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研究戲劇《四郎探母》的論文

研究戲劇《四郎探母》的論文

摘要:京劇《四郎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經典,是現代京劇發展的一個小符號。梨園有稱“探不完的母,過不完的關”指的是兩出經典大戲,一出是伍子胥過昭關的《文昭關》,另一出便是《四郎探母》。《四郎探母》中楊四郎身處異鄉獨活十五載,在戰火重燃之際,發現來軍將領是自己十五年未見的家人,突出關卡只為見母親一面,孝子之情感動天地,與母親相見之後,又不忘鐵鏡公主之情,毅然返還,實在重情重義。但有關楊四郎的忠義卻在現代社會引起了廣泛討論,本文將在對《四郎探母》這齣戲進行賞析的同時,對楊四郎這一人物形象進行深入討論,並以現代視角分析“忠義”在當下的時代意義。

研究戲劇《四郎探母》的論文

關鍵字:四郎探母 忠孝 道義

京劇《四郎探母》,這是説的楊家將的故事。在北宋時期,楊家為抵抗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南侵全家共同抗擊敵軍。楊家共生了六個兒子,兩個女兒,後來又收了一個義子,分別排行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他們個個都是英雄好漢,在民間廣為傳頌。在金沙灘一戰中,楊家將也在這場惡戰中損失慘重,楊四郎的命運被徹底改寫。大郎,二郎,三郎戰死,五郎出家,四郎被俘。作為俘虜的四郎改名換姓,被壓到蕭太后面前,蕭太后見此人長的相貌堂堂,又讓他試了武功,十分滿意,便把鐵鏡公主嫁給了他。彈指一揮間,十五年就這樣過去,楊四郎和鐵鏡公主相敬如賓,還有了大阿哥,雖説蕭太后和公主對她很好,但思鄉之情卻時刻煎熬着他。直到有一天,楊四郎聽説宋王朝皇帝御駕親征,率領楊家將向北方開來,駐紮在雁門關內。楊四郎決心要去見母親一面,無奈關卡重重會面遙遙無期。只得將自己的真實身份告訴鐵鏡公主並求助於她,在鐵鏡公主的幫助下,楊四郎拿到蕭太后的令牌,悄悄潛到宋營,得以與母親家人見面,十五年的相思衷腸一朝訴。但是楊四郎感恩鐵鏡公主的賢德善良,與家人匆匆一聚之後,又返還回到鐵鏡公主身邊。

《四郎探母》不管是從藝術手法上,還是人物刻畫方面都有極高的成就,尤其是舞台上唱腔優美,受到一代代戲迷追捧。下面將從藝術手法,人物刻畫,忠義解析等方面介紹這部京劇名作。

一、藝術手法

“金井鎖梧桐,長歎空隨一陣風。”,楊延輝(即楊四郎)甫一上台,便不由人眼眶一熱,失落番邦一十五年,這是怎樣的思鄉之愁?

在藝術手法上,京劇《四郎探母》抓住感情這一側重面,以佘太君與楊四郎的骨肉親情為主要刻畫對象,以鐵鏡公主與楊四郎的夫妻情分為次要方面,同時還摻雜了蕭太后的與鐵

鏡公主的母女情,楊六郎與楊四郎的兄弟情,將眾多親情彙集在這一部戲中,情深意切,讓人動容。在這樣濃厚的親情中,家國天下,戰爭勝敗已經被人擱置次要,取而代之的是人物流露出的最真摯的感情。十五年未見的家人故土,失散的母親髮妻,楊四郎的抉擇是痛苦的。兩國交戰,作為宋國曾經的一名驍勇善戰的楊家將,楊四郎拋卻不下的不是國家大義,而是生育自己的母親,而現在,身處曾經的敵國陣營,楊四郎已然無法拋下有情有義的鐵鏡公主和親生骨肉。這樣的抉擇時痛苦的,但楊四郎心中卻已經有了選擇。兩難的選擇,拼死見母親的孝,返回妻兒身邊的義,濃厚的親情彰顯無餘,人性之美也被人廣為傳頌。在京劇中,《四郎探母》對楊四郎的結局做了最人性化的更改,楊四郎探母歸來之後,蕭太后大怒,欲處死楊四郎,但鐵鏡公主卻用孩子親情來打動母親,為楊四郎求情。蕭太后左右為難之際,天平最終是傾向了女兒孫子,赦免楊四郎。親情在此處又一次彰顯了他的力量,戰爭無情,親情無價,這是人性偉大之處,也是京劇唱本作者改編的高明之處。

作品聰明的避戰爭之重,舉人情之輕,將戰爭這一沉重的話題牽引到母子情、夫婦情、兄弟情等諸多感情之中,從親情出發,又回到親情之中。一方面着重刻畫楊四郎重情重義的動人,忠義難兩全的遺憾,一方面暗暗指責戰爭的殘酷無情,阻斷了親情,隔絕了骨肉,造成多少人的痛苦與磨難。

二、人物形象

完整敍述楊四郎陣前探母故事並人性改編的同時,《四郎探母》中對人物的刻畫也十分鮮活生動。劇中的蕭太后是一個看似不重要,但卻在關鍵時刻起着改變劇情走向作用的角色。蕭太后留下楊四郎,並將鐵鏡公主嫁給他,讓他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異鄉生活,有人説蕭太后獨斷,但我認為,她實則也是一個可憐人,戰火讓她喪夫,不得不承擔起責任。她的內心糾結和掙扎,卻無從表達。十五年過後,戰火逼近,她的女婿搖身一變成為敵營帥將之子,家國大義迫使她處死敵軍“楊四郎”。但,在這個老婦心中,親情還是大過一切,為了不使女兒失去丈夫,孫子失去父親,矛盾衝突已經尖鋭到極致,思量中,蕭太后的人性戰勝了仇恨,最終做出了皆大歡喜的決策。赦免了女婿,使女兒一家得以團聚。也正是《四郎探母》在這個進退維谷的抉擇中,讓蕭太后做出了大家喜聞樂見的團圓選擇,使人物的形象因此活了起來,變得可親可敬。

戰爭的殘酷造成了人與人之間互相的傷害和仇恨,但也是戰爭中的親情,彰顯了人性的偉大。在這齣戲中的楊四郎,戰爭改變了他的命運,本應奉孝母膝前,妻兒繞身邊的他,卻成為戰爭的俘虜,去了不願去的敵營,娶了從未見面的鐵鏡公主。儘管如此,十五年的異鄉生活也未曾泯滅他他的親情。

楊四郎這一人物形象在這齣戲中得以進行較好的塑造,忠義兩不放的堅定,是對他道德上的肯定。在戲劇中,我們不僅能夠見到完美的英雄人物,也能見到如楊四郎這樣稍顯遺憾的'忠義人物。楊四郎是具有爭議性的,但就是這樣的爭議性告訴我們,藝術作品不僅僅是用來歌頌英雄或者揭露罪惡,有時也用來描寫楊四郎這樣的“普通人”。在《四郎探母》中,楊四郎探視母親之後,最終還是回到鐵鏡公主身邊,雖不是無情無義,但始終大節有虧,因為他拋棄了生養的母親和培養的宋國。在這樣錯綜複雜的情感世界裏,楊四郎的選擇關係到了兩個家庭,甚至能上升至兩個國家,這是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選擇,因為無論他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都意味着背叛。楊四郎選擇了十五年朝夕相處、幫他助他的鐵鏡公主,他雖算不上“忠臣孝子”,但還是有上了“仁義”的美名,所以在《四郎探母》問世至今,才再三被編排登台,為眾人接受、喜愛,大抵也是因為他對“仁義”的堅守,體現了人性的價值。

三、忠義兩難全

京劇《四郎探母》在近代命運坎坷,是一出備受爭議的劇目。因為楊家將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而楊四郎的做法等於投敵叛國,棄母不顧,忠孝上頗受詬病,並如英雄般那樣完美。

但是,客觀來看,我們普遍認為楊四郎的行為仍然符合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普通老百姓所認可的基本倫理道德框架,《四郎探母》的故事之所以成立以及感人,一個非常重要和關鍵的原因,是大宋的楊四郎與番邦的鐵鏡公主相互之間通過十五年的婚姻建立起來的跨越文化習俗的信任。雙方都存在於對於對方遵守承諾的期待,以及能夠遵守承諾着中國基本道德素質的信任。因此在這裏真正起作用的,主要是對於人格戒律的以來,就是通常所説的“義”。所以在這樣的道德體系框架中評價楊四郎,就不能簡單的看他是否投降了番邦,而更重要看他既然因其不得已而成為了番邦駙馬和大將,那麼他面對這個新的身份應該有怎樣的操守?就像身在曹營中的關雲長可以心在漢,楊四郎可以思母探母,公主也可以為他盜取令牌,但是公主對他的承諾他和公主的承諾必須相互遵守。因此才會有“哭堂”一場的感情高潮,經歷“雙龍會”這場昏天黑地的國家慘劇,流落番邦十五年的楊四郎好不容易與老母髮妻兄弟相見,轉瞬就要再度分離,生死離別之際的骨肉親情,一時間迸發出來。佘太君和楊四郎之間的情感衝突時入戲尖鋭而令人心酸。佘太君挽留兒子之時,楊四郎的回答是“哎呀母親吶!兒豈不知天地為大,忠孝當先,兒若不回去,可憐你那番邦媳婦、孫兒,俱要受那一刀之苦......”在這裏,楊四郎説的是媳婦、孩子的性命攸關,背後的支撐則是他的諾言,當楊四郎忠義不能兩全時,義成為了更為有限的選擇。義,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孝,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在倫理觀念中,“義與非義”“孝與非孝”的矛盾衝突比較好分辨,好取捨。但是當“孝”與“義”之間發生矛盾時,怎樣取捨,怎樣抉擇,就難得多。

楊四郎將義成為更優先的選擇,於他來説可能是雖然無奈,但也無過失的選擇。但在京劇其他曲目裏,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比如《四進士》裏的故事,在第三講中説過:有四個新科進士毛,顧,田,劉在雙塔寺前盟誓,約定要為官清正,這是“義”。可是,田倫卻把對母親的“孝”字擺在了最前面,違心的寫信賄絡顧,犯下大錯。為官者,百姓為先,個人為後,肩負的使命,內心的操守,就是官家的“義”。但是,有時候家人的影響,父母施壓,妻子教唆,親情孝道的暗中影響,也是有的。若是取捨不當,忠義抉擇盲目,便將一失足成千古恨。

忠義二字説也簡單,做到卻難,我認為人不論窮富,都應該有一顆正義之心。“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富了,“達則兼濟天下”,窮了,“窮則獨善其身”,無論如何,不能做違背良心的事。楊四郎選了鐵鏡公主,是為義理,為十五年相敬如賓,為兒子周全,雖然拋棄了忠孝,但卻堅守了對公主的承諾。內心有了一份操守,做事就要講一個原則。

評價歷史人物,關鍵不在於是將他回放到他所處的歷史背景下,還是用所謂“今天的歷史眼光”加以評價,而是在於無論將他放到原初的歷史環境裏,還是放在變化了的歷史背景下,他的行為舉止都必須經得起普世道德的苛求;因此,真正重要的是,給予一種行為以正面的或負面評價的那個道德的或者政治的標準,是應該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的。

京劇《四郎探母》中各派唱腔經過千錘百煉,的確都是精品。無論是老生,青衣還是老旦,小生,俱都是聲情並茂,別有韻味。特別是楊四郎和鐵鏡公主的對唱《坐宮》一場,則是精品中的精品,傳唱廣泛,久唱不衰。同時,《四郎探母》標舉了人性之美,寫出了人性的勝利,作品通過藝術的手法以人性之美來譴責戰爭的罪惡,突出並刻畫了楊四郎、蕭太后等人物在人性價值上的取向。讓我們從人性的角度瞭解了博大精深的京劇藝術,對人性美的歌頌將是藝術永恆不變的主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er4q4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