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語文教育教學論文範文

語文教育教學論文範文

愛是教育的主題,是成功的祕訣。教育之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小編收集了語文教育教學論文範文,歡迎閲讀。

語文教育教學論文範文

語文教育教學論文範文【一】

一、針對高中語文教學不足的分析思考

(一)學生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

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沒有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部分學生總是認為語文能力是通過長久的學習積累起來的,語文是自己使用的母語,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在使用,無論怎麼學習,提升幅度都不大,只需要在考試以前進行簡單的複習就可以了。因此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將多數時間用在了其他科目的學習上。其實語文的魅力是無限的,只要長時間堅持,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二)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

雖然素質教育一再被強調,然而要將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完全變成素質教育卻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高中生面臨巨大的升學壓力,而學校則面臨着升學率這一巨大的競爭壓力,這就導致學生學習語文時的重點成了鑽研解題技巧,部分學生甚至將各類型的參考資料作為教材,殊不知語文教材中那些經教育界行家裏手精挑細選的文章,豈是那幾本簡單的參考資料就可以取代的?這種完全拋棄精華的學習模式根本不能真正幫助高中生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三)教師水平有待提高

倘若課本是語文教學的靈魂,那麼語文教師則是語文課堂的主導。教師的責任在於傳道、授業、解惑,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學習水平、教學習慣直接影響着語文教學的效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但要將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還必須要將學生的主動性充分挖掘出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倘若教師自身的水平不高,就必然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一些高中語文教師常常會選擇照搬一些較為新穎的教學模式,然而並未考慮到學生自身的個性、差異性,這樣非但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

二、針對以上問題的改革措施

(一)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會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視培養與激勵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應當注意加入激趣這個部分,利用這個部分充分開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感受語文的魅力。例如,教師可以運用創設情境、設置問題、直奔主題、引用名言警句、運用成語、背古詩、講故事、看圖畫、猜謎語以及聽音樂等方式,讓每一堂語文課都充滿吸引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想象力、活力與激情。通過激勵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產生共鳴,實現“親其師,信其道”的目標,最終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高中語文教師要使語文教學融入“人文味”

語文教學首先必須要具有“人文味”,因為語文教學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人文教育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所謂人文教育,就是指要將人類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過知識傳播和環境薰陶,使之內化為人的品格、氣質、修養,併成為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説,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人文教育,那麼必然會走向消亡。而語文學科恰好是人文精神滋養的沃土,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使語文教學融入“人文味”。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高中語文課堂中讓學生從“讀”到“悟”的過程屬於一個從已知領域逐漸向未知領域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去發現問題,從而指引學生去尋找已知與未知之間的潛在聯繫。教會學生有效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遠比直接向學生灌輸知識更為重要,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應在現有的基礎上去探索產生積極聯想、解決問題、認知新事物的教學和思考方式。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寫隨筆與讀後感的習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而產生自己的思維與感受,感受到文章的審美情趣。大量的實踐證實,讓學生通過自我構建文學形象的方式所產生的體會才是最為生動、形象且真實的,所以,學生能夠運用的方式越多、越細,其自主學習的水平相對就越強,就能夠將課堂中的學習方法遷移運用到課外生活當中去,並且可以充分利用所學的知識來嘗試解決遇到的新問題。因此,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教師就必須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要為學生營造輕鬆、能問、善思、敢想的學習氛圍,從而將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充分挖掘出來。

(四)運用多媒體手段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師生僅僅在課堂的45分鐘之內有交流,這導致有些學生的疑問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長年累月之後,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多。電腦與網絡的廣泛普及,使現代化的交流手段越來越豐富,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採用電話、郵箱、微信、QQ、微博等各種方式開展交流與溝通。這樣,在課後教師也可以較好地解決學生的疑問,並且師生之間可以瞭解彼此的情況,通過這些載體去分享生活中的事情,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更進一步。比如,教師在課後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問題上載到班級論壇中,可以讓學生或者是教師給予解答,這樣既便於師生互動,又可以反饋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激發其對所學專業的熱愛。

語文教育教學論文範文【二】

一、建立平等師生關係,確立學生學習主體性

1.平等

高中生具有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已經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他們不是教師的附屬,而是與教師一樣平等的學習主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好自身角色的轉換,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一起參與到教學中來,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

2.公平

學生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要正視學生間的差異,公平對待,一視同仁,不管是優生還是差生都是一樣的,都有功必賞,有錯必糾。

3.期待

學生擁有巨大的學習潛能,需要教師細心挖掘才能得到最大的釋放。因此,教師不能片面地認為學生的認知就只能停留在某個層次上,而是要對學生充滿期待,給予學生必要的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不斷督促學生進步。

4.和諧

教學不單是知識的傳遞,還包括情感的溝通與互動。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加強知識的互動,還要進行情感的溝通。因為這些積極的情感具有強大的感染與推動作用。

二、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是思維的開端、智慧的窗口、發現的基石,是打開科學之門的金鑰匙。一個富有探索性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學生無法運用所學來解決問題時,便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激起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此時開展探究活動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深入研究提問藝術,在適當的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主動思考與積極思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在提問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1.問題的準確性

語文學科是一門語言藝術,具有很強的嚴謹性。在提問時,教師要充分考慮語言本身的嚴密性、科學性與準確性,也就是説語言要精練、準確,不可模稜兩可,存在歧義,使學生無法弄清題意,無法進行解答。

2.問題的探索性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標。因此,教師在提問時要儘量避免那種是非判斷型題目或是可以直接從文中提取信息來解答的問題,而是在文本的基礎上聯繫生活,提出富有思考價值、探索價值的問題,並留出更多思考的空白。這樣,學生才可以展開充分的思考,才能突破常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3.問題的啟發性

教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且會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一系列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通過一個個問題的不斷解決來促進自身知識與技能的全面提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挫折,阻礙學生的思維。此時,我們不可輕易地拋出答案,而是要通過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來為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讓學生從全新的角度來思考,進而解決問題。

4.問題的全體性

分層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理念。學生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基礎知識、認知規律與學習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提問時我們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尊重客觀事實,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加強問題的目標性,真正做到“兼顧差異,面向全體”,這樣才能使全體學生主動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推動教學現代化進程。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我們的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有效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種種弊端,且在教學內容的豐富、教學手段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更新、教學媒介的飛躍等方面表現出了巨大的優勢。現代信息技術的不可比擬的教學優勢日益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認可。而且,將其運用於語文教學中更是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都知道,語文是一門極具人文性、情感性的學科。文字本身就有着無窮的魅力,就是一門語言藝術。傳統教學中,教師通過語言來描述語言,並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反而使得教學枯燥,內容單一,使得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激情。而多媒體具有強大的視聽效果,更能展現文字的魅力以及語文的魅力,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愉悦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1.展現途徑多樣

多媒體可為我們創設一個圖文並茂、聲像兼備的教學情境,同時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實現了視覺與聽覺的完美結合。這對於以聽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是一種飛躍,且其表達的方式更為多樣化。

2.信息種類豐富

傳統教學中,學生獲取信息的種類主要是文字,還有少量的插圖。而多媒體可以突破教學時空的限制,將圖片、圖像、視頻、音頻、文字等多種素材綜合呈現,使得教學內容更為豐富,使學生可以獲取更多的直觀信息,從而為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認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意境更優美

多媒體可以真實地再現文本意境,帶領學生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作者的情感、社會人文、風俗習慣,從而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成共識。這樣更利於學生將文本與生活聯繫起來,而不是純粹地學習文本;更利於學生對文本的個性解讀,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四、總結

總之,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愉悦,學有動力,學有成效,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全面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vjjd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