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中醫對艾滋病心理問題的認識論文

中醫對艾滋病心理問題的認識論文

艾滋病是由於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機體導致機體免疫功能障礙的傳染性疾病。艾滋病疫情不斷加重,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由於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被社會譴責的行為,疾病的傳染性,加上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艾滋病患者不僅遭受了生理上的痛苦,在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負擔。雖然古代文獻沒有艾滋病的記載,但是歷代醫家注重心神,在心神調攝、防治心理疾患方面有着相當豐富的經驗。因此,從中醫角度對艾滋病伴發心理問題認識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中醫對艾滋病心理問題的認識論文

1病因

《儒門事親九氣感疾更相為治衍》提出:“氣本一也,因所觸而為九。所謂九者,怒、喜、悲、恐、寒、暑、驚、思、勞也。”人的情志是感受外界事物而產生的精神活動。患者被確證HIV陽性是一個心理大事件,對於其心理造成巨大的影響。其主要原因有:

1.1疾病

艾滋病的三大傳染途徑是:性接觸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由於國家干預,因有償獻血而傳染艾滋病已經大幅度減少。同性戀者、性亂者、靜脈藥癮者、有償獻血是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羣。這些行為是遭受社會歧視的原因,也讓艾滋病患者內心感到羞愧,難以啟齒[1]。當患者存在各種艾滋病高危因素,懷疑自己可能患上艾滋病時,就會開始焦躁、恐懼、不安[2]。確診後,便會不知所措。患者感染HIV疫癘之邪後,在急性感染期,類似於温熱外感的表現,一般症狀如同感冒,可有全身疲勞無力、食慾減退、發熱等;潛伏期,沒有明顯的臨牀表現,但是正氣暗耗,賊邪漸盛;一旦進入艾滋病期,各種機會性感染相繼出現,直到死亡。疾病本身的各種症狀也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帶狀皰疹、鵝口瘡導致吞嚥困難。另外,當HIV或鉅細胞病毒侵襲神經系統後,也會出現一系列的精神症狀,比如痴呆[3]。藥物不良反應也會降低患者的信心。

1.2社會的歧視

由於艾滋病傳播途徑特殊,社會對艾滋病患者不能給予足夠的理解,認為艾滋病患者是罪有應得。另外,艾滋病傳染性強,社會對於艾滋病缺乏全面瞭解,對艾滋病充滿了恐懼,不敢與艾滋病患者進行正常的接觸。這些使得艾滋病患者感覺自己被社會拋棄,產生孤獨的心理,甚至還有報復社會的心理[4]。

1.3經濟

《素問疏五過論》提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對於普通家庭來説,很難承受艾滋病治療所產生的`鉅額醫療費用,雖然現在國家對艾滋病患者實行“四免一關懷”政策,能夠極大緩解艾滋病家庭的經濟負擔,然而國家免費藥物的療效是有限的,並不能完全解決患者的痛苦[5]。況且艾滋病患者的工作能力也會不同程度下降,不能有可靠的經濟來源。由於經濟的原因,大部分艾滋病患者對未來就沒有足夠的希望。

2心理特點

朱丹溪在《脈因證治七情證》中指出:“怒為嘔血饗泄,煎厥薄厥,胸滿脅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消脾肥氣,目暴盲,耳暴閉,筋緩,怒傷肝,為氣逆,悲治怒……悲為陰縮筋攣,肌痺脈悽,男為數浚,女為血崩,酸鼻辛輊,泣則臂麻,悲傷肺,為氣消,喜治悲;思為不眠,好卧昏瞀,三焦痞塞,咽喉不利,嘔苦筋屢,白淫,不嗜飲食,思傷脾,為氣結,怒治思,恐傷腎,為氣不行,思治恐。”《儒門事親》言:“驚氣所致,為潮涎,為目裊,為口畦,為痴癇,為不省人,為僵仆,久則為痛痺……思氣所致,為不眠,為嗜卧,為昏瞀,為中痞。”各醫家提出不同情志所傷及的臟腑、對氣機的影響、臨牀表現等。艾滋病患者的主要心理問題有:

2.1焦慮憂愁

當患者剛被確證感染HIV時,就以為這意味着死亡,是情緒波動最大的階段[6]。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恐懼,擔心害怕失去現在的一切,包括自己生命、家庭、工作。焦慮憂愁的情緒佔據了整個內心,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國外研究表明,20%~30%的HIV/AIDS患者符合診斷標準的抑鬱症或焦慮症[7]。

2.2否認

部分患者不願承認自己感染HIV的事實,懷疑醫院的檢查結果,到不同的醫院反覆檢測。還有患者拒絕抗病毒治療,貽誤病情[8]。

2.3悲觀絕望

由於對艾滋病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艾滋病無藥可愈,害怕死亡,產生了悲觀絕望、自暴自棄,放棄治療等情緒,甚至有自殺傾向。研究顯示,中國偏遠地區艾滋病患者在過去1年裏自殺意念和自殺未遂的發生率分別高達34.1%和8%[9]。

2.4怨恨報復

少數艾滋病患者認為社會對自己不公平,自己患上不治之症都是他人之過,欲報復社會,讓別人也染病。

2.5孤獨壓抑

大部分身邊的人不能接受艾滋病患者染病的原因,尤其是通過性接觸、吸毒等,同時也害怕自己也被傳染,對患者逐漸疏遠、孤立。患者缺少交流宣泄的機會[10]。罪惡感和懺悔有些患者對自己染上惡疾深感慚愧,身負罪惡感,擔心自己將疾病傳染他人,孤立自己。

3病機

五臟之精氣是情志的物質基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人有五臟,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憂悲恐。”《脾胃論攝養》指出:“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積氣以成精,積精以全神,必清必靜,御之以道,可以為天人矣。”情志是機體對外界刺激的精神活動。艾滋病患者所受的刺激可產生過度情志反應,則又會影響臟腑氣機的功能。正如《靈樞百病始生》所言:“喜怒不節則傷髒。”《素問玄機原病式》言:“五臟之志者,怒、喜、思、悲、恐也……若五志過度則勞,勞則傷本髒,凡五志所傷皆熱也。”《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也提到:“飲食失節,寒温不適,脾胃乃傷。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景嶽全書》對七情導致的脈象和氣機的影響闡述:“怒傷於肝者,其脈促而氣上衝;驚傷於膽者,其氣亂而脈動掣;過於喜者傷心,故脈散而氣緩;過於思者傷於脾,故脈短而氣結;憂傷於肺兮,脈必澀而氣沉;怒傷於腎兮,脈當沉而氣怯;若脈促而人氣消,因悲傷而系掣。”同時,艾滋病患者缺乏戰勝疾病的信心,五志對疾病的轉歸產生不同的作用,不良的情緒勢必對病情不利。《素問移精變氣論》言:“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衞不可復收,何者?嗜慾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衞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艾滋病後期,氣血津液耗竭,髒氣衰敗,五臟無以化五氣,則五志失常。HIV或鉅細胞病毒侵襲腦竅,表現為痴呆等,為痰、熱、瘀等實邪阻滯臟腑神竅,神機失用。

4治療

情志之為病,首傷氣機,神敗氣亂,進而臟腑失用,使諸疾難愈。艾滋病病機也如此,五臟之亂,尤以心、肝為著,進而傷及他髒,又須知其正氣盛衰,疏肝伐肝之際,不忘固護其正氣,或培土、或益肺、或固腎。但是情志病的治療有別於一般軀體疾病,非藥物之所長,心病還需從其根源,從心入治。《臨證指南醫案》認為:“七情致損,五志內傷,情志之鬱,藥難霍然。”《丹溪心法》也認為:“五志之火,因七情而生……宜以人事制之,非藥石能療,須診察由以平之。”古人治療心疾,善用情志相勝之法,《黃帝內經》有相關的論述。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加以闡釋:“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治喜,以禍起倉卒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期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針對艾滋病的心理問題源於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可以運用認知療法,對患者進行開導教育,糾正錯誤觀念。古人在行為療法方面也有相關的理論和病案記載,諸如,系統脱敏療法和衝擊療法,對於適合的艾滋病患者也可以實施。艾滋病伴發心理問題的方藥治療,疏肝方劑首推逍遙散,鬱從火化則佐以丹梔清火,以丹梔逍遙散為佳,火熱煉津,真陰虧耗,則施以滋水清肝飲。

5總結

艾滋病患者所面臨的壓力非同尋常,從事艾滋病相關的工作人員須重視情志對於疾病的影響。醫者的職責是為患者排憂解難。醫者不僅能為患者清除疾病的痛苦,又能在精神上給予幫助,那才是真正的醫者仁心。縱觀世代醫家對情志病的認識,對情志的重要性也提到很高的高度。如《青囊祕篆》言:“善醫者先醫其心……醫人疾病,斯為下矣。”醫者須指導艾滋病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李東垣關於養心的方法最適合艾滋病患者,其《脾胃論》雲:“安於淡薄,少思寡慾,省語以養之,不妄作勞以養形,虛心以維神,壽夭得失安之於數。”古代文獻記載了大量關於情志病的治療方法,從中醫學的角度干預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問題有待於深入探索。總而言之,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問題須引起足夠重視,這將有利於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有利於病情好轉,降低社會危害性。

標籤: 艾滋病 中醫 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40pdj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