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工科院校大學物理分層次教學研究論文

工科院校大學物理分層次教學研究論文

【摘要】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型,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分層次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已逐漸被廣大教育工作者認可和接受。本文分析了各類分層次教學的利弊,討論了我校大學物理分層次教學的主要內容以及在實施過程中所採用的具體措施,闡述了區分不同教學對象進行分類指導的教學改革理念。

工科院校大學物理分層次教學研究論文

【關鍵詞】大學物理;分層次教學;探索與實踐

大學物理是高等院校理工科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它不僅能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它有着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作用和優勢。同時大學物理也是一門理論性、抽象性極強的課程,而且還要求學生有很強的數學基礎。自1999年以來,隨着社會快速發展經濟的需求,我國的高等教育逐步轉型,它已從昔日的“精英教育”轉化為“大眾化教育”,各高校招生人數不斷增加。然而隨着招生量的不斷擴大,普通高等院校學生入學成績差距增大,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情感各方面參差不齊,按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必然導致一部分學生覺得教學內容太簡單,沒有挑戰性,而另一部分學生覺得太難,從而制約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應對由於教學對象的變化所帶來的問題,更好地貫徹實施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國內一些高校於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大學物理課程中實行分層次教學,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發現了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1國內大學物理分層次教學現狀及利弊

1.1目前國內高校大學物理分層次教學採用的第一種模式是將全校同一年級各專業學生按入學成績和數學基礎的不同,分為A、B、C三個層次實施分層次教學,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狀況,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要求、課堂教學過程以及不同的考核要求,這樣有助於教師更好地針對本層次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使得教學過程目標更加明確、針對性更強。但是將全校同一年級各專業學生打亂原來班級重新分班,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必定給正常的教學管理帶來了很多的麻煩。同時可能會使處於較低層次的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導致厭學情緒。

1.2國內大學物理分層次教學的第二種模式是將同一班級的學生按照知識基礎和對於物理知識的理解能力,分成不同的層次,教師在備課時要合理設計出各個層次學生應掌握的難易程度及知識要點,在講解過程中將教學內容分為不同層次進行講授,由學生根據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有選擇性地吸收和接納,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這種模式似乎可以克服第一種模式的弊端,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將增加任課教師備課和授課的難度,課堂時間是有限的,不同層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很難兼顧,而且不同層次學生成績的評定也很難制定。

1.3國內大學物理分層次教學的第三種模式是按照專業進行分層,採用“平台+模塊”的方式。不同的專業對物理知識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為使物理知識有助於學生本專業學習的開展,按照專業設計“模塊”。這種模式的優點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在遵循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可以在專業方面有所延伸和拓展。既保持物理學體系的完整性同時又突出了專業特色。當然這種模式也不是十全十美,比如不能兼顧到同一班級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但可操作性比前兩種方式要強。

2我校的招生情況和大學物理教學現狀

內蒙古工業大學是一所理、工、文、管相結合的研究型綜合大學,我校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招生,每年招收近5000名本科生,招生類別包括一本、二本、二本C以及民族預科生,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大學物理課程涵蓋全校絕大部分專業方向,根據專業需求的不同,分為《大學物理A》(96學時),《大學物理B》(72學時),《大學物理MA》(96學時),《大學物理MB》(72學時)以及《大學物理C》(54學時)。《大學物理A》適用於電力學院、信息學院、理學院等專業性較強,對大學物理基礎要求較高的專業;《大學物理B》適用於輕紡學院、礦業學院等,這些專業對大學物理基礎要求相對不太高;《大學物理C》主要面對偏文科類專業的學生;《大學物理MA》和《大學物理MB》是針對民族預科班學生開設的。一直以來,我校大學物理都是按照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只要學時數相同,便使用同一本教材,同樣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採用同一張試卷進行評價。然而隨着招生規模的擴大,一些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其中主要有以下兩點。

2.1學生知識基礎參差不齊

學生入學成績相差較大,整體層次比較複雜,加上高考制度的改革,部分內容如熱學和光學有些學生在中學時一點都沒有接觸到,這給大學物理課堂教學帶來很大難度,教學內容深度和進度難以把握,若採用過去傳統的模式進行教學和考核,課堂教學效果不會理想,而且不及格率也偏高,導致部分學生對物理課程失去興趣,影響後續課程的學習。

2.2大班授課存在很多弊端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等院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校在基礎課的教學中多采取大班授課的形式,我校除民族預科班外,大學物理課基本上是4個自然班合班,這導致課堂秩序不容易控制,教師不能兼顧到每一位同學,課內師生交流少,一部分學生聽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地接受知識,甚至在課堂上睡覺、玩手機,嚴重影響了大學物理的教學質量。

3大學物理分層次教學的實施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基於此我們依據招生類別、專業設置特點、學生認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等實際情況,提出了對大學物理實施分層次教學的構想,並對2013級學生進行了實踐。

3.1教學主體分層次原則

不同招生類別的學生在物理基礎、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學習積極性等方面均存在差異。為此,我們首先將全體學生進行了第一次劃分,一本和二本學生劃為第一類別,二本C學生劃為第二類別,民族預科生劃為第三類別。其次,我們按照專業相近的原則進行了第二次劃分,我校大學物理課程按不同專業已經分為《大學物理A》、《大學物理B》和《大學物理C》三個類別,在此基礎上,我們儘可能將相近專業的學生排到同一授課班級,比如電子與通信、軟件與網絡、生物與製藥等。相近專業對物理知識的需求比較接近,這樣有利於授課教師在保證物理學知識完整體系的基礎上能兼顧到專業特色,針對不同的專業,教學側重點可以有所不同,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

3.2授課教師的選派

各個教師的學術水平、知識結構、授課特點、授課質量以及講授方法等各有不同。理工科一本、二本學生素質較好,一般選派學術水平較高、授課質量較高、教學經驗豐富、講課節奏稍快的教師,除了在內容方面有所拓寬和加深以外,還可以將物理學的教學內容與高新技術、科學前沿適度聯繫起來,有助於學生開闊眼界與思維。二本C學生基礎知識較差,我們選派的教師往往教學經驗豐富、耐心細緻、認真負責、善於運用啟發式教學、善於與學生聯繫和溝通,這樣的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基礎較差學生的思維啟迪、智力開發和潛能挖掘。文科類學生我們選派知識面較寬、教學水平較高、在科學史和物理學史方面有所研究的教師,可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民族預科班的學生我們一般選派蒙古族教師,他們可以和學生有良好的溝通,從而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有利於教學過程的組織以及對學生的管理。

3.3教學大綱的制定

教學大綱的制定對規範教學內容、保證課程的基本教學質量以及進行教學質量檢查和評估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我們經過充分調研,全面瞭解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專業培養目標,然後指定相關教師制定了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1)對理工科一本和二本學生,參照全國高等院校大學物理教學大綱的標準,需達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全部要求,基礎內容以理論教學為主,另外根據學生所學專業進行知識拓展,並且適當引入物理學前沿與高新技術,儘可能滿足這部分學生對知識的需求。(2)二本C學生基礎很差,在制定培養目標時必須降低標準,要求能基本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達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大部分要求,基本滿足後續課程學習的需要即可,教學過程中需適當加強課堂練習。(3)民族預科生要求能完成大學物理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全部教學任務,基本達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減少難度較大的理論推導,以實際應用為主。(4)文科類學生主要從人文和歷史的角度出發,要求他們對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理能夠基本理解,同時瞭解這些物理知識的實際應用以及對社會變革產生的重大作用。

3.4課後作業的分層

課後作業是檢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徑,不同層次的學生由於基礎知識和接受能力不同,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掌握及應用差異很大,所以我們對學生的課後作業也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設計。我們大學物理課程組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自編了與授課內容相配套的習題冊。每一章對應一份習題,每份習題都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和計算題三種題型。對理工科一本和二本的學生,基礎部分約佔70%左右,提高部分約佔20%左右,綜合應用部分約佔10%左右;對二本C及民族預科班學生,基礎部分約佔90%左右,提高部分約佔10%左右;對文科類學生,沒有複雜的推理和計算,以基本內容的理解為主。課後作業分層次佈置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得每個層次的學生經過努力都能達到要求,既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又不覺得太困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3.5考核評定辦法考試改革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和檢驗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主要手段。我們打破了過去採用同一標準、同一試卷進行考核的傳統做法,首先加強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課堂表現、課堂提問、作業成績等進行評分,稱為平時成績,並按照一定的比例納入到學生的綜合考評中去,尤其對二本C學生平時成績的比例更大一些,這樣可以有效地把他們留在課堂上,避免學生逃課、曠課現象的發生;其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按照不同教學要求實行不同標準、不同內容的試卷進行考核,優等生主要考察他們對物理基本內容、基本原理的掌握及應用,而差生着重考察他們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所以試卷題型的分配比例也有所不同。

4結論

分層次教學法的實施,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各得其所、學有所獲,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到進步的喜悦,從而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分層次教學的實踐,消除了以往考試成績兩極分化的現象,提高了學生的及格率;分層次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教師在備課時能夠針對本層次學生的特點,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學過程目標明確,教學效果會大大提升;分層次教學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課教師必須研究針對本層次學生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激發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熱情;分層次教學促使教師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和其他相關學科知識,有助於教師能力的全面提升,從而更好地服務於教學。

【參考文獻】

[1]毛強,彭振生.大學物理課程分層次教學改革初探[J].巢湖學院學報,2009年第11卷第6期.

[2]楊梅.淺談分層次教學[J].科技信息,2009,(9):475.

[3]葉琳,劉文霞.國內分層次教學歷史發展概述[J].寧波大學學報,2010,32(3):5-6.

[4]張華.課程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26.

[5]許傑.高等農林院校大學物理分層次教學的應用研究[J].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8,27(1):130-133.

[6]于慧,許麗萍.大學物理分層次教學探索與實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4期).

[7]趙達,王樂新,張欣豔,王暢.大學物理分層次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高師理科學刊,2008,28(4):108-11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e9gqy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