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物理課堂教學研究的論文

物理課堂教學研究的論文

摘要:為了解決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不能適應時代要求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諸多問題,本文提出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應用在我國教育界享有盛名的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裴娣娜教授等人的主體性教育的理論研究做指導,在課堂教學實施的全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之得到良好的發展。

物理課堂教學研究的論文

關鍵詞:物理課堂教學主體參與意識

問題提出:

當前,我國正處於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轉型時期,正處於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同歷史上任何一次偉大的變革必然要突出人的問題一樣,人的問題一直伴隨着我們改革的進程,人和人的主體性問題再次成為當今時代精神的精華---真正的哲學主題。社會發展與主體意識的進化是同一過程,這是互動的兩個方面,兩者互為因果。每一個都可以作為對方發展狀況的量度。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的發展都喚起主體意識的新的覺醒與進化,主體意識的每一次覺醒與進化也都反過來推動社會的發展,促進人類的進步,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

古代人的觀念強調:"我不屬於我自己,我是屬於城幫的"。

中世紀的觀念是:"我們不屬於自己,是屬於上帝的,要為上帝生,為上帝死。"

到了現代,人們的觀念強調的是:"我們屬於自己,不屬於任何人,也不屬於天使和上帝。"

時代呼喚着人的主體性,人們也殷切期望教育能弘揚人的主體性,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界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對人的價值和人的地位問題的重視是不夠的,在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上,把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人為地對立起來,並過分注重教育適應社會的價值而忽視教育促進個人發展的價值,不重視人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在教育過程中,僅僅把學生當作教育的對象和客體,忽視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和發揮,使學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縛。由於種種原因,目前,大班級教學仍是我國中學教育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而課堂教學又是學科教學的主要手段。我國中學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就拿我校來説,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

1課堂教學的重點瞄準升學,考試的目標,只注意書本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按中等程度的學生的水平備課,講課。不能照顧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3教師的教育觀念比較陳舊,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主要以教師的講授活動為主,忽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的發揮,那種只把學生當作盛放知識的容器的錯誤認識仍然影響着許多人。

4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除了進行補課以外沒有更好和更有效的解決學習困難的辦法。

5對學習效果和學習成績大多采用總結性評價,對學生的評價,經常是服務與社會功能和管理功能(更好地管理學生),而以犧牲學習功能為代價(即促進學生的學習)。

研究背景:

背景之一:

1990年至今,在陝西,山西,北京等地區的部分小學和初中開展了JIP的實驗研究,中學JIP實驗是《提高中學生學習質量整體改革國家行動計劃》的簡稱。十年來,JIP實驗進行了兩輪,在初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和經驗。JIP實驗對於學科教學提出的要求是:在"主體參與,分層指導,及時反饋,激勵評價"的十六字原則指導下,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參加學習全過程並逐步貫徹"建構學生主體,培養創造能力,實現整體優化,促進全面發展"的新思路,堅決體現"主體--創新--實踐--發展"的主題詞。

背景之二:

自從97年09月開始,山西,江西,天津率先使用了新教材進行試教改革實驗,我校也參加了試教改革,新教材在編寫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具體有以下的特點:

1新教材力求掌握好教學要求和程度,增加彈性,便於在教學中因材施教,這時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2注意到循序漸進,知識是逐步擴展和加深的,能力要求逐步提高。

3教材在敍述中注意講清思路,力求簡潔,順暢。

4教材鼓勵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方面。

5靈活滲透,擴展知識面。

6加強了實驗。

7練習和習題的編排,以利於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分層教學。

8形式活潑。

從以上兩個背景材料可以看出,無論是教改還是JIP實驗都已深深地認識到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發揮學生主動性的首要問題,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就不可能發生。

理論構思: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人的認知思維活動的主動建構過程,是人們通過自身原有的知識經驗與外界環境進行交互活動以獲取,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的學習模式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活動從教師的"教"為主轉移到以學生的"學"為主,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指導者。

2知識是學生自己建構的,而不再是教師傳遞的,學生通過與外界環境之間的交互活動來獲取與建構知識。

3注意真實任務的完成。枯燥抽象的信息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只有從真實情景出發,通過分析解決真實問題,才有利於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獲取。

針對高中學生在物理學科學習方面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包括興趣,學業成就,以及他們將來的發展方向等)情況,以及物理教學的三大特殊性即: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以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知識結構為中心;以物理教學緊密聯繫實際為原則。利用新教材的特點,採取對學生實施有差異的分層次的學科教學的方法,促使所有的學生(學習的發展方向是不盡相同的)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在物理學科的學習方面都能夠較好的發展,為今後的繼續學習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

研究問題:

本應用研究主要解決的是培養學生的主題參與意識,根據物理學科本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在學習活動中採用使學生主動探索的基本形式,根據學生的主體參與過程:興趣--分析--創意--操作--評價,為做到既保證班級整體教學的高質量,高水平,又適應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在教學中運用恰當合適的教學策略,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分層分類指導和推進,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參與。

要完成研究的目標,首要的問題是,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確立以主體教育為核心的現代教育主導觀念,確立現代的學生觀,教學觀,質量觀,效益觀和師德觀,充分理解學生,創造機會,使之體驗成功,注意個別差異,使之主動發展。具體做法如下:

1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學生的'主體地位,應用主體參與型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

2在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水平。

3在集體學習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個性,並通過教學過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4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形成性評價,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同學間的相互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研究方法:

採用實證研究法,根據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擬定一個調查問卷,對高一新生進行調查,並對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從中得出必要的結論和診斷,即查明學生對高中物理學習的準備程度。

採用教育實驗研究法,根據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即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通過對物理教學過程加以適當的控制,把一定的教學手段作為條件,學生作為觀察對象,排除一些無關因素的干擾,突出所要研究的實驗因素,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測量,將得出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統計,比較。從而通過實驗探求在怎樣的教學條件下才能促使學生獲得理想的或最優的發展,從而比較準確地探索出事物間的因果關係。

研究計劃:

1、準備階段(2000年5月--8月)

(1)形成研究假設:採用主體參與型的教學模式及形成性評價,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成績,自信心等方面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2)制定教學研究方案。

--基本情況問卷調查

設計一份調查表,有關學生自身情況及在初中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對物理教師的期望等。

--編制側重理解和應用的前測試題

進行前測,對試卷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然後再次發問卷,瞭解學生答題時的想法,從而獲得學生的前概念,找到教學的切入點,為進一步教學做依據。

--教學過程中利用觀察法,對學生進行仔細觀察,詳細記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數量和質量,每一個月作一次總結。

--選取幾節典型課,作為案例進行分析,得出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結果。

--後測,採用和前測相似的辦法,總結得出結論。

2、實施階段(2000年9月--2001年7月)

第一階段(2000年9月--2001年1月)

(1)對高一新生進行學習成績,習慣,學習方法等方面的摸底調查,積累原始數據和材料,邊瞭解,邊實施,逐步修改完善實驗的方案。

(2)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方面的教育,做好初高中學生的銜接工作。

(3)利用一切條件逐步樹立學生的學習主題意識,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4)逐步建立學生互幫互學的學習小組,開展課堂討論,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防止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現分化。

第二階段(2001年2月--2001年7月)

第一階段給了學生一段確定和調整自己興趣愛好的時間,從第二階段開始將對學生實施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以滿足各種程度的學生的需要。

3、實驗的總結和評估階段(2001年7月--2001年12月)

對實驗中取得的資料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對研究假設進行檢驗,得出結論。

參考文獻

1許耀剛:《中學物理教育學》,新疆科技衞生出版社,1993年版。

2張天寶:《基礎教育新概念--主體性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3倪傳榮:《主體創造發展--中學JIP實驗在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裴娣娜:主體參與的教學策略,《學科教育》,2000年第一期,8-11頁。

6保羅布萊克:物理教育評估,《物理通報》,1999年第10期,3-8頁。

7李琪,張永昌:即使性評語在教育中的新嘗試,《天津教育》,2000年第一期,7-9頁。

8鄒興華: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改革的研究報告,《學科教育》,2000年第四期,7-14頁。

9廣東省江門市第一中學課題組,"三主"教育階段性研究報告,《教育導刊》,1999年第四期,28-30頁。

10韓清林:關於"自主學習"教育教學改革實驗的若干基本問題《河北教育》,1999年第12期,4-10頁。

11曲亮生,郭玉英:認識我們的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學生對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對物理課程期望的調查研究,《物理教師》,2000年第5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vn0r7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