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濱水區進行城市設計的探討的論文

濱水區進行城市設計的探討的論文

1、場地調研

濱水區進行城市設計的探討的論文

2014年5月26日,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彼得貝倫斯建築學院34位師生蒞臨重慶大學,中德Joint-studio聯合設計就此開啟。此次選擇的場地為原重慶華隆特鋼廠區舊址,其南接著名瓷器口古鎮,東臨嘉陵江,西邊為市政幹道,北面為特鋼廠家屬區。項目選定的舊廠區巨大且荒蕪,但直接瀕江,擁有絕佳景觀視野,其相鄰區域也極富活力和歷史感,且交通便捷,這無疑使得該場地藴藏巨大的開發潛力。回望重慶的城市發展史,與長江息息相關,因此濱水地區通常擁有許多歷史性的要素,如老城牆,舊碼頭,老工廠、舊車間等。調研中大家一致認為這些老舊構築物雖然都已廢棄,但它們構成了人們認識歷史的強有力的媒介。所以如何體現城市發展的連續性,建構歷史、今天、未來具有合理時空梯度的城市環境,將成為貫穿整個設計的問題。

2、總體規劃

首先是交通網絡規劃。為保證人們安全便捷地抵達濱水岸,重新建立起人與水親密對話的濱水文化,我們傾向於採用人車分流的方式,以確保步行者的權益。同時路網等級從西向東依次降低,即靠近城市幹道的路網最寬,以快速消化湧入場地的車流;而越靠近江邊的路網就越窄越多。其次是建築量的空間分佈。對於重慶這種高密度山地城市,一片視野開闊且可達的公共空間是極為寶貴的。縱觀場地整體環境,在保證容積率大於2.0的前提下,我們控制建築高度由城市幹道一側向濱江一側逐漸遞減。這樣不僅可以保證開發量和城市天際線形象,還可以在濱江地帶提供可達且人性化的公共共享空間。最後是城市空間的營造。場地內設計三條由西向東的視線通廊,其中的城市空間由大至小,由整變碎。最後一條貫穿南北的`景觀綠帶軸來加強場地南北之間的連續性,並在綠軸上衍生小廣場、街角公園等等趣味空間。經過反覆推敲形成的總體規劃,實現了場地內從大馬路向步行街道空間的自然過渡,增加了人與人相遇相識的機會,可發生更多偶然,拉近人之間的距離。而經改造後重新利用的老構築物也能在無形中突出歷史文化內涵和喚起城市集體記憶。

3、整體深入

總體規劃完成後,便是更深一步的設計——即功能分區和建築形態設計。已知場地南面磁器口古鎮充滿活力,有大量遊客聚集,建築尺度均較小。為了不破壞城市肌理,疏導人羣,場地南邊地塊不管在形式還是功能上都應起到良好過渡作用。北面緊靠的輕軌站與公交站可快速吞吐人流。於是場地由北至南設置為住宅、商業、商務、配套服務四大功能塊。沿江堤岸則統一規劃為親水景觀帶,保證濱水區域步行尺度的同時,形成生態型護岸,保護濱水棲息環境。從以上設計回顧可知,濱水區是城市重要的開放空間,具有城市門户的作用。其設計應注重個性化的城市空間形態的營造,讓城市環境有“自下而上”的成長機會;還應注重“平凡建築(城市基底)”與“偉岸建築(城市地標)”的等量齊觀。與德國師生的合作也同樣讓人感觸頗深,比如他們認真的態度,探討問題的能力等。還要感謝兩位教授的細心指導。總之,中德聯合設計不是一個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在一個新的認識和起點上,繼續思考和探索城市與建築。

標籤: 論文 水區 城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egkpo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