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牛文化審美藝術精神思考論文

牛文化審美藝術精神思考論文

“牛”形象一詞在原始時代是一種具有圖騰意義、具有神性的動物,在《淮南子》中講述到“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鱣鮪”。它為中國幾千年的農業社會發展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它在人類的畜牧農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其自身的特點成為畜牧農耕文化和藝術文化中要組成部分,還滲透到民間的文化事業,是神祕力量的化身和財富,權利的象徵。

牛文化審美藝術精神思考論文

一、延年之藝,“牛”文化在民間藝術的審美表現

中國民間文化觀念所包含的關於外部現實的認識成分,具有一定的科學性,體現着一定的科學原理,但最終沒有達到純粹的科學理性分析的水平。從大量的民間資料表明,中國老百姓並不單純為審美目的而從事美術活動,也不單純出於審美要求而熱衷於民間美術。更多的民間傳説和祭祀表現,以及一些基本生活習慣與民俗活動相關的民俗活動,其意義和目的往往不具有獨立性。

(一)民間文化背景

從實際生活情況來看,民間沒事以至在整個民間審美活動似乎都陷於一種巫術性的熱情和宗教般的虔誠之中。可見民間的造型活動多與祭祀、祝禱、紀念、敬仰以及祈禳、禁劾、厭勝方術等信仰習俗活動相關聯,追求形式化的過程和結果不可分割地疊合着世俗生活的深遠背景。現象表明,民間美術觀念秉承着原始信仰成分,其內涵不盡是純粹的承繼和保存顯示出來。構成民間文化觀念內涵的認識成分之一,即求生、趨利、避害觀念內在統一性的一個方面。

(二)星座文化藴意

從文化屬性的角度來看,在佛教文化中“牛”是高貴的威儀,道教文化中“牛”是二十八星宿之一,而民間傳統中牛則是十二生肖之一。俗語説“地闢與醜,而牛則闢地之物也,故醜屬牛。”因而“牛”成為開天闢地的大功臣,進入了生肖,屬於丑時。

(三)民族文化風俗

從民族風俗習慣來看,中華民族牛文化賦予各種象徵意義的神話、風俗、典故廣為流傳,深受百姓的喜愛,其中民間的“鞭牛春”深受人們的喜愛,流傳甚廣,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春牛”民俗文化。有的還形成了民族傳統文化,如貴州遵義的仡佬族,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敬牛王菩薩”、“祭牛王”的活動,據説這天是牛的生日。還有漢、壯、布依、瑤、侗、土家等民族都有不同的牛節。但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我國很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一種牛文化,並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

從苗族工藝裝飾品來看,牛形象的裝飾品在少數民族中多為體現在苗族服飾,在苗族的服飾裝飾品裏面主要表現在銀飾雕琢和蠟染技術領域。苗族的銀飾,極少地與其它材料相配;在製作上,絕不吝惜用材。一套齊配的裝飾品,以多為美、以大為美、以重為美的民族特色。如西江苗族的銀角,其器型尺寸一般寬約85釐米。高約80釐米,飾件高度甚至超過配者身高的一半。這些造型藝術的來源其祖先蚩尤“頭有角”的形象,旨在祭祀祖先,獲得其護佑。而在蠟染技術領域裏,苗族文化的發展以刺繡和蠟染圖案來記錄祖先的功績和日常生活習俗,如蝴蝶媽媽、久保殺龍、各種變形龍、騎馬男子和牛飾圖案及各種兵器的造型等。因此牛文化的審美藝術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均有體現,尤其是服裝的配飾,把傳統的民族服飾也應用在現在社會的發展之中,形成一個多民族的地域特色。

二、新式制約,“牛”文化的審美精神意義

至今,“牛”文化從遠古時代延續不斷髮展到現在,不僅僅在中西方的文化領域裏,“牛”作為文化藝術的象徵,體現着偉大的民族特色和藝術表現,植根於民族的文化精神。牛文化的發展不僅僅關係到農業、民族風情、繪畫、雕塑、工藝美術以及關係到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領域的發展,推動着整個社會經濟市場需要和日常生活需要,也不斷滿足人們經濟發展和上層社會的需要,而這些需要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也體現了“牛”文化在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精神。相對而言,牛文化不僅僅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牽動着中國繪畫藝術的`不斷自新,也不斷地提高人們對牛文化的審美認識和欣賞價值。於是牛文化在各個領域裏都有嶄新的一面和精神價值意義,全面地體現在我國繪畫藝術發展和市場經濟發展,也進一步提高人們對牛文化的認識和審美情趣。

總之,牛文化作為的現代藝術文化來研究分析,使讓我們認識到“牛文化與民族審美藝術”的重要性,引發了人們對“牛文化”的重視與關注。在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的遠古時代,牛是社會的第一生產力。它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象徵,具有祈求風調雨順、平安祥和的意思,代表着人們對和諧生活的憧憬與嚮往。不同時期的文化雖有不同的特點,體現的精神面貌也各有不同。但在當代,“牛文化”是時代研究的潮流和方向,也是時代對牛文化的一種認識和理解,其牛文化的發展才能成為中國繪畫領域的精神風貌,永不枯竭的藝術生命力。

標籤: 藝術 論文 審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0lgov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