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探索精神論文

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探索精神論文

一、趣味導入,激發潛在求知慾

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探索精神論文

學習永遠離不開興趣,沒有興趣的學習是枯燥的。一種精神的培養與塑造更離不開興趣這位名師。然而,在尋求趣味的同時又不能脱離教學內容,不能一味創造趣味十足的氛圍而拋棄要求掌握的知識技能。這往往令許多老師犯難,他們難以找到兩者之間的巧妙平衡點,常常陷入兩難的境地。關於趣味性,我則認為要平衡這兩者就要從教學本身出發,儘可能地挖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由興趣向求知慾的轉變,又可以將基本的知識技能高效地傳授給學生。誠然,這樣做的難度就在於如何很好地從教學內容中發掘趣味性的東西並加以利用。例如,我在講解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設了一個陷阱。我先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能説説能被5整除的數都有什麼特徵嗎?”學生輕鬆應答“:尾數是0和5的數都能被5整除。”剛回答完我趁勢又問:“那麼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麼特徵呢?”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説:“尾數是0和3的數”接着想想似乎不對,於是又説,“尾數是3、6和9的數”我笑着對他們説:“你們再好好想想,真的是這樣嗎?”這下他們就安分了,不敢亂説了,很多學生冥思苦想。最後有學生得出“尾數是0、3、6、9的數都有可能被3整除。”這句話一出來把大家逗樂了,但是沒有嘲笑的意思。我藉機解釋到:“同學們,尾數是0和5的數能被5整除是因為我們用的是十進制的規則。而兩個5正好構成一個整10,故而才有這樣的結論。那麼你們想不想知道能被3整除的數到底具備什麼特徵呢?”學生的眼神給了我莫大的肯定。

二、引導思考,體驗探索的魅力

思考是培養探索精神的又一大基石。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遇到學習不愛思考這一大難題,即使是通過提高興趣來學習,學生也很難找到思考的感覺,或者説學生不懂得自動進行思考。畢竟長期的知識灌輸讓學生有一些麻木,對所教授的知識只是一味接受而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更遑論讓學生提出建設性的質疑。這樣的格局一旦形成,老師要打破它就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從小抓起,讓學生在學習之初就學會思考並慢慢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做到這一點,教師須得細心引導,讓學生循序漸進方可在思考之餘體會到探索的無窮魅力。接着上面的例子,我讓學生在紙上寫上6到9個能被3整除的數,然後先給他們時間思考這些數都有什麼特徵和聯繫。很多學生馬上寫上3、6、9、24、27……這幾個數。一段時間後,有學生髮言:“老師,我想來想去這些數的特徵就只能是他們都能被3整除。”學生沒有思考的方向,很難思考出結果。於是我就提示他們:“同學們,我們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是為了能看到某個數就迅速判斷出它能否被3整除,所以你們思考的方向可能不是那些數本身,而是構成那些數的各個位數上數字的特徵和聯繫。”學生得到提示後又進行一輪思考。有學生驚呼:“我知道了!那些數每個位數上的數加起來是3、6或9”有學生反對到:“不對,666每個位數加起來是18而不是你説的其中任何一個。”我又一次提示“,你們沒發現18其實也能被3整除?”這句話一出,學生就馬上反應過來説:“哦,各個位數加起來能被3整除的數就能被3整除。”這是個讓學生自己參與思考並總結出來的結果。雖然從效果上可能與直接傳授給學生並讓他們死記硬背差不多,但是在老師的引導下漸漸形成自主思考的習慣,並自己探索出結果,這個過程讓學生受益非淺。

三、自主嘗試,領略探索的樂趣

探索精神歸根結底要學生自己擁有才有意義,如果只是跟着老師的提示進行思考,這樣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探索。然而,對於小學生而言,要自主地去探索數學上的問題可能性不是很大。故而老師還是要參與學生的探索過程,只是參與度要慢慢減少,爭取最後能讓學生達到自主探索的高度。例如,我有時會在快下課時佈置一道利於思維的、需要認真探索的題目讓學生課後完成,然後下一節課花一些時間講解。在教完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之後,我順勢讓學生課後探索一下能被7整除的數的.特徵。為了不給他們太大的壓力,我讓他們如果45分鐘探索不出結果就不需要再糾纏下去。到下次課時有很多學生要來展示自己的結果,可惜的是每個人提出的特徵都太容易被反駁了。但是有個學生提出一個挺有趣的發現就是“用1到9的數去乘7,得到的數的尾數也能組成1到9”。學生髮言結束後,我解釋説能被7整除的數的特徵沒法體現出來。對於他們積極探索的精神我是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的。如此一來,學生就更願意去探索,也能從中得到無窮的樂趣。

數學教學分層次和階段,但是探索是無止境的。世間萬物都需要我們去探索,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小學生應該具有積極探索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勇氣。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教學,更要負起培養學生探索精神的責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znz83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