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大學生就業和大學教育關係的若干思考論文

大學生就業和大學教育關係的若干思考論文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大學教育 關係思考

大學生就業和大學教育關係的若干思考論文

摘要: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共識。大學生就業問題與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教育體制密切相連。而高等教育在大學生就業中的功能與作用以及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是研究就業問題的本源,它關係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本文以大學生就業為視點來剖析大學教育體制、教育目的、教育教學活動,旨在通過高校教育體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大學生就業,推動高等教育走上一條健康發展、良性循環的道路。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結構性矛盾對大學生就業的客觀影響

1.區域結構矛盾,造成大學生就業的局部難、片面難。我國的國情就是東西部、沿海地區與偏遠地區、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結構性矛盾突出,從而導致就業環境差異也很大,使大學生選擇就業的領域受到限制,這是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從一定意義上説,中國面臨的大學生就業難只是局部難和片面難。

2.供求結構矛盾,造成專業需求和市場需求的不平衡。首先,專業需求不平衡,造成專業結構矛盾,部分高校不結合市場需求,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盲目開設專業課程,造成專業結構不合理、專業需求不平衡,從根本上制約了大學生自由擇業。其次,市場供大於求,造成市場結構矛盾。第三,世界經濟一體化,生產力發展,機械化程度高,致使需求下降,造成國際市場供求矛盾。

(二)大學教育體制改革滯後是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1.教育教學活動與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對稱。教材滯後、教學環節欠合理、教學模式與市場不對接、教學內容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高校的發展定位、辦學思路、辦學方向與辦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調控和制約着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方向。

2.師資結構性矛盾突出。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學水平落後、教學觀念陳舊致使大學培養質量下降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因素。

3.高校制度建設與評估體系不完善、不配套。很多高校普遍缺乏有效地監控與科學的評估制度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

(三)大學生落後的擇業觀是造成就業難的主觀因素

大學生落後的就業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就業觀的盲目性與被動性。據國家有關統計資料顯示,選擇到基層和西部地區就業的大學生較少,只有4%左右;二是自主創業的人數少,雖然國家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很多鼓勵和優惠政策,但由於大學生害怕失敗,普遍缺乏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也説明高校對於大學生的創業教育相對滯後;第三,選擇到私營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大學生比例相對較少,而選擇考取國家各類公務員的卻不乏其人。

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錯綜複雜的社會現實問題。既有社會體制問題,也有教育體制問題,同時還有大學生自身制約因素。對於大學教育與大學生就業是否存在必然聯繫,值得引起我們的理性思考。

二、大學教育的發展趨勢與大學生就業的關係思考——對現行大學教育培養模式的再思考

(一)大學生就業與教育教學活動的矛盾分析

1.就業市場化與大學專業設置、培養模式之間的矛盾。大學生就業進入市場,實現了就業市場化,但大學的專業設置、培養模式沒有實現市場化。學校的招生計劃、專業結構、教學內容基本上仍然按計劃經濟體制的模式運作,很不利於大學生的順利就業。

2.就業市場與教育體制改革滯後之間的矛盾。中國教育情報研究會理事長曹青陽教授認為,大學生就業難主要集中在兩個矛盾:一是客觀就業崗位的增長速度落後於畢業生人數增長速度之間的矛盾;二是高校的教育滯後於社會實際要求之間的矛盾。本人認為,解決以上矛盾的核心在於轉變觀念,採取有效措施,創新教育模式。

(二)教育體制改革和創新是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證

1.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迫在眉睫。雖然加快高等教育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已經成為社會各方面的共識,並且也確實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從總體上看,這項工作還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體制改革不到位所致。教育體制改革滯後於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是最根本的原因。實踐證明,離開教育體制的市場化改革,單純依靠政府的管理措施解決大學生供求結構性矛盾是不現實的。   2.教育教學活動創新勢在必行。隨着勞動力市場的發展,競爭程度不斷提高,而我國傳統教育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創新教育活動以適應市場的需要勢在必行,其核心問題是處理好以下幾種關係。

(1)教學活動的國際化與民族化關係——革新教育觀念,適應國際經濟一體化。

(2)灌輸教育與創業型教育的關係——以科學發展觀,逐步實現實踐型、創業型教育模式。

(3)教育數量與質量的關係——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增加專業、招生數量。

(4)課程綜合化與特色化的關係——以形成知識結構的合理性,人才培養目標的綜合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與大學教育可持續、協調發展的對策與方法

(一)樹立科學的認識觀、發展觀,改變現有人才培養觀念,深化就業型、創業型教學觀念

樹立“推銷畢業生”的辦學及教學思想認識。多開設社會需求的專業課和選修課,調整學科結構,實現課程多元化、開放化。大學生就業難,反映了高校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有距離,因此,學校要鼓勵和指導大學生選擇好選修課的學習,要儘可能多的開設社會需求的專業和選修課,以滿足學生將來擇業需要。

(二)建立學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良性互動模式

高校應大膽嘗試校企聯合辦學,加強合作與交流,多建立大學生實習與就業基地,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社會工作和活動,在工作和社會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和處理問題能力。首先,教育教學活動要理論聯繫實踐,重實踐;其次,要注重畢業生跟蹤、調研。大學畢業生是高校生產出的“教育產品”,高校要結合本地區及經濟市場的需求出發,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按市場需求制訂教學計劃、培養模式和人才規格。所以,學校要經常到用人單位、人才市場去調研,瞭解市場對人才規格、學生素質方面的要求,結合市場要求培養人才。

(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措施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學生培養質量。高校要以學生成長成才為目標,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打造專業化、職業化、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2.改革教學模式,加強實踐性教學。注重課程內容體系結構、教學內容組織方式與目的、實踐性教學的設計思想與效果等。在教學活動中,加強實踐環節的設計,為學生創造機會與用人單位接觸,讓學生早日進入就業市場,為就業早做準備。

3.加快建章立制,完善教學評估與就業評估制度,實現制度化管理手段,實現教學提高就業質量,就業促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蔣篤運.知識經濟與未來教育[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2]河南省教育廳學生處.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導論[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m78ev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