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現代城市室內環境優化設計研究論文

現代城市室內環境優化設計研究論文

摘要:環境-行為關係理論是指環境因素對心理和行為反應產生刺激作用,可將其納入心理學的探討領域。在此視角下,室內環境的設計優化需要與自然原則保持一致。舒適性與隱私性的要求在距離和空間感中也同時得到表達。而多樣性的感知需要在自然美中找到根據。可見,室內環境設計是建立在環境心理學基礎上的多重文化的綜合。

現代城市室內環境優化設計研究論文

關鍵詞:環境-行為關係理論;室內環境;優化設計

環境-行為關係理論作為環境心理學中的一個分支,通過行為探索環境與心理的相互作用,並在具體行為中抽象出對環境-心理構成刺激與反應的必要因素。將環境-行為關係理論用於室內環境的優化設計,依據原則的行動在符合有用性概念的同時,也與審美的視角有機結合,在感性與理性的相互協調中,實現人與環境的協調統一。

1環境-行為關係理論

環境-行為關係理論在微觀層面從刺激與反應的關係入手,透過刺激的強度、模式和多樣性界定環境與主體間的相互作用,並在主體作為對環境具有控制能力的那一面,將主體的心理活動與實踐過程中所遭遇到的關於他者的異質感上升到自我認知的層面,在與環境的關係中將美學與審美的感性因素抽象為概念。概念面對現實當中的經驗系統,通過與文化、風俗、閲歷等以個體為中心的諸多特殊因素結合起來,共同作用於認知對象,與給予刺激的環境共處同一背景的特殊產物。這對於從事室內設計的設計師而言,不僅意味着創造的基礎與個體的諸主觀條件相關,而且也意味着與設計對象所處的環境相關。

2環境-行為關係理論在住宅室內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2.1自然美的應用

現代室內設計的一般原則是崇尚自然美。這種自然美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從主觀的角度講,設計師應該考慮到實用目的要服務於舒適、私密等主觀感受。運用建築美學結合一定的技術手段,將室內環境的結構與佈局整合為建立在舒適與和諧感受基礎上的存在感。室內環境設計必須考慮在功能性的基礎上與風格、品位、文化等精神性要素構成互生關係與共生關係。

2.2舒適性與隱私性要求

室內對居住舒適性與隱私性的要求,在生理根據上取決於人的本能。人的本能要求室內設計符合並滿足人的一般心理需求。這種心理需求是對人的內心結構的一種映射,現實中可以表現為時尚、風俗,小到個人的生活習性。室內設計作為一種對內心世界的外在刻畫,可以從感官的任何一個角度將感覺中的慣性固定為構造中的結構。從沙發的佈局來講,這樣的一種契機需要恰如其分的將室內的客觀氛圍轉化為居於其間者的個體感受,感受的無序向氛圍要求指引中的依賴感,換言之,歸屬感。門的歸屬感如果是登堂入室的存在感,那麼沙發的歸屬感則是置身世外的閒適感。沙發之所以一般不正對門口,原因在於從登堂入室到置身世外的理性關係從喻意上講應該不是這種直接性能夠負載的。因為這種方式的直接性不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因此,這種擺放方式不僅難入風俗,而且難以被積澱為一種被大眾所接受的日常意識。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影壁牆出現於西周,顧名思義,它的字面意思是阻擋身影。在這個基礎上,影壁內涵有停留、隱私、保全等文化意味。一旦擔負起這樣的文化獨立性,影壁上的內容相對於其位置,裝飾性的依從性服務於人的心理文化暗示。在文化的意味上,影壁的`存在恰恰滿足了人心判斷力中遮與掩的細微差別,在這個意味上,影壁的存在,以靜制動,將環境中的生機激發起來。亦如陸放翁的悲逝感性“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鎖”字將沈園中牆作為停留的文化意味揭示得十分清晰。

2.3距離與空間感的應用

室內環境優化設計的另一層要求是對距離與空間感的重視。距離感是作為他異性個體在自我區分過程中內在心理構成的必然要求與表現。透過心理學中的“黑暗效應”,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與親近感是建立在運動、時空與自我存在的基礎上。室內設計對空間形狀與心理感受的一致性要求,滿足的對象是概念或是無。“家”在概念的層面首先是一種無法被揚棄的空間樣式。這種樣式以距離為標尺,將人際的抽象性轉化為對知性層面“力所能及”之邊緣的確定,這種確定性遵循心理學中的刺激與反應效應,在行動中將人的自我實現轉化為對自我空間的豐富與拓展。

2.4感知多樣性的應用

最後,室內環境設計對主體感知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以藤森照信的“野蠻前衞建築”為例,來看這位建築師是如何實現對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反抗的。在觸覺方面,藤森照信認為建築作為流動的音樂,建造者越是自然的,越好。此外,居室越是與自然而然相重合,越是在技藝方面強調分工與合作,並允許即興施工的存在。藤森照信恰恰期待藉助門外漢的手,用愈加自然的痕跡來點綴對象,將自然中的粗獷與滄桑感藉助這種笨拙而在對象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秋野不矩美術館的土牆外壁採用“擬土牆”的形式,用水泥拌稻草再拌土的新方法研製出高強度、防凍裂的“擬土牆”,具有極好的隔音效果[1]。

2.5住宅室內環境的設計應用

玄關在現代居室中處於緊聯住宅入口的位置。作為從室外到室內的一個過渡區域,玄關的實用功能是更衣或換鞋等。它的文化功能顧名思義,“玄”,由此開闢了一個形而上學的通道。玄關的設計關係到主人與客人的權力與界限,作為一種標識,它是主人身份與地位的象徵,以及對他者主權的一種功能性排斥[2]。玄關處無論選取怎樣的材質和色系來佈局裝飾,先行需要注意的是,這裏作為一個改善心理狀態與環境的緩衝區,需要首先強化能夠弱化排斥感和陌生感的主題元素。在此基礎上,如果有條件,才可進一步提出審美力的要求。客廳的一般功能性是娛樂、休閒、聚會。功能性對數量的基本要求為多,在此基礎上,因多而雜亂無序是設計理念中需要首先考慮應如何克服的事情。客廳的燈光以自然柔和為宜,過於複雜的燈帶色系無助於鋭化由多而來的整體中的粗糙感與不和諧感。客廳的視角要求是全方位並開放式的。柔和的燈光藉助距離感製造出不同的層次與間隙,這對於人際關係而言,意味着在大眾關係中同時也保持着個體的部分獨立與自由。而這也是個體間理性交往的基本要求與根據。

3結束語

總之,在環境-行為關係理論的指導下,室內環境的設計優化需要從主體的刺激反應方面入手,在遵循一般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將感性體驗與理性思想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融。

參考文獻:

[1]包慕萍,增田彰久.藤森照信的野蠻前衞建築[J].時代建築,2005(01):130-139.

[2]盧曉萌.基於環境—行為關係理論的住宅室內環境設計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8oz34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