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中學生逆反心理的再認識論文

中學生逆反心理的再認識論文

關鍵詞:青少年,青春期,逆反心理,再認識

中學生逆反心理的再認識論文

摘要:在心理學中,逆反心理是指一種比較穩定的、對客觀事物表現與一般人對立或相反的情緒體驗或行為傾向,也是人們之間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在青少年中,這種心理表現尤為明顯,不少的孩子處處與教育者“對着幹”、“反着來”。傳統的觀點認為,這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因為獨立意識的萌發而產生的一種負面的情緒體驗,是人生成長的必然。但是,我們發現,多數青春期的孩子都能平穩的度過這一時期,逆反心理並不是青春期孩子的專利,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對此要重新認識,深入瞭解中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具體原因,並更多地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科學有效地引導青少年對情緒的自我控制和調節,幫助他們塑造健全的人格。

目前有些青少年,對於家長、老師的教育、勸導,或置之不理,我行我素,或言辭、行為反應激烈,明顯表現出不滿甚至反抗,更有一些青少年,好像故意跟施教者賭氣似的,總是無緣無故地表現出抵制、反抗情緒。這種從心理上不順從權威、行為上有意對抗權威的反叛式行為模式,被稱為逆反。人們對青少年的這種反叛式行為模式的看法比較統一,大都認為,這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因為獨立意識的萌發而產生的一種負面的情緒體驗,是人生成長的必然。而對於青春期孩子們表現出的逆反心理和反抗行為,教育者們包括家長在內,都一直在積極地探討着應對的策略。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反常心理,雖不同於變態心理,但仍具有一定的危害性。逆反心理過重或自己不善於處理和調節,會給青少年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並能引起心理障礙,因此,作為教育者,我們有必要了解逆反心理產生的具體原因,從而科學有效地引導青少年在產生逆反心理時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努力塑造健全人格,平穩度過青春期。

那麼,逆反心理真的是青春期孩子們必然會有的性格特點嗎,其產生的根源真的只是因為孩子們個體的成長嗎?

就其家庭教育環境來説,專制型家庭和溺愛型家庭中的孩子更易產生逆反心理。在這兩種家庭中,做父母的往往忽視子女在青春期已形成成人感、有擺脱成人的控制、追求獨立自主的強烈願望這一事實,仍舊把子女作為依賴於己的對象和被支配的對象,不願意放下自己已經習慣了的、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身份。專制型家庭中,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往往有以下幾種情況,對子女的要求多而苛刻,並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或朝令夕改,使孩子無所適從,長此下去,孩子就會對父母的要求產生厭惡心理進而進行抗拒,有的家長總以不滿的、消極的甚至侮辱的方式對孩子提出要求,責問與批評多,鼓勵與引導少,更有甚者,孩子稍有不從,就使用暴力和高壓手段逼其“就範”……以上幾種情況的出現,都會造成家庭親子關係的緊張,一旦矛盾激化,便會加劇子女的逆反心理,使他們做出一些過激的反抗行為,如離家出走、自殺等,有的出現了攻擊傾向或攻擊行為。溺愛型家庭中,父母無視青春期子女飛躍發展的.自我意識,仍把子女看成是沒有長大的小孩子,事無鉅細,一切包辦,孩子的所有要求幾乎都能滿足。表面看來,這些孩子是很幸福的,但他們在家長的大包大攬下,沒有任何自主的空間,沒有任何選擇的自由,機械地按照家長的要求,做着家長安排好的一切,這樣一來,就與他們進入“心理斷乳期”後獨立意識的飛躍發展產生了矛盾,當其自主性被忽視,個體的個性發展受到阻礙時,他們就會對這種被“愛”包圍着的生活產生反感進而排斥。如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面,父母對孩子噓寒問暖,孩子不但不領情,相反卻表現出極大的不耐煩,我們也曾看到這樣的場面,下雨天,母親追着孩子往他的手裏遞雨傘,孩子卻以故意淋雨來“懲罰”心疼不已的母親等等。生活中如此多的“好心無好報”的場面,正是父母與成長中的子女之間因控制與獨立的不協調而產生的矛盾衝突的表現。"

因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而產生的逆反心理、逆反行為,其矛盾的主要指向是父母,還有一些孩子在家中表現得很正常,但來到學校後卻處處與老師們作對。我們瞭解到,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在學校的其它活動中的表現有的也不出色。我們接觸他們後發現,其實這些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強的,他們很看重自己在老師、同學心目中的形象,有得到同齡人和師長們的理解、尊重與接納的強烈願望,但由於自制力差,會時不時犯一些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但在學校,老師更多的是看重孩子的成績,一好百好,一不好百不好。對於這樣的學生,許多教師往往缺乏耐心,在管理的過程中,不乏諷刺、挖苦和斥責,甚至誘導同學集體疏遠他們,這種被教師解釋為“只因愛之深,所以恨之切”的教育行為,反而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更加重了學生的反感和對立情結,有的變得怯懦、退縮,對老師的教導不理不睬,而有的在遭遇歧視和冷落後,反抗行為更加突出,他們不停地以欺負弱小同學、頂撞老師、破壞課堂紀律等行為來引起大家的關注,來證明自己的力量和價值,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等。

如何防止或消除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幫助他們順利度過成長過程中的特殊階段呢,

首先,要正確認識和看待學生的逆反心理。作為家長,不要為孩子營造一種心理定勢,認為逆反就是中學生的特點,容易給孩子帶來一種角色期待。畢竟絕大多數孩子都會平穩地度過中學時代。即便有部分學生有逆反現象,作為老師和家長,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逆反心理並非一無是處,它雖有妨礙孩子身心發展的一面,但也有它的正面效應,如逆反心理強的孩子,敢於發泄心中的不滿,不會過度壓抑自己的不快情緒,能讓有礙心理健康的負面情緒及時釋放,從而更大限度地減少焦慮和抑鬱等的困惑。逆反心理也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一種心理動力,科學家研究發現,在青春期逆反心理強的孩子,其獨立意識更強。所以,針對中學生的逆反現象,重要的不是壓制,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孩子不要過多責備,而是要充滿耐心,因勢利導,要在思想上給孩子更大的心理髮展的空間。

第二,在家庭教育中,做父母的,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對子女的身心的急劇變化和逆反行為的出現,要正確認識、積極適應、迅速轉變育兒觀念和對待子女的態度,把他們當作成人來看待,與他們建立朋友式的友誼關係,尊重他們的個人隱私,給予他們自主的權利,加強溝通,及時瞭解子女的心理需求並提供必要的幫助,同時也有必要適當表示自己的喜怒哀樂,讓子女瞭解自己的良苦用心,獲得子女的理解,遇到矛盾時要多指導,少指責,循循善誘地幫助他們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一個親子關係平等、感情溝通及時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會對家長產生應有的尊敬和深厚的感情,那麼,由於生理、心理的迅速發展而產生的一些矛盾和困惑便假容易得到解決和消除。

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堅持民主施教,對學生的評價要客觀、公正,恰如其分,對出現問題的學生要有耐心,不要輕易責備學生不該如何如何做,也不要直接命令學生去如何如何做,要注意疏導,講清事情的因果利害關係,學生接受了,才會把老師的要求變為自主的行動。對逆反心理強或有自暴自棄傾向的學生,要有意安排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俗話説,“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集體的感化和薰陶,老師的良好情感期待,一定會幫助他們找回自信心、增強自尊心。

總之,逆反並不是青春期孩子們心理髮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逆反心理、逆反行為的出現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成人。只要我們對他們這個特殊的成長階段的心理髮展有一個科學的認識,能正確地對待,就一定能幫助孩子們順利度過人生中的這一特殊階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8gd8l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