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小學作文教學的探索論文

小學作文教學的探索論文

摘 要:我們應該對作文的修改階段投以更多關注的目光,從小學生寫作的特點出發,使之成為提高小學生作文能力的主要手段,小學作文教學: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關於小學作文教學的探索。

小學作文教學的探索論文

關鍵詞:文章修改 寫作特點 記憶能力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唐朝詩人賈島當初為了選擇“推、敲”兩字,於驢背,於驢背上口吟手比,行入韓兆伊(韓愈)的車馬隊伍中竟未察覺,“推敲”遂也成了反覆斟酌,精心修改的代名詞;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每次文章寫成後,總要貼在牆壁上,進出都要認真看看,隨時改定,有時一篇文章改到一字不留;美國作家海明威寫《永別了,武器》,最後一頁修改了30多遍。古往今來,許多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佳話不勝枚舉。正如清代學者唐彪所説:“文章草創以定,便從頭至尾一一檢點,氣有不順處,須疏之使順;機有不圓處,須煉之使圓;血脈有不一貫處,須融之使貫;聲節有不葉處,須調之使葉。如此,仔細推敲,自然疵病稀少。”葉聖陶先生也説:“寫完了一篇東西,看幾遍,修改修改,然後算數,這是好習慣。”可見,修改在寫作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雖然人們都認為修改是寫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卻都只是把它當成一個最後的加工潤色階段,很少有人從更深層次去挖掘它的作用。

文章是運思轉化為語言文字的物化反映。語言文字反映思維雖然具有直接性,但往往具有滯後性。思維和語言這種不能同步生成的滯後轉換現象,常使一些人在寫作中有言不達意,意到而筆不到的困惑,使寫出來的同想要寫的並不完全一致,可能出現思維的丟失、思維的衍生和思維的偏移等情況。修改,可以檢查實際所寫出的同想要所寫出的是否相符,以便把丟失的補上,把衍生的刪除,把偏移的矯正,以達到言能達意,文思一致。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心理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獨立自主地進行的,所以它所起到的遠遠不止是使一篇文章更趨於完整、深刻的作用。

雖然修改的作用不可小覷,但仍然有許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尤其是在現在的小學作文教學中,修改顯然並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當前小學生的作文,一般都是學生作完交給老師,老師批後還給學生,這一次作文教學就完成了任務,很少見到讓學生反覆修改的。事實上,修改作為一個運思的再創造過程,是值得我們對它投以更多關注的目光的。修改,並不是説在寫完一篇文章後,對原來的文章作一些添、刪、調、換就算完成了。它應該達到一定的目標,那就是最後修改完畢的文章已經相對完善,至少是有了比較明顯的進步。顯而易見,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並不是一次、兩次的修改能完成的,修改必須反覆進行。從小學生作文的特點出發,這種反覆修改可以作為提高他們作文能力的主要手段。

一、反覆修改對小學生的獨特作用

認知心理學家們對寫作過程作了許多研究,從他們的研究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兒童寫作的認知加工不同於成熟寫作者。

兒童在將觀念轉化為文章的過程中失去一些內容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我們知道,要表達一個觀念,寫作者必須在四種水平上進行思考:文章結構、段落結構、句法結構和文字書寫。在作文中,所有的任務必須一次完成。而初學寫作的兒童對寫作所涉及的大部分認知技能都是陌生的,無論是高水平的觀念處理,還是低水平的文字書寫,都需要投入較多的操作能量去練習和掌握。在實際的寫作過程中,很難同時較好地完成幾項任務。因此,兒童在寫作過程中,因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勢必會失去一些原本在高水平的觀念中預先要表達的東西。

兒童寫作中另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寫作內容的不當。一般意義上的寫作,不僅僅是一個創造相關聯的句子的過程,而是創造出有內部聯繫的.結構,在這個有機的整體裏,表達出一定的觀念。而兒童寫作,通常是一次寫一句話,沒有一個整體構思。兒童的寫作過程是知識陳述(knowledgetelling)的過程。通常,他們使用的程序是“提取--寫作”這樣一個線形程序。在寫作的過程中,兒童藉助於主題或有關事實種類的線索在記憶中搜索,提取相關的內容。他們從記憶中尋找出與主題相關的內容,然後使用講述知識的加工方法,把出現在腦海裏的內容寫下來。與此相反,熟練的寫作者使用知識轉換的加工方法(knowledgetransforming),即把目標體現在計劃過程中,只把與目標和主題相關的內容寫下來。Scardamalia和Bereiter認為這兩個生成過程的區別主要是知識陳述的內容生成和文章生成的整合,而熟練寫作者在計劃階段就提取潛在的內容,並評價其適當性,在把這些內容轉換成文字之前就進行了有效的重新組織;採用知識陳述方法的兒童則把提取出來的內容直接寫成文章,很少考慮這些內容是否恰當。

可見,小學生作文水平低的最關鍵之處並不是他們知識量太少,而是因為他們信息加工能力的不足導致在知識提取過程中未能將已有的知識轉化成作文需要的知識。我們知道,作文是學生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表達出來的過程。小學生年紀雖小,但是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外界環境就已經不斷地影響着他們。他們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已經作為知識,經驗和思想存儲到他們的記憶中。他們欠缺的只是在作文過程中從自己記憶中有效地提取這些記憶的能力。可見,要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關鍵就是提高這種提取記憶的能力。通過反覆修改來發展這種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修改和作文的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所要完成的任務量的不同。修改所要完成的任務量遠遠小於一開始作文時的任務量。這樣,兒童可以有更多的精力關注提取過程。這個提取過程是一個回憶,分析,篩選的過程。這個回憶的過程,也就是腦子裏再現的表象和已經寫進文章的那些表象進行對照、比較的過程。記憶的心理規律説明,這種回憶不是對舊有知識的簡單重複。因為在回憶的時候,他要動員個體全部的有關經驗積極參與,這種回憶實際上是一種暫時神經聯繫的重建活動,富有一定的創造性。也就是説,這時候的回憶的範圍可能比在作文前的回憶更廣泛,小學作文教學: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關於小學作文教學的探索。而接下來的分析呢,由於已經對他們所要表達的觀念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他們能夠更好的對這些回憶進行抽象、概括,然後將有用的知識區分出來,這樣也就完成了篩選。對這個提取過程的反覆練習,無疑是可以提高他們的有效提取記憶的能力的。

下面結合修改的具體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學生的修改主要是對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脈絡、文章語言文字的修改。小學生的思想認識處於幼稚階段,對於一些現象往往缺乏清醒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或者有一定的認識與理解,但要麼膚淺,要麼偏頗。這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對這些現象的思考不夠。在修改的時候,學生在對現象原有理解的基礎上,調動記憶中與之相關的更多的信息,進行抽象、概括,修正和澄清原先的不足。由於學生掌握了更多關於這個現象的信息,對它的認識也就相應地更具體,更深刻。這樣,在這個中心思想的統率下,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可以判斷已經寫好的文章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是否合理,條理是否清楚、段落是否分明。有了判斷,就可以針對性地作出修改了。最後,對文章語言文字的修改的效果應該是最明顯的。小學生雖然年紀尚小,但是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生活在語言環境中。他們還在咿呀學語時,聽的內容已相當豐富了。在與成人的交往中,兒童學習到的語言的豐富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這些語言都儲存在他們的記憶中,但是兒童使用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這是兒童語言學習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輸入量遠遠大於輸出量。這就更需要兒童從自己的記憶中提取更多的內容。修改時,兒童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考慮怎樣將自己提取到一些詞用到文章中,怎樣將文章中一些不恰當的詞用自己記憶中另一些更合適些的詞代替。從上述的內容可以看出,不管修改得多還是少,學生至少都積極地從記憶中提取內容,每一次提取的練習,都對下一次的提取起了推動作用。如此螺旋式前進,它的有效提取記憶的能力自然就得到了發展。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修改過程對小學生增強自信心是非常有利的。修改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進步的過程。學生自始至終都是這個活動的主體,他們可以親自體驗自己的進步,由此喜悦於自己的進步,不斷地給自己鼓勵。我們説到這個修改是要達到一定的目標的,那就是修改完畢的文章是已經相對完善的。那麼那些最終修改完畢的文章從一定程度上來説都是好文章。這可以讓孩子知道,每個孩子都可以寫出好文章。孩子的自信心增強了,就為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二、反覆修改的具體操作

(1)激發動機。

根據調查,對於反覆修改作文,小學生的心理上有各種各樣的障礙:有的想改,但“不知道怎麼修改”;有的缺乏耐心,虎頭蛇尾,“改改就不想改了”。多數學生對自己的作文抱着輕率的態度,不想修改,或者“奉命修改”,“老師叫改,不得不改”。多數學生缺乏正確的、積極的修改動機。所以,激發動機是一項重要而艱鉅的工作,教師必須對此有充分的重視,否則以後的訓練都無法順利地進行。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實例(古今中外名人的,本班同學的),進行目的、意義教育;可以通過有趣的實例激發修改興趣;可以通過正確評價學生自改的結果激發學生自改的積極性;可以通過比賽遊戲激發學生自我求成的願望等。

(2)運用注意分配規律。

注意分配是注意品質之一。一篇文章,是思想內容和語言文字的綜合體。修改一篇文章,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要求是多方面的。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還不善於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所以,在修改文章時,常常顧此失彼,丟東忘西。為了避免這些缺點,讓學生逐步掌握修改的要求,我們可以運用注意分配的規律,指導學生的修改實踐。

①一個階段,突出一個修改的重點,圍繞這個重點,組織練習、講評。等這一要求基本能熟練掌握了,再轉入另一個重點。

②在一般情況下,可以把修改文章的總要求分解為幾條,這樣,學生在修改文章時可以帶着問題,帶着目的,一條一條地對照、檢查、修改。學生帶着問題修改,目標明確,注意集中,容易得到效果。

(3)遵循認識規律。

我們説過作文的修改強調的是反覆的修改,這種反覆的修改並不是説就是持續不斷地進行的。兩次修改之間必須間隔一定的時間。學生更容易將這段時間內發生的事,學到的新語言與自己一直在修改的文章聯繫起來。學生可能就會有意識地更多地關注與文章有關的事物,這可以引發學生更多的思考。這樣,觀察力,思維力都可能無形中得到提高。而同時,這段時間內新學到的東西就可能被運用到修改當中,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和語言。

(4)運用遷移規律。

我們平時的語文課,作文課,與學生自己修改作文,有着密切的聯繫。如果可以充分地發揮學習遷移(正遷移)的作用,對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將會有很大幫助。請看:

講讀課上,經常進行的概括中心,分析內容,劃分段落,概括段意,直到用詞造句等一系列的基本訓練;朗讀,默讀能力的訓練。

作文指導課上,經常進行的怎樣審題,怎樣確定中心,怎樣選擇材料等等的指導。

作文講評課上,教師宣讀的範文,批改的示範,集體的評議。

……

這些都為學生的修改創造了條件。在這些課後進行修改訓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們還可以採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諸如“一閲一改”法、朗誦法、學生互改法、教師範改法。這些都可以使學生借鑑別人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能力。

總之,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反覆修改的作用,使之在學生的作文教學中獨放異彩。

參考文獻:

①孫素英、肖麗萍:《認知心理學視域中的寫作過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總第169期)

②張文風:《多讓學生自己修改作文》《大連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6月第15卷第2期

③蘇立康主編《小學學科教學論(語文)》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④袁浩、戴汝潛:《袁浩小學作文教學心理研究與實踐》山東教育出版社

⑤《寫作指導》《語文學習》編輯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⑥葉瀾主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krp7p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