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試析管理制度管窺大學雙語教學質量觀論文

試析管理制度管窺大學雙語教學質量觀論文

[論文摘要]當前大部分高校在大力推行雙語教學的同時也都在努力進行質量監控,從蒐集到的一些典型質量監控文件看,大學的雙語教學質量觀存在着將高等教育質量標準與課程教學質量標準混同、將產品質量和教育質量混同等認識誤區,使質量監控等同於教學條件和投入的監控,缺少內部監控;且在質量評價上忽視學生的表現,使雙語教學的推進面臨着合法性危機。重塑雙語教學質量觀因而勢在必行。

試析管理制度管窺大學雙語教學質量觀論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雙語教學 內容分析法 質量觀

儘管雙語教學在中國發軔很早——清末的新式高等學堂中已經採用雙語的形式進行日常教學,但當今大學的雙語教學並非承接清末的統緒發展而來,21世紀初開始的大學雙語教學運動因應於全球化浪潮和政府的全面推廣。2001年教育部出台《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1]4號),提出為應對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發展的挑戰,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人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要在普通高等學校的有關學科中推廣雙語教學。2004年8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進一步將雙語教學課程的數量作為大學教學質量的衡量指標。因此,當今的雙語教學是自上而下的運動式推廣的結果,與清末高校自發選擇雙語教學的歷史際遇完全不同。作為政府推廣的一項工作,其質量監控必然與之同時進行。然而,在政府主導的雙語教學運動格局中,雙語教學質量觀卻存在着諸多誤區,誤導着雙語教學的實踐。筆者擬通過對各種雙語教學文件進行內容分析,以探究當前的大學雙語教學質量觀。

一、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

內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是社會科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法通過系統性分析與描述所研究的樣本,並進行量化數據整理以試圖瞭解傳播者的態度、意圖以及受眾的看法。研究者對文本有極大釋義空間:研究者可以着眼於文本內容的任何面向,如霍爾所説,包括各種有意義的視覺符號、語言符號、修辭方式、作者的呈現方式。所有有形的符號視為相同的單位來統計,即假設每一個符號所造成的影響力是相同的,且符號出現的頻率對受眾造成的影響力具正相關性。

本文擬對在網絡上搜索到的大學雙語教學管理文件進行內容分析。樣本選擇過程如下:以“大學雙語教學管理文件”為關鍵詞在百度上搜索,從結果中篩選出具有完整文件內容的大學雙語教學管理文件25份。這些學校既有重點大學也有一般大學,既有沿海發達地區的學校,也有西北欠發達地區的院校,樣本有較強的代表性。

一般而言,內容分析通常從“如何説”和“説什麼”兩個維度進行研究類目的建構,本着互斥、窮盡、可靠的原則,細分如下:

1 “如何説”:(Howissaid)。本研究以文件名稱為依據對樣本進行分類,共分為3種:(1)推進(加強)雙語教學的意見:在中國成文法體系裏,意見多屬於號召式的推廣、提倡文件,規定了推廣的途徑但沒有質量管理的具體規定;是某種新的政策或者制度實施之初的一些原則性思路的體現,可操作性不強。(2)雙語教學課程建設(管理)辦法:相對而言,管理辦法是比較正式的制度載體,是對某種業已實施的事務進行日常監控以及資源分配的文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雙語教學課程的管理辦法同時也是其質量監控的手段和途徑,其內容本身能間接反映雙語教學的質量觀。(3)雙語教學質量評價表:質量評價表是學校對雙語教學進行直接評價的標準和工具,具體、可操作性強,同時也是教師進行內部質量監控的主要依據。

2 “説什麼”(Whatissaid)。途徑類目:此類目針對文件保障質量的措施而建立。依據本研究樣本的對象和特性,設置所敍述和談論的主題類目如下:課程開設與審批途徑方法、教師水平、原版教材、激勵機制。

質量標準類目:此類目針對文件所表達的質量體系而建立,具體如下: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外語所佔比例、外文原版教材、考試是否雙語出題等,學生的表現與感受、學生學業水平。

二、研究結論

根據以上思路對蒐集到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 不規範的文件命名。雙語教學的管理文件的名稱不一致,但主要以辦法、意見和質量評價表來命名。其數量依次是18、5、2,比例是72:20:8。從命名看,雙語教學的管理制度還不成熟,管理文件並不規範。儘管以“意見”為正式文件名稱是中國特色,在社會生活中大量以“意見”為名的文件卻起着正式文件的作用,但是“意見”類文件多帶有不成熟、不完善、試行的成分。但仔細研讀,我們發現5份“意見”中,只有長安大學發佈的是典型的沒有可操作性的倡導性文件,大多數以“意見”為名的雙語教學管理文件與“管理辦法”並沒有實質差別。《山東大學關於進一步推進本科雙語教學工作的意見》是此類文件的典型代表,它由5個部分組成:雙語教學定義、要求、管理、工作量計算和其他,結構嚴謹,內容全面,並無空洞的倡議。儘管我們無法明瞭各校出台文件的背景和初衷,但幾乎同樣的內容以性質完全不同的名稱來命名只能説明大學雙語教學管理制度的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遠未達到規範、正式的水平和階段。

兩份質量評價表中的一份以“聽課表”來命名,“聽課表”是一種傳統的質量評價手段,兩份表格名稱的差別懸殊。在雙語教學質量控制的指導思想和方式方法上,傳統和現代並存,探索與規範俱在。

綜上,雙語教學管理制度“如何説”的差別説明雙語教學作為新生事物,其管理模式還處於初級的摸索階段,管理還有許多未知領域亟待解決。管理思想的不成熟帶來的必然後果是質量監控的不完善。

2 雷同的管理制度。對樣本文件的內容進行分析,發現儘管樣本學校各個層次、地域都有,但雙語教學的管理制度卻大多相似,沒有太大的差別。有些學校的文件甚至是完全雷同,一字不差。行文方式與教育部《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1]4號,簡稱4號文件)相似,大多數學校對雙語教學的定義、意義、開設範圍以及教材管理方法完全取自該文件,沒有學校個性。宏觀地看,大多數樣本文件都是沒有針對自己學校的特殊校史校情而有針對性、有創造性地提出雙語教學的管理方案;文件千篇一律的'行文和讓人詫異的雷同使文件本身的合法性受到影響,同時也説明這個制度不是在內部自發生成而是在外部強勢壓力下不得已而為之,教育部的強力推廣在各校的施行中都多少帶有應付、敷衍的味道。大學雙語教學實際上成為提升教育質量的外部枷鎖,是大多數學校的“秀場”,並非教學水平提高之後水到渠成的結果。

3 管理的基本途徑。樣本文件的結構基本都圍繞着兩個方面進行制度建設——管理途徑和質量標準。從管理途徑看,文件都涉及這樣的一些內容:第一,雙語教學的認定,一般要求外語授課時間至少佔所有授課時數的30%。第二,雙語教學的開設管理,包括適宜開設的專業、雙語課程在所有課程中的比例、審批程序。第三,雙語教學的要求,包括師資水平、教材、板書、授課過程中英語的比例、試卷所用語言等方面的規定,其中,教材建設是重中之重,幾乎都要求引進國外原版教材,如果確有困難,可以以英文版的講義和PPT代替。第四,雙語教學的質量監控途徑,2份文件明確提出要進行質量監控,一般要求開展校、院、系三級質量監控。各學院要成立由院領導、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外語較好的同行教師組成雙語教學質量考核小組,定期聽課並進行雙語課程教學質量評估,定期召開雙語教學師生座談會,瞭解雙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並及時解決;學校組織教務處有關人員和校督導組專家不定期聽課,並將發現的問題和建議反饋到各學院。第五,對雙語教學的經費支持,包括教材建設的經費支持和激勵方式、標準。儘管各校的文件行文不盡相同,但幾乎都圍繞着這些方面在制定規範。

4 質量標準。對於雙語教學的質量管理,所有文件都從管理途徑和評價標準兩個方面進行規定,儘管從邏輯和字面上看,這兩個類目是互斥和窮盡的,但在實踐中它們卻交叉嚴重,不能得到很好的區分。25個樣本文件中,23個樣本文件對教學質量的評判均無嚴格規定。以下是對雙語教學課程進行考核的典型行文方式:“各學院對所開設的雙語教學課程應適時組織學生評教、專家聽課、領導幹部聽課,及時反映雙語教學課程教學情況。學校將定期組織專家聽課、開展雙語教學比賽、教學經驗交流等,不斷提高雙語授課課程的質量。”只有3個文件有明確的雙語教學課堂質量評價表,即有自己的質量標準。在質量標準方面,蒐集到的3份表格有一份只有一級指標,分別是原版教材、外語授課比例、板書是否外文。另外兩份都有兩級評價指標,主要有以下內容:一級指標為教學態度、方法、內容、效果等;二級指標除了傳統課堂的評價要素外,針對雙語教學的單列指標主要有:內容先進、精練,講解清楚、嫻熟,口語標準、流利,重、難點突出,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外語授課比例達到30%,專業教學與語言教學相結合,選用教材質量高,有指定的參考資料,效果良好,讓學生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還提高了外語水平。學生在雙語教學課堂上的表現和收穫的權重為20%。 實際上,99%的樣本文件都規定雙語教學應保障以下幾點:(1)教材。教師開設的雙語教學課程要使用原版、影印版或自編外語教材,學生必須人手1冊。(2)板書與講授。任課教師用外語板書或PPT,授課過程使用外語講授的信息量應達到50%以上,要有外文教學大綱並且上網。(3)考試題。課程考試以外語命題為主。

三、評價與反思

就管理制度而言,雙語教學目前無疑處於一個起步期和探索期,但這些管理制度折射出一些共同的問題,反映出雙語教學質量觀出現一些較嚴重的失誤,筆者認為雙語教學質量觀的誤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簡單模仿工業產品質量觀。當前的教育質量標準,無論是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的質量指標還是本文所列舉的雙語教學質量標準,對外部教學條件的重視都超過了對內化於學生素質的教學結果的重視,究其根源,不難看出工業生產中線性質量觀的痕跡。工業社會中工業生產的質量標準在全方位影響社會後,對高等教育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工業生產中的質量監控體系以對原料、生產設備、生產環境和生產過程的規範為充分和必要條件,在一切關聯條件都得到有效控制後,產品質量也就得到了保證。但教育過程迥異於工業生產過程,首先教育對象不是物化的對象,他們的心靈和身體不是任由教師書寫的“白板”,更不是能被任意鍛造和加工的原材料;任何教育效果都是在學生的主動配合下才能取得的。同時,學校也不可能像工廠嚴格控制原材料的質量和規格那樣控制生源,工廠似的整齊劃一的評價標準在學校接受學生時幾乎不能適用。因此,高等教育僅有好的外部環境是不夠的。美國學者阿斯汀曾經指出高校聲譽及擁有的資源和學生學習、發展之間並沒有明確的關聯,其他研究已經表明這種關聯是不存在的,或者甚至是負相關的。就算有一流的教學條件也不一定有一流的教學效果。

因此,以教學條件和教學過程的規範來評價教育質量是對工業文明的簡單模仿,是對教育化約的理解,完全違背了教育規律。

2 將高等教育的質量標準與課程教學質量標準混同。教育質量是內化在學生身上的態度、觀點和行為的混合產物,其評價體系相當複雜,因此在我國建立其質量標準時重點在辦學標準和運行過程,較少涉及對具體學生髮展水平的評估。以教學的外部條件取代教學的最後結果——學生身心發展,是當前我國大學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基本特點。雙語教學的質量觀受其影響,也從教學的外部條件方面來建構質量標準,具體來説,大多數學校認為雙語教學質量保證依賴於教師的外語水平和教材是否原版;忽視教學過程中的質量認證和評估,更缺乏對課堂教學的績效評價。以高等教育整體來説,其質量很難細化為學生的某種標準化的發展特徵,若如此,勢必限制高等教育階段學生髮展的多樣性和個性化。然而,雙語教學是高等教育中一個具體的教學過程,微觀到一個具體的課程,其質量評價完全可以從學生髮展的水平角度進行,不必再以外部條件取代學生的身心發展。比如澳大利亞的課程學習經驗問卷(courseexperiencequestionnaire)就是從學生的表現來評價教育質量,從而改變了質量評估的外部性。

3 將外部質量與內部質量混同。正因為當前的教育質量標準存在着以上兩個誤區,從而使對教育質量的評價成為一種外部質量評價,並將其與內部質量混同。外部投入這樣的質量觀不僅誤導教學制度重視硬件建設輕視教學績效建設,更使雙語教學質量監控體制中出現一些不該有的盲點:比如整個教學過程缺乏應有的監控、完全忽視學生的表現,從而使雙語教學華而不實、沒有績效觀點,為雙語而雙語,使雙語教學成為一個權力的秀場。

不得不指出的是,高等教育質量觀在全世界都以高校的聲譽和資源作為評價標準,但美國學者亞歷山大·阿斯汀(Alexan-derAstin)在2002年提出高校的質量在於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即才能發展),其評判標準是學識(1earning)和學生隨時間而發生積極的變化。“才能發展”的質量觀認為有效的對高校質量的調查包括:鑑定重要的學生成果;在控制重要的背景變量之後,找出這些成果在學生進入大學後是如何隨着時間的變化而得到提高的;確定學生不同的大學經驗是如何促成了這種成長變化的;根據這些變化對政策和實踐進行積極的改革。以此為指導,重構雙語教學的質量標準必將會帶來雙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3eeqr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