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調查報告 >

農商行經營現狀調查

農商行經營現狀調查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一年。2016年裏,隨着供給側改革和中央“三去一降一補”的持續推進,中國經濟L型走向明顯,我國銀行業在“資產荒”與市場風險加劇中走過了艱難一年。

農商行經營現狀調查

展望2017,中國經濟有望繼續平穩增長,但在全球化倒退和全球流動性逆轉的大背景下,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加大,商業銀行經營環境仍難言樂觀。

作為支農支小主力軍的農商銀行,2017年將面臨的最大壓力和挑戰是什麼?

近日《中華合作時報》記者分別對全國120家農商銀行(農村信用聯社)負責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樣本104份,其中東部地區32家,佔比31%;中部地區28家,佔比27%;西部地區44家,佔比42%。

調查顯示,各機構對於如何壓降不良貸款最為關注,盈利能力、利潤增速持續下降,各機構表示壓力最大,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成為各機構年度最大挑戰。

1

不良貸款最受關注

日前,銀監會2017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1%、撥備覆蓋率175.5%,資產利潤率0.99%,資本利潤率13.2%,資本充足率13.3%。其中,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較2015年末的1.67%增長0.14個百分點。

對此,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共有68家農商銀行(農村信用聯社)表示,2017年最為關注不良貸款變化,佔比達65.38%,其中,東部關注度為50%,中部關注度為45%,西部關注度為73%。

在此之前,根據多個地方銀監局公佈的2016年三季度銀行業運行數據顯示,不良貸款出現了區域性的分化,東部地區呈現出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雙降”的趨勢,而西部地區則是“雙升”。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不良貸款現在呈現的其實是早暴露、早企穩、早回落的特徵。按照產業受衝擊的先後順序,東南沿海其實是最先感受到經濟調整壓力的,所以其不良貸款顯露得最早,而中西部地區反應得要晚一點。

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西部地區的不良貸款還會有上升的壓力。不過,隨着經濟企穩和化解不良政策的實行,情況會逐漸轉好。”他認為,目前,中國經濟仍處在調整當中,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這一輪調整中壓力比較大的一些行業,比如鋼鐵、煤炭等主要分佈在中西部,隨着去產能繼續推進,其不良貸款短期內還有上升的壓力。

“煤炭去產能山西是大頭,山西煤炭去產能晉城是大頭”,山西一家農商銀行董事長在調查中告訴記者,近年來在供給側改革和削減落後產能過程中,該市相繼關停了一大批煤炭、鋼鐵等上下游企業,但農商銀行如何支持供給側改革、走出“殭屍企業”困局仍然是一道難題。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在近期發佈的《中國商業銀行運行研究》預計,2017年國內經濟仍處在轉型升級、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不穩定因素依然較多,小微企業、產能過剩行業仍將是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主要因素,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下行仍未見底。但考慮到宏觀經濟依然處於中高速發展階段,且商業銀行轉型發展成果逐漸顯現,加之不良資產證券化、市場化債轉股、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擴容等不良資產處置渠道的增加,2017年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仍將處於可控水平,預計全年不良貸款率將會維持在1.8%-1.9%的水平。

而對於農村金融機構而言,業內專家指出,面對不良貸款增長風險,農商銀行應當加快轉型發展速度,增強風險識別能力,調整信貸結構,拓展不良資產處置渠道。

對此,福建省尤溪縣聯社理事長餘道業認為,對於生產經營尚能維繫的借款主體,銀行除了不能壓貸、抽貸外,還要視其不同情況“放水養魚”,並實行“封閉運行”,嚴防資金挪作他用;對扭虧無望的借款主體,應想方設法引人戰略投資者(合作伙伴)或實施資產整體轉讓;對受讓方或重組主體,銀行要在貸款利率、期限上給予適當的傾斜。

2

盈利下降壓力最大

據銀監會數據統計,截至2016年12月末,我國商業銀行全年實現淨利潤2萬億元,同比增長4%。2016年我國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速為1.5%左右;交行預計,2017年,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速將小幅提升至2.5%。其中息差收窄、撥備計提依然是影響淨利潤增長的主要負面因素,分別貢獻-6.5%和-2.9%。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共有58家農商銀行(農村信用聯社)表示,盈利能力下降將成為最大壓力,其中東部地區18家,關注度為56%;中部地區16家,關注度為57%;西部地區24家,關注度為55%。

業內人士認為,2017年,“資產荒”的壓力依然存在,農商銀行淨利潤增長面臨兩大問題:一是營收能力面臨挑戰;二是信用成本持續增加。

在營收方面,隨着利率市場化的推進,2017年淨息差將面臨資產端收益率下行和負債端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雖然部分農商銀行短期內規模擴張仍可穩健增長,一定程度上實現“以量補價”,但這對淨利潤增速貢獻將略有遞減,息差收入增長依然乏力;在信用成本方面,部分農商銀行不良貸款規模將持續上升,如果維持撥備覆蓋率150%的紅線水平,需要計提的撥備也在增加,不斷侵蝕銀行利潤。

以西部某農信聯社樣本為例,2016年該縣企業信貸需求量大幅下降,個體工商户等小額信貸需求營銷困難,具有傳統優勢的農村信貸業務發展也首次放緩,2016年信貸新增只實現了計劃的77%。2014年至2016年,該聯社利潤增幅分別為80.8%、29.8%、37.8%,淨利潤增幅分別為94.72%、35.38%、21.61%。對此,該聯社負責人告訴記者,利潤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利率市場化影響,農信社淨息差收窄;二是農信社不良貸款不斷凸顯,不良撥備計提增加,消耗部分利潤。

交行報告指出,面對持續加大的壓力與挑戰,我國商業銀行應大膽嘗試,積極探索,大力推進公司業務轉型發展,在零售銀行、投資銀行、交易銀行和互聯網金融等方面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其中打造財富管理特色、發力消費金融創新和重點佈局手機銀行是三個值得關注的零售銀行業務發展趨勢。

3

競爭加劇成最大挑戰

隨着經濟結構轉型與供給側改革持續深入,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條件不斷放寬,各大商業銀行加速向縣域下沉,村鎮銀行、小貸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加速設立,加之螞蟻金服等互聯網金融的衝擊,農村金融市場“組織多樣化、競爭交錯化”的格局逐漸形成,縣域金融機構的競爭壓力不斷上升。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共有64家農商銀行(農村信用聯社)表示,2017年最大的挑戰來源於競爭加劇,其中東部地區20家,關注度為63%;中部地區20家,關注度為71%;西部地區24家,關注度為55%。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縣域金融機構競爭加劇對農商銀行主要產生兩方面影響:一是存貸款市場競爭加劇,商業銀行服務網點的下沉正加速佈局、搶奪縣域零售金融及消費金融市場,互聯網金融則加速蠶食傳統銀行市場份額,農商銀行在縣域經濟中“一支獨大”的地位難以為繼,產品同質化、單一化正嚴重影響農商銀行競爭力;二是人才流失加劇,當前部分農商銀行新員工需求已接近飽和,加之商業銀行更加市場化的薪酬和發展潛力,農商銀行在留住現有人才和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均具有雙重壓力。

以中部某農商銀行為例,該行在市場份額已連續兩年呈下降趨勢,3名中層幹部(支行行長)相繼離職。據瞭解,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

同時,農商銀行產品創新不足、科技支撐乏力,也成為制約其競爭發展的主要因素。對此,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農商銀行負責人對此最為無奈。

江西某農商銀行董事長坦言,農商銀行在技術手段落後、產品迭代能力差、客户需求迴應慢等方面不一而足,最關鍵的是在科技金融方面較為落後,這種強者越強的馬太效應未來恐將更加明顯。

西部某農商銀行董事長也表示,由於農商銀行在科技開發、產品創新上不同程度受制於管理體制和鉅額成本投入、人才隊伍等因素限制,空有想法而不能及時付諸實施,壓力越來越大。同時,隨着客户對物理網點及人工服務的需求下降,電子業務替代率逐年上升,農商行為積極應對,紛紛拓展電子商務平台,但因農商銀行的特殊性,不能有機形成整體,各自為陣,同時因高管理念的不同和科技力量的不對稱,使眾多倉促上線的不成熟商務平台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擺設,造成資金大量浪費和成本增加。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銀行業的競爭將更高水平、更為激烈。那些缺少特點和差異化,沒有強大的公司治理、沒有明確的市場定位、沒有獨特的商業模式、沒有核心競爭力,沒有較好的客户基礎和業務基礎的銀行經營將愈發困難。而農商銀行應從自身現有優勢出發,抓住存量客户,不斷延伸服務廣度。

對此,廣東江門融合農商銀行董事長陸鬆開認為,應逐步減少成本高的網點數量,進一步打造社區銀行與特色銀行,以“特色化+本土化+靈活化+快捷化”應對挑戰。

“農商銀行應積極利用互聯網和金融相互融合的有利時機,借勢發力,持續創新轉型,做大做優做強。”福建莆田農商銀行董事長施雲飛認為,要突出“跳出銀行辦銀行”理念,加強與第三方平台、互聯網企業、大型商家等合作,彌補在信息科技、大數據應用、營銷渠道、業務資質等方面的短板,為客户提供綜合性、全方位、極至體驗的線上服務。

859家農商行發展現狀

(1)新的商行力量已經形成

隨着農信社改制的加速推進,過去五年農商行的法人機構數量增加了10倍,總資產規模佔商業銀行的比重從2010的3.7%提升到2015年的9.8%,利潤規模佔比從2010年的4.9%提升到2015年的9.3%,已經成為銀行業中可以與城商行比肩的另外一股力量。

(2)兩大陣營分化嚴重

在農商行羣體內部,目前在規模上已分化成兩大陣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第一陣營(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上)農商行的ROE與銀行業平均水平趨同,經營管理水平趕超城商行平均水平;第二陣營(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下)雖然有以東莞農商行為代表的回報領先的銀行,但大部分為ROE遠低於銀行業平均水平的低效銀行。

(3)歷史包袱加重生存困境

由於歷史原因,農商行在盈利模式、風控能力、經營管理方面與其他商業銀行差距較大。因此,面對經濟下行、金融改革及城鎮化加速等市場環境變化,農商行較大中型銀行和城商行更易受到衝擊,普遍面臨市場難守、風險難控、效益難增的生存困境。

(4)轉型和創新是突圍之路的關鍵

基於對區域資源稟賦和最佳實踐案例的分析,CVA認為在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下,經營轉型和業務創新是未來農商行走出困境、實現逆襲的必由之路。

農商行的發展現狀

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有859家農商行法人機構,網點總數達到4.5萬,資產規模超過15萬億元。從區域佈局上看,農商行在大部分省份網點份額高於20%,在全國範圍內的網點數量佔比遠高於城商行,主要集中在城市的縣域、郊區和城鄉結合部。

在規模和盈利性方面,農商行在商業銀行中處於第四梯隊。“高ROA、低ROE”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農商行獲取資產能力有限的現狀。

過去五年,農商行總資產及税後利潤年增速的下降幅度遠大於其他類型的商業銀行。面對經濟下行、金融改革等市場環境變化,農商行被倒逼轉型的形勢較其他商業銀行更為嚴峻和緊迫。

而在農商行羣體內部,已分化成兩大陣營,盈利水平整體上隨着規模的增長逐步趨於穩定。處於第一陣營的大型農商行(資產規模>=5,000億元)的盈利能力已趨於或超過銀行業平均水平,而處於第二陣營(資產規模<5,000億元)的農商行則大部分仍處於低效經營階段。

進一步從細化的各項效率和盈利指標來看,儘管農商行在整體上和城商行的經營管理水平相距較大,但是第一陣營的農商行在經營效率、風控水平和盈利能力方面均已接近甚至趕超了城商行平均水平。

農商行面臨的生存困境

在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下,農商行普遍面臨市場難守、風險難控、效益難增的困境,經營轉型和業務創新已勢在必行。

相比其他商業銀行,盈利模式仍然較為傳統、過度倚重利差收入使得農商行在利率市場化等金融改革中容易受到較大沖擊。

在網均和人均經營效率方面,農商行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差距較大。由於歷史原因,農商行存在大量低效網點,進而拖累人均效率,亟需通過提升經營管理水平來實現改善。

過去五年,農商行不良貸款的增幅顯著高於其他商業銀行機構。相比國有銀行等大中型銀行,農商行歷史包袱重、經營管理落後、風控能力弱的問題在經濟下行週期中尤為突出。

領先農商行的轉型探索

隨着城鎮化加速推進,長期紮根農村的農商行的經營環境也已發生相應的改變,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已無法滿足經營需要。農商行需根據區域特色調整發展模式,以實現持續發展。

我們看到,第一陣營的農商行已經紛紛根據所處區域的經濟金融特色,調整發展策略,實現了較快速的發展。

農商行突圍思路

CVA認為,面對當前迅速變化的經營環境,農商行須準確瞭解所處市場特徵和自身運營優劣勢,制定恰當的市場戰略,提高經營效能和風險控制兩項核心能力,才能在逆勢中實現突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diaochabaogao/ex0mg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