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大學生就業擇業論文

大學生就業擇業論文

高校畢業生的總體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實質是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所處的轉型階段不配置的矛盾。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大學生就業擇業論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大學生就業擇業論文

一、大學畢業生就業、擇業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根據國家教育部統計,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630萬,比20xx年增加90萬人。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在往後的幾年還將繼續增加。據統計,20xx年畢業大學生實際就業率不到68%,隨着高校的不斷擴招,畢業生人數也不斷增加,再加上往年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愈發嚴峻。

(一)焦慮心理。

20xx年應屆畢業生規模是本世紀初的6倍,201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60萬人,“十二五”期間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700萬人。這些數字無一不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更為直接的是引起即將畢業面臨就業擇業大學生神經的緊張。多數大學生都會擔心十二載寒窗苦讀加之四年的刻苦學習是否能在畢業之際找到一份發揮自己特長、專業對口的崗位,擔心自己的選擇是否真確,會否有更好的工作與自己失之交臂等等。特別對於臨近畢業還無着落、不能明晰自己是否要考研究生,或者進入社會工作的學生而言,這種焦慮心理更為嚴重。這樣的心理如枷鎖一樣,沉重地將學子栲栳,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致使學子心情沉重、煩躁不安、意志消沉、注意力難以集中。

(二)自卑或自負心理。

此兩種心理均是不能正確的對自我進行認知界定而產生的不良心理狀態。細較二者之別DD自卑為過低地評價自己的價值,缺乏自信心,導致行為過於拘謹,不能充分展示自我。而自負心理則是過高地評價自己的能力而失去自知之明,自我心理定位過高,好高騖遠。自己的擇業目標與現實產生很大的落差,一旦未能如願,則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失落、煩躁等心理現象。

(三)茫然心理。

由於受教育的方式和內容不同,對外圍環境認知不夠準確,大學應屆畢業生中不乏這樣一羣人,他們雖經歷多年的寒窗苦讀,卻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麼,事實上,這種心理在大學生擇業時是十分普遍的。他們不知道究竟什麼職位適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能力從事哪些工作,導致關鍵時刻抓不住機會,錯失良機。

(四)嫉妒心理和攀比心理。

這是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時常見的一種心理。眾多的工作崗位中,絕大多數是一些平凡而普通的崗位,而那些高薪、穩定的工作是少數人才可競聘成功的。然而,有些畢業生抱着“你能我也能”的心理,尋求崗位相當的職位不得,看到別人工作理想時痛苦又不甘心。這就不免出現一些小人之舉,違反競爭道德的不良行為。大學生就業一般是初次就業,在此過程中能否得到承認的最常見的辦法就是互相攀比,整個求職路儼然變成一場純粹的攀比鬧劇。

(五)依賴心理。

不乏有畢業生在面臨就業壓力和競聘受挫時,曲解“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一言。擇業時不主動出擊,迎難而上,而是動用各種社會關係以期達到人情就業,例如依賴學校、教師或者是親朋好友的關係就業,缺乏獨立競爭意識。更有等待用人單位主動邀請,以致錯失良機者。

(六)從眾心理。

一些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尋找熱門職業,缺乏理性思考,忽視對社會需求和求職單位的瞭解,忽視自我認識以及對自己特點的分析。歸根結底是學生缺乏擇業的主動性,缺乏對就業信息主動蒐集和動態分析的判斷,導致對自己的職業目標、需要及價值觀等沒有明確的認識,最終導致自己就業意識非常模糊,求職時紛紛擁擠在“三資”企業、事業單位等一些狹窄的範圍裏,不顧自身特點和社會需求,盲目從眾。

(七)冷漠與怯懦。

一部分大學生因擇業時受到幾次挫敗而失去信心甚而看扁自己,對於以後的`用人單位不積極。面試時,常常面紅耳赤、語無倫次、答非所問,或者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而異常的小心謹慎,恰恰沒有把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展示出來。

二、就業擇業不穩定心理產生原因

(一)社會因素。

隨着社會的發展以及各種制度的變革,人們不斷構建自己新的價值取向。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社會價值導向多元化、就業制度和就業結構的不完善是導致多種就業心理問題的重要客觀因素。社會處於變革之中,大學生在擇業問題上也同樣存在多元化導向,更加註重功利性。因此她們在擇業時可能更加註重經濟利益、就業地區和社會地位。

就業結構不平衡性對大學生擇業心理影響體現在學科和區域上。大學生入學時選擇的“熱門”專業世殊時異,畢業時可能已成為就業亮紅牌的專業甚而成為“冷門”,由此造成學科人才供給與需求不平衡,成為就業路上的阻礙。而畢業後,在許多一二線城市競爭壓力大的情況之下,畢業生還是不願意到經濟欠發達地區或人才需求量大的地區工作,這也造成了畢業生待業,給其心理上造成巨大壓力。

高校擴招和就業制度改革的影響。高校的擴招使畢業生逐年遞增,供大於求的就業市場造成大學生畢業就業難,這是異常心理產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機制尚不健全,還存在不少問題。如户籍問題、供需信息不暢、就業公平性不夠等等,就業制度的不完善對就業工作和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嚴重妨礙了就業工作的有效開展,從而造成了大學生心態失衡,由此產生了各種就業心理問題。

(二)高校教育因素。

專業及學科設置不合理,造成畢業生與市場供需脱節。部分高校在面臨就業崗位跟不上畢業生數量快速增長而致使崗位供給數量無法完全滿足畢業生期望這一情況時,不能及時適應經濟結構和就業新形勢、新情況來進行專業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改革,師資結構、水平和學校的資源配置跟不上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導致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很多畢業生到了市場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產生諸多不穩定心理因素。   擇業指導的不充分。目前許多高校對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不夠細緻,就業指導雷同,侷限於提供政策法規、就業信息和組織招聘活動,缺少過程性的指導。客觀上給就業生求職時帶來不便,導致部分畢業生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無法準確自我定位、茫然失措。

心理輔導滯後。自2005年1月,由教育部、衞生部、共青團中央聯合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一些高校對解決大學畢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已逐步取得共識,也做了一些工作,但針對畢業生就業心理的專門研究和輔導仍然相對欠缺,沒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就業心理指導體系。心理輔導往往以思想教育代替心理輔導,專門針對就業過程中的心理研究和跟進輔導不夠深入,明顯滯後於學生擇業心理的發展變化。

(三)學生自身因素。

大學生由於文化層次、智力水平較高,所以他們都有較高的自我期望和較高的個人抱負,希望充分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事業上作出一番成就,但是很多大學生陷入就業困境的原因就是由於大學生自身的各個方面與社會要求能力的不相適應,他們自身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因素,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不能及時地調整自己,缺少社會工作經驗,在擇業時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業準備過於簡單,擇業材料準備不充分,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產生了各種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四)家庭因素。在我國,父母的期望一定程度上仍然影響着大學生的求職心理。父母的職業選擇觀、其對於子女專業的關注乃至父母的社會地位、教育方法對大學生本人產生的一些影響都是其產生矛盾心理的因素。

三、大學生就業擇業心理調適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挫折、困難和衝突,因此引發各種心理問題,不利於求職就業,心理調適的作用就在於幫助大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夠客觀的分析自我與現實,有效的排除困擾,更好的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從而保持一顆穩定和積極的心態。這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的任務,社會、學校、家庭和大學生羣體本身都要重視擇業心理健康的培養,共同促進大學生的順利就業,保障社會穩定。

(一)規範就業市場,完善就業保障體系。

就業市場信息的滯後等問題需要政府採取適當的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與行政手段相結合,加強對於就業市場的宏觀調控;出台積極的就業政策,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開展,為大學生畢業自主創業提供各種有利條件,並繼續大力推動大學生就業市場的成長完善。

(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工作。

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讓大學生認識職業,自覺開展職業生涯規劃。高等學校加強畢業生思想教育,不光要講一些道理,還要用事實來説明此道理。比如:對在基層有所作為的校友進行追蹤調查,大力宣傳他們有所作為的先進事蹟,同時邀請他們返校為畢業生作報告,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在理想教育中的作用。通過這些活動,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職業平等觀、競爭就業觀、自主創業觀。

(三)大學生的自我調節,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雖説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正朝着市場化多元化,功利化的方向發展,但與就業市場對大學生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應積極轉變觀念,到中小型企業、私營企業就業同樣也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當代大學生自身應樹立起敢於競爭、立足發展、勇於創新、樂於創業及面向基層的就業觀念到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及臨時就業、靈活就業、自謀職業等。在面對就業壓力時,要正視問題,放鬆心情,學會自我心理調節。

不管社會如何發展,就業競爭如何激烈,大學生必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掌握紮實的理論基礎,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素質教育。大學期間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找準興趣點,將日常學習與就業目標聯繫起來,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自己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學習過程中儘可能多地進行社會實踐,積累實踐經驗,保證在就業時能夠很好地適應崗位要求。

大學生擇業就業心理問題直接影響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甚而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應引起各方面高度關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心理問題若不能妥善解決,必將引發學校內部的各種矛盾,也就談不上和諧校園的建設,其不和諧因素勢必迅速向社會蔓延,導致整個社會的不和諧與不穩定。同時,社會環境又反過來作用於校園建設,形成惡性循環。研究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有助於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發展局面。研究和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不僅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實現就業,而且對國家的穩定發展,社會的和諧構建有重要意義。它既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家庭、社會也責無旁貸,需要整合各方面資源,共同影響和引導大學生擇業就業心理健康方向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p943e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