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小論文:探討中醫養生治未病

小論文:探討中醫養生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是由《黃帝內經》首先提出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治未病”就是治療與預防相結合,以預防為主要手段、以保障健康為目的。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小論文:探討中醫養生治未病

一是未病先防,從適度鍛鍊、合理飲食、適時養生、科學用藥等方面進行調養,最大程度提高身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防止疾病發生;二是即病防變,也就是生病之後要早期發現,並防止其進一步發展惡化——病中養身。人吃五穀雜糧,難免會有小病小災,但有了小病,不要忌諱就醫讓小病釀成大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在發病之初,必須及時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傳變規律,採取有效措施截斷病機,及時控制疾病進一步發展;三是病後防復也就是在疾病治好後防止復發。生病後人的身體一般比較虛弱,要注重病後的康復治療,麻痺大意、掉以輕心可導致疾病反覆或舊病復發;同時要有針對性進行養生保健,遠離原來可能導致疾病發生的發病因子或改變可能影響疾病發生髮展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養生,古稱“攝生”、“道生”、“保生”。“生”的意思為生命、生生不息之意,養生即通過各種手段調攝保養自身生命,使生命生生不息的意思。《內經》認為人的壽命與先天稟賦有關,但後天修養是關鍵。在中國養生學乃至中國文化裏,人的生理、心理、倫理、皆統一於“心”中,歷代的養生家、醫學家普遍認為養心最為重要,是養生的根本。養心無外乎性命雙修和陰陽平衡,“性命雙修”是指養生不僅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度,更要“修性”,通過加強道德修養和進行心理調適而達到健康長壽。養心的陰陽之道,在於剛柔相濟,進退有度,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就要自強不息,剛健進取,精神有所寄託;無所為,就要恬淡虛無,知足常樂,從容做人。

中藥是在中醫“治未病”理論指導下產生的,中藥不僅祛病,而且強身,提高身體的抗病機能。廣東人煲湯就常用一些清熱去濕、補氣養血的中藥材,這是中醫中藥幾千年延續下來的經驗總結。所以,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下來中醫藥“簡、驗、廉、便”的特點,通俗一點説,就是診斷形式簡單,治療有效,治療、用藥方式靈活,費用比較低廉。老百姓都用得起,而且藥食同源,安全性更好,我們已經使用了幾千年,真正服務於“治未病”的目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pgwr3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