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關於幼師如何提高幼兒故事教學效果教案

關於幼師如何提高幼兒故事教學效果教案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那要怎麼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師如何提高幼兒故事教學效果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幼師如何提高幼兒故事教學效果教案

幼師如何提高幼兒故事教學效果教案 篇1

故事教學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種重要手段,開展故事教學對於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擴大幼兒的知識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要真正發揮這些作用必須採取恰當的方法、遵循正確的原則。

事實上,兒童故事以其生動的情節、優美的語言、活潑可愛的形象,成為幼兒接觸最多而又非常喜愛一種文學形式。一個好的故事,不僅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使幼兒的心靈和情感受到良好的薰陶,為幼兒的行為、品德提供榜樣。同時,兒童故事充滿想象和幻想的色彩,幼兒儘可在童話世界裏自由翱翔,這對觸動幼兒思維靈感、促進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故事教學中,只要我們依循兒童天真、好奇、無拘無束、富於想象的年齡特點、思維特點、跳出傳統模式的框框、變單一的灌輸式教學為多形式的開放性教學,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變思維定向性訓練為多向性、變通性、求異性訓練,讓幼兒憑藉故事提供的線索,大膽表達自己的理解,展開想象的翅膀,打開思維的通道,從而使天性得到培養和開發。

一、手勢的運用

在故事教學中,我們經常運用手勢(用手指和手臂作的各種姿勢、動作)來增強表現力和感染力,如用一隻手做孔雀,用兩隻手表演狐狸,運用手勢能有效地提高故事教學的效果。

(一)手勢的特點

1、形象性:手勢能將故事的角色和情節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幼兒的眼前,從而促使幼兒展開積極的形象思維。

2、動態性:做手勢是一種活動,它能從視覺的角度增加動態,使角色和情節在幼兒眼前“活”起來。在故事講述中,這種視聽結合的方式更適合幼兒的接受需要。做手勢不僅會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故事,還會有效地發展幼兒手部小肌肉的靈活性。

3、表演性:手勢演示實質上是一種生動、活潑、簡便的表演形式。當幼兒運用手勢講述故事時,可以滿足自己的表現慾望,獲得表演的樂趣。

4、象徵性:手勢表現的是角色的典型特徵,它是象徵性的。幼兒藉助這些象徵性的手勢進行想象並加工轉化成生動的角色形象,因此,手勢的運用能調動幼兒記憶、講述的內在動機,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另外,運用手勢時,不需要準備材料,不需要創設太多的情境,可以隨時、隨地根據需要運用,非常方便。

(二)手勢的運用

1、用於教師講述故事

如果教師能邊講述邊用手勢表演故事內容,使幼兒受到聽覺和視覺的雙重刺激,那麼必然會使講述更具吸引力。例如第一遍講《金雞冠的公雞》時,教師左手做公雞狀,右手做狐狸狀,邊講邊演,幼兒興趣倍增,聽得非常專注。一些幼兒還情不自禁地學做手勢,學講故事,提高了幼兒聽和學的積極性。

教師在故事講述中的手勢運用應注意幾點:

(1)第一遍講故事時不要運用手勢,以便讓幼兒專心地欣賞作品,第二遍講述時可用手勢輔助;

(2)教師做的手勢要形象地反映事物的典型特徵,並讓全體幼兒看清楚手勢表達的意思;

(3)教師的手勢不要成為規定的範式,應鼓勵幼兒創造性地運用手勢;

(4)教師運用手勢講述時,應以講述為主,手勢為輔,不要喧賓奪主。

2、用於幼兒複述故事

以往復述故事的做法較單一,難以調動幼兒反覆講述的積極性,而加入手勢能有效地提高幼兒複述的積極性,有助於他們對故事的記憶。複述時的手勢運用一般有以下幾種用法:

(1)個人複述:幼兒在集體複述或個別複述時,先獨自伴以手勢練習,然後將故事講給自己、同伴或眾人聽。

(2)幼兒合作複述:兩個以上的幼兒自願組合,伴以手勢一起合作來複述故事。因為用手勢合作複述需要分配角色、協調關係,所以應在幼兒經過個人練習,並對該故事講述已比較熟練的基礎上進行。幼兒手勢合作複述可以提高複述的效果,如誰講述時有困難、説錯了、忘記了,就可以相互提示、糾正;合作表演還能促使合作者協商、交往,有益於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3)師生合作複述:教師有時可與一個或幾個幼兒運用手勢合作進行復述。教師的參與不僅能明顯提高幼兒複述的積極性,而且便於對幼兒進行及時的指導。

3、用於幼兒創編故事

創編時運用手勢不是輔助現成的`故事講述,而是讓幼兒對手勢進行創造性的想象和表達。例如,教師單手握拳,讓幼兒想象這個手勢像什麼。經過幼兒的大膽想象,便有了豐富多彩的答案。如石頭、麪包、錘子、西瓜等。有時教師還可以做一連串的手勢,讓幼兒對此進行創造性想象,並據此講出小故事。此進行過程是這樣的: 在做手勢前先讓幼兒明確教師的意圖,如要求幼兒仔細看教師要做什麼手勢,手勢像什麼,是什麼意思。然後教師以較慢的速度進行手勢演示,讓幼兒反覆觀察、想象該手勢所表示的意義,最後由幼兒根據這些手勢創編故事情節。

最後,有兩點需要説明:

(1)運用手勢時應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性,鼓勵幼兒為同一個角色創編各種不同的手勢,所編手勢只要能反映角色的典型特徵就行,不必過於追求逼真;

(2)運用手勢來講述,對故事應有所選擇,以動物為角色的童話故事一般比較適合運用手勢來講述。

二、設問的運用

(一)設問的種類

1、回憶性設問。這種設問的目的是指導幼兒回,有時是回憶故事的要點,如題目、角色;有時是回憶故事的具體描述,如事中的角色説了什麼、做了什麼;有時是回憶故事情節線索,如開始怎麼樣、後來怎麼樣、結果怎麼樣等。

回憶性設問在故事教學中用得最多。在設計這類提問時,應該注重兩點:一是要克服模式化的弊病,不要千篇一律,而要根據目的、內容,有針對性地、有側重地設問;二是要調動幼兒設問的積極性。由於回憶性設問是複習性的,易使幼兒感到乏味,因此要在趣味性上下功夫,讓幼兒樂於答問。

2、分析性設問。這種設問的目的是指導幼兒理解故事的內容,領悟故事的主題思想。如“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這樣呢”、“你是怎麼知道的”等等。

分析性設問也是故事教學中普遍運用的,這種設問既要符合故事的特點,又要符合幼兒的認知和接受特點,不能在準確性和深刻上過分強求。對於幼兒來説,並非所有的故事都一定要説出道理來,尤其是一些欣賞性的故事應着重讓幼兒欣賞、品味,過多地説教反而會影響幼兒聽故事的興致,使他們忽略文學作品的藝術美,以為故事只是道理的圖解。

3、體驗性設問。這種設問能夠誘導幼兒表達對作品的體驗。如“喜歡故事裏的誰?不喜歡誰?為什麼”、“為什麼高興?為什麼難過?”等。體驗性設問不是每次教學都用到的,而是依據故事的內容而定的,一般用於情感色彩較濃或者是非分明的故事。

4、聯繫性設問。這是由此及彼(即由故事內容聯繫到實際生活)的設問,多用於行為習慣的培養。這種設問有時是聯繫幼兒自身實際的,如 “故事裏的XX是這樣做的,我們小朋友是怎樣做的呢”;有時是聯繫幼兒周圍環境的,如 “故事裏的XX是助人為樂的,咱們班有助人為樂的好人好事嗎”等。此種設問不應濫用,要考慮到故事的內容是否貼近幼兒生活,是否能引起幼兒有感受、有體驗的情況下運用。

5、創造性設問。這是培養幼兒想象力、發散性思維的設問,大多是由故事內擴散到故事外的發揮。有時講到故事的某些關鍵處暫停講述,向幼兒提出想象的要求: “想一想,這會怎麼樣呢?”待幼兒猜一猜、議一議之後,再接着往下講。達樣既能吸引幼兒,又能促使幼兒動腦。有時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讓幼兒就故事的某些發散點進行改編或創編。如“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如果不是這樣,會怎麼樣”等。在設計這類提問時,應注意兩點:一是這種設問要求一定的想象力、創造力,因此適合大一些的幼兒;二是這種設問只適合那些有可能發散的作品。如講述《烏鴉喝水》之後,可引導幼兒進行創造性改編:“烏鴉用別的什麼方法也能喝到水呢?”

(二)設問的方法

1、角色設問法。設問一般是第三人稱口吻的,而角色設問則是第一人稱(即故事中的角色)口吻的。如講了《小兔乖乖》後,教師以兔媽媽的身份(可持兔媽媽的指偶)設問:“我是兔媽媽,我現在問小朋友,我敲門的時候要怎麼説,我的兔寶寶才會給我開門?”這種提問對幼兒有特殊的吸引力,因為幼兒在聽取故事時很容易產生移情,以角色身份設問,會使幼兒更直接地產生設身處地的情感體驗,從而十分容易地進入故事的情境和氛圍之中。這種情感體驗還會使幼兒樂於答問,並答得真切、深刻。由於它能有效地調動幼兒答問的積極性,因此角色設問法特別適用於回憶性設問。

2、提示設問法。教師先講述故事的有關片斷,再就此設問,引導幼兒回憶。有時是下面提示故事的片斷內容,再讓幼兒回憶。例如先説一段故事中某角色的獨白或對白,再問幼兒“這是誰説的?説了以後怎樣了”;有時是反面提示,即教師有意講錯有關的內容,然後讓幼兒回憶辨正。如“是這樣嗎?為什麼不” 。此種設問有猜測、有回憶、有判斷,能激發幼兒答問的積極性,適用於片斷的回憶性設問。

3、鋪墊設問法。此種設問通常在講故事前進行,它是為正式講故事做鋪墊的。有的鋪墊設問是讓幼兒體驗故事特定的情境,如講述《迷路的小花貓》前,讓幼兒設想故事的情境:“在冬天的晚上,颳着大風,飄着雪花,你迷路了,這時你會感到怎樣?”讓幼兒陳述自己的體驗後再開始講故事。這有利於幼兒對故事的深入體驗和感受;有的鋪墊設問是讓幼兒先想一想、議一議故事的有關問題。例如講《太陽跳下來》之前,讓幼兒議一議 “如果天上沒有太陽會怎麼樣”,接着再轉入故事:“太陽不在天上呆着了,這是怎麼回事呢?聽我講故事就知道了。”達種設問必定會引起幼兒的興趣。

4、懸念沒問法。一般的設問是有問必答,而懸念設問卻是問而不必立即作答。當講到某關鍵處或轉折處,為引起幼兒的懸念,可插入“這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會怎麼樣呢”等設問,問完後可稍作停頓或讓幼兒議論一番,引起幼兒急待知道下文的懸念時再繼續講述。這種設問能產生懸念,有效地吸引幼兒的注意。

(三)設問的運用

複述故事着重於記憶、理解、講述,多運用回憶性設問和分析性設問。運用時應注意兩點:一是要把有關設問按循序漸進的原則統籌安排。如第一次講完問什麼,第二次講完問什麼……二是複述故事教學中的回憶性設問較多,容易乏味,因此可以變換設問的角度或方式,儘可能不要一次問得太多。

欣賞故事重在審美愉悦,不應過多地設問,有時可以不提問,有時可以“畫龍點睛”地問一問,一般不用回憶性設問。多數時候可以用體驗性設問,需要時也可適當運用分析性設問。如果故事教學的着重點在於理解、領會作品的教育意義或學習某種知識,那麼主要運用分析性設問,需要時也可以運用體驗性設問和聯繫性設問。對於有些故事來説,除了要求幼兒理解故事之外,還要通過創造性設問引發幼兒的想象。在這種情況下,要抓準設問點。只有找準能夠結合生活體驗並具有充分的想象空間的發散點,才能使幼兒願意發揮想象。

三、“關鍵中斷法”的運用

故事講述中的 “關鍵中斷法”在故事講述中間,作有意義的暫時停頓、中斷,我們稱之為“關鍵中斷法”。它具有兩個特點:1、在需要的時候作暫時中斷,不是隨意中斷;2、有意義的暫時中斷,目的是提高教育效果。“關鍵中斷法”有以下幾種用法。

(一)用於中、長篇故事的講述

中、長篇兒童故事由於篇幅長,不可能一次講完,我們以前常常是講到哪裏算哪裏,沒有作有意識的暫時中斷。後來,我們借鑑 “長篇評書連講”的巧妙手法——關鍵中斷法,每次在情節發展的關鍵處或扣人心絃處,有意停下來讓幼兒 “且聽下回分解”,使幼兒心馳神往、欲罷不能;而每次中斷時巧妙設置的疑問、懸念,又能讓幼兒情不自禁地去猜想,達有利於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每次續講前,教師再有意識地提示上次所設的疑問、懸念,使幼兒饒有興味地繼續聽故事。

(二)用於短篇故事的講述

短篇兒童故事雖然可以一次講完,但有些情況下也需要用“關鍵中斷法”,如為了活躍一下氣氛,可以在情節轉折處進行暫時停頓;有時發現聽講者注意分散,可以用 “關鍵中斷法”集中聽講者的注意;有些故事講述到某處適合進行聯想、講解的,也可以暫停講述。

運用“關鍵中斷法”時,教師可以就已講的情節設問,如“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為什麼呢?”,然後作短暫停頓,並用疑問的眼光掃視全體聽講者之後接着講: “聽我往下講就知道了”,也可以就後面要講的情節設問,如 “猜一猜,接下來會怎樣呢?”讓幼兒簡短地議一議,然後接着講述:“是這樣嗎?聽我往下講就知道了。此種 “關鍵中斷法”的運用要適時、適當,要少而精,不宜過多中斷。

(三)用於創造性故事教學活動

這種活動不僅僅要求幼兒對故事本身有較深的理解,而且要求幼兒進行聯想、想象,或對故事進行改編、續編。這種練習如果是在故事講述的中間進行,就要用“關鍵中斷法”。此時,教師首選要確定好適宜的中斷處,其次要設置引發性的疑問,以激發幼兒創編的動機,開闊幼兒創編的思路。例如講《司馬光的故事》時,可在講到一幼童跌入水缸的情節時暫停,提出設問“司馬光會怎樣救同伴呢?請小朋友幫助司馬光動腦筋想一想。”引導幼兒分析當時的情況,大膽合理地展開創造性想象,然後,根據幼兒回答引導他們分析一下各種辦法的長處和短處,最後再繼續講故事,“司馬光到底是用什麼辦法救人的呢?聽我接着往下講”,此時,運用“關鍵中斷法”的時間可以稍長一些,以便讓幼兒充分發揮創造性想象。

總之,在幼兒園開展故事教學活動,要以幼兒為主體,以興趣為中心,從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遵循幼兒語言發展的規律,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計幼兒通過體驗、參與,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

幼師如何提高幼兒故事教學效果教案 篇2

一、營造輕鬆愉快氛圍,把握良機

良好的教學氛圍是激發幼兒學習愛好的最好手段,有利於調動幼兒的情緒、思維,使其以揮出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來,教學氛圍的營造有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在語言活動中,《綱要》明確要求“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環境”。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坐在孩子們中間,改變以往教師在上、學生在下、教師在前、學生在後的課堂模式。努力營造積極的課堂氣氛,是教師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尤其在幼兒課堂教學中,營造積極的課堂氣氛更為重要。在幼兒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幽默、風趣、傳神的語言創設一個和諧、温馨的課堂氣氛,激發孩子主動獲取知識的願望。教師保持積極的情感更加可以感染孩子,呼喚起孩子們積極的感情,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引領孩子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例如在活動中,對孩子保持着燦爛的微笑,用抑揚頓挫的語調來活躍課堂氣氛,在老師積極情感的帶動下,孩子們很容易就進入了角色,開始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的確,教師豐富的表情、幽默的語言、協調的動作都會創造出一種積極的課堂氛圍,促使每個孩子敢於説、樂於説,積極參與,大膽表達。

二、運用遊戲教學,激發幼兒興趣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它集趣味性、假想性、自由性和創造性於一體。遊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方式,是獲得發展的最佳途徑,也是幼兒學習的基本方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遊戲是幼兒最為喜歡,最能夠接受的一種方式。例:在大班語言活動《天鵝蛋》中,教師把故事設計成一個富有趣味性的情景遊戲,讓幼兒作為遊戲的主角——可愛的小老鼠,體驗發現蛋、運蛋、吃蛋過程中的快樂情感,身臨其境地去經歷這個有趣的情景過程。教師採用的教具是幾幅圖片,圖片中的老鼠形象生動可愛,極大地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又如在語言活動《小兔乖乖》中,教師在知道幼兒欣賞故事時,搭配了掛圖和背景音樂,讓故事更加的生動。接着老師帶領幼兒做一個遊戲《聰明的小兔子》,並提供幼兒不同的兔子頭飾及其他相關物品。幼兒通過這個遊戲,更深刻的瞭解故事內容。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提高了學習效率,達到了娛樂和學習的有機統一,使幼兒在遊戲中愉快地學習,健康成長。

三、要認真研究教材、備課,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老師必須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地在每節課上下功夫,結合教材內容,選準切入點,採用講故事、做遊戲、猜謎語、律動等方法導入新課。

四、課堂語言應當形象生動、富有趣味性

對於不諳世事的幼兒園小朋友而言,老師是他們開始真正系統化認識世界的開始,在課堂上,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幼兒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應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每一個自己面對的小朋友。幼兒課堂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講解來向小朋友傳授知識,是幼兒教育中教師向小朋友傳授知識的一種重要形式,活動的效果如何,不僅取決於教師的知識水平、掌握教材的程度、對小朋友情況的瞭解和採用的教學方法,同時與教師對課堂語言的運用也密切相關。為此教師必須注意掌握課堂語言的特點,對於小朋友而言,老師的語言是最直接的認識世界的方式,他們會努力嘗試理解,接受甚至模仿老師,教師説話時的語氣、神態及聲調等,都會對幼兒的學習情緒、幼兒與教師的關係等起到極大的作用。

在進行故事教學時,教師講故事的語言就應該誇張、生動,富有趣味性,比如用低沉的聲音來扮演爸爸;用惡狠狠的腔調來演繹大灰狼;用陰鬱沉悶的怪聲表現老巫婆等等,這樣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就把幼兒帶入了童話世界,之後的交流、教學也會進行的順利且充滿活力。相反,空洞無物、枯燥無味、呆板無力的語言會使幼兒昏昏欲睡,毫無興趣。教師豐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對幼兒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在教學中運用肢體動作不僅能增加教學的趣味性,而且能使抽象的內容變得更為直觀,從而使幼兒更容易理解。

五、教師提問要簡潔、指向要清晰

問題的設計要明確,要有關鍵提問,提問的背後體現的是活動設計的目的與思路,對幼兒可能會如何回答,以及教師的跟進性提問都要有所思考。在大班語言《我想飛》中,教師在第二環節中讓幼兒猜想小動物飛上天的辦法,由於同一個問題重複提了三次,而且每次都讓個別幼兒回答,使幼兒思維疲勞,個別幼兒注意力不集中—。反思這個環節我們不難看出,教師對幼兒的迴應沒有采取積極的應對與調整,如果這一環節改成教師提一次關鍵性問題:“小動物會想出哪些辦法飛上天?”先請幼兒和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後請個別幼兒上來講。這樣的調整不僅能達到教師預設的目標,也會讓教學節奏緊湊許多。提問中關鍵詞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六、樹立幼兒的自信心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適時的鼓勵孩子。在我們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總會碰到那麼幾個膽怯內向不善於表達的孩子,每次碰到這類孩子,我都會給予他們一個微笑的表情、一個鼓勵的眼神和一句鼓舞他們勇敢大膽的話,如:“説下去”、“你真聰明”、“説得真好”等,他們會從我的鼓勵和表揚中得到自信,進而更為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其實不光是內向的孩子需要被鼓勵和表揚,對於開朗的孩子教師也應該常常給予鼓勵和讚揚,多對孩子們説些鼓勵和讚揚的話,增強孩子們的自信心,使孩子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更加促進課堂積極氣氛的形成,從而提高幼兒課堂教學的質量。

結語:總之,要提高幼兒故事教學效果,幼師需要用心把知識和方法傳授給幼兒,多注意幼兒教學方法、教學課堂藝術的運用,使幼兒課堂變成生動、有趣的遊戲活動,讓幼兒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自然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最後,祝願幼師們在課堂教學上更上一層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gvmm3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