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高師院校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困境與對策論文

高師院校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困境與對策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從高師院校實施研究性教學的現實意義入手,分析了研究性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制約因素,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

高師院校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困境與對策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師院校 研究性教學

2005年1月7日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高校本科教育層次開展研究性教學的重要性被凸顯出來,使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末的高校研究性教學得以全面、合理、合法地順利開展。然而,現實中國家的積極倡導與高校行動的遲緩形成鮮明的對比。特別是缺乏可以推廣的成型經驗。研究性教學在高校出現了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中類似的尷尬局面,即存在“高位”認識與“低位”實踐的巨大落差,或者“叫好不叫座”現象。為此,深入探討高師院校課堂研究性教學實施的困窘狀態及相應的解決策略,顯得尤為必要。

一、高師院校實施課堂研究性教學的重要性

(一)是高師院校爭取生存發展空間的需要

信息時代,國際間的競爭已演化為國民創造力的競爭,高師院校實施研究性教學同樣是基於人才創新性培養、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作為開放的教師教育培養機構中的一部分,高師院校失去了原來教師教育一統天下的局面,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顯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劣勢。就人才創新能力培養而言,高師院校科研基礎薄弱、科研整體實力不強、科研氛圍不濃。而且缺少相應的軟硬件支撐,欲將科研活動滲透於教學,還存在發展積累的不足。現實中卻要與綜合大學比拼人才的創新能力,爭奪有限的畢業生就業市場。發展空間在萎縮,生存的危機日趨嚴重。比如,高師院校的計算機教育專業難以謀得軟件公司的職位,是因為用人單位認為師範生與綜合大學的學生相比,不具有軟件開發的專業性和創造力,但綜合大學的畢業生可以通過簡單的`教師資格考試便輕鬆地走進教師隊伍。高師院校的生存發展弱勢明顯,通過實施課堂研究性教學方式改革,把有限的科研資源充分利用在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同時凸顯教師教育的專業優勢,即形成實施研究性教學的能力而非純粹的科研能力,彰顯畢業生對教師職業的適切性,才能爭取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

(二)是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

高師院校歷來都是師資培養的主渠道。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研究性學習是亮點,然而事實上新一輪的課改最難以落實的恰是研究性學習課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課程實施主體——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陌生與排斥是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因為高師畢業生沒有接受過研究性教學,甚至高師教師也聞所未聞、未曾問津過,也不曾接受過較為系統的相應教育,那麼以一種傳統的固有的接受式的教學方式教授出來的學生要想駕馭研究性教學實踐是不可能的,讓師範畢業生從事基礎教育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指導工作顯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基礎教育中實施研究性學習課程,要通過先培訓教師來實現是有相當大難度的。難度主要在於教師自身從零開始學起,並要先改變自身學習方式來適應以課程方式呈現的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要求,加之國人根深蒂固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的阻礙等,就顯得更加困難。因此高師院校實施研究性教學,從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現實要求角度講迫在眉睫。

(三)是師生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

從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角度講,研究性教學是培養國人創新能力的必要途徑,又是更新學習觀念、改變學習習慣、實現學習方式根本變革的有效途徑。要通過教學方式的改革過程,完成教師自身教育教學觀念的實質性變革,改革中歷練自己的研究品質,發展研究能力,提高專業學術水平,在與學生互動中實現思維的碰撞,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通過課堂研究性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研究習慣,錘鍊合作的品質和增強社會責任感,形成現代社會人才的基本素質,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高師院校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困境

(一)教學觀念的影響

由於傳統的知識本位教學觀統領教學實踐活動,接受式教學根深蒂固,研究性教學知識傳承的探究性、素質培養的綜合性、實施過程的長期性和活動性,卻因不能短期見效而產生負性評價,使研究性教學遭遇排斥和反對。另外,教學監督與管理尚做不到“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追求,教師也沒有“走我的路,讓別人説去吧”的大氣,學生同樣是缺乏“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魄力。再則,人們習慣於從眾,不習慣於創新,新事物首先面l臨的是舊事物的阻撓,而衝出這種藩籬需要制度性的保障,也需要新事物本身強大的生命力。而研究性教學本身不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徹底變革,而是對它的有益補充,這一特性決定了研究性教學對人們教學觀念改變的有限性和進入高校課堂的薄弱性。

(二)教學理論的研究問題

研究性教學是個舶來品,它將西方國家或發達國家裏便於實施的教學方式移植到我國,缺乏研究性教學生長的土壤,表現為理論指導的薄弱性。僅就研究性教學的解釋來説就眾説紛紜、莫衷一是。這不是簡單的翻譯問題,而是我國教育理論研究工作者站在本國立場上理解國外研究性教學時所考慮的制約因素不同所致。當側重考慮人才創造性培養時主張以項目研究方式開展研究性教學,當側重考慮實施的便利性時主張以問題式方式開展研究性教學等。我國高校目前的狀況是:規模大、辦學條件差。具體表現為:教學經費緊張、教學軟硬件設施生均比低、教師隊伍薄弱、師生比高、班額大、教學資源有限、校外教育資源難以統合等。此外,國民生活水平不均衡,總體生活水平較低,教育投入有限。在這種條件下研究性教學到底如何開展,理論上缺乏科學合理的論證和有針對性的現實指導。

(三)教學實踐的操作問題

傳統接受式教學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理論完善,對於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來講輕車熟路,容易操作。相比之下,研究性教學面臨新的管理規章的制定、新的教學設計、新的學習準備,管理者欲改弦易張又缺乏可資借鑑的成型經驗,成敗是個未知數;教師面對全新的教學設計和實施,需要投人大量的精力、付出更大的代價,至於結果如何也是個未知數;學生更改習慣化的學習方式也會擔心對學習結果——成績的影響,也存在觀念固守的問題。這其中還有外在條件的支持協調問題,研究性教學作為一個子系統,若沒有高校大系統的支持是很難進行運作的。 (四)高師院校課堂教學的特殊性

高師院校的培養目標指向明確而具體,比如地方高師院校本科教學就是為地方基礎教育培養合格師資而服務,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針對性很強,即要具備從事基礎教育尤其是教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基本職業道德。在學科教學中多以知識傳授為主,教師教育模塊課程教學多以理論講授和實際教學技能鍛鍊為主,總的特點是重基礎性、示範性。與理工、農、醫等高校教學相比,缺少雄厚的研究力量和濃厚的研究氛圍。

另外,高師院校教學本身重視示範性,學生易形成向師性即對教師的模仿。由於教師多為教學型的,所以教師研究能力多體現在教學研究而不是科學研究方面,多屬實踐研究而少理論研究。因其對研究性教學本身的陌生和自身學科研究功底的薄弱,使教師往往畏懼涉足,儘管教師厭教、學生厭學,但是教師因為學生的向師性也不願選擇缺乏成功定數的教學改革實驗,加上班額大、條件差、任務重、評價改革滯後等因素,高師院校裏研究性教學反而難以推行。因此,雖然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高師院校的課堂教學依然固守不變。

三、高師院校改善研究性教學的對策

(一)從總體上講

建立教改實驗區、實驗校、實驗班,通過成功的教學改革實驗,以研究性教學本身的成功來引領研究性教學的推廣。雖然都説更新觀念是先導,但大眾教育觀念的更新是要用事實説話的。由於教育的不可逆性,簡單地讓人們冒風險而為之,沒有多大的招引作用。我國改革開放的迅速推進正是在政策支持下,使一批人先富起來,反過來推動了改革的進程;而計劃生育政策則是經過國家強制實施和幾代人生命歷程鮮明對比驗證而在現實中奏效的。若強制實施研究性教學,首先會遭到教學雙主體的抵制而擱淺,所以國家多次倡導高校實施研究性教學,而不是強制,作為高校採取相應的漸進實施過程是可行之策。

(二)從具體上講

一是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大膽改革高校中壓抑教師積極性與創造性的教學管理制度。改變教學中將教師備課束縛在教材上,教師如“傳教士”式教學,視課本為知識的“殿堂”,師生不能越“雷池”一步的狀況,充分發揮管理制度尤其是教學管理制度的支持作用,構建有利於推動研究性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現代教學管理制度和靈活的彈性教學運行機制。

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加強軟硬件建設,整合教學資源,支持研究性教學的深入開展。其中最大的投入就是師資力量的投入,因為我國目前高校師生比高達1:30,教師在沉重的工作壓力下會失去工作的動力。

三是完善教師教學激勵機制。要尊重教師的個性風格與獨創精神,保障教師的教學自主權,根據課程和學生特點,自主設計與自主實施教學活動,以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激勵和保障教師的教學改革積極性。

四是對現有課程進行改革。在內容上突出新的研究成果,在形態上突出以問題為中心,在結構中擴大課外科研部分,在具體實施中把握課程的生成與創新性,在評價中重視過程性,為研究性教學的推廣和滲透奠定基礎。

五是正確處理教學改革過程中的師生關係。改變陳舊的教育教學觀念,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生學習為本等先進教育理念,樹立新的人才觀、學生觀、教學質量觀,構建一種民主、平等、自由、動態的對話、商討關係,建立和諧的師生“學習、研究共同體”,實現教學相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2okp7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