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價值初探論文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價值初探論文

基於工業文明的傳統教育,強化知識技能教育而忽視非認知情感與能力培養,強化標準化而忽略學生特性和差異需求,強化書本學習而忽視知識與社會、自然、世界的有機聯繫,不利於學生創造力培養和個性化發展。信息技術為教育改革帶來了新機遇,正突破傳統教育教學困局,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縱深前行。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價值初探論文

一、“革命”升級: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的教育發展趨勢

教育革命推動世界發展和文明進步。華中師大周洪宇教授梳理國際國內教育革命的研究,提出三次教育革命觀點:第一次發生在農業時代,實行原生態的個別教育,文化特質是農耕文化;第二次發生在工業時代,實行班級授課制,文化特質是規模化、標準化;第三次發生在上世紀末到本世紀的信息化時代,實施個性化教育,形成開放多元的學習文化特質。教育革命的升級,表現為信息技術、物聯網、互聯網等與教育結合,不斷融入學科教學,促進教育管理、學科教學變革,催生了定製式、網絡化、遊戲化等個性化學習方式,出現了現實課堂、顯性課堂、虛擬課堂、隱性課堂,教育超越時空限制,全時空泛在學習成為必然。生成了新型師生關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不僅是指導者、引領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陪伴者、支持者。美國新媒體聯盟《2017地平線報告》分析了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物聯網等對未來五年基礎教育的重要影響,揭示了基礎教育發展趨勢:強調領導作用,學校領導持續創新;致力學習方法變革,開展基於問題的學習、項目的學習、挑戰的學習、探究的學習,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重構學習空間,學習空間多樣、交互、動態、靈活,更加便捷有效;利用大數據分析優化學習環境、調整課程、提升學習質量;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增加學習體驗機會;開展創客、機器人、人工智能學習,培養學生興趣和創造力。總之,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已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政策升級: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的教育國家意志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要求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2016年,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指出,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促進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改革,推進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中的深入廣泛應用……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眾創空間”、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中的應用,促進學生提升信息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養成數字化學習習慣,實現全面發展。2017年7月,國務院發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指出,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中小學要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教育信息化已成為國家意志、強國戰略,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成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徑,是國家戰略落地的具體體現。

三、創新升級: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的課堂改革走向

“融入”促進教學創新。“融入”是指混合、融合,是事物之間彼此融合、彼此接納,形成和諧的整體,也指思想的融合、接納,融為一體。“融入”將信息技術的工具性作用變更為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功能,其核心不是用技術強化傳統教學,而是創新教學,改變教育方法模式,提升教學效率,使學習效果最大化,創新是“融入”的最大價值。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引發的教育教學整體變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教育觀念創新。教育3.0時代已來,我們要清晰把握教育的時代特徵:無邊界、互聯、共享和個性化。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帶來的不僅是教育技術變革,更是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的全面重構。信息技術對教學的革命性影響,要求我們從兒童的真實需求出發,調動信息技術探尋教育本質的力量,創設富有生機與活力的個性化教學,培養兒童的創新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表達與合作能力等。教學模式創新。打破教師中心、教室中心、教材中心,走向以生為本、師生互動、密切協同的教學,形成適應信息化條件下學習者認知規律和能力發展需求的新型教學模式,不斷優化學習內容、方法、形式;打破固定學時、學科界限,根據學生個性化需求提供更為開放靈活、多樣化、可選擇的'課程與教學安排。師生共同創造有趣、有序、有效的學習活動,充分開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基於學生真實生活與實踐體驗,移動學習、項目學習、遊戲化學習、跨學科學習等成為常態,課上、線上與生活完全貫通,學習更加自由開放,自主選擇、自主安排成為現實。這樣,自主學習與同伴學習共存、人工智能與學生情智共生、移動學習與固定學習並舉,線上線下學習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學習環境創新。建立系統互聯互通、信息無縫流轉的智慧課堂,通過互聯網整合教學的物理空間、虛擬空間,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沉浸式實踐與體驗,為教學提供無縫支持服務。營造學習時時、處處皆可發生的氛圍。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內容供給多元化,學校變成優質教育資源的集散地,利用互聯網、雲平台、互動設備等,將校內外、線上線下優質教學資源聚集起來,結合校情、生情整合優化。學生利用人工智能主動尋找學習資源,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享受更多優質教育資源。教學評價創新。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可運用互聯網、雲平台、智能設備實施在線測評,建立不同學生的學習數據庫,通過整理分析,清楚準確地瞭解學生的特點、個性、情感,對學生做出學習診斷,找到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和個性化需求,設計、推送個性化學習方案,以高品質的教學服務實現更高質量的教育公平。技術手段創新。以智能屏幕、智能課桌、聯網平板等為載體,高效開展網絡互動式教學;開發多樣化、互動式教學資源庫,學生可便捷訪問;配套硬件與技術、資源與管理,為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提供堅實保障。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確實帶來了教育教學的可喜變化。但不能過分誇大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變革作用,如曹培傑博士所説,要警惕和化解教育過度“技術化”的風險。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找準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點、生長點,循序漸進變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omyp7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