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淺談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的整合論文

淺談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的整合論文

教育教學必須適應新的形勢,更新觀念,改革創新。因此,教師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而新的課程標準更是向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淺談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的整合論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淺談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的整合論文

摘要:使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學設備和技術,已成為教學的內在需求。對中學數學教學有很好的鋪助作用。一方面,它能化抽象為形象,化微觀為宏觀,化靜態為動態,化不操作為可操作。對化解知識難點,提高綜合能力,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信息技術對課堂傳統教學和學生生活經驗積累能力有一定的衝擊作用。

關鍵字:數學 信息技術 整合

一、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整合改變了教學方式,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目前我們的學校教學形式主要是班級授課制,即學生在校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中授課,受教學時間的統一限制。信息化整合數學學科的教學應該增加新的教學形式。考慮到初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以及已掌握的計算機操作水平,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閲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餘知識,並且培養了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數學課內容抽象,概念嚴謹卻又枯燥,因此數學教師教學中考慮最多的是如何讓課本知識活起來,而運用信息技術就可順利達到效果。我在講授無理數時,就做了幾張有關第一次數學危機的背景資料和人物介紹的幻燈片,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知道了無理數的產生過程。

比如,在《勾股定理》這一節之後我設計了一堂《探索勾股定理及其證明方法》的研究型課。課前,我對書本上的教學內容稍作修改,另外編了一節課,專門研究勾股定理的歷史和證明方法。上這堂課之前,我佈置了學生利用多種方法,特別是利用上網方式查找有關勾股定理的史記和證明方法。課上,許多學生帶來了他們找到的資料,有的把他們在網上找到的資料打印了下來,有的帶來了關於勾股定理的書籍,更有一位認真的學生找來了關於“勾股矩陣法”的內容。大部分同學都找到了許多中外數學家對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如西周時期的商高、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三國時期吳國的趙爽的《勾股圓方圖》、劉徽的“出入相補法”等等。然後我再綜合學生的資料,給出我製作的課件和網頁,一 節課的教學目的輕輕鬆鬆地就解決了, 而且還成功地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愛祖國、愛科學、愛數學的思想教育。

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電腦多媒體網絡信息領域,利用網絡信息豐富、傳播及時、讀取方便、交互強等特性,促進教育制度的革新,豐富教學形式,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起到了形象直觀,節約時間和教具,提高課堂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之中教師可以藉助計算機相關軟硬件支持,同時獲取、處理、編輯、存儲、展示包括文字、圖形、聲音、動畫,以及網絡信息下各種數學原件、數學問題的生活原形等不同形態的信息,超越了課本的視野,拓寬了數學的範疇,豐富了教學內容,能創造出使知識、學問來源多樣化的人文教育環境。與傳統教學相比,有着無可比擬的優勢。

數學偏重於邏輯推理,偏重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利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動畫演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情景再現,可以讓學生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從特殊問題到一般規律,逐步通過自己的發現、探究去思考數學、學習數學。在課件《生活中軸對稱》的製作中,我利用網絡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軸對稱圖形,又利用蝴蝶飛舞的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後將一隻蝴蝶框定放大成為平面圖形;在講授多面體的展開圖時,學生和教師都可以充分利用實物,給正方體的六個面標上字母A、B、C、D、E、F,但由於實物不透明,學生觀察不方便。因此,我利用《幾何畫板》做了個正方體,給六個面着不同顏色並標上字母且可透視,再結合實物進行教學,這一過程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數學來源於自然,抽象於實踐,創設了數學教學的良好情境,建構了較理想的學習環境,收到了較理想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比較自然地接受數學概念,同時開闊了學生視野,有助於發散思維的培養。

三、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建構能力

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有了更高的標準,要求學生會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建構模型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要能在實踐中發現數學規律。數學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而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信息技術介入到數學教學中,提供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體的信息傳遞方式。充分利用計算機及軟件的模擬技術,可以讓學生把紛繁複雜的運動圖形或數據用計算機處理,達到形象直觀的目的,從而易於學生去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概括。其實,它還可以培養學生數學模型的建構能力,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

如在教學“函數的基本性質”中,利用FLASH製作成動態網頁,讓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規律,完成網上練習:將函數的關係式標出,學生在課件的使用中只要把函數關係式中的字母填上相應的數據,那麼就出現不同情況下函數值的變化情況,也可觀察出函數圖象的變化情況。可見,基於網絡技術的課件所傳遞的`信息具有統一性、開放性、靈活性、動態性和全員可控性等特點,可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優良環境,從而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學生提供了自我發展的可能。

四、信息技術和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機整合的實例分析

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的有機整合與傳統教學相比,他的最大特點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學習模式的轉變,而“網絡環境的教學模式”正是其於交互型整合方式所產生的,目的是創設自主學習的環境,讓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建構知識,變被動的聽和練為主動的探索和運用。比如幾何“探究性活動:鑲嵌”,可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進入問題情景階段,教師投影“美麗的鑲嵌世界”,把學生引進一個五彩繽紛的圖案王國之中,並提出探究的各種問題。

第二階段為實踐體驗階段,學生利用校園網資料,蒐集一些平面鑲嵌圖案,在教師的啟引下,由簡單到複雜,逐步探究各種問題,並總結規律和歸納結論。

第三階段為表達交流階段,每組學生把探究成果貼在“我的成果”目錄中,互相交流,對比,歸納。特別一提的是,教師提供了邊長相等的3—24邊正多邊形,配上不同顏色,鼓勵學生設計一、二個地板的平面鑲嵌圖,課堂氣氛頓時高漲起來,學生經過設計,複製、粘貼、組合 ,排列出的圖案千姿百態,有些圖案大出教師意外,很有創意。由此可見豐富的信息資源,開拓了視野,激活了思維,增強了想象,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五、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幾點思考

1、教師始終要起到主導作用。

信息技術的介入應體現一種新的教育觀念,而不只是教學內容數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穎,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是人。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應是知識發生、發展的播種者及澆灌者,更應是學生處事的模範。靈活的應變能力,嚴謹的求學態度,嚴密的邏輯思維,這些都要靠師生之間的心靈感應,靠教師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講解,通過師生間的情感互融,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我們不應讓 “人機對話”取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否則,現代媒體成了教學機器,教師成了鍵盤手。這樣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是極不利於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發展個性。

2、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應不求時髦,但求實用

課件的運用應整合於課堂教學內容之中,針對以抽象思維、邏輯推理為培養目的的數學教學,課件中存儲內容要精練,畫面要簡潔,講解和推導應由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自主完成。為幫助解決數學中數形結合的難點,理解抽象於實踐而又指導實踐的數學思想,我們認為,應根據數學自身特點,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交互功能,將課件設計成一些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的模塊,讓老師能按自己組織教材需要,針對各自不同教學思路,靈活調用各模塊裏的內容,設計自己的教學過程,表現自己的教學風格。

3、網絡電子教室應成為數學教育的理想場所

在人手一機的網絡教室,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自己動手操作、觀察、發現、研究問題,在網絡中查找數學資料,形成學生動手“做數學”的模式。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再把學習數學看成負擔,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學生直接動手操作,使實踐能力、觀察能力、歸納能力都會得到很好的鍛鍊,更有助於培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六、小結

教育教學必須適應新的形勢,更新觀念,改革創新。因此,教師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而新的課程標準更是向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學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作為教育工作者,身處教育教學法改革的前沿,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積極採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教育手段,接受挑戰,真正從數學教學規律自身特點出發,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實施有機整合,以豐富課堂內容,改變教與學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而又激發思維、體現自主建構的課堂氛圍,使信息技術成為黑板、粉筆、三角板、模型一樣得心應手的工具,讓學生切身體會數學的美,全面提升課堂效率,做好新課程改革。這樣數學乃至整個教育才會有創新,才會有發展

參考文獻:

[1] 章劍衞 《基於課程整合的信息技術模式》 浙江教育出版社

[2] 數學課程標準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劉儒德 《信息技術與教育相整合的進程》 高等師範教育研究

[4] 中學數學參考

[5] 胡禮和《現代教育技術學》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6]《新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 李克東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gxgyo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