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工作總結 >

辯論賽攻辯技巧總結

辯論賽攻辯技巧總結

參加辯論賽,掌握攻辯的技巧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信息,僅供大家閲讀參考!

辯論賽攻辯技巧總結

除了大一的新生辯論賽以外,大學中所打的比賽我都坐在了二辯的位置,應該説這和我不標準的普通話有關。但也正因為在二辯的位置上坐久了,所以能接觸到不同比賽規則下的攻辯形式。本人所接觸的攻辯類型主要有三種:駁論、盤問和對辯,個人對攻辯技巧的理解和心得可做如下總結:

一、 駁論

1. 準備充分,針對性強。駁論顧名思義就是駁對方立論,所以對方立論説了什麼,你就反駁什麼,必須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而且駁論往往在對方立論完畢後馬上進行,這要求在平時的訓練中對對方的立論要有充分的預測和準備。當然,這裏所説的準備充分並不是説照着稿子照背照念,而是作為駁論手要有將對方立論點幾乎窮盡的能力。其實這點並不難,因為對手的觀點肯定逃不出賽前隊內的模擬賽中陪練隊員模擬的觀點,所以駁論隊員平時必須善於總結並且在賽前積極和陪練隊員交流,將對手可能出現的立論點窮盡,然後有針對性做出準備。將對手立論點窮盡後還要進行整合,因為根據個人經驗,一般一個辯題對方可能出現的立論點不會超過10點,一些怪異的、生僻的論點對手也不會冒險去運用。比如在以前參加的“中國是否應當廢除死刑”的比賽中,本人打駁論辯位,賽前總結出對手可能的立論點有19點,並且總結成文,但最後經過篩選和排除就可以得出自己的9點駁論體系。而到了比賽場上必須強調駁論的針對性,賽場上的駁論一定要根據對方的立論做出,如果和立論針對性不強,即便有出彩的語言和發揮很可能也是徒勞。在比賽中因為駁論針對性不強我有過慘痛的教訓,在武漢市知識產權辯論賽首輪比賽中,我們打反方,根據規則,我的駁論是在對方駁論完畢後進行,當時在場上聽完對方的駁論,感覺有重大漏洞和可以反駁的東西,結果頭腦一熱,現場來了篇“駁駁論”,針對對方剛剛做出的駁論進行了反駁,儘管場面上感覺效果還可以,但賽後才得知,因為針對性不強的失誤,我的駁論環節幾乎被判了0分。

2. 打磨語言,力爭出彩。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無論是口頭辯論也好,書面上的探討也罷,駁論往往比立論更容易做得要精彩。這很大程度上是駁論一種後發制人的優勢,立論作為一個隊伍的開篇陳詞,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全面嚴謹,因為它給後面的辯論立起了一個攻擊的靶子。而駁論則不同,它是一個隊伍吹起的進攻號角,是向對方發起的第一輪攻擊,所以它必須要有攻擊性。攻擊性除了體現在上文提到的針對性強以外,還應當力爭出彩。出彩的方式有很多,但通常而言就是通過語言的打磨用“段子”“包袱”等將對方的觀點歸謬、誇謬進而去攻擊對方的邏輯和體系。説到語言的打磨和準備段子,千萬不能為拋段子而拋段子,必須建立在合適、切題、恰當的基礎上,因為在駁論中如果類比不當或者生套硬拋,效果適得其反。個人認為在駁論中運用類比歸謬是不錯的選擇,儘管任何類比都是蹩腳的,都是雙刃劍,不可能有完全恰當的類比,但是就駁論環節而言,運用類比有其獨特的優勢,因為這是一個獨立的環節,對方並不能及時對你提出的類比進行反駁,而且類比得當,一方面可以出彩,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許多辯論場上陳詞濫調的運用。

二、盤問

1、尋找軟肋,強勢出擊。盤問通常是一方問,一方答,而且在時間上通常也是問的一方少,答的一方多,從這個角度而言提問一方往往是劣勢。所以在問題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尋找軟肋進行攻擊,由於辯題是將一箇中立的`命題強硬劃分而成,所以每一方都有其侷限性,也就是自己的軟肋,作為盤問手就是要將這對手侷限的一面通過問題的形式向觀眾和評委展現。請注意,僅僅是展現,想通過盤問的方式將對方擊潰是不可能的,因為答問一方有充足的時間去解釋和闡述。盤問環節在自己問完以後一般還要回答對方的問題,自己變成答問方後一定要把握自己所持有的優勢,那就是在回答提問的時候鞏固己方立場,上文提到了辯手在盤問的時候都會抓軟肋問,那麼面對自己的辯題的侷限就要努力去彌補,可以通過邏輯推演、例子證明等等方式。參加了這麼多比賽,在盤問環節當中感覺有一個例子總是不斷出現,每個隊伍運用都是換湯不換藥,而這個例子也是盤問攻辯的典型,特別在“制度建設與文化建設誰更重要”、“自律他律哪個更關鍵”等辯題中。這個例子一般分三步問:①有個人在中國經常隨地吐痰,你知道為什麼嗎?②有個人在新加坡從不隨地吐痰,你知道為什麼嗎?③其實這兩個人是同一個人,你説為什麼他在中國吐,在新加坡不吐?這通常是抽到“制度建設更重要”或者“他律更關鍵”一方的提問,看起來相當有攻擊力。作為回答方,仔細分析其實不難發現,這樣的問題其實就是找了個例設問,説到底就是同樣的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中做出了不同的行為,回答方其實完全可以把例子中的條件稍微調換,也就是同樣的人在不同環境中做出同樣的行為,就可以做出很好迴應。個人認為不妨這樣回答:“對方提出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國家做出了不同的行為,但是我們看到更多的人在不同的國家做出的還是相同的行為,因為更多的人在中國不隨地吐痰,到了新加坡也還是不會隨地吐痰,您説又是為什麼呢?”

2、做好小結,錦上添花。盤問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盤問過後通常還有一個攻辯小結,讓隊伍來整理和歸納剛才的問和答。這個小結個人認為不可忽視,因為做好了它可以在給了對方狠狠一拳以後在踹上致命一腳。在盤問中,通常辯手被問到尖鋭的問題後會用語言或者其他方式進行迴避或者轉移話題,這時候需要在小結的時候點明和指出,在對方剛被刺出的傷疤上撒上點鹽。同時由於己方提問時間有限,己方要達到什麼目的,顯示什麼意圖,這也需要攻辯小結進一步闡明。大家通常認為攻辯小結都是由小結的同學負責,但個人認為攻辯小結必須由負責提問的同學和負責小結的同學共同完成,因為負責提問攻辯的同學最瞭解自己的思路,最清楚問題的意圖,所以必須要將自己的東西做出歸納和總結後交給擔任小結的同學。

三、對辯

1、有問有答,把握平衡。對辯不同於盤問,一方只能提問或者只能回答,對辯的規則通常都是“我有話説,有話你説”,就像兩個人在進行自由辯論。兩個人的對辯往往交鋒是非常激烈的,因為在對辯中沒有緩和思考的時間,沒有隊友的配合,靠辯手的個人能力和對方進行辯論。在對辯當中,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一方只顧問,一方只顧答,出現了“有來而無往”的情況,而對辯的時間通常是平等的,這樣打下來,估計會出現長時間的缺席審判,比賽也不會精彩。所以在對辯環節當中必須要注意問與答平衡的把握,一般情況下,對對手的問題要做出迴應,同時要拋出自己的問題,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場上注意問與答的轉換,不要為了拋問題而拋問題。這就要求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注意問題邏輯長短的把握,在對辯當中儘量少用長邏輯的問題,也就是那種要經過三四次提問才能推導出自己結論的問題。因為在對辯當中一方面你要提問,另一方面你還要回答,如果己方問題的邏輯鏈過長,對手會不會緊跟着回答不得而知,場下的評委和觀眾也難以得知問題意圖,這等於在耗費時間。

2、打深打廣,防止糾纏。在對辯中,由於只是兩個人的交鋒,所以有時難免在有的問題上一再糾纏,佔了便宜的一方不斷追擊,而落了下風的一方急於解釋。其實這對雙方而言都沒有必要,因為對於評委和觀眾而言,如果提問一方拋出了一個非常具有攻擊性的問題,在兩三輪內對方沒能做出比較漂亮的迴應,那麼這已經證明在此問題上提問一方佔據了主動;同樣,回答一方針對提問的問題,給予了精彩的迴應,並且取得了良好的現場效果,在同一類問題上,回答方佔據了主動。而評委和觀眾在聽辯論的時候也喜歡聽到更全面更新鮮的東西,所以這要求在對辯的時候自己所設計的問題要具有深度和廣度,尋找不同的攻擊點和切入點,這樣才能把握住場上的形勢而不至於陷入糾纏當中。

標籤: 攻辯 辯論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gongzuozongjie/r3j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