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關於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心理教育探究論文

關於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心理教育探究論文

一、浸透的意義與措施

關於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心理教育探究論文

(一)浸透的意義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與心理課在教材內容方面有許多“共同言語”。首先,“兩課”在育人目的上是分歧的,都是協助學生處理實踐問題;都是以培育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氣、提高學生區分是非才能和成為全面開展人才為目標的。其次“兩課”的教材內容都是偏重學生情感培育和行為鍛鍊的;再者“兩課”在教育教學方式上也是密不可分的,都是經過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四個層次進行的。在教學中應把學生心理質量培育作為品德與社會科教學目的和內容的擴展與延伸。

(二)浸透的措施

學校請求全體品德與社會教師要把本學科浸透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課題研討的重要組成局部,儘可能地做到多途徑、多方式地進行。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活動中經過創設寬鬆調和互動的心理氣氛;樹立民主對等的新型師生關係;親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踐;突出學生的主體位置;投入真情實感進行心理輔導。努力尋覓學生的閃光點並及時進行鼓舞、褒揚和肯定。採用多元、多樣、全程、全面和鼓舞性的言語評價學生;經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內容和應用多媒體教學激起興味。同時儘可能地為學生創設自主、協作和探求的時間、場所和時機。引導學生體驗勝利的喜悦、感受學習的樂趣、鍛鍊學生的毅力、培育良好的習氣。在詳細施行中,經過鍛鍊、輔導、暗示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二、浸透的辦法與途徑

(一)在教學設計時思索浸透

教學設計是落實學科浸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上好本學科課程的前提,只要在設計時充沛思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浸透問題,才幹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有認識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品德與社會科教師要深化研究教材內容,努力發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浸透點,經過教材中詳細的實例或由此引申出的內容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絡實踐進行討論,從而起到觸動心靈的作用。在教材處置過程中,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恰當、有目的地與品德與社會科內容嚴密分離。要依據學生的認知才能、心理特性、實踐需求以及學習內容備課,正視學生存在的差別,在理解學生性格、興味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肯定教學目的、教學辦法,力圖因材施教,以此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內驅力,使學生在高興的心境中學習知識和提高才能,在調和的氣氛中薰陶情操和昇華思想。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浸透

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目的偏重的不是知識與技藝,而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而,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心理學的原理、辦法和技藝改動學生的心理與行為,藉助心理檢驗及其他測評工具客觀地理解學生的個性特性、優點、缺乏以及開展趨向,使本學科的教學更有針對性與有效性。課堂上要努力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鼓舞學生大膽質疑答辯、各抒己見,鼓舞學生髮表共同的見解。有了這樣的學習氣氛,不只有利於學生思想的開展,還有利於使學生輕鬆擺脱心情障礙、剋制消極心理、構成良好的習氣。經常褒揚學生,真誠地看重每一位學生,不但能夠使學生感遭到教師對本人的'肯定,而且能夠使學生對將來更有自信心,這是學生取得勝利的心理動力最好的辦法。

(三)在作業處置中進行浸透

品德與社會科課前準備和課後作業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品德行為的理論途徑。因而在處置課前準備和課後作業時,教師也要充沛思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浸透。佈置課前準備的時間要充沛,小學品德與社會科教學要勝利,功在課前、重在資源,要充沛應用雙休日的時間引導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材料的蒐集整理,這樣既可培育學生髮明才能,又可培育學生協作心理,還能夠激起興味。課後作業的難度要按部就班,做前一題時,就有自信心完成下一題;作業的數量要契合實踐,少而精能夠加大學生的思想深度。佈置的作業應儘量使學生取得勝利的體驗、意志力的磨鍊、發明性的發揮和才能的提高。作業的修改也要靈敏多樣,做到有檢查、有落實;有面批、有記載;有自評、有互評;多鼓舞、少批判;多肯定、少責備。這樣既有利於學生自我深思和樹立自信,也有利於學生良好習氣和個性技藝的培育。

(四)在課外輔導中分離浸透

品德與社會科課外輔導也很重要,不只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渠道。課外輔導不是後進生的專利,教師要依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離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心理開展的需求,分批進行課外輔導。對優秀的學生要增強培育,進一步開展其喜好和專長,並經過不時提高請求,讓他們感遭到恰當的波折,曉得本人還存在缺乏,同時又使他們獲得更高程度的勝利,激起求知慾。對中等生和學困生要有重點地進行輔導,耐煩地培育他們的意志,經過巧妙地點撥啟迪思想,讓他們經過努力可以有所收穫,感受勝利。許多後進生的艱難並不是他們的蠢笨,而是他們自卑、畏難的心理,因而教師要注重協助他們掃除學習障礙,加強自自信心,這也是品德與社會科的教學目的。總之,經過幾年來展開本學科浸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探究,我校品德與社會科教師理念更新、辦法更活、自信心更足;大多數學生愉悦感更強、參與度更高、主動性加大、實效性更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q283d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