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西部資源型城市環境優化研究論文

西部資源型城市環境優化研究論文

我國西部12省(區)共有資源型城市33座,佔資源型城市總數(118座)的28%,與其他資源型城市相比面臨着更為突出的環境問題,進行環境科學優化刻不容緩。西部資源型城市環境優化是實現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建設和諧民族地區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要。

西部資源型城市環境優化研究論文

根據最新研究資料顯示,在我國西部12省(區)除青海、西藏和重慶三省(直轄市)外共有資源型城市33座,佔資源型城市總數(118座)的28%,其中包括煤炭城市17座,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4座,森工城市3座,其他城市1座。由於受區位條件、科技水平、資金狀況、歷史原因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西部資源型城市的低資源利用率、高廢棄物排放量、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與其他資源型城市相比更為突出。

一、我國西部資源型城市的環境問題

1.資源的不科學開採和利用對土地造成極大的破壞

自然資源具有儲藏地的固定性和異質性、與周圍環境的緊密聯繫性等特徵,這使得資源在開採中容易對儲藏地的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土地的破壞性很大。在我國露天採礦的開採業中,每萬噸煤的形成會破壞土地0.22平方千米,如果繼續以現在的速度和技術水平進行開採,今後三十年會累計破壞土地面積達135000公頃。不僅如此,露天採礦還會破壞原有的地質結構,造成土地下陷,地下水污染,也會破壞植被。

2.資源開發造成缺水和嚴重的水質污染

我國西部地區地下水資源本來就比較短缺,但開礦疏幹排水量和選礦用水量卻很大。據統計,每年僅採煤排放的水就達數億噸,同時,每選一噸礦需用5噸水,許多礦區周圍地下水供需失衡。在一些高硫煤礦區,由於硫份被水溶解而形成酸性水,其PH值最低可達2-3,這種礦井水被排到地表或流入河道後,對地表植物和地表水均帶來了較大的危害。

3.資源性產業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

西部資源型城市的大氣污染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其一是大量含硫氣體不加處理排放到空氣中,加重了酸雨的危害,例如,雲、貴、川三省每年向空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和硫化氫就達26萬噸,整個煉磺區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超標5-50倍,形成酸雨PH值達3-4,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科技水平低和規模小的小礦土法採煉造成的。其二是尾礦和粉塵造成的大氣污染。由於尾礦的粒度小、重量輕,容易在風力作用下大範圍擴散,造成連鎖污染。

4.西部資源型城市所處區位加大了環境治理成本

許多資源型城市採用“一礦一城”模式,礦開到哪兒,城就建到哪兒。這種資源的天然分佈狀況決定了城市的建設區位,如大慶、玉門、克拉瑪依等,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本來就比較脆弱,治理成本高,再加上資源產業在開採過程中增加的環境負擔,生態問題更加惡化。要徹底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就需要對治理技術水平、資金、人才、人們的環保意識等各個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國西部地區恰恰在這些方面存在不可迴避的“短板”,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關係到該地生態環境能否得到改善。

二、西部資源型城市環境優化的意義

所謂資源型城市環境優化是指從各個環節出發,降低資源型產業發展中對環境產生的污染,減少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修復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最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型城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優化生態環境狀況對於資源型城市具有重大意義。

1.西部資源型城市環境優化是實現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

經濟發展會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儘管生態經濟系統本身具有一種內部的自我調節能力,系統可以藉助自身的調節修復能力保持穩定和平衡。但是,這種能力也並非萬能,而是具有一定的臨界值,或稱閥值或容量值,即生態經濟系統的環境容量是有限的。如果人類經濟活動排入生態環境中的污染物超出了臨界值,就會導致生態環境(水資源、土壤、大氣等)的.嚴重污染和生物資源的破壞,從而影響經濟系統的正常運行。因此,經濟活動必須在生態環境許可的範圍內進行,不能超越了環境的承載力。否則,城市的經濟發展只能成為一句空話。

2.西部資源型城市環境優化是建設和諧民族地區的需要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包括六個方面,即民主法制的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誠信友愛的社會、充滿活力的社會、安定有序的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可見,這一概念是一種全方位的綜合體系,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叫做和諧社會。同樣,建設“和諧民族地區”也必須兼顧這六個方面。如果僅僅發展經濟卻忽視了生態環境的建設,那絕對不能説和諧社會建設成功了,不僅如此,已有的成效也會被削弱。

3.西部資源型城市環境優化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要

在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正式將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該項任務的核心目標是將生產和消費活動規制在生態承載力、環境容量限度之內,通過生態環境要素的質態變化形成對生產和消費活動進入有效調控的關鍵性反饋機制,特別是通過分析代謝廢物流的產生和排放機理與途徑,對生產和消費全過程進行有效監控,並採取多種措施降低污染產生量,實現污染無害化,最終降低社會經濟系統對生態環境系統的不利影響。

這一戰略任務的提出為西部資源型城市優化生態環境提供了契機,也可以説是一項硬性要求,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是這個戰略任務在國家區域範圍內的體現。

三、西部資源型城市環境如何優化

1.發展循環經濟,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型產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發展循環經濟可以有效解決資源型城市的生態環境問題。資源型產業發展循環經濟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從企業內部着手,堅持低消耗、高利用和低排放的思想,堅持清潔生產,實現企業內部循環。另一方面要建立企業間的良性聯繫,依靠生態工業園區的形式實現企業間循環。通過生態工業園區把不同的工廠聯結起來,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得一家工廠的廢棄物稍加處理後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變廢為寶,提高整個區域的資源利用效率。

2.合理進行城市定位,發揮本地區優勢條件,進行城市轉型

資源型城市轉型是指將城市主導產業由現存的不可再生性自然資源的開採和加工的產業轉向其他產業,使城市發展擺脱對資源型產業的依賴,從而規避衰敗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從本質上來看,資源型城市轉型是要擺脱資源依存化,使城市發展擺脱對不可再生性自然資源的依賴,同時減少資源性產業高污染的弊端,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城市競爭力。

西部資源型城市轉型有以下幾個方向:一是發展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率,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二是發展第三產業,轉變以往依靠重工業和開採業生存的路子,在充分考慮和論證城市自身條件的基礎上建立適量的輕工業和服務業。三是與其他生態旅遊城市合作,發展旅遊經濟。四是建立高技術產業園,由傳統資源型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化。

3.政府發揮公共管理職能進行城市生態規劃,建設新型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是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係,是有效地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建設生態城市最重要的是進行城市生態規劃,這個任務要由政府來擔當,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之一。我國西部資源型城市在進行生態型城市建設中應該做到:第一,在完善城市後期建設的基礎上,重視對新建區域整體佈局設計和系統規劃,減少不合理的重複建設和盲目建設。第二,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彌補由於採用“一礦一城”模式引起的資源型城市在地形、用水、交通等方面的不足,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第三,改變傳統的企業與地方政府“政企合一”“企業辦社會”現象,確立以政府為實施主體的生態城市建設體系,企業可以採用上繳税金的形式支持城市環境建設。第四,建立專門的城市生態規劃小組,聘請有關專家科學實施,並要有專門的基金保障這些規劃落到實處。第五,重視治污工程建設。將治污能力作為一項指標納入城市建設合理性評價體系之中,嚴把環境治理關,切實減少環境負債,優化生態環境。

4.建立社會回收系統,加強廢棄物的回收利用

社會回收系統的處理對象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資源型產業生產中產生的大量固體廢棄物,包括煤渣、煤礦石、尾礦等;另一類是城市生活垃圾。對前一類工業固體廢棄物主要採取再加工的方式開發生產新產品。例如,採用“煤矸石燒結空心磚生產線”把佔地又污染嚴重的煤矸石變廢為寶,既改造了坍陷區的環境,又可以創造經濟效益,還能為下崗人員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收到“節地、節能、環保”三大效果。對後一類生活垃圾,應該從人們的日常生活着手,做好垃圾分類,嚴格區分廢棄物和可循環回收物,對廢棄物做好專業化、無害化處理,對可回收利用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再生利用。

5.走出政府官員政績考核誤區,建立科學考核指標體系

政績考核事關幹部升遷,事關事業興衰,在政績考核指標上難免會出現一些不理性現象。要優化資源型城市環境,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走出政府官員政績考核的某些誤區,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體系。首先,要改變片面地以GDP為中心、偏重GDP的增長、忽視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做法。其次,要避免以“顯性”政績取人,注重行為的長期可持續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dq7ee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