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高職新生校園環境適應性調查與研究論文

高職新生校園環境適應性調查與研究論文

摘要:良好的校園環境適應能力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會產生積極效應。調查表明,高職院校學生的校園環境適應能力令人擔憂。教育體制、社會、家庭、學校與學生個體的相對分離,形成了當代大學生在學習方式、人際交往、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適應性障礙。這就要求高校要營造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提高學生的校園環境適應能力。

高職新生校園環境適應性調查與研究論文

關鍵詞:高職新生;適應性;校園環境

環境適應是指個人為與環境取得和諧的關係而產生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校園環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自然環境,包括校園裏的各種建築設施和綠化,如教學樓、圖書館等;文化環境,包括學校的校訓、文化底藴、學習氛圍、教育理念等等;制度環境,包括學校的規章制度、校紀校規、各種文件精神等等。能否較好的適應校園環境對今後三年大學學習生活會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高職教育在注重知識能力與動手能力培養的同時,要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提高學生的校園環境適應能力,以便更好地實現高職教育培養目標。

一、大學新生校園環境適應性的調查

(一)調查對象

此次調查涵蓋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工商、經貿等系的12個專業,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84份。回收率達94.67%,數據真實、可信度較高,可以相對真實的反映我院大一新生對校園環境的適應情況。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 。採取封閉式問卷形式,在被調查學生無任何壓力的寬鬆環境下,要求其回答適應校園環境的時間、影響因素等問題。在影響因素的選擇上,問卷設計了8個選項,要求被調查學生按順序選擇3項,然後按照5、3、1的權重進行加權處理。

2.訪談式調查。採取座談、個人隨機訪談等形式,瞭解學生就校園環境的整體印象、適應情況以及影響因素進行暢談,從整體上把握學生對校園環境的適應性,進而印證問卷調查所得數據的真實性狀況。

(三)結果與分析

1.適應校園環境所需時間較長。能夠在一個月內適應校園環境的學生不足15%;47.18%的學生所需的適應時間為一至二個月,在所有學生中所佔比率最大;有8.1%的學生適應時間在三個月以上。

2.校園環境的適應時間集中在一至三個月。適應時間在此期間的學生加總比率達到77.11%,其餘的僅為22.89%。

3.較難適應校園環境的學生佔一定的比率。8.1%的學生適應時間在三個月以上,在這部分中有45%學生有休學或退學的打算。這部分學生主要集中在農村獨生子女身上,佔總人數的91.45%。

4.不同類別的學生適應性差異明顯。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男學生、城市學生以及非獨生子女對校園環境的適應性明顯好於女學生、農村學生以及獨生子女,特別是在快速適應(一個月內)方面更為明顯。

5.學習方式是影響適應性最為顯著的因素。學習方式的不適應是大學新生普遍現象,其首選比率為31.75%,加權後比率達到30.09%。

6.專業認可度的影響程度較大,所佔比率為9.09%,這可能與學校存在大量專業調劑學生以及部分專業定位不明確有關,在調查的284名學生中,所學專業為志願首選專業的比率僅為68%。而普遍認為的高職學生存在的自卑感反而不明顯,所佔比率僅為2.27%。

二、高職新生校園環境適應性問題原因探析

一個問題的產生不是單方面因素的影響,而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高職新生校園環境適應性較差這個問題看,在教育體制、社會環境、學校管理、家庭狀況以及學生個人等等方面都是作用因子,是其共同作用而產生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

1.教育體制。高職教育與中學教育存在顯著的差異,首先是培養目標上,中學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為高一級別的學校提供新生;高職教育是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具有較高操作能力的職業化人才。其次在教學內容上,中學的課程是單層次的內容,屬於基礎性知識;高職教育具有明顯的指向性,與社會的相關職業直接掛鈎,屬於操作性知識。另外,在課程安排上,中學教育僅學習固定的幾門課程,知識具有一定的連貫性;高職教育的一門課程基本上一學期就結束,在學習上具有跳躍性。最後,二者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不同。中學的教學是教師主導型,以課堂講授為主,注重學生記憶力能力的培養;高職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實驗、實習、探討課和社會實踐相對增多,注重學生操作動手能力的培養。兩者之間的差異是明顯的,而現行的教育體制缺乏兩者之間的溝通渠道。中學教育只注重學生升學率數據,對學生走進大學步入社會後的狀況不予關注;而高職院校缺乏瞭解關注中學教育的動力以及運行機制。這就使得中學學生在進入大學後,面對如此明顯的知識體系、教學方式的差異,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

2.社會環境。學校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社會環境的變化對學校也會產生較大影響。學生之間互相攀比穿着、消費等等情況較為普遍,這對貧困學生來説在心理上會產生極大的影響,一方面渴求與他人相同,另一方面經濟情況又不允許。此外,這種現象對學生人際關係的融洽也存在不利影響,作為一個集體的學生自然會分成相應的數個小團體,不利於學生集體管理的形成、團隊意識的培養,對班級的管理也帶來難度。

3.學校管理。隨着招生規模的擴大,學校在管理方面的進步相對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在人員配備上,由專業教師擔任輔導員的現象極為普遍。專業教師缺乏學生管理所要求的專業知識,如心理學等。教師的教學任務也較重,很難拿出大量的時間來關注學生,另外,教師不需坐班,學生髮生問題時很難在第一時間解決。在學生活動上,由於學生數量較多,很難兼顧到每一位,能參與其中的只是少數;而且學校活動較為單調,如晚會等,成為少數有才藝學生的舞台,大部分普通學生就沒有機會參與,而容易出問題的學生卻集中於此。在服務意識上也有待進一步加強。部分教師與學生管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依舊存在作風粗暴等現象,這會給學生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4.家庭狀況。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遠離生活、遠離社會。一切圍繞着考試轉,成績代表一切,缺少必要的生活技能課程。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們多讀書,包辦一切,學生被逼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長此以往,在家長的羽翼下,連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也失去了,不利於大學生的獨立能力的培養。

5.學生個人。在實踐安排上,與中學的嚴格管理相比,學校對大學生的管理要寬鬆的多,學生有大量的自由時間來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然而,正是這種自由寬鬆時間的存在讓部分學生覺得無所適從,不知從何處下手,無法合理有效的安排自由時間,大量寶貴的時間在無聊中度過了。在學習目標上,從高中進入大學後,部分學生喪失學習目標,將自己從緊張中釋放出來,一放鬆就迷失了自我。此外,高中教育將大學描繪成“人間天堂”以激起學習動力,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會讓學生產生嚴重的失落感,根據調查有85%以上的學生覺得大學不如自己想象的美好。

三、提高學生校園適應能力的對策

根據調查與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來思考解決問題的對策,但是部分原因不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也不是學校層面能夠解決的,如教育體制、社會環境與家庭狀況等,在此不作討論,以下主要針對學校層面進行探討,以提高學生適應校園環境的能力。

1.做好入學準備工作,提高學生對學校的認可度。第一印象的好壞對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的評價具有重大影響,因此學校要做好入學前的準備工作,給學生留下一個好印象。首先,要做好接送工作。學生報到時在車站合理安排車輛接送學生到校,安排高年級學生幫助搬運行李等,一方面給學生帶來方便留下好印象,另一方面也是學生互助精神的宣傳。其次,在宿舍安排上,可考慮專業互配。不同專業的學生居住一室,考慮到管理的難度,可將兩三個專業的學生集中安排。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接觸到不同的知識。最後,要做好後備工作,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出現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時解決問題。

2.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增強大學生的自我價值。在調查中發現,學生普遍認為,校園活動很少,有機會參加的活動更少。學校在增加校園活動舉辦次數的同時,也要考慮不同活動學生的參與的差異度。從現舉辦的校園活動看,有兩個特點,一是能參與的學生較少;二是側重於文體方面的活動佔絕大部分。基於以上特點,絕大部分學生在其他方面的才能不能得到展示,如棋藝、書畫等,學校在增加活動次數的同時,要注重活動的差異度,使得其他學生亦可參與其中,如趣味運動會等。要明確開展校園活動的目的是豐富學生課餘生活,使學生適應校園的生活。

3.建立健全心理輔導機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學校應建立班級—系部—學校一體化的心理輔導機制,由班級輔導機構關注個別適應性有問題的同學,在不能解決的情況下上報系部和學院。其次,學校應改變學生對心理輔導的認識,根據調查84%的學生出現問題時不會主動尋求心理輔導的幫助,其中75%的學生認為心理輔導的效果不顯著。最後,學校要加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其認識在新環境下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以及解決的主要方法與途徑,減少學生的憂慮情緒。

4.幫助學生樹立新的學習生活目標。90%以上的新生在入學之初均有“空虛”、“無聊”之感,主要原因是高中時沒有自由時間,在嚴格管理下,咬定高考不放鬆,一旦進入大學管理放鬆,自由時間增加而又沒有了明確的目標,在短時間內就產生了“無聊”之感的不適應。學校要幫助學生認識到,進入大學不是終點只是繼續前進的一個跳板,要重新樹立新的目標,如考研考證、擴大知識面、增加工作經驗等。

5.根據新生心理普查篩選結果,重點關注問題學生。針對學生存在的共性的學校適應問題展開心理健康團體輔導的同時,洞察和收集個別存在嚴重心理適應問題的學生並給予個體輔導和追蹤觀察,以防止個別危機心理事件的出現。

6.優化輔導員隊伍,提高工作成效。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最為頻繁的人員,其工作效果對學生有直接影響。學校要重視輔導員的工作的開展,加大對輔導員工作所需知識的培訓,開展輔導員之間工作經驗交流,制定合理有效的工作激勵措施。

能否高效率的適應校園環境對今後學校生活將產生極大的影響,高校管理者,特別是學生管理人員應高度重視。根據新生的特點以及出現的問題,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幫助學生儘快度過適應期,為今後的學習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陳培,葉宏,白彥剛,劉志強.高校大學新生適應教育研究[J].科教文匯,2008,(4).

[2]葉禮羣.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研究[J].科技信息,2009,(2).

[3]李輝,陳文豪.當代大學生環境適應的主要障礙及其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2008,(9).

[4]王軼君.論大學生學習適應性[J].心理學探索,2008,(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ykq9w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