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現代語文課堂教學研究的論文

現代語文課堂教學研究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語文課改;課堂教學;反思

現代語文課堂教學研究的論文

論文摘要:在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中,有不少老師對現代語文課堂教學尚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只重形式,不重實效,值得我們反思。我們應倡導師生平等,注重教學手段的有效性,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發展功能,防止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假創新”。

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全國實施以來,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一些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思路、教學方法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但是在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對現代語文課堂教學尚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在課堂教學中所謂的“創新”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若即若離,或貌合神離,只重形式,不重實效,這些應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教師角色的模糊——“主宰”與“主導”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該充當什麼樣的角色呢?拿“閲讀與鑑賞”課為例,教師應該“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閲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閲讀的促進者。”“組織者”“促進者”還好做,單説這“平等的對話者”,部分語文教師可能一下子難以接受:從教學責任心考慮,各教學環節、各知識點總放心不下;從“師道尊嚴”和知識的權威性考慮,那就更不能接受了。於是就經常出現“假啟發”、“偽討論”的怪現象,搞得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不倫不類,半舊不新。而學生聽慣了“老式”語文課,對老師的“新式”教法也很不適應,要麼不配合,要麼亂配合,最嚴重的還會使課堂變成鬧劇的舞台。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這種帶着“怪味”的師生關係、教學關係,必然導致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大打折扣,該講的知識點沒講清,既定的教學目標難實現。

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由於受到傳統語文教學觀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的雙重影響,確實很難一下子擺正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位置。傳統語文教學過分強調了老師的作用。當然,在教學中老師的主導作用是萬萬不可少的,但一旦“主導”變成了“主宰”,那語文課堂就真的變成“一言堂”了。著名語文教育家、“情感教學法”創始人於漪老師,也曾對自己苦苦追求的教學風格作了這樣的感歎:“我上了一輩子課,教了一輩子語文,但是上了一輩子深感遺憾的課。”雖然於老師言辭頗含謙虛,但“情感派”中過分強調語文教師的“演技”這一點,在新課程背景下看確可算是一種遺憾,畢竟教學的主體是學生。

在現代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到底是個什麼角色呢?有人給這個角色起了個漂亮而又響亮的名字:“平等中的首席”。

二、教學手段的模糊——“重形式”與“重內容”

語文教學手段的選擇,應以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現狀為依據,有很多教學方法、手段,如果運用得當,是能夠更利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實施的。切不可錯誤地認為追求新奇的教學手段就是實施新課標的全部任務。

1.論交流。課堂討論,這本來是最能體現學習自主性、最能充分體現教學民主、最能體現學生個體才能的教學方式,但如缺乏針對性,不分文體,不分知識點,不分難易,遇到問題(甚至不是問題的問題)就展開討論,且不説這課堂效率如何,但説學生,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整個課堂就只剩下熱鬧和嘈雜了,要談實際效果就得打個大問號了!比如在《荷花澱》一文的教學過程中,就有老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要寫白洋澱地區的這一羣女人”這個問題,學生表達了諸如“女人蔘戰,讓戰爭變得不再恐怖”“全民皆兵、萬眾一心、戰爭必勝”“三個女人一台戲,更添生活情趣”等見解,教師還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實際上是對作品詩情畫意的曲解,最終造成了學生對文本的誤讀。事實上,語文教學中,根據文本的不同,教學目標的不同,教學手段也應有所變化,有時候的確需要討論交流,有時候卻需要凝神靜思,或朗讀體悟。語文課,怎一個“討論”了得。

2.媒體手段。科技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教育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運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不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須的。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動力,創新思維能力的出現,往往是在最佳心理狀態下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結果。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從各種活動性的教學中獲得真知,獲得主動,從而獲得成就感,是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為此,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充分運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的手段,挖掘學生身邊耳熟能詳的教學素材,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這些教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教學資料的合理運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比如《斑紋》(江蘇版《現代散文選讀》)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藉助圖像、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展示大自然神奇的一面,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從而通過直觀感受強化學生對作品主題的深層思考。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上,出現了兩個極端:

(1)多媒體設備使用率不高。對這個問題部分老師是這樣考慮的:首先是怕完成不了教學任務,自己講既快又“放心。”其次是運用多媒體教學事先要蒐集大量資料,準備起來麻煩,備課量大。上公開課那是沒辦法,平時還是“務實”點吧。其“務實”之“實”,也許就是用老辦法講老問題吧?老這樣“務實”,新課改什麼時候才能成功?另外,也有教育輿論不重視的原因,未能對滿堂灌、滿堂練的教學現狀引起足夠的重視。聽之任之,甚至不乏看到教師不講、少講就不舒服的評價心理,少數家長似乎也很不滿意這種“偷懶”的教學方法。因放了點教學片而遭到白眼的語文老師應該不在少數吧。

(2)濫用多媒體設備。多媒體工具在解決部分教學問題時的確有口頭講解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比如賞析生動可感的文學形象,分析複雜的結構思路,展示作品複雜的人物關係,再現作品絢麗多彩的自然背景,這些都是口頭文字很難表達清楚的。但如果用投影儀只是為了投放試題,對對答案,用語文教學課件只是為了展示老師的詳細教案的話,這豈不有點拿爵士鼓為京劇伴奏的味道?如此濫用,不用也罷!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事關整個教學方式的變革、教育環境的創設的大事,與傳統教學中亮亮“小黑板”是有本質區別的。語文教學本來是可以很簡單的,就是讓學生感覺語言文字,其他技術、模式、程序、方法之類的東西,都必須統一在這一點上才有意義,否則就是形式主義。

三、評價功能的模糊——“診斷功能”與“甄別功能”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語文成績的不確定性是最大的。有的學生會出現考試時好時差的現象,不像其他如數理化之類的學科,考試成績可以相對穩定在某個分數區間。這一切都與作為評價規則的`試卷有關。作為評價學生語文素養的一份語文試卷,其命制過程應該是極其艱難的,既要考查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考查語言運用的能力,又要考察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更要考查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情況。一份兩個半小時量的試卷需要承擔如此眾多的評價任務,其難度可以想象,其目標達成度更可以想象。每年的高考語文試題都要招來諸多微詞,這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我們絕不能憑一份試卷來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狀況,從根本上講,還得依靠對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來評價。

“評價的各種功能都不能忽視,但首先應充分發揮其診斷、激勵和發展功能,不應片面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考試的主要功能就是甄別和選拔。

可以這麼認為,相對於書面(試卷)評價而言,對學生語文學習過程的評價才是客觀、公正、科學、合理的評價。比如:對學生閲讀與鑑賞能力的評價,就要制定一個相關的評價細則,包括對作品意思的整體把握能力、對藝術形象的感悟和文本價值的獨到理解能力、鑑賞評價作品的能力等若干方面。這樣才能真正反映一個學生在閲讀與鑑賞方面的水平狀況。

語文學習過程評價主要依據是課堂表現和作業表現。可以事先設計表格,根據學生在課堂上提問答疑、討論分析等方面的表現,以及語文課堂、課後作業完成情況,分別打上等級,記錄一段時間後,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狀況就非常清晰了。我相信,學生語文學習過程評價等級高的,考試成績也不會差。因為過程評價才是真正讓學生髮揮學習自主性的最直接的動因。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傅劍雄.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課堂教學地位論[R].

[3]陳英.告別課堂“偽討論”,還課堂一分純淨[R].

[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N].中國教育報,2001.

[5]李海林.個性化的語文課與語文教師的個性[J].中學語文教學,2002.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kw897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