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後殖民下翻譯的譯者主體性論文

後殖民下翻譯的譯者主體性論文

1翻譯選材

後殖民下翻譯的譯者主體性論文

選擇什麼樣的文本去翻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譯者對原作重要性的認識和態度所決定的[17],體現了譯者強烈的主題意識.布萊恩弗里爾深受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薰陶,蓋爾文化已植根於他的內心深處,以及對愛爾蘭語言和文化現狀切膚的人文關懷都使他所寫、所譯的內容大多取材於愛爾蘭家鄉發生的事情或在愛爾蘭歷史和文化上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反映愛爾蘭人在國家分裂(南、北愛爾蘭)陰影下,所遭遇的文化及民族認同問題等[20],寫作的過程往往伴隨着翻譯的過程,或者説寫作本身就是一種翻譯,一種置換,即將愛爾蘭家鄉的語言、文化、歷史狀況翻譯成西方宗主國語言的過程.如此以來,寫出來的作品也就是翻譯的文本.《翻譯》是一部後殖民戲劇,究其實質是用宗主國語言英語翻譯而成的後殖民譯本.其原作就是虛擬的愛爾蘭語言文本.在《翻譯》的寫作(翻譯)過程中,布萊恩選取最具有代表性,最能激起愛爾蘭人民愛國熱情的發生在愛爾蘭鮑利比格鎮的兩件大事.一是英國政府建立國立學校替代樹籬學校意味着古老的愛爾蘭語言和文化傳統的消亡;二是英國政府在愛爾蘭執行的土地勘測法令,殖民地圖的製作及劃分,地方的重新命名則意味着愛爾蘭領土的喪失,被英國的侵佔[18].領土、語言的淪喪則意味着愛爾蘭身份的迷失,愛爾蘭根的消亡.通過選取這兩個典型事件,布萊恩在《翻譯》中讓愛爾蘭村民述説着蓋爾語發生的悽慘故事,讓其民眾對自己語言、領土的流失感到痛心疾首,從而激發他們對本國語言文化的熱愛與保護,對本民族文化主體身份的探尋.同時,在許多曾經有着類似殖民經歷的人民心中也產生了強烈的迴響與共鳴.正是認識到發生在愛爾蘭家鄉這兩件重大歷史事件的嚴重後果及對愛爾蘭人民的深刻影響,布萊恩弗里爾才會將其作為創作(翻譯)的素材,可見作者(譯者)在翻譯選材方面的獨具匠心,體現出了譯者的主體性.

2翻譯策略

勒弗菲爾認為,翻譯是一種文化活動,在特定的社會裏,可以建構、操縱話語或建構所需要的文化[1].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雖受權利、意識形態、詩學、贊助人等外部因素的制約,但譯者在面對兩種權力關係不對等的文化時,在翻譯過程中是選擇屈服於上述各種潛在的或現實的壓力、成為強勢文化的“僕人”還是採取“抵抗”的立場[17],“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強勢文化進行抵制與反擊”[21],以塑造自我文化形象,進行權力話語干預,並由此改變權力不平等的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譯者自主決定的,體現的是譯者的主體意志.同時,這也是後殖民翻譯理論衡量譯者主體性價值的關鍵指標[17].布萊恩弗里爾在《翻譯》的創作(翻譯)過程中,採用了適度的雜合翻譯策略,移植了愛爾蘭蓋爾語的詞彙和句法結構,如愛爾蘭方言詞彙“backways”,愛爾蘭人名、地名“Owen,Hugh,BaileBeag和CeannBalor”以及愛爾蘭“putxony”句法結構,例“Howdoyouputatailonit?”等;雜糅了與愛爾蘭有着更親文化淵源關係的希臘語和拉丁語詞彙,如endogamein(部落內通婚),ex玻錚紓幔恚澹椋睿ㄒ熳逋ɑ椋,baptizein(洗禮),sobrius(清醒),caerimonianominationis(命名儀式),Opushonestum(光榮的任務),expeditio(遠征,探險隊)等;同時,他還融入了愛爾蘭文化,嵌入了隱含愛爾蘭歷史、神話、傳説和民間故事的詞彙,如“TobairVree”在蓋爾語中指“十字路口”,該詞隱含着一個民間傳説.“Tobair”是一口井,“Vree”是蓋爾語“Brian”的'誤用.“Brian”源於“TobairBhriain”.因為150年前,這裏曾是一口古井,並不是十字路口,而是距十字路口很近.一位名叫“Brian”的老者,因為臉部長了腫瘤而破相,聽説井裏的水是神佑的,於是他接連7個月,每天都用井裏的水洗臉,但腫瘤並沒有消失.一天早晨,人們發現Brian淹死在井裏.自此,這個十字路口就被命名為TobairVree?儘管那口井已乾枯了很久[22].在劇中,“To玻猓幔椋潁鄭潁澹濉北居幣牖蛞粢胛一個與其對應的英語詞彙,但是,布萊恩弗里爾有意原封不動地將其載入地名薄,因為他意識到了隱含在愛爾蘭語地名中的傳統故事可以通過口頭方式代代相傳,同時也彰顯了愛爾蘭語地名所承載的不同文化傳統[18].通過刻意使用帶有愛爾蘭民族印記的語言、文化,布萊恩弗里爾構建了一個具有抵制作用的雜合文本,凸顯了語言文化的差異性,以此彰顯出後殖民翻譯抵抗、顛覆和消解英美語言、文化霸權和中心的功能,解構了權威,使邊緣步入中心,進行平等對話,重塑了愛爾蘭人民獨特的語言和文化身份,最大程度體現了譯者的主體性.

3結論

後殖民翻譯理論將翻譯置於社會、文化、歷史的宏觀語境下去考察,認為翻譯是一種文化政治行為,是殖民的工具也是解殖民化的武器.譯者作為翻譯實踐的行為主體,處於權力的中心點,通過自主選取翻譯素材,採取抵抗式翻譯策略,建構主體文化身份,擺脱殖民枷鎖,抵制文化霸權.在《翻譯》中,布萊恩弗里爾基於自己的文化身份,以發生在愛爾蘭鮑利比格鎮的兩件重大歷史事件為素材,採取後殖民抵抗式翻譯策略,凸顯了語言、文化差異,表達了自身及其所屬羣體的文化訴求,重構了本民族文化身份,彰顯了譯者的主體性.解析後殖民文學作品《翻譯》,不僅為其他後殖民文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域,拓寬了翻譯、譯者主體性研究的範疇,而且有助於我國人民在文學創作和文學翻譯中,採取有效的創作和翻譯策略,凸顯中國的語言、文化差異和元素,以抵制西方霸權文化對我國文化的滲透和殖民,最終促進我國文學和文化傳統的發展與繁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9yjkj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