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高職院校視覺傳達藝術設計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論文

高職院校視覺傳達藝術設計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論文

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集影像和訊息為一體的專業,具有交叉性學科的顯著特點,以數理知識為基礎併兼具人文學科的藝術傳導性。國內當前的高職院校在視覺傳達藝術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僵化,人才培養方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此教學管理信息化、集成化勢在必行。

高職院校視覺傳達藝術設計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論文

一、視覺傳達藝術設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置單一

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視覺傳達藝術設計教學課程基本是平面設計專業的課程,沒有自身的專業特色。在時代的信息化需求下,這樣的課程設置無法滿足新媒體對視覺藝術的需求,缺乏對學生的立體空間視覺進行藝術訓練,並且沒有和其他學科進行知識鏈接,導致學生對學科知識難以融會貫通。

2.教學片面化

片面理解美術教育,將專業過於細分化,片面學習理論知識,過度強調藝術的高雅性。學生無法理解學科知識,片面性的知識傳輸導致學生的知識領域狹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沒有得到具體的提升,學生擁有大量的理論知識卻無法運用。

3.教學信息僵化

大數據下,教師和學生對於信息的需求日益龐大。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教師需要大量蒐集學科知識和社會知識,學生亦需要大量的知識補充。因此,知識的“安全性”成為一個重要問題。學生無法辨明知識的好壞,學科知識資源有限,某些被加密受限的資源無法觀看。

4.教學條件無法滿足學生需求

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視覺傳達藝術設計教學配套的教學設備、儀器、教學場地、師資力量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學生實訓場地受限,師資力量不足、缺乏專業化教學設備,無法滿足現代視覺傳達藝術設計教學對網絡信息集成的需要。

二、如何做到高職視覺傳達藝術設計教學管理信息網絡化

1.改善教學機制

各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的教學特點以及區域特點,建立適合自身教學發展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學優勢。針對視覺傳達藝術教學,應尋求創新型的教學模式,改變原有的刻板、僵硬的教學狀態,優化學生課程,將教學重點放置在專業實踐上。將傳統的“聽授”模式轉變為主動性的知識灌輸,例如模擬作業形式的.課程,講座形式課程等。多學科知識教授,讓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例如相關的藝術鑑賞課程、文案創意課程、心理學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等。

2.工學一體化

工學一體化,教學不單單限制於課堂。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學習後要進行課時實踐,掌握每一個實際運用操作方式。教師可採取“工作室教學模式”,要求學生採取小組分工,進行“半企業化”教學,並對不同小組進行評分機制,在實際訓練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讓學生挑戰自身。

3.教學資源全面智能化

提高教學資源投入比例,將學生放在教學第一位,以培養複合型人才為教育目標。為實現複合型人才培養計劃,應該優化教學資源,全面鋪設信息化智能化設備,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為企業輸送人才。

4.建立教學管理信息平台

建立相關的校內交流網站,以信息的集成為特點,為每位在校師生提供賬號,為相關合作企業人員提供賬號,增加遊客服務。學生能夠在教學管理網站獲取校內資訊和學習資源。教學管理信息平台支持學生通過自身的賬號進行學習資源查詢,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便利性。

5.教學管理考評機制

為提高教學管理水平,應該建立教學考評機制並設置於教學管理信息平台,將考核分為線上、線下兩部分,提高全院師生對於考核的關注度。考核內容包括教師教學效果、學生成績、考勤(教師、學生)、藝術作品展評分。採用不記名評分機制,增加學生互評和教師互評欄目。

三、小結

提高教學管理效率和教學資源整合性對於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而言具有重大意義。高職院校應以培養複合型設計人才為教學目標,不斷地提高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結合地區優勢和學校優勢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建立線上的教學管理平台,將教學管理做到每一位師生都能夠參與,將教學資源利用率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張芳.民辦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精品課程建設研究[J].美術大觀,2011(3).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kjk9x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