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信息技術環境下西藏教育教學設計探究論文

信息技術環境下西藏教育教學設計探究論文

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是以人類對教育傳播與學習活動的研究成果作為主要理論基礎,並依據其他相關的學科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系統的方法分析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和各種要素,確定並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從而實現教育教學最優化的現代教學技術。因此,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與方法適用於不同類型和層次的教學系統的設計,對於學習者、學習內容和學習環境都具有特殊性的西藏,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在西藏,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應立足西藏現有的信息技術媒體和方法,以系統分析各學科教學需求為基礎,以形成有效解決教學問題的步驟和策略為目的,在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中,要綜合應用現代學習理論、教學理論、教育傳播理論、系統科學理論等相關學科理論和方法。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產物應是經過驗證的信息技術教學系統,這個系統是一種包含多種元素、能實現某種教育教學目標、具有一定功能的多層次的綜合體。在西藏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合的教學實踐中,要抓住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特點,以信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才能做好教學系統設計。

信息技術環境下西藏教育教學設計探究論文

一、西藏教育教學過程中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教學的特點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活動相對於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

在西藏,當前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育教學特點主要有六個方面。

( 一) 從教學環境與應用上看。以視聽演示型教學系統、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交互式電子白板系統及虛擬仿真型教學系統為主,可以有效地實現教育教學信息呈現和教學資源共享,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和協作討論,有利於教師調控和信息反饋。

( 二) 從教學模式上看。以接受型教學模式、探究型教學模式、研究型教學模式為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於調動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可以有效促進學習者對新知識的鞏固與遷移。

( 三) 從資源類型上看。以多媒體課件特別是網絡課件、軟件工具、專題絡資源等為主,可以有效拓展教學信息的表現力,形象生動、直觀地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景,為學習者提供多感官渠道的刺激,為進一步的認知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 四) 從應用形式上看。以學習者通過網絡資源、多媒體學習工具開展的在線學習為主,有效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師的主導地位,突顯了學習者的學習自主性和協作性。

( 五) 從教學策略上看。以基於網絡環境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分層學習為主,教學資源強調多媒體化和網絡化,教學方式強調探究性,教學評價強調實時性。

( 六) 從教學評價上看。以實時、動態或基於作品的評價為主,從重視學生髮展、淡化甄別與選拔的方向考慮,評價取向趨於多元化,評價方式趨於多樣化。

二、西藏教育教學過程中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特點

在西藏,隨着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由於網絡教學可以有效地實現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共享,在網絡上組織相對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可以在互聯網絡上學習較新的知識,因此,網絡教學正逐步成為西藏各學校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網絡教學能有效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景下運用所學知識,並且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學習行為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網絡教學在西藏學校教育教學中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促進了教學設計理論的發展和完善。當前西藏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 一) 從教學設計的學習對象上看。由傳統教學模式中的面向學習者全體、統一步驟教學的教學設計轉變為面向學習者個體、體現學習者學習個性化的教學設計。

( 二) 從教學設計的重心上看。由傳統教學模式中的面向教育教學結果的教學設計轉變為面向教育教學過程結構的教學設計。

( 三) 從教學設計的學習內容上看。由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單純設計教學資源轉變為設計教學資源和學習環境。

( 四) 從教學設計的形式上看。由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相對靜態的教學設計轉變為動態的教學設計。

( 五) 從教學設計的實施形式上看。由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轉變為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或者是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

( 六) 從教學設計的評價形式上看。由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相對靜態、單一的評價方式轉變為動態、多樣、多元的評價設計方式。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設計不再是簡單的設計之後加以實施的問題,而是一個在學與教的具體情景中、在各種學教元素互動過程中發展演化的過程。

三、西藏教育教學過程中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原則

在西藏,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應該立足現有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環境,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環境的優勢,能有效體現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因此,開展基於信息技術環境的教學設計必須遵循如下原則。

( 一) 師生的教 - 學關係應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主導地位和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是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指導者、引導者和幫助者,學生真正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被動學習的處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學習活動過程中,成為了學習活動的主體。

( 二) 設計的教 - 學過程應該是協商合作、共同建構的過程。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強調學習者學習的自主性和開放性。學習者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各自形成不同的學習成果,通過互聯網絡等信息化媒體進行學習交流和溝通,彙總學習成果( 作品) 從而形成對知識全方位、多層次、規範化的意義建構。

( 三) 設計的教 - 學方式應以問題為中心,以任務來驅動。教師將教學內容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從學生喜聞樂見、典型的學習任務出發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協作交流的過程中完成任務,形成新知識的意義建構。

( 四) 設計的教 - 學活動過程應具有學習個性化的特點。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媒體和信息技術資源,創設有利於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 五) 設計的學習成果( 作品) 應具有創造性和生產性。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媒體的優勢,引導、幫助學生在形成學習成果( 作品) 時體現出較大限度的創造能力和生產價值,以實現最優的學習效果。

四、西藏教育教學過程中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內容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應該能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媒體和方法的優勢,有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基於以上原則,結合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在西藏教育教學中開展的教學設計的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 一) 學習目標與任務的確定。恰當、明確、具體地表述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開展的學習活動需要實現的學習結果和學習結果的類型。

( 二) 學習者特徵的分析。準確瞭解、把握學生開展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習活動的學習準備和學習風格,為後續的教學系統設計提供依據。

( 三) 學習環境的設計。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設計豐富的學習資源,提供有效的認知工具,創設合理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創建和諧的學習關係,從而為完善學習活動過程奠定基礎。

( 四) 學習活動的組織。通過規定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所需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其內部的認知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生心理技能的目的。

( 五) 教學過程結構的設計。注重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之間的相互聯繫,以形成最佳的課堂教學組織結構。

( 六) 學習評價的設計。準確確定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習活動的評價目標,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收集評價資料,建立恰當的學習評價指標體系,準確描述學生學習評價的結果。

【參考文獻】

[1]謝幼如編着。 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第 1 版

[2]李克東。 新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J]. 電化教育研究,2001,8

[3]黃德羣,霍彤主編。 現代教育技術[M]. 北京: 中國原子能出版社,2012,5,第 1 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0lg9y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