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心靈背景映照下的習作教學論文

心靈背景映照下的習作教學論文

摘要:心靈背景是寫作主體所處的社會背景和其生活經歷,在其心靈上的建構結果,是寫作主體的情感傾向性、價值判斷標準和語言系統的綜合結構。建構學生的心靈背景一要沉澱生活感受,為心靈背景奠定深厚的基礎;二要豐富心靈文化,為心靈背景充實深刻的內涵;三要優化語言環境,為心靈背景拓展深遠的空間。有了心靈背景的映照,具備了主體人格意識的學生才能在習作中擯棄刻意的矯飾與編造,成就本真作文,贏得作文與人格的共同成長。

心靈背景映照下的習作教學論文

關鍵詞: 心靈背景 習作教學

寫作主體的心靈背景是寫作主體所處的社會背景和其生活經歷,在其心靈上的建構結果,是寫作主體的情感傾向性、價值判斷標準和語言系統的綜合結構。四川師範大學教授馬正平認為,“寫作表達是邏輯化的、理性智慧化和人格化的語言表達活動”,這需要寫作者應該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寫作主體,並形成寫作主體人格。而“寫作主體人格的形成、成長與完善,還必須是以健康、豐滿、廣闊的心靈背景為基礎的”。

“寫作”,按《語文課程標準》的説法,在小學的第三學段,被稱為“習作”。可惜,多數的習作教學,並沒有看到建構心靈背景對習作教學的意義。特別是對於學生缺少習作題材的歸因,總是歸咎於“缺少生活”。其實這是對“生活是習作的源泉”的膚淺理解,這種膚淺的理解導致了作文教學中的許多高耗低效的教學行為。如為學生“人造生活”的活動作文、遊戲作文,就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無米之炊”的問題。而對學生習作語言的沉悶、呆板問題,也簡單地歸咎於“積累太少”,只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誦“好詞好句”。結果,背誦了大量的“好詞好句”之後,作文幾乎成了“搭積木”的遊戲,新鮮而有活力的習作語言,還是產生不了,更遑論學生主體人格的形成了。

其實,習作當中的“無米之炊”問題,本質上也是語言的問題,和習作語言缺少生命力的原因是一致的。語言“本體論”的觀點告訴我們,語言不是形式,語言就是內容,是存在本身,是第一位的。程文超在《深入理解語言》中也説:“語言是一種符號,是人的特徵。作為一種基本結構,語言具有組織新話語的能力,是接近人類心靈的結構。”所以,在習作訓練中建構學生的心靈背景,才是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根本措施。建構學生的心靈背景,應該成為習作教學的自覺追求。

一、沉澱生活感受,為心靈背景奠定深厚的基礎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經歷,但未必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感受。沒有生活感受,就失去了觀察生活的眼睛,失去了體悟生活的靈性。學生的生活經歷需要定格,生活感受需要啟發。要在生活中學會求真、求善、求美,唯有這樣,生活經歷才能轉化為習作所需要的“生活”,並逐步累積,彼此作用,最後奠定心靈背景的基礎。生活感受越深厚,心靈背景的基礎也越深厚。在習作教學中,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重視學生生活經歷中的心靈歷程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真實、實在地觀察、判斷、推理,啟發學生生動而深刻地感悟生活、積累情愫,主張學生作文從一己心靈體驗出發,天真、純真地再現生活感悟,透視其間藴藏的生活的真諦和本質,達到胡風先生所倡導的“處處有生活”的境界。

1.激發深沉的關懷

對生命的感受,離不開對自然對生活的關懷。關懷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情懷。因為關懷而關注,因為關懷而敏感,因為關懷而動情。相反,一個人對什麼都漠不關心,就不會感同身受,就會形同槁木,成為沒有思想和靈魂的空殼。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與執着,培養學生對生命的珍視與呵護,悲天憫人,正是一個習作者建構心靈背景的需要。

首先要關懷自然。在作文教學中設計一系列開放性的活動,引導兒童走出書齋,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向兒童的內心世界。在“走向”的過程中,用兒童喜歡的方式,讓兒童浸潤其中,還原童心童趣,放飛童真童情。遊戲,就是兒童喜歡的一種方式,但不是象牙塔裏的遊戲活動,而是親近生活,與萬物對話、接觸。自由的、真誠的遊戲可以使學生擺脱世俗的種種束縛,激發出生命潛在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生命變得完整與豐富。如在“親近自然”的活動作文中,兒童對話自然、享受自然、關愛自然、表達自然,既感受到了自然的温情,也感受到了自然的痛苦。一篇篇以“自然”為主題的作文就這樣產生,它們有的呼籲環保的重要性,有的把草木看成了自己的兄妹,向自然界的鳥獸蟲魚、花草樹木和水土風雨,傾注了天真的人文關懷。當這種情懷成為心靈背景,就會在其它的生活和作文中得到反映。

其次要關懷生命。“只有對生命燃燒起深重的體驗情感,對宇宙自然煽旺起無言的關懷激情,才會使你的每一個文字符號飽浸生活的奧妙,才可能使你的每一次寫作行為融化貫注着深廣的智慧與亮麗的美德,才可能使你的有限的寫作人生盪漾着青春的魅力與永恆的微笑。”馬正平教授如是説。對待生命,不能遊戲,而是敬畏、尊重、珍愛。有了這種態度,才會感受生命的美麗與偉大,才會在面對生命遭受戕害和毀滅時,激發悲憤的悲劇情感。這也是習作教育張揚習作主體精神、發掘主體言語潛能的重要精神資源。教師應利用現成的資源,開發潛在的資源,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感悟生命,關懷生命。就在最近的作文中,在沒有教師命題的情況下,有的學生就寫了《祈福馬航》的作文,表達了對失聯旅客的深深擔憂和真誠祈禱。

2.放飛童真的想象

想象是孩子的天賦,想象的窗户一旦打開,學生的心靈世界就豁然開朗,真所謂“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作文是一項創造性的藝術活動,豐富的想象能夠聯接已有的表象,激活已有的心靈背景,是創造新表象的動力源泉。奇特的想象,更是和個性化語言密不可分。所以,培植學生的想象力,放飛童真的想象,把想象世界和現實世界連通起來,讓學生的心靈背景增加一塊五彩繽紛的基石,是習作教學的一大重點。“創意想象作文”在開發學生的故事情節想象力方面,也許有着獨到的功能。這種作文的內容,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指向學生的想象世界,契合了孩子喜歡幻想的天性。“創意想象作文”有根據詞語想象情節、根據畫面想象情節、傳統故事新編、兒童小説等。如在看完《青銅葵花》之後,學生欣欣然又紛紛然嘗試着寫它的續集。其中有個情節創意是:葵花的父親奇蹟般地活了過來,經歷了一番波折後,終於和葵花團聚,並把青銅接到城裏讀書。

“學寫兒童詩”是鼓勵想象的另一方法。想象,本是詩歌的翅膀,學生在學習寫詩歌的過程中,必須展開想象的翅膀。如《冬天是一場彩色的夢》中寫到:“冬天是一場五彩的夢/塗滿了紅的、綠的、黃的/蝴蝶正在悄悄粉刷各色的花朵/而彩虹還努力從陽光中偷盜水彩。”想象力的開發和放飛,改變了兒童的思維方法,豐富了兒童的心靈背景色彩。他們睜開了一雙“尋找光明”的眼睛,他們的世界變得充滿靈性和美好。

3.加強感悟的建構

羅丹曾説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雙“眼睛”就是人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鍛煉出來的感悟能力。沒有感悟就沒有建構。感悟就是在觀察感受的基礎上,產生“覺醒”。這種“覺醒”是原有心靈背景解構、新的心靈背景建構的標誌。只觀察不感悟,是好鋼沒有鑄劍、駿馬沒有揚蹄。學生有了敏鋭的感悟力,才能見微知著、化腐朽為神奇,就會從“熟視無睹”中發現“與眾不同”,從“稍縱即逝”中捕捉“永恆魅力”。感悟力不會憑空產生,需要一次一次“用心”的觀察思考的鍛鍊,需要一次一次觀察的積累和碰撞。因此,多角度觀察、比較觀察,觀察和閲讀相結合、觀察和爭論相結合,是培養感悟力的好方法。

另外,還要把各種“感悟”進行進一步的建構。習作不是一個簡單的由“納”到“吐”的過程,而是一個主體建構的過程。沒有“建構”,外部形象進不了內心感受;沒有建構,內心感受無法通過語言表達。心中無“感”,則眼中無“景”、筆下無“語”。通常情況下,教師和學生只滿足於“積累”,但“積累”不是彼此毫無關聯的“堆積”,而應是因某種關係形成的“結構”。“關係”的建立,需要一個參照背景映出其美醜真假,需要一個價值判斷標準來去偽存真。日常的生活,進不了學生的心靈,是因為學生的`“心靈”沒有和生活建立“關係”,學生對生活沒有情感響應、沒有價值判斷。這就需要教師的幫助。教師可以有所作為的是:對同一生活現象,組織一次“頭腦風暴”;對同一題材作文,進行立意比較。如:教師組織學生了舉行了一次“保蛋”活動,讓學生對這項活動談談自己的看法,並要求要從“保蛋”聯想到別的內容。於是有的同學想到了父母對自己的關懷像保護脆弱的雞蛋一樣;有的認為“蛋”應該自己保護自己,只有自護能力才是最好的保護;有的打破蛋後,又偷偷地換了一個蛋,想到的是失敗後可以從頭再來;有的剛好相反,認為人生、機會、善良等等美好的事物,往往容易失去,卻難以恢復等等。顯然,學生開始嘗試把閲讀到的名人名言、自己概括的哲理性語言和這次活動的感受聯繫起來--這正是一個外部形象在內心的建構過程:當學生完整地把“事”和“理”説出來的時候,正是一個新的心靈背景完成建構的時候。

二、豐富心靈文化,為心靈背景充實深刻的內涵

文化關乎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在心靈背景的建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習作主體所擁有的豐富的學識、純真的情感、鮮明的性格、健康的人性都能積澱成主體的心靈文化。沒有豐富的心靈文化,心靈背景必將內容單一、膚淺,缺少深刻的內涵。

1.開展廣泛閲讀

博覽羣書,自然是所有教師和家長都極為推崇的。但是,僅僅關注文學書,還是遠遠不夠的。魯迅先生就曾諄諄教導:“專看文學書,也不好的。”因為先前的文學青年“連常識也沒有,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來也胡塗”。 數學、理化、史地、生物學等等方面的書籍,並非無足重輕,它們不但可以拓展知識面,而且它們也可以直接進入習作題材,是作文的直接材料。更重要 的是:廣闊的知識可以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從而喚醒學生更多的潛能。如果有可能,還應該閲讀一些淺顯的兒童哲學著作。因為哲學為兒童提供了看世界的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博覽羣書需要教師去推動。教師可以做的是,首先是設計書目。教師應該在認真研究兒童心理髮展水平的基礎上,認真研究書本內容的基礎上,為兒童的閲讀設計書單序列,規定各年級必看的書目和推薦的書目。其次是輔導閲讀。教師選定重點書籍,對學生進行閲讀方法的輔導,並用讀書筆記、讀書測試、讀書演講、讀書徵文等方式,催生閲讀成果,推動閲讀活動的持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閲讀活動,陶冶了兒童的情感,增長了兒童的智慧,滋潤了兒童的精神。所以林海音説:“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2.培養高尚情趣

一個心靈豐盈的人,其必定有着積極的生活態度,有着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課業負擔普遍較重的今天,學生的生活空間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逼仄。培養學生高尚的生活情趣,讓學生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小而言之、近而言之是為習作,大而言之、遠而言之是為人生。教師必須樹立“大作文輔導”的觀念,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他們的高尚情趣,讓他們有時間、有興趣參與書齋之外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音樂、美術、書法、攝影等藝術活動,提高藝術素養,提高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磨練意志。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調查、訪問、實習,參加志願者活動,參與慈善活動。鼓勵學生外出旅遊、考察。教師自己可以組織培訓、搭建舞台,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展示的機會。也應大力鼓勵家長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如成立“家長活動共同體”,專門為學生量身定製各項活動。培養了高尚的生活情趣,自然遠離了低級的、庸俗的生活,讓學生的生活充實起來、立體起來,學生的心靈文化才會豐富起來。

3.鼓勵獨立思考

人,是個性的人。優秀的思維品質需要人自由思考,特立獨行。兒童看待世界有自己的角度,思考世界也有自己的方式。鍛鍊兒童優秀的思維品質,既要尊重兒童天性,發揮兒童的創造性,保護兒童的稚氣之美、率真之美,又要適度引導、啟發,防止兒童因稚嫩而無法思考、偏激思考,從而不會思考、人云亦云。鍛鍊優秀的思維品質,教師有兩方面可以做,一是閲讀教學。閲讀教學鼓勵兒童獨創性的理解,甚至“誤讀”文本;二是習作教學,鼓勵獨立思考,發表另類意見。如有學生在閲讀《我的舞台》時,就提出課文有點流水賬,沒有重點,泛泛而論,讀完之後浮光掠影。這是對書本挑刺的可貴嘗試,教師不但肯定了學生的見解,還進一步指出:“不要迷信書,書上有很多缺點和錯誤,在以後的閲讀中,還要繼續挑刺。”這樣一來,學生就開始了審視文本,在習作中,也會發表大膽言論。這個例子雖然只説明瞭思維的批判性品質,但是鍛鍊其他的思維品質也是同一道理。只有學生鍛鍊了優秀的思維品質,才能成就“本我”,走向“超我”。

三、優化語言環境,為心靈背景拓展深遠的空間

語言,就是精神世界,就是存在之家。鄭敏在《語言觀念必須改革》中指出:“語言是意識、思維、心理、情感、人格的形成者,語言並非人的馴服工具,語言是人類認知世界與自己的框架,語言包括邏輯,而不受邏輯的侷限。”也就是説,人的一切,都是語言造就的,沒有了語言,也就沒有了人,也沒有了世界,所謂“詞語破碎處,無物可存在。”學生所處的語言環境,包括學生正在閲讀的書刊的書面語言環境、學生日常生活所處的口頭語言環境,還包括班集體對各種語言的價值判斷標準和使用習慣。優化語言環境,就是讓現實的語言滋養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走進語言的精神家園,拓展心靈背景深遠的空間。

1.美化閲讀語境

語言,影響着人的精神世界。為了美化閲讀語境,增強語言的影響力,在一定的時間單位裏,可以集中某個主題的語言,進行鑑賞、體驗和運用。教師提供適量的經過整理的相關主題的語言材料,以量的累積實現質的突破。一個主題,一次突破。多個主題,多次突破。時間集中,重點突出,目的明確,力量強大。這樣的積累,就可以凝重和升騰學生對語言的美感,從而為心靈背景的拓展提供強勁的動力。“主題”,可以是“月亮”之類的具體內容,也可以是言語風格、思想感情、寫作體式等。再以“梧桐印象”系列作文為例,經過對梧桐兩年的觀察、體驗和對話,梧桐已經在學生眼中穿上了情感的外衣,但骨子裏還只是一種普通的樹木。那麼,六年級的“梧桐印象”,該怎樣突破呢?專題積累就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師生共同選編了《詩經》、宋詞、古今散文等含有“梧桐”意象的作品,學生從中認識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梧桐世界,對梧桐有了深切的了悟,理解了它與人性的精緻細密的聯繫,從而讓學生的心靈背景煥發出生機勃勃的能動的創新表現和精神生態。因此,學生習作中的梧桐,已經完成了從“植物梧桐”,向人文化的、情感化的“個性梧桐”的蝶變。

2.淨化聽覺語境

學生的語言環境,還有一個是聽覺語境。學生的口語、教師的口語,以及視聽媒體的聲音,都是聽覺語境的構成要素。聽覺語境大量地存在於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但是,聽覺語境由於處在無序狀態,很容易被污染,所以,淨化聽覺語境,也是影響心靈背景的重要舉措。在淨化聽覺語境中,首先應該是教師的口語能夠文質彬彬,富有感染力。所以,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無論是課堂上的講述,還是日常的溝通,教師都應該儘量做到口吐蓮花、妙語連珠,表現自己深刻的內涵。其次,還必須淨化學生的口語。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口語交際,十分密集,一些“時尚”的語言很容易在學生當中流行開來。教師要注意學生背後使用的第二套隱蔽語言,要特別注意消除網絡中消極語言的影響。教師可以積極開展朗誦、演講、辯論、述説等活動,讓美的語言佔領學生的生活,佔領學生的嘴巴和耳朵,從而影響學生的心靈。再次,教師還應該取得家長的支持,對學生在家裏收看的電視節目進行語言的篩選,讓優秀的影視節目的語言,進駐學生的環境。家長自身也應該積極挖掘優秀的鄉土語言,滋養學生的心靈。

3.優化表達語境

表達的語境,是優化語言環境的瓶頸。必須創設自由、寬容的表達語境,崇尚創意表達。創意表達,需要新的題材、新的思路、新的觀點、新的形式、新的語言等。豐滿、廣闊的心靈背景,是創意表達的前提。不同的心靈背景,決定了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決定了感悟生活的結果,最終也決定了習作的內容和言語方式。而創意表達,同樣反過來為學生的心靈背景拓展空間。因為創意表達的過程,也是一個新的心靈背景重構的過程。創意表達需要在原有的心靈背景上產生,同時又要完善原有的心靈背景,甚至消解原有的心靈背景。創意表達本身會帶來新的生活感悟、新的價值判斷、新的情感體驗,也會帶來新的言語材料、新的言語方式。而且,創意表達本身,也是一個新的生活經歷。這樣一來,學生為了創意表達,不斷地求新、探索,進一步拓展了心靈背景的空間。為了讓創意表達成為個體的習慣、準則和追求,進而成為集體的習慣、準則和追求,習作訓練中鼓勵學生舊文新寫、同文異寫,特別是在高年級段,嘗試多文體習作。只要學生願意嘗試的,都予以鼓勵。同時,在作文評改中,也鼓勵與眾不同的習作,留下創意表達的美好回憶,沉澱美好感受。如“梧桐印象”的系列作文,學生寫過詩歌,也寫過童話,寫過抒情散文,也寫過敍事散文。在最後的總結性習作中,有同學還用了調查報告的形式。最後編印了《印象梧桐》的班級習作,並配上了梧桐的有關照片,也配上了同學們在這個系列活動中的照片。

習作訓練不是好詞好句的搭積木遊戲,而是一次人格的修煉、一次心靈的洗禮,是一次語言的“道説”。它需要思想的啟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鑄煉等心靈背景的建構。如果我們的習作教學,能夠高屋建瓴,開闊視野,指向學生的心靈背景,那麼學生在一次一次的習作訓練中,也會學着用心靈去感悟人生,孕育主體人格意識,豐厚文化底藴,建構心靈背景。有了心靈背景的映照,具備了主體人格意識的學生才能在習作中擯棄刻意的矯飾與編造,成就本真作文,贏得作文與人格的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程文超。深入理解語言。文學評論。[J]

2.馬正平。當代寫作思維訓練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革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

4.董奇。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M].浙江教育出版社

5.邱熵。感受個性激揚文字[M].福建省泉州市

6.鄧敏。解析中學課本古詩文中的“梧桐”意象[J]

7.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M].商務印書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88488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