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數學創新思維培養及其訓練論文

數學創新思維培養及其訓練論文

第1篇: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及其訓練

數學創新思維培養及其訓練論文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與訓練創新思維的必要性

數學是一門與數字打交道,研究事物數量關係等辯證關係的學科,是人類科研研究的基礎,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利於促進人類社會的生產實踐,同時也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小學數學是學習數學課程的基礎,在小學數學創新思維進行培養與訓練,這是由數學這門學科本身性質決定的,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基礎,起到對事物認知的啟蒙作用。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與訓練創新思維需要堅持的原則

(一)對教學主體加以明確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學生,通過數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對於知識的運用能力,培養動手動腦的神經系統支配協調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培養能力的對象是學生,所以學生是教學主體。教師應該明確與學生之間的辨證關係,明確數學學科培養的是學生哪些能力,對其加以正確引導,使其能夠自主學習、思考與提問,使學生表現出高度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要為學生創造數學知識運用的機會條件,才能為創新能力的發揮創造良好的環境範圍。

(二)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

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創造,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創造有利於保持良好學習環境的條件,活躍的課堂氣氛能夠增加樂趣,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通過教師幽默的語言與生動的演示增加幾分趣味性,學生願意跟隨教師的思路,參與到學習中來,享受學習帶來的無限樂趣。

數學學科的學習每天都在與數字、公式打交道,面對複雜一些的題目需要動腦,常常令學生抓耳撓腮,難免會產生厭倦、缺乏熱情的心理表現。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數學又是一門在很多學生看來很枯燥的學科,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參與學習的熱情是使其端正學習行為的重點,也是提升創新思維能力的重點。雖然小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是他們具有很強的求知慾,如果使其親身接觸到感興趣的事物,注意力就會集中起來。小學數學中通過教師生動有趣教學設計,活躍課堂氣氛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尤為注意採取有效、有趣的教學方法,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為學生髮散思維,充分發揮創新思維的作用提供有利條件。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及其訓練的策略

(一)引導學生主動提問

主動提問是學習自主性的體現。有疑才有問,有問題的產生才會思考,思考的過程有利於激發創新思維的產生,所以,也可以説問題是產生創新思維的原動力。教學活動中應注意使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自己的思考或者教師的幫助解決問題。由教師提出問題或者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採取必要的措施,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多鼓勵大膽提出問題,循序漸進地給予指導,對提出問題的學生給予獎勵,調動學生勇於提問發言的熱情,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創新思維便會得到很好的訓練與提升。

(二)創造機會向學生提出問題

教師的任務是教,學生的任務是學,教與學才是完整的教學活動構成因素,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活動。教師的義務與責任當然是傳授知識,但是不能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過於古板,不能忽略學生主體地位,不能不考慮到學生的感受,要對其表現給予激勵,給予啟發與引導。將教學活動看作是一部“戲劇”,如何導演好“戲劇”,關鍵是教師這位“導演”採取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在這場“戲劇”中設置提出問題的情景,給予學生為解決問題創造機會,使學生作為“主角”積極思考探索,養成動手動腦的習慣,竭盡全力激發出創新思維演好這部“戲劇”。

(三)引導學生大膽嘗試

問題是嘗試的基礎,有問題才會嘗試,而嘗試促進創新能力的產生與發展。嘗試是探索與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激發創新思維能力產生的行為。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應對教學方法、思想觀念進行創新,改革教學方法,設置多個問題,使學生嘗試逐步解決問題,不斷提出新問題,不斷解決新問題,這樣在問題的提出與解決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的嘗試,得以激發創新能力的提升。通過激勵因素的運用,使其大膽猜想,大膽嘗試創造。

四、結語

對於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與訓練,不僅僅只是有利於創新能力的提高,教學互動中也能提高人際交往等其他能力素質,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師生關係,採取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使其大膽提出問題,通過獨立思考探索解決問題。

第2篇: 凸現數學本質 激發創新思維

信息技術是新型的教學媒體,是實施新課標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手段,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教學發展的時代要求。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在適當的時機,把信息技術與數學課進行有機整合,不但能使學生有機會在一種真實的、體現數學發明與證明全過程的環境中接受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有助於他們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瞭解數學的本質和數學的來龍去脈上,還有利於全面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數學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當前,黑板、粉筆、掛圖、模型等傳統教學工具,錄音機、幻燈機、放映機等傳統的電化教學手段,在學校教學活動中仍然具有獨特的生命力。隨着現代化科技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出現,計算機開始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在運用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數學課中的作用,是致力於營造新的學習環境,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挖掘學生的潛力,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動手、動腦,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談一些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高中數學課教學實踐中的課堂體驗。

一、信息技術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和效果產生深刻影響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設計要注重學生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和主體。因此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我們的教學必須改變原來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必須根據教學改革發展的需要,採取新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體現數學發明與證明過程的環境中主動探索、發現和實踐,學會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學會學習、學會研究,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從而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多采用發現式、探究式、交互式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主動學習、積極探究。

例如,誘導公式的探討(一)

上面是我在上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課程時的教學設計的一個片斷,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自己動手轉動角sinα的終邊,注意觀察並互相討論sinα與sin(α+180°),cosα與cos(α+180°),tanα與tan(α+180°)的關係。這樣學生就有了直接參與的機會,他們在課堂上仔細地觀察,積極地思考,熱烈地討論,思維一下子發展開了,最後得出了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對於經過自己思考,自己辛勤勞動得出來的結論不會輕易忘記,還學會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了學習、探究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讓學生體會變化的規律,加強性質的認識

在介紹函數的單調性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利用圖形計算器或計算機,畫出函數y=x2的圖像,並在圖像上任取一點,測出該點的座標,通過在圖像上移動該點,觀察其座標的'變化來發現,“在區間(或 )上任意兩個自變量的值x1,x2,當x1f(x2))”這一單調性的本質。學生可以列表觀察,還可以發現變化的快慢情況。顯然,離開信息技術的支持,是難以通過圖像的基本元素——點的變化來建立數形之間的聯繫,從而刻畫單調性的本質。又如,在介紹函數的奇偶性時,用同樣的方法,在函數的圖像上任取一點,測出該點的座標,然後在圖像上移動這點,可以發現,其關於y軸的對稱點也在該圖像上;另外,通過列表,還可以由特殊到一般,發現在定義域內總有f(-x)=f(x),這樣,便從數形兩個方面刻畫出了函數奇偶性的本質。

教學模型動態的演示過程,形象直觀地刻畫了什麼是函數的奇偶性,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觀察、想象、分析、歸納、概括的思維空間,有助於學生自己得出定義。

三、信息技術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把握數學的本質

研究對函數的圖像的影響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計算機先畫出函數y=sinx和y=sin(x+)的圖像,並分別在兩條曲線上恰當地選取一個縱座標相同的點,沿兩條曲線同時移動這兩點,在保持它們的縱座標相等時,觀察它們的橫座標的關係。這樣,讓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地發現 對函數y=sin(x+)的圖像的影響,然後,以類似的方法探索對函數圖像的影響,最後讓學生利用技術工具從整體上研究對函數的圖像的影響。

教學過程中採用這樣的處理方式,增加了學生探索的途徑,拓寬了他們的思路,從而使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有可能得到提高。

四、信息技術能營造探究實踐的教學環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不是生硬地要求學生證明結論,而是讓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發現規律得出結論,這樣的學習活動不只是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學習過程成為了“再創造”過程,學生體驗了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這樣的學習不僅讓學生獲取知識,也有利於他們的知識遷移,以及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例如,我在設計“探索函數y=|sinx|的定義域、值域、奇偶性、單調性、週期性”的教學課件時,利用“幾何畫板”強大的作圖功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並解答,同時向學生提出“你還能類似地解決函數y=|cosx|的相關問題嗎?”“你還能解決其他什麼函數的類似問題呢?”讓他們思考並討論。這樣,就成功地造成了學生急於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認知衝突,每一個學生都帶着強烈的探索慾望學習,在認真思考,大膽地猜測、驗證、修正,再猜測、再驗證,這樣的課堂無疑能夠讓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發揮,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創造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這正是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的要求。

五、信息技術可探究命題變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精神

信息技術是觀察數學現象的望遠鏡,“變式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教學方式,層層遞進的設問,把學生帶入探究數學奧祕的樂園。實踐已經證明,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做“數學實驗”,進行觀察、分析、探索、猜想和歸納,可以親身體驗數學、理解數學。

人教版必修2課本教材在第124頁B組第3題與第140頁設置了以下兩個問題:

已知點M與兩個定點O(0,0),A(3,0)的距離的比為,求點M的軌跡方程。

已知點M與兩個定點P(2,0),Q(8,0)的距離的比為,求點M的軌跡方程。

我們可以配置一個“數學實驗”(第144頁B組第2題):

已知點M與兩個定點M1,M2的距離的比是一個正數m,用“幾何畫板”探究點M的軌跡方程,並説明軌跡是什麼圖形。

這個“數學實驗”把前面兩個問題一般化,加強了教材前後內容的聯繫。

在信息技術支持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當點M移動時,距離的比保持不變,點M軌運動形成軌跡,猜想點M的軌跡是圓(阿波羅尼茲圓)的形狀,然後反思,進而用“座標法”給出代數證明。

在探求點的軌跡、尋求曲線方程的過程中,在信息技術支持下,徹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動點並不運動的缺憾,讓“動點”真的動了起來。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親自操作,在變動的狀態下,分析引起動點運動的原因,發現各幾何對象之間的邏輯聯繫,瞭解軌跡形成的過程,給建立動點座標之間的聯繫——曲線的方程帶來實質性的幫助。

計算機繪圖能使數學思維形象化,能使學生集中精力反思、推理與問題解決,它是教數學、學數學與用數學的重要工具,因此,正確地運用信息技術,能使學生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最後,隨着計算機知識的普及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為中學數學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前景。藉助於信息技術開展數學教學,不僅能啟迪學生思維,培養他們轉換思維角度的習慣,還能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j98rw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