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網絡環境下教學設計的探究論文

網絡環境下教學設計的探究論文

內容提要:如何在網絡環境下,開展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我們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和教育理論,吸取傳統教學的優點、長處和方式、方法實現教學目標。由此對網絡環境下教學的設計展開論述,並從可行性,軟、硬件設施要求,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一定深度的探究。

網絡環境下教學設計的探究論文

關鍵詞:網絡環境 教學設計 素質教育 網絡教學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當今社會發展的優勢藴藏於知識和科技之中,社會財富日益向擁有知識和科技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聚集,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上佔優勢,誰就在發展上佔據主導地位。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為了適應新形勢,我們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教學模式,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是教育教學手段的一次歷史性變革,必將有力促進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推動教學方法的革新,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出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是各中小學所關心的比較重大的問題。

一、教育信息化是時代的需要

網絡教學是多媒體技術、網絡通信技術與現代教育理論相結合的產物。現代教育技術是當代教育的制高點。教育技術新定義指出:"教育技術是關於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以現代學習理論為指導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是教育技術學的核心內容。建構主義是現代學習理論歷經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以後的進一步發展。建構主義對教育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網絡教學,將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網絡技術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使教學方法變得更加新穎、多樣化,教學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教學中可以充分運用網絡技術和資源,藉助媒體手段,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將抽象內容形象化,深奧內容淺顯化,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空餘時間,以多種形式拓展知識面,瞭解最新技術成果,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思辯能力,動手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網絡平台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智能環境

1、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必然

處於世紀之交的中國教育需要創新精神,而創新的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國力的競爭,知識經濟的競爭將最終演變成為對人才的競爭,而高素質的人才是培養和教育的結果。教育面臨着知識經濟帶來的嚴峻挑戰,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育體制,加強素質教育勢在必行。同時,新經濟的形成和發展也給教育帶來了機遇。

所謂素質教育,其實質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潛能,培養創新意識,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素質教育能使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即既重智力的教育,又重情感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即教育的主體是人,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的地位,一切的教育或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為前提的;素質教育是注重學生髮展的;素質教育是開放的。

2、現代教育技術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方法論

那麼,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如何發開展素質教育,如何實施素質教育?毫無疑問,現代教育技術是突破口。為此,我們必須在理論與實踐上把握和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含義。

教育技術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它並非指單純的物質技術,不是為技術而技術,強調的是設計和運用現代教育的思想、觀念和方法,即探索如何為教學建構有效的教學信息資源環境或學習空間。傳統教學是以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強調刺激——反應,教師的作用只是起到一個外部刺激作用,教學當中忽視了學生內在心理反應。根深蒂固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於被動的位置上,學生成了知識的灌輸對象。按上述素質教育的內函,這種教學模式不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它扼殺了學生的個性。人本主義理論認為教學的問題主要是:教學目標上,強調個性與創造性的發展;課程內容上,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方法上,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這種主張與素質教育所強調的是相同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利用這一理論,來整合的各種教育資源,優化教學過程。

在中國,現實的教育現狀是:教育比較落後,發展很不均衡,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口特別多,這種情況決定了我們的教學形式主要是面向學校班級的課堂教學,雖然素質教育是開放的(學校、社會、家庭),但在很大程度上,我們所強調的素質教育也必須在這一基礎上實施。這給課堂教學設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每個學校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一套辦法,夫論如何,網絡技術是改進課堂教學設計的切入點。

3、網絡環境下教學資源的特點為素質教育提供實施環境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資源的特點:資源是開放的、共享的;傳播媒介多向交流的;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知識是跨越時空限制的。

這些特點決定了網絡環下教學過程是:開放性與全球化;學習過程的交互性;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但一旦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組織起來,必然帶有鬆散性、不確定性、難控制性,在當前大都沒有脱離學校模式、班級模式的課堂形式下,這種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的確是前所未有的一種新嘗試。

4、我校校園網的建設為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實踐提供了物質保證

我們為適應時代要求建立起校園。計算機硬件設施已具備了一定規模,初步建立了一支有強烈教改意識和一定計算機技術水平的多媒體軟件研究隊伍。我們利用自己的師資優勢,設計出符合本校教學實際的教學網站,使廣大教師能夠在科學的教育教學思想和觀念指導下,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方式和手段,改變落後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的學習環境,實施素質教育。學校的現代化教學設施齊全,擁有三個微機室,兩個多功能語音室、一個多媒體電化教室、兩個教師多媒體制作室,學校現共有200台586以上的電腦,兩台視頻投影儀,三機一幕已全部進入教室。學校將於省重點中學驗收前建造校園電視台、廣播電視系統、校園網絡系統、視聽閲覽室、軟件製作中心等。由於校園網絡平台的不斷完善,目前師生們在各個辦公室、計算機實驗班和計算機專用教室的工作站,已經能通過校園網絡完成獲取各種教育、教學信息、通知、電子郵件、視頻點播、運行多媒體課件等,現在我校已具備辦公無紙化的基本實力。校園網絡為學校的教學、管理現代化、信息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實踐

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把難以使學生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現象,在短時間內直接有聲有色的呈現出來,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地注意力,完成從形象的感性認識到抽象的理性認識。因此,在各學科課堂教學中如果能根據教材特點和實際需要,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一定的情境,並讓學生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將有助於加強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關於秦兵馬俑的錄象,在學生面前真實地展現出兩千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奇蹟,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心靈得到震撼,達到“未學文,先有感”的效果。在這樣認識的基礎上,閲讀、理解課文對學生來説已不是什麼難事。這樣的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機會,學習課文時學生都能積極踴躍發言,表達自己所見、所思、所感。此時此刻,對學生來説,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強烈的內心需要,一種有意義的創造活動,一種愉悦的情感體驗。

“教學的藝術就是一種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誇美紐斯),給學生展示一些美麗的與課文相融的圖片,可愉悦學生的心靈,激發創作熱情,從而一步步踏入老師所營造的情境中,產生共鳴。自清先生的《綠》,“格調清朗,節奏明快,充滿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機,反映作者勇於進取的精神”,更動用了多種寫作手法。我們學校的語文老師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進入情境,背課時準備了大量的精心挑選的色彩明豔濃烈的圖片,其中有一張堪稱美侖美奐的“梨花帶雨”圖片,以及與“綠”課有關的大量的錄像片段,還有和本課有關的背景資料,把他們按照一定的順序有機地鏈接在一起,以網頁形式在學校的網絡中心服務器上發佈,上課時,學生一人一機,先讓學生自學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等學生都可以在網上獲得,網頁上的圖片和相關錄像,加深了同學們對《綠》這篇文章的美好印象,在課上同學們可以在網上了解他想了解的一切。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時間佔了多數,很多學生在看到“梨花帶雨”這個圖片時,不由得驚呆了,任課老師趁機“從大家眼神中,我看到了一幅美麗的

‘梨花帶雨’圖,大家能否用語言去描繪、讚美呢?”,同學們的寫作熱情被激發了,紛紛發言,可惜許多同學語言乾癟,詞不達意,老師順勢引入課文,“讓我們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息樣描繪梅雨潭那醉人的‘綠’的,學習他的表現手法,然後再描繪”。這樣既然可以使學生多一次寫作機會,在激發的創作熱情中用心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從而更深層次地融會貫通地描繪這些景物,事半功倍,一石三鳥。

又如,在執教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語文老師就是在網上找到鋼琴曲《秋日的私語》,並引導學生想象作者描繪的幽僻的小路、多姿的荷花、微微的晚風,縷縷的清香、淡淡的月色、薄薄的輕霧,品味作者迷離恍惚、深沉抑鬱的情感。這些不正是作者夏日荷塘邊的竊竊私語麼?不正是這種輕鬆中夾着哀愁,恬淡中和着絲絲苦澀的獨特意境麼?在這種情況中,學生輕鬆體會了作者那種難以言狀的苦悶、彷徨、低沉、抑鬱,從而自然的聯想到當時腥風血雨的黑暗現實,理解當時的知識分子,理解作品的主題。

文學作品一般都有是在對景物的傳神寫照中,自然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眼前的傳神寫照即是“境”;而其中的思想的自然流露就是“情”,“情”與“境”天衣無縫的融合,就構成了作品的藝術境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不僅)激發學習興趣,(還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魏書生語)。利用網絡環境中的聲音、圖片、動畫、文字等大量的資源等創設情境,獲益良多。

如在數學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習軟件“幾何畫板”為學生提供自我動手、探究問題的機會:當面對問題時,學生可以通過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假設和推理,然後用“幾何畫板”加以驗證。採用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虛擬實驗環境中通過實驗操作、觀察現象、讀取數據、科學分析等學習活動獲取知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和科學研究的態度,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多媒體計算機具有強大的交互功能:①他可以進行“人機對話”,智能地分析接受人的指令並作出積極迴應;②他可以循循善誘,把學生的學習探究活動逐步引向深入;③他可以全程監控學生的學習探究過程,對學生在學習進程中的表現作出及時的評價,隨時激勵學生的學習情感,並能總結反饋學生學習成果;④他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隨機地選擇學習探究的內容和方式;⑤他還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探究起到幫助、提示的作用,等等。因此,我們要藉助人機交互技術和參數處理技術的優勢,充分利用各種應用軟件平台,積極研究、開發各種學習軟件平台,製作交互性較強的教學課件,建立虛擬學習環境和實驗環境,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向實踐性、研究性轉型。

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藴藏着豐富的資源,包括大量知識信息、各種素材、各種應用軟件等。我們要儘量挖掘這些寶貴資源,突破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指導學生在計算機資源庫或網絡中“探險尋寶”,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和信息量,使學生在獲取、分析、加工、應用信息的過程中進行個性化學習,實現對知識的重構和創造,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目標。

網絡資源的大容量性、集成性、開放性等為學生提供了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從教學方式的手段看,它有別於傳統教學,能借助聲音、圖片、動畫等的神奇配合,為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提供有效途徑。

在信息化社會中,合作能力是人的一種基本素質。因此,我們必須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協作式學習,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協作能力。計算機網絡在溝通、交流方面具有直接、方便、快捷等特性,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的這種特性,組織學生在因特網、局域網、校園網的硬環境下,進行討論、諮詢、協商,完成情感與信息的交流。這種交流與溝通的方式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可以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也可以延伸到校外並且隨時隨地進行。學生在這樣一個沒有圍牆限制的網絡空間裏學習,可以從中體驗到合作學習帶來的豐碩成果,從而促進學生和合作能力的發展。

當然這裏面少不了教師上課前的準備,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要作系統安排,精心策劃。教學設計分為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前者主要是以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後者主要是以認知學習理論為基礎,前者是通過教學分析進行教學事件的設計及呈現教學事件的教學策略的設計,後者主要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中,選用學習資源或外界幫助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它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學習分析,設計學習資源,認知工具以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和支持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模式。這種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符合了人本主義及素質教育的對教育的要求。

網絡環境下教學設計中,我的體會是:一是學生不太習慣於這種不太“象”上課的模式,大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進入角式(可能與傳統的根深蒂固的教學模式有關),學生普遍反映信息太多,沒有次序,不容易進入學習的角色,另外網頁內容外觀花樣多幹擾大。但這次教學設計實踐是成功的,效果是好的,實現了教學目標,大部分的學生學會了自主獲取信息,動手、動眼、動腦三維一體,多重刺激,學習興趣增強了,創新能力增強了。教師和學生的地位與傳統教學相比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師在傳統教學中的威信感受到了挑戰,壓力增大,因為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與灌輸;教師的角色主要是教學信息資源的設計者、學生學習促進者,教師表現主要是從前台走到了後台;教師在教學當中不能由計算機或計算機網絡代替,相反教師在這種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計算機只是一種信息加工和呈現的工具,教師唯一選擇是需要不斷的更新知識和擴大知識面;教學組織者需要跨學科的知識結構;教學組織是單個教師所不能完成的,需要教師的羣體協作;網絡化的教學設計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是如何製作教學課件、如何把它們組織成為符合教學要求的教學資源形式。因此,如何製作符合網絡環境下優秀的教學課件是網絡環境下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的目的,學生是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學習和提高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這種學習使學生真正獲得了智慧而不僅僅是知識,這正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能夠整合各個學科內在知識體系,學生使用計算機進行學習,首先要具有計算機知識(最起碼是基礎知識),其次必須要有跨學科的知識與能力,才能駕馭各種計算機軟件,比如幾何畫板軟件,要用它來進行學習,要知道軟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數學、物理等學科各方面知識,這調動了學生縱向與橫向學科學習的興趣,它使學生形成了長久的自主學習的習慣,這對於開發人力資源很有益處,這也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能夠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擴大了知識面,互聯網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長,傳統教師唸經式上課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在這種模式下,我們的教師、學生是否作好了準備?教師、學生要轉型到這種模式下,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培訓便是比較突出的問題。

四、網絡教學環境與支撐體系的建設

網絡教學環境是網絡課程得以運行的必要的場所,是為了讓學習者能夠方便快捷的訪問教學資源、為學習者完成學習、達到學習目標提供的輔助環境。目前網絡課程主要為學習者提供硬件環境與軟件環境。

1 硬件環境建設

(1) 網絡化教學的基本環境:依託外接Internet的校園網。

(2) 網絡化教學場地:多媒體教室,該教室配備聯網的多媒體計算機、投影設備、音響設備,並由控制系統形成一個整體系統,主要用於教員大課堂授課;多媒體的、網絡化的語音實驗室,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交互的多媒體教學環境,可開展集中講授、分組討論、個別輔導等多種交互方式的教學活動;電子閲覽室,集中一定數量的聯網的多媒體計算機,主要供學生使用,這是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場所,配合教學系統,也可以進行交互式教學。 藉助於硬件環境允許學生對其中的對象進行一定的操作,能自動地對學習者的動作做出判斷,並根據學習者的指令對整個環境做出相應的調整,這一特徵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使網絡課程滿足建構主義學習的物理特性上提供了積極性的要求。

2 軟件環境建設

(1) 網絡多媒體課件開發網絡多媒體教學的開展有賴於網絡多媒體教學資源的豐富。我們必須發揮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多媒體教材製作的優勢,專門成立了多媒體教材製作組。一是收集大量多媒體課件或電子教案,並利用這些製作工具的升級版本中網絡功能將它們發佈網上,較好地實現了其在網上的瀏覽和遠程學習。二是運用網絡多媒體技術和工具開發製作基於WEB的電子教案和網絡課程。三是在多媒體教學服務器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網頁素材:人物素材、圖片、圖形素材、音效、動畫素材、音頻、視頻素材等建成多媒體素材數據庫,供廣大教師備課或製作課件時瀏覽和下載。

(2) 多媒體授課系統與視頻點播系統建設多媒體授課系統是網絡教學支撐環境的基本功能,它直接面向學生,由老師指導學習,是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最主要的來源,學生通過授課系統達到學習的目的。多媒體視頻點播系統是多媒體網絡應用的常見形式,它的核心是數據壓縮技術和流媒體技術以及視頻服務器與用户的交互,需專門的視頻服務器和特殊的網絡傳輸特性。

(3) 學習論壇、留言版和BBS的建構採用ASP動態網頁技術建立了學習論壇、留言版和BBS。學習論壇主要採用聊天室的形式,在這裏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可進行實時地交流。BBS採用電子公告牌的形式,學生可在BBS上提出學習中的問題,教師在任意時間訪問BBS時,就這些問題可以做出回答;也可以通過留言版給教師提出問題,教師進行解答;可以在BBS論壇上完成多媒體作業的發佈、完成、提交和批改;教師也可以在BBS論壇上就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開闢一個專門的討論主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藉助於網絡通信技術和網絡工具構建的通信交流環境為網絡課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使學習者可以在相互交流的條件下進行協商學習,使網絡教學具有社會性學習的特徵;另一方面,這樣的環境能幫助學生方便、快捷地提出、討論、解決問題,能幫助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使網絡教學具有一定自主學習的要求。

五、網絡課程的教學主體內容的建設

教學內容是網絡課程的學習信息的主要來源。網絡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應該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進行。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特徵,網絡課程應能滿足學習者自主性學習的要求。根據此目的,可以為網絡課程主要設置下列幾項教學內容:課程導論、課程主體教學內容。

1 課程導論

這部分內容是為了幫助學習者能夠順利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而專門設置提示內容,如該課程的前導課程、學習者必備知識和技能、課程教學內容簡介等。這些提示性內容的羅列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習者學習目標的確立,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學生者學習過程中更快、更準確將當前的學習內容與原有的知識建立聯繫,也有利於學習者學習目的的建立。使網絡課程的學習體現出累積性、目標指引等特徵。

2 課程主體教學內容

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應該遵循充分發揮學習者主動性的原則進行。主體教學內容以知識點的形式進行組織,並配以教學活動、學習時數、學習進度、學習方法及參考文獻資料等説明。從內容來看,主體教學內容給出學習每一知識點所需要的各種資料及建議性的學習方法等信息。這些內容的有機組合能促使學習者將原有的知識與將要學習的內容建立橫向和縱向的聯繫,有利於學習者知識的建構。但如何提取有用的資料來完成知識單元的學習,要根據個人的情況來確定。從學習方法來看,學習者既可以根據課程所提供的學習方法、學習時數等輔助信息進行學習,也可自定學習步調、學習方式,但無論學習者採取哪一種學習方式,整個學習過程要求學生不斷的分析各種資料,從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學習者必須用發現法、探索法等學習方法從各類資料種獲得有益的信息,完成課程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能根據個人情況自行選者學習單元,如果遇到疑難問題,可以查閲課程所提供的參考資料或通過與他人協商的方法解決。總體來説,主體教學內容的這樣選擇和組織既能滿足學習者主動性地位要求,也能體現教師的輔導地位。

3.課程形式設計的基本原則

(1)、網絡化原則: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提供的各種功能,藉助多媒體技術、網頁瀏覽、文件下載、電子郵件、信息發佈、教學課件等多種手段,發揮現代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優勢,建立網上虛擬學習環境、虛擬實驗、網上題庫、網上考試等,利用計算機網絡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計算機網絡功能與教學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教育教學服務。

(2)、互動性原則:教學模式要充分體現網絡互動性,讓學生參與教學、瞭解新知識的形成過程,達到目標、過程、結論的遞進。具體地講:其一:參與教學目標的確立,有助於學生從"要我學習"向"我要學習"轉化;其二:參與教學過程中重點難點,通過人機交互, 人與人的交流,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使學生從"我會學習"向"我要學會"轉化;其三:教師要帶領學生參與回顧,掌握知識的全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由"我會學習"向"我學會"轉化,實現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的教學目標。

(3)、自主性原則:給學生充分發揮和想象的自由空間,淡化強制與約束,給予更多的啟發和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利用網絡交互功能,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同時,提供可選擇的學習方法、學習資源和知識檢測練習,由學生自主選擇,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再通過網絡,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幫助和指導,隨時調控教學過程,檢測學習效果。

(4)、層次性原則:該原則是指在網絡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不盡相同的特點,提出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創設寬鬆和諧的教學情境,給學生獨立的思維空間,這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具有獨特的優勢。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喜悦。這也是"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全面提高"的教學原則的充分體現。

(5)、合作性原則: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運用網絡模式教學既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設適宜的環境,還可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創造良好的空間,利用羣體的智慧,實現優勢互補,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採用網上討論、網上評論、網上答疑等形式,建立起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聯繫。

(6)、創造性原則:在網絡教學中,更能體現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在網絡環境下,創設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相結合多媒體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推陳出新。

六、關於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設計實踐的思考

1、統一思想,更新觀念

在傳統電教面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挑戰過程中,觀念的更新首當其衝,站上網絡信息平台,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面向未來使我們更感任重道遠。我們認為在以下六個方面認識到位,對我們正從事的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服務工作這一事業的進步與發展是極為有益的:

學校構建校園網絡,在網絡信息平台上推進信息技術教育,廣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為教育教學改革服務,是貫徹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需要;是落實《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紀國際競爭,提高全民素質,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項重要措施。

在學校構建校園網絡是傳統電教適應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一次機遇和挑戰。象我們這樣的實驗校和示範校,在這一領域,進取責無旁待,觀望和等待必將使我們痛失機遇,在競爭的挑戰面前被淘汰沒有同情可言。不等不靠,開拓進取是我們唯一的選擇。搶佔制高點,展現實驗校和示範校的風采,是歷史的機遇和期待。

在學校構建校園網絡,為學校的計算機校園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計算機校園文化是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網絡信息平台上的計算機校園文化必將成為現代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時代呼喚教師要進行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

在學校構建校園網絡,為在教職工中開展全天候的高質量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提供了最佳的物理平台,在這一網絡信息平台上,更有利於發揮受培訓者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要我學”向“我要學”和“要我用”向“我要用”的可喜轉變。

我們認為,信息技術滲透在信息化社會裏的方方面面,信息素養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我們必須切實轉變教育觀念,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情感激勵工具和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工具。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為基於認知學習理論的教學設計提供了環境。處於信息時代的教師和學生,面臨着一個全新的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訊技術為主要的教學手段和

認知工具的學習環境,如前所述,這種教學環境為素質教育的實踐提供了教學條件。在這種環境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的職業技能和應具備的能力結構也隨之轉變了。“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要緊跟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以提高自身素質,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教育部長陳至立。為了順應這種轉變,信息時代的教師必須掌握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尤其是關於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訊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體來講主要是掌握WINDOWS、文字處理、演示文稿製作、收發電子郵件、網頁編寫、課件的編制、動畫製作、學科教學專門軟件等。同時,還必須掌握現代化的、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思想和方法,用現代化的設計思想和方法指導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才能優化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 商繼宗 等教學方法-現代化的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 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嶽麓出版社

3、 郝合軍 郭震華等《網絡環境下小學生學習方式初探》 中國電化教育2003年第八期

4、 周勤《協作學習與網絡教學探討》中國電化教育2000年第五期

5、 張榮華《網絡環境下的小學自然探索學習》中國電化教育2003年第八期

6、 章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資源支持》中國電化教育2003年第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pdx2y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