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品德與社會之歷史教學論文

品德與社會之歷史教學論文

一、以詩詞歌賦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體味歷史厚重感

品德與社會之歷史教學論文

《品德與社會》歷史教學也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有機會去體味我們國家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藴,以詩詞歌賦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就是一個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的絕佳機會。詩詞歌賦,採用古體語言,將現實與意境相融合,創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情境,十分適合薰陶學生人文的情懷和素養。在詩詞歌賦的選擇上,應注意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古文理解能力,擇取通俗易懂的詩詞歌賦導入課程教學。例如,在導入《不能忘記的屈辱》(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時,就可以以著名愛國詩人聞一多所著的《七子之歌》作為這一課的開始,“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着我內心的靈魂”,讓學生在熟悉的韻律中,再次認真體會歌曲的情感,體味舊中國那段厚重而滄桑的歷史給當時人民帶來的迫切情感,為之後的屈辱歷史的教授奠定情感基調,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操。

二、以古今對比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感受歷史的滄桑變遷

社會是在歷史的基礎發展而來,任何一個事物產生、發展、消亡,都有其必經的歷史階段,歷史反映是以前社會的狀況,與前人生活息息相關,而現代社會生活的發展是由前人歷史發展而來,具有歷史的必然聯繫,這也是《品德與社會》課堂為什麼要加入歷史元素的原因。所以以古今對比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從現今學生熟悉的事物講起,再回溯到古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滄桑變遷,感悟歷史的強大和社會進步的飛速,在讚歎歷史中學習知識。例如,在導入《從古到今話交通》(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時,就可以有效利用古今對比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其實,我們現今的生活中本身就有古今交通並存的現象,比如距今一千多年的趙州橋,歷經百年的江南水鄉木橋,到現代感十足的上海鋼鐵大橋———南浦大橋等,都仍然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是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將古今大橋的對比作為本課的開端,再合適不過,不僅貼近學生生活,激情引趣,還有利於減少歷史的距離感和抽象感,這樣的教學導入有利於打造高效的《社會與品德》課堂。

三、以教材插畫觀察提問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激發探索歷史熱情

圖文並茂是新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大方向,《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也應該順應這個改革潮流,利用教材插畫觀察提問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充分挖掘教材圖畫元素,使豐富的教材資源得到充分運用,況且圖畫是學生喜愛的教材形式,教學增加插畫的應用,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減少課堂學習的枯燥性,同時激發學生探索歷史熱情。例如,在導入《吃穿住話古今》(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時,就可以將教材插畫觀察提問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讓學生依據教材中一幅描繪遠古人類生活場景,進行古代人類生活的描述,包括遠古人類吃什麼,通過什麼方式獲得這些食物?遠古人類的穿着具有什麼特點,他們為什麼會這麼穿?遠古人類都住哪,插圖中其實包含他們的住所,能找出來麼?由一幅遠古人類生活圖景的插畫,促使學生圍繞本課主題“吃穿住”,想象並推導出遠古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之後課程教學的開展大有助力。

四、以多媒體資料學習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直觀展望歷史

多媒體手段在現代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應用範圍越來越廣,其主要特點在於畫面的直觀性、立體性和動態性,能夠多方位展示歷史的發展過程,縮短《品德與社會》中歷史教學與現實社會的距離,從而化解歷史的抽象感,增加學生對社會歷史發展的直觀認識。以多媒體資料學習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有利於學生直觀展望歷史發展路程。歷史知識在《品德與社會》高年級教材中具有零散性、廣泛性的特點,教學並沒有完整的框架,把握難度較大,加之教師對歷史教學也未經過系統化的訓練,因此,在教學過程更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巧妙運用各種方式導入課堂教學主題,對於提升《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質量效果顯著。同時,在選擇合適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導入時,還應遵循精煉的原則,切忌過於繁雜宂長而影響整體課堂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q2z4o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