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醫學教育管理下的醫學生特質探究論文

醫學教育管理下的醫學生特質探究論文

導語:同樣都是經歷高考的磨礪才進入大學校門的青年,但外人常説他們一眼就能辨別出你是醫學生還是普通高校大學生。那麼醫學生究竟哪裏與別人不一樣?又是哪裏讓這個特殊的羣體看起來格外與眾不同呢?我就以臨牀醫學生為例,談談醫學生與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區別。 以下是小編整理醫學教育管理下的醫學生特質探究論文的資料,歡迎閲讀參考。

醫學教育管理下的醫學生特質探究論文

1.在校學年制的不同

一方面,一般的本科院校都是四年制,學生們在校三年或者三年半,然後就出去實習。醫學生是五年制,前三年在學校學習純理論知識。第四年邊見習邊學習理論知識,是醫院學校兩邊跑,直到大五完全出去實習。多學的那一年就讓醫學生比同年入學的其他大學生年長一歲畢業。另一方面,我們都知道醫學是專業性非常強的行業。普通的五年培訓根本不足以讓病人完全放心的把生命託付出去,所以老師也經常教育我們“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我們就該多辛苦點多花點時間,那是對生命負責,是為病人負責,所以我們該欣然接受。本科生找工作的難於上青天,面對這種形勢,大多數的醫學生會選擇繼續讀研。本科五年加研究生三年,明顯比普通大學多花很多時間,甚至還有學生為了就業需求,一口氣讀完博士。而現在全國又都實行:畢業後還有兩年或三年的規培政策。這就讓醫學生更有書呆子之感,與普通大學生差距更為明顯。

2.課程的區別

從課程的性質而言,一般學生自從高中文理分科後,文科生讀大學時會選擇偏文的專業,理科生就選擇理科性較強的學校。他們從高中到大學有着相似的課程,所以他們學習時也相對比較輕鬆。醫學院除了個別專業是文理兼收外,現在都只招收理科生。我相信很多人也都明白,學醫的首選方法就是背,只有在熟背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對於一位不太擅長背書的理科生而言,那厚厚的內外科書籍整本整本的背下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要求醫學生既要有文科生的背功,也要有理科的思維能力。

從課程數量而言,普通大學生平均每天三四節課,而醫學生平均每天六七節課。哪怕是在週六週日上課,你也不要覺得奇怪,不要覺得變態,對於醫學生而言,星期天不上課會讓他們開心一學期的,但作為臨牀醫學生而言,這樣開心的日子少之又少。再看看我們平時的課表都是排的滿滿的,及時是晚上教室裏仍刻苦學習的醫學生們。

3.行為的差異

很多同學認為大學就是社會的縮影,在大學時學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從學生成功的轉變為成人,走向社會。在大學期間,他們的思想逐漸開放,不再是那個只知讀聖賢書的高中生了,他們會有更多的課外活動,更豐富的交際經驗,為更好的走上社會做各種準備。在這個時期,男孩們懂得了如何更加紳士,女孩們明白瞭如何讓自己更加成熟,嫵媚。但對於醫學生而言,大學就是高中的延續。在這裏,有漫天的課程,有明確的考研目標,有自己追逐上進的夥伴,當他們的高中同學在大學中忙着搞社交,學化粧,盡情的享受自己大學自由而又熱鬧的大學生活時,或許醫學生還在埋頭苦讀,揹着那些自己熟悉又陌生的人體知識了。

當一年後,高中同學再次歡聚時,你一眼便可看出醫學生與其他學生的差別:別的學校的女生們打扮的花枝招展的,男生們紳士有禮,而醫學生還是高中生的打扮,保守而單純;當別人説菠菜燒牛肉好吃時,醫學生首先想到的是菠菜含鐵豐富,宜多吃;當男生宿舍在互用剃鬚刀時,醫學生明確知道這樣做會互相傳播疾病,所以在醫學院你很少看見舍友之間互用私人用品。

4.膽量的變化

讓一名普通的大學生去解剖屍體,誰敢?看到可愛的兔子你是否下得了手,看到令人害怕的蟾蜍你還會去捉它並且用它做實驗嗎?或許一般人都會覺得好恐怖呀。其實醫學生也跟大家一樣,都是普通人,看到屍體他們也會嚇得不敢走夜路,看到可愛的兔子也捨不得下手,但沒辦法,因為你是醫學生,以後的醫生,所以就必須克服。於是就有了,剛開始解剖完噁心的吃不下飯,覺得自己身上哪兒都是的味道,到最後能邊嚼口香糖邊解剖屍體了。可愛的兔子,縱使你千般不捨,萬般無奈,你還是是要下手動刀,做實驗,插管、打針,當然這中間適應的過程或許只有醫學生自己明白。我自己就經歷過一次解剖課上怎麼也找不到膀胱,最後在老師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結果一激動,忘記戴手套就直接摸屍體的膀胱了,等摸完,看到自己滿手的屍油,才反應過來剛剛發生了什麼,然後就是拼命的洗手。我想這樣的經歷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

5.心理的改變

從古就一直講究求醫的心理,所以一直以來醫生都是地位很高。很多醫學生在報考之前也都存在着這樣的心理。進入大學之後,老師會反覆強調:一定要放低自己的姿態,很多時候你們是不如普通大學生的'。現在的醫患關係從廣義上講就是醫務人員為一方羣體與以患者及其家屬等為一方羣體之間的醫療人際關係。也正因為醫患關係間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機能上以及病人求醫時的弱勢心理,在醫患關係上存在着不對稱的特點,使得醫學生更應及時改變原有的心理,不要總覺得自己是大學生,是醫學生,就會高人一等。其實正好相反,在大學時就要形成遵守薩斯—荷倫德模式的“共同參與型醫患關係”,為以後良好的醫患關係打好基礎。這要求大學生能及時的改變原有的高傲心理,放低自己的姿態,以後能更好的接近病人。

醫學生與普通大學生有着那麼多的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這就要教育界、社會羣體,家長及老師有着更多的關注與關懷,讓醫學生能快速的認識到自己與普通大學生的區別,及時轉變自己的角色,適應未來的工作,謀求自己的出路。

6.能力的差距

現在的醫學生,未來的醫生。專業技能的熟練掌握,不但是對醫生的要求,更是對各行各業工作人員的要求。但醫生是給人看病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不是一層不變的機器,所以要求醫生還要學會與人溝通的能力。不但要學會很好的與病人溝通,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與病人家屬溝通。這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此外,科研的成果也是對醫生能力的極大挑戰。甚至可以説科研的能力,決定你的前途命運。除此之外,你覺得醫學生還有要掌握的能力嗎?答案是肯定的。還要了解社會及醫療保健系統內的相關規定與規程,懂得怎樣才能最大化的為病人減小負擔。此外還有臨牀照顧病患的能力等等。很顯然,只學會一門技藝,已不能滿足現代國家、醫院、病人的需要了。

7.付出與收穫的不平等

現在的高考畢業生,填報志願時,面對高昂的學費,長時間的學制,社會對醫生的歧視等等,好多學生放棄第一志願填報臨牀醫學而選擇經濟管理等賺錢的專業。他們覺得學習成本與就業收入是不成比列的。而現在的醫學生也心懷擔憂、失望,或者想着畢業後放棄當臨牀醫生,從事醫藥專業或者基礎研究。有些同學即使願意留下來繼續從事臨牀,也是想去風險相對小的科室,如眼科、內分泌,而兒科、急診這些“高危”科室,只有少數同學願意。

我在醫院見習時,親眼見到棺材抬到醫院門口,數十口人圍着醫院,聲稱要等某某醫生。看到這一幕,我與我身邊的同學都嚇呆了。先不論這件醫療中,它是否真的是醫療事故,這醫生是否真的負全責,但就家屬的行為,讓別的醫生或者我們這些即將成為醫生的醫學生還有安全感嗎?當我們面對見習、實習與考驗的幾重壓力時,不知別的學校的同學正在幹嘛?

從經濟的付出與回報考慮:現在的醫學院校的學費一直居高不下,五年,八年的學費也是一筆很可觀的錢。在醫院實習的那一年,或許沒有任何一門專業是像我們這樣,不但沒有工資,還要交住宿費給醫院吧。即使在醫院規培,領的也是最基本的工資。但畢業後,醫生的工資最多跟教師差不多吧。很多人都覺得醫生工資很高,其實那只是個別的主任而已,試問哪行有着幾十年工作經驗的老主任,工資會比醫生的低呢?

無論外界對醫生或者醫學生有着怎樣的評價,無論以後的社會環境將會怎樣,但作為一名在校臨牀醫學生,我知道,我跟高中同學是不同的:他們手裏的是機器或者人文,而我手裏的是生命。別人技藝不精,最多重新再做,我的能力不足,就是自己良心的終身不安,無論家屬是否責怪於你。時刻牢記,我們是跟普通高校大學生是有區別的,我們的技藝與責任大於天。

最後奉上: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當我步入神聖醫學學府的時刻,謹莊嚴宣誓:我志願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於人民,恪守醫德,尊師守紀,刻苦鑽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發展。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衞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鬥終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em9ev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