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經驗研究論文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經驗研究論文

一、巧用詩句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經驗研究論文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科學地引入一些詩句,並讓學生分析其所反映的生物現象與生物學規律。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表明環境影響生物的生長、開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氣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開得晚。才有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自然現象,豆苗與草,相互爭奪陽光、水分、無機鹽和生存的空間等,屬於競爭關係;“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盛,即草多了,草吸收的水、無機鹽就多;草擠佔豆苗的生存空間,遮擋陽光影響豆苗的光合作用,導致豆苗生長緩慢,因此,才有了“草盛豆苗稀”的景象。所以,在教學中導入詩句,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不僅瞭解了生物現象和生物規律,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寬度。

二、引用成語

成語也是中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入成語,提高生物教學效果。在這裏通過案例來説明,教師可以列舉一些成語,讓學生通過分析,説明能反應生物影響環境的成語,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由於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須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響環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濕度等。“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用來比喻大的事情要從第一步做起,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漸積累的,人要走路,必須要穿鞋,鞋是人們為了保護腳部免受帶稜帶刺的硬物傷害、便於行走和禦寒防凍而穿用的兼有裝飾功能、衞生功能的足裝,這是不言而喻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螳螂吃蟬,黃雀吃螳螂,體現了生物之間的捕食關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白蟻在大堤內挖洞影響了大堤的牢固性,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每種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在這樣的教學情景下,學生既可以深入瞭解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相關知識,而且可以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自然現象做出科學解釋的能力。

三、借用俗語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被廣泛應用,並且流行的俗語,這些與自然的`生物學現象和規律有着密切的關係,如:“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這個俗語説明的生物現象是變異,“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體現了親子間和子代個體之間具有不同的性狀,因此體現了生物的變異現象。俗語“瑞雪兆豐年”中隱含的能對生物產生影響的非生物因素是水,“瑞雪兆豐年”,意思是冬天多下雪,土壤中含有的水分增多,有利於植物的生長,所以,“瑞雪兆豐年”中體現了環境因素中水對生物的影響。另外,還有“大樹底下好乘涼”是由於植物通過蒸騰作用,向空氣中散發的水分,帶走大樹周圍的一些熱量,從而降低了大樹周圍的温度,使得大樹底下比較涼爽。這説明大樹影響了周圍環境的温度,屬於生物影響環境的自然規律;“魚兒生活在水中”,魚用鰓呼吸,用鰭游泳,必須生活在水中,離開水就會死亡。魚兒離不開水,説明了生物依賴環境的自然規律;“葵花朵朵向太陽”是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太陽光對生物向日葵的影響。總之,在教學中,這些妙語的應用,不僅增添了生物教學的趣味性,而且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83wqw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