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關於試析傾聽中的問題與對策論文

關於試析傾聽中的問題與對策論文

傾聽作為教師與兒童心靈溝通的橋樑,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試析傾聽中的問題與對策。但是,目前在幼兒園,很多教師不能有效地傾聽兒童,如何在實踐中形成教師傾聽兒童的策略,發揮教師積極的教育作用,本文將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關於試析傾聽中的問題與對策論文

缺乏真誠的態度。導致了教師的虛假傾聽

過渡活動.教師組織兒童背誦兒歌《小雪花》。“昨天,我們學了兒歌‘小雪花’.今天,我們一起來複習幾遍,預備,開始‘小雪花’。”教師説完就把身子扭了過去,忙着準備下午活動的教案。兒歌背完了,童聲戛然而止。教師慢慢地扭過身子,面無表情地看着孩子們説:“沒有感情,現在大家再有感情地背一遍。預備。開始。”伴隨着響亮的童聲,老師又把自己的後背給了孩子們。

從表面上看,教師是在傾聽兒童,實際上,教師始終處於一種心不在焉的狀態,只是為了打發時間,等待吃飯。在打開一隻耳朵接納兒童聲音的同時,卻讓它從另一隻耳朵悄然流出。教師未能對兒童的聲音進行任何思考,在行為上也就未能作出任何與傾聽有關的改變。

真誠的態度是教師傾聽兒童的必要條件。一方面,真誠可以為師幼雙方的交流創設一個温暖、親切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兒童可以自由地坦露自己的思想,以真實的面目與傾聽者交流.在情感宣泄中發現和認識真正的自己。另一方面,教師真誠地傾聽還可以為兒童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使兒童學會尊重與理解。比如,組織兒童誦讀兒歌,教師就應該在兒童誦讀之前,提出有關誦讀的要求,如“要帶有感情”。必要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示範告訴兒童如何通過聲調的起伏來表達自己對兒歌內容的理解:在兒童誦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開放的姿態,如微微前傾的姿勢、聚精會神的表情、藴含温暖與支持的視線接觸。來傳遞“我還在傾聽,請你們繼續説吧”的信息。同時,教師也可以巡視兒童,發現兒童注意力不集中時,及時加以糾正;當兒童背誦結束時,教師要對兒童的背誦情況加以總結,有針對性地指出優點與不足,便於兒童改正。真誠地傾聽不是聽而不聞、心不在焉或敷衍了事。而是專注地聽、思考地聽。在置人式共情傾聽中,教師以真誠的態度,全身心地投入到與兒童的交流中.在傾聽兒童的同時,也為兒童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缺乏耐心。導致教師的錯聽

大班繪畫教學活動中.老師問童童:“你畫的是什麼?”“我畫的是動物園,這是小猴,這是大象,這是小朋友。這是爸爸、媽媽.這是……”童童在津津有味地為小朋友講解自己的得意之作。“好啊.童童畫的是爸爸、媽媽帶童童到動物園去玩,玩得很高興!”童童還想説.教師打斷了他的話語。活動結束後.童童一直唸叨説:“我畫的不是和爸爸、媽媽去動物園,我是想讓爸爸、媽媽告訴小朋友不要亂喂小猴子食品,這樣不衞生,會把小猴子喂死的。”

錯聽是指教師對於幼兒聲音的內涵和潛在意義未能準確把握,沒有真正理解的傾聽。在這種傾聽中,教師要麼將“不是”聽成了“是”,要麼未能聽出這些聲音中的象徵意義,有的教師甚至在未能領會孩子所指的情況下就急忙打斷他們的話語,憑自己的感覺加以指導。

由於缺乏耐心,教師只聽到了孩子聲音表面的意思,而對於孩子聲音背後的含義,教師則根本沒有理解,幼教之友《試析傾聽中的問題與對策》。為了趕時間,教師在還沒有完全理解童童語義的情況下,就憑着自己的感覺和經驗,不等童童説完,就急於打斷他的話語,替童童説出還沒有來得及説出的話,而這些話並不是童童的本意。這種沒有理解的傾聽就是錯聽。

為了做到理解性傾聽,教師在傾聽中應該有目的地培養以下幾方面的能力:第一,邊聽邊推斷的能力。兒童受身心發展水平的限制,語言表達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在言語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詞不達意,説話跑題或口吃等情況,這就需要教師耐心地聽.邊思考邊聽,從兒童的隻言片語中推斷出他們的.真實的思想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為驗證對兒童話語理解的正誤,教師可以採用“釋義”的技術。“釋義”就是向説話者表示他的陳述對你有什麼含義,即公開地説出自己對他人講話的理解,以便有意地核對這種理解是否正確。如教師可以問童童:“你星期天和爸爸、媽媽去動物園了?”“老師説的對嗎?”以驗證自己對兒童作品的理解。第二,邊聽邊記的能力,即用文字把聽到的話語迅速記錄下來,以免出現錯聽和誤聽的現象。在不便於對兒童的話語當場作出評價時,為了過後進行總結,教師可以採取這種辦法。第三,邊聽邊明辨的能力,即教師在傾聽兒童的過程中,在接收兒童發出信息的同時,進行準確分析,哪些是兒童的真實想法,哪些是兒童為了順應教師而説出的話,哪些是兒童在説謊,哪些是兒童誤把想像當成了現實。第四,邊聽邊組合的能力,即教師對兒童不同的話語內容進行歸類、組合,透過現象,探求本質,以求發現兒童真實的個性和兒童的差異。

為了使教師能正確地理解兒童,尤其是理解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兒童的真實想法,教師在傾聽中還要注意聽潛台詞、聽關鍵處、聽絃外音。教師除了接收和分析兒童通過詞語表達的內容外,還應密切關注其語言本身(如語音、速度、節奏、音調高低等等)的變化,即副語言表現,關注其體態動作,以推知不言之意和未盡之意。另外,對於兒童尚未表達清楚的語意,教師要學會抓住兒童表達的關鍵詞語,如“可是”、“實際上”、“如果……我可能會”,及時地詢問和商討,引導對方把話説清楚。

有選擇地反饋。導致了教師選擇性傾聽

新學期的第一次活動,教師問道:“小朋友又長大了一歲,你們想了解哪些新知識呢?説一説你們都喜歡什麼呀?”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言。“我想開坦克.戴上駕駛員的帽子,還想知道蟲子是怎麼生長的?”“我想長大開汽車,還想幹活、煮菜。”教師望了望窗外,説:小朋友,你們看外邊的花漂亮嗎?…‘漂亮!”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説。受到啟發後。文文站了起來,“我想畫各種漂亮的花。”剛剛馬上接到:“我還想知道為什麼花有那麼多種顏色?”幾個兒童也跟着説:“我也想知道……”見此情景.教師趕緊讓孩子們舉手表決:“都誰想了解有關花的顏色的知識?”孩子們紛紛舉起了小手,教師説:“好,我們班有27個小朋友想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從今天起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顏色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反饋是教師在傾聽中的最後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及時且恰當的反饋會使教育產生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在很多教育活動中,表面上看,教師在認真地傾聽全體兒童,實際上。教師總是在有意識地選擇與心中的標準答案相近、與預成方案相符的聲音進行傾聽、理解和反饋,其目的是為了嚴格地執行預定的教學計劃,而對於那些與答案無關或相反的聲音。教師要麼只聽不反饋,裝作沒聽見,要麼費盡口舌加以引導,其目的是要把兒童引到預設的軌道上來。正如上述案例.這次活動的目的是生成本學期的活動主題“奇妙的顏色”。在老師為孩子們提供了表達自己願望的機會後,孩子們思維活躍、暢想聯翩。但是.教師對兒童的暢想似乎並不感興趣.她的關注點只集中在教學計劃上,因此,對於孩子們發自內心但與教學答案不符的話語,教師僅僅是聽到了而已.並沒有做出任何反饋,教師一直在期待着下一個兒童能説出令教師為之一悦的話語,然後抓住時機進行反饋。在教師的“引導”下,期待的聲音終於出現了。這種聲音雖然與教師的答案一致,但是,既不是兒童的需要,也不符合兒童的興趣。

反饋是傾聽的終極目的。聽而不答的傾聽是無效的聽,是做秀的聽。在教育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對那些與答案有關的話語進行反饋,與答案無關的話語也要反饋。因為那都表達了兒童的慾望,反映了兒童的情感。生成性教學就是來自於兒童的奇思妙想和教師的隨機應變。針對上述案例.當兒童各種奇異的需求與教學計劃衝突時,教師可以這樣説:“小朋友的想法都很好,但是,這次我們先了解有關顏色的知識,以後老師會逐個滿足你們的願望,帶你們去觀看蟲子的生長過程,瞭解飛機和坦克的構造.教你們做家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lnx4m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