思品素質”)、文化科學素質(以下簡稱“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法律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以下簡稱“勞技素質”)。進行這樣劃分主要是基於以下三點:第一,比較全面,各種素質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第二,認同度較高,各種素質的具體內容既包括傳統意義上對公民素質的理解,又較好地結合了時代發展所賦予公民素質新的含義;第三,比較科學,指標體系明確,條目較清晰,便於維度的再劃分,便於進行科學測量與評價。

(二)顯示度

就目前所查閲的文獻,在教育學領域,較少涉及顯示度的概念,對顯示度的認識也尚無定論。本研究將“顯示度”界定為“作用或者重要性的顯現程度”,而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顯示度是指基礎教育對於公民素質提高的直接或間接作用的顯示程度以及社會對其瞭解認同的程度。

本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刻畫顯示度:一是從影響因素的角度,除遺傳因素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對公民素質的形成皆有影響,通過對幾個因素的比較分析,探討學校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重要性;二是從影響時間(教育年限)的角度,探討公民所受基礎教育的`程度與公民素質高低之間的關係;三是從影響範圍(五個維度)的角度,探討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各個維度的影響情況。

三、研究假設、思路、方法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育人活動,同時也是完善個體的素質結構、提高個體綜合素質的活動。為此,本研究的假設是: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從一般意義上講,所受基礎教育年限越多,人的素質越高。

本研究以現狀調查為基礎,通過構建數學模型,定量分析基礎教育與公民素質提高的相關性,探討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影響和作用,所採用的統計分析軟件是SPSS12。0。

四、問卷的編制以及調查樣本分析

(一)問卷的編制

問卷的編制以前文所定義的公民素質結構為基礎,劃分為五個維度,每個維度以分量表的形式出現。在參考國內外相關內容的著名量表基礎上,根據理論構架和實踐要求自行編制題目。問卷先後共進行兩次試測,分別在重慶市的兩個公共場所進行現場調查,調查對象共362名,通過試測,剔除題意不明、有歧義且不能滿足相關心理測量學指標的題目。所有題目均採用Liket5點記分:1表示完全沒有、2表示可能沒有、3表示説不清、4表示可能有、5表示肯定有。最後確立了包含31個題目的正式問卷,經信度檢驗,其克倫巴赫α係數=0。852,這説明該問卷的信度較高。在內容效度方面,我們邀請心理學、教育學專家對問卷題目所反映的行為樣本的代表性進行判斷,保證問卷的有效性;在結構效度方面,絕大部分分量表之間呈中等程度相關,符合量表編制的一致性與異質性的要求。

(二)問卷的調查樣本分析

本次調查集中於2007年6—7月,由專門的調查人員,在重慶市選擇了頗有代表性的酉陽縣、忠縣、巴南區、北碚區四地進行,發放調查問卷1832份,共收回有效問卷1811份。巴南區屬於主城區,北碚區屬於主城區,也是城鄉結合地區,忠縣處於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酉陽縣處於貧困的偏遠農村山區且是少數民族自治縣。

經統計,樣本的具體情況如下:從年齡上劃分,5~6歲佔2。6%,7~17歲佔32。2%,18~24歲佔13。8%,25~34歲佔15。7%,35~44歲佔16。2%,45~59歲佔14。9%,60歲以上佔4。6%;從文化程度上劃分,學前佔3。7%,小學佔11。1%,初中佔36。5%,高中佔32。4%,大學佔14。5%,研究生佔1。8%;從職業劃分上,學生佔34。8%,工人佔12。7%,農民佔11。0%,幹部佔8。1%,教師佔8。8%,醫務工作者佔7。5%,商業人員佔8。0%,個體户經營者佔6。1%,其他佔3。0%。

因此,從總體上説,本次問卷調查的樣本選擇充分體現了區域、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等諸多方面的代表性,過程符合隨機抽樣的要求,結構較為合理,反映了重慶市公民的基本狀況。

五、數據的分析及研究結論

根據本研究的目的,數據處理分析主要圍繞三個方面的內容展開;其中第一、二部分內容是第三部分內容的前提與邏輯基礎,第三部分內容是前兩部分內容的推演與深化。

(一)影響公民素質形成的各項因素分析及結論

根據調查數據,對公民素質與影響公民素質形成的各項因素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

從表1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家庭、學校、社會、遺傳及其他與公民素質的相關係數分別為0。535、0。638、0。316、0。114、0。090,且它們與公民素質均成正相關並達到顯著水平。在所有這些因素中,學校與公民素質的相關係數最大,由此説明影響公民素質的首要因素是學校教育,亦即學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質的主渠道。

結論一:學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質的主渠道。

(二)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顯示度分析及結論

1.不同學歷的公民素質得分總體描述

由表2可以看出,公民的綜合素質隨學歷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從學前到小學,綜合素質均值增長率為92。47%,從小學到初中增長率為17。68%,從初中到高中增長率為10。19%,從高中到大學增長率為2。53%,從大學到研究生增長率為1。14%。以受過大學教育的對象為參照,基礎教育階段的貢獻率58。93%,這充分説明基礎教育階段對公民素質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由上分析看出,學校教育對提升公民素質有着積極意義,隨着公民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公民素質基本上都呈現較穩步增長的態勢。

結論二:所受學校教育的年限直接影響公民素質的高低。

2.不同學歷公民總體素質的差異性分析

為了從總體上檢驗不同學歷公民素質的差異。我們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其結果見表3。

表3表明,各個層次學歷之間的綜合素質得分均值之間存在顯著差異(F=21。729,P=0。015)。

為了明確哪些層次之間存在差異,我們進一步作了組間的兩兩比較,見表4。

表3表明,不同學歷層次的公民綜合素質之間總體上存在顯著差異。表4表明,學前與其他學歷層次的公民之間在綜合素質存在顯著差異,小學、初中、高中學歷的公民素質存在顯著差異,但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公民之間綜合素質的差異不再顯著。由此可見,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教育對公民素質的提高是明顯的;高等教育對公民素質的提高雖也有幫助,但作用不再明顯。因此可得到基礎教育階段是其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

結論三:基礎教育是公民素質形成的主要階段。

(三)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顯示度初步模型的構建及結論

前文分析表明,學校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有顯著作用,基礎教育是公民素質形成的主要階段。為了進一步定量刻畫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顯示度,構建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初步數學模型,在(一) (二)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又作了較深入的一元迴歸分析和多元迴歸分析。

1.教育年限與公民素質線性關係分析

為更進一步明確教育年限與公民素質的關係,我們根據有效問卷的數據,以“教育年限”為自變量、“公民綜合素質得分”為因變量作迴歸分析,結果得到迴歸方程如下:y=9。543+0。835x,其中y為公民綜合素質得分,x為教育年限(各種學歷對應的教育年限為:小學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學16年,研究生19年)。

為了驗證該方程式是否具備統計意義,我們對該等式進行了迴歸模型的有效性檢驗。表5、表6為方差分析與模型綜述結果。 我們知道,當迴歸係數顯著性概率值小於0。05時。迴歸式具有統計意義。在本次檢驗中,表5中的F=60。696。P=0。000<0。05,所以該回歸方程有意義。

表6的模型綜述表明,變量x與y的相關係數為R=0。878,説明二者(綜合素質和教育年限)關係密切;R2=0。771,説明變量x可以解釋變量y的77。1%變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受教育年限與公民綜合素質的關係可以用如下方程表示:y=9。543+0。835x。這説明學校教育對公民素質的影響表現為直接的正相關。

結論四:所受基礎教育的年限與公民素質呈正相關關係。

2.公民綜合素質與五種素質間的多元迴歸分析

本分析的目的在於通過多元迴歸分析瞭解五種素質對公民綜合素質的影響程度。

以五種素質得分均值為自變量,以綜合素質總分均值為因變量,應用全迴歸法,結果見表7、表8。

首先對迴歸方程的有效性進行了檢驗,由表7得知F=147。275,P=0。000<0。05,所以該回歸方程有意義。隨後得出迴歸方程為:y=1。740x1+1。747x2+1 236x3+1。017x4+1。097x5+1。718(係數的大小表明對總分影響程度的大小)。其中,總分為v,法律素質為x1,文化素質為x2,勞技素質x3,健康素質為x4,思品素質為x5,可見,對綜合素質影響比較大的是法律素質、文化素質兩項,比較低的是健康素質、思品素質兩項。

從多元迴歸方程式可以看出,基礎教育對思品素質、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法律素質和勞技素質的作用都是正面的。同時,各種素質對綜合素質的影響係數大小不同但是都有顯著性意義,這説明基礎教育對公民各項素質形成的影響並不均衡,具體表現為:基礎教育對法律素質和文化素質形成的影響較強;基礎教育對思品素質和健康素質形成的影響較弱。

結論五: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各維度的作用都是正面的,但影響不均衡。

綜合以上對調查數據的分析,我們得到了以下結論:

結論一,學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質的主渠道;

結論二,所受學校教育的年限直接影響公民素質的高低;

結論三,基礎教育是公民素質形成的主要階段;結論四,所受基礎教育的年限與公民素質呈正相關關係;

結論五,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各維度的作用都是正面的,但影響不均衡。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定量分析所得到的結論不僅實證了研究假設,而且刻畫了基礎教育對提高公民素質的顯示度。這加深了我們對基礎教育作用及意義的理解,即基礎教育對提高公民素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説基礎教育對提高全體公民素質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其戰略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rdq0w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