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人物作文 >心理作文 >

【精選】心理作文彙編九篇

【精選】心理作文彙編九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理作文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心理作文彙編九篇

心理作文 篇1

不過是忙了一個上午,卻似乎像是工作了整整一天,並沒有做什麼負重的事情,偏偏感覺非常吃力,甚是疲憊。這大約就是假期惹的禍——潛意識裏,假期生活就應該是悠閒地狀態,稍有緊湊的節奏,就會覺得不是假期生活的正確打開方式。

人的心理狀態,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着人的生活狀態,甚至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生的走向,似乎有些玄學的感覺,但又實實在在就是這麼一回事。午睡醒來,順手去拿牀頭櫃抽屜裏的雜誌,卻怎麼都找不到了。客廳裏、書房裏、甚至是洗手間,但凡想得到的地方,都翻尋無果。於是對自己説:“對於這種需要時莫名其妙藏起來的事物,只能選擇無視,説不定哪會兒,一轉眼發現它其實就在眼前。”覺得用這種方式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對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作了解釋,某種程度上,是好事,至少,能夠有效寬慰人心。

我覺得,生活中,能適當運用一些自我心理安慰的方式,讓自己保持比較平和的心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就如今天中午尋找雜誌的事情來説吧,如果我一直糾結於必須找到它才肯罷休,那麼事情的最後也許會是:儘管我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尋找,最終也未能找到,卻還要極力回想到底將它放在了哪裏,如此一來,事情就陷入了無窮迴圈,一整天都在尋找與回憶中度過。相反,在將此事擱置下來後,心情變得很輕鬆,在忙於其他事情的間隙,頭腦中猛然想起睡前順手將它塞在了枕頭下面。

看吧,遇事能夠利用心理暗示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通常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收穫。記住,不管遇到什麼事,心態好就一切都好!

心理作文 篇2

“浩天,外面可涼快了,快出來玩滑板吧。”星期天早飯後,爸爸媽媽上班去了,我坐在寫字枱前寫作業,忽然,好朋友王健在外面喊了起來。

這個王健,這麼早就出去玩,肯定沒有完成作業。因為沒有完成作業,老師批評他很多次了。

“這個時候出去玩,媽媽回家後,如果發現我沒有完成作業,説不定會把我的作業本拋到外面去,然後大吼: ‘你一天就知道玩,再玩就別上學了,跟我到地裏幹活去!’哎呀,我的臉往哪兒擱呀,不行,還是先寫作業吧。”我輕輕地搖了搖頭。

“去吧,去吧,王健是你最好的朋友。他叫你,你不出去,他會不高興的。”另一個聲音在耳邊催促起來。

“不行,不行!”我剛剛站起身,忽然,又一個聲音制止了我,“你還沒有寫完作業呢,王健‘健忘’,你也健忘?不要忘了,你是班長啊!”

“浩天,你在孵蛋嗎,怎麼還不出來?”王健喊聲更大了。我聽到他們滑板的滾動聲和歡笑聲。

“去吧,快去吧,外面那麼多小朋友,多熱鬧啊,作業下午再寫吧!”想到這,我再次站起來。

“浩天,你想幹什麼?忘記你對媽媽的承諾了嗎?你説過,一定要完成作業後再出去玩,你完成了嗎?”

“不行,不行!”我拍了拍腦袋,來到門口,對王健喊: “王健,你們先玩,我寫完作業再出來。

“好的,你快點寫。”不知誰迴應了一句。

再次坐到寫字枱前,我感到渾身輕鬆,寫起作業來也好像“下筆如有神”了。

點評

玩是孩子的天性, 小作者為寫宏作業後玩耍坯是玩耍回粟後再寫作業而展開 “心靈的戰爭” 。通過“站起” “坐下” “再次站起” “再次坐下”,小作者形象生動地呈觀出內心的矛盾。最後,理智戰勝了貪玩的心理。

心理作文 篇3

心理學,這個詞總讓人產生一種神祕感,也因此吸引我讀了《每天懂一點 好玩心理學》這本書,讀後還頗有收穫,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都能理解了。

人有一種叫做“自尊感情”的情緒,即認為自己有價值的一種感覺。這和我們平常所説的“自尊心”不是一回事。如果有人對我們説“你這個人沒有價值!”、“作為人,你不合格!”等,就會傷害我們的自尊感情。當自尊感情受到傷害時,人就會憤怒,這是保護自己自尊感情的一種行為。

自尊感情高的人,對於別人的侮辱也可以寬容對待。正因為自尊感情高,不管別人怎麼説自己,也不會影響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因而不會生氣。然而,自尊感情低的人,只要受到一點不適當的評價,馬上就會發怒。自尊感情低的人無法尊敬自己,需要從別人的尊敬中間接地獲得自尊感情。因此,一旦別人否定了自己,自己也就無法尊敬自己,於是便發怒了。因此,如果平時能夠多冷靜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值得尊敬的地方,提高自尊感情,就不會動不動因為一些瑣碎小事而生氣了。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際關係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中要內容之一。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際關係的實際是人與人的利害關係。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你滿足了別人的需求,別人便同樣會滿足你的需求。總想從別人那裏得到什麼的人,是迷失於方向的人,只會把你原來的想法顛倒過來,只有給予、給予、再給予,那麼你就會贏得別人的喜歡。請保留此標記際關係的兩個基本的維度是:感情上的"親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會交換理論看來,人際交往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人們之間的所有活動都是交換,是一種經濟交易,人們試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並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從而確保交換結果是一個正的淨收益。交換的東西是非常廣泛的,可以是"社會"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務和物品等。不過當人們建立關係後,分歧就難免,衝突也就可能出現。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對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對他人的知覺中的社會心理活動規律在實踐生活中的運用,而我們也應該在"皮格馬利翁效應"中得到啟示,對他人要有醫生的心腸,但不能有醫生的眼光。我們需要被別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積極的肯定與評價的一種精神需要。有許許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於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勵而邁上了記成功之路,也有許多一時的誤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勵而重返正道。因此,我們要走出"暈輪效應"的迷宮,從客觀上去看待別人。

通過看這本書,雖然沒有完全讀懂,但是可以學到和我們的交際心理學一脈相承的知識內容,讓我們更好地學習專業的知識,讓我獲益良多。最後希望學好心理學,我想以後應該很有用的,至少可以提高我們的修養。

心理作文 篇4

幸福,有人把它編在歌裏,有人把它寫在書籍中,讀《哈佛積極心理學》有感作文1500字。美國哈佛大學把它搬進教室裏。不僅如此,沙哈爾博士講授的有關幸福的“積極心理學”還成為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超越了長期排名第一的“經濟學原理”,這是在歷史上首次以科學來論證幸福是什麼。曹校推薦給大家的就是這本-------《哈佛積極心理學》。

書中講到,沙哈爾給哈佛學生的十條幸福忠告;講到哈佛幸福課的四個目標;通往更快樂、更幸福的門徑等等。其中,有一句話使我感觸很深。“如果星星一千年內才閃耀一次,當它閃爍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會仰望它,可正因為它每晚都閃爍在星空,所以我們認為那是種理所應當的。如果一個人把一切都當做是理所應當,那他就不會懂得感恩和珍惜,自然也就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

感受幸福的人往往心懷一種信念和動力,這種信念和動力既能夠激勵自己不斷地前進,也能夠感動和改變周圍的人。感受幸福,會讓自己與幸福的聯繫更緊密。當面對孩子那天真無邪的笑臉時,所有的煩惱也就煙消雲散了;清晨,當迎着第一縷陽光,邁着從容的腳步踏進校園時,孩子們一聲聲“老師好!”,幸福的一天開始了!

感受幸福校園

法國小説家雨果曾説過: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有人愛我們,讀後感《讀《哈佛積極心理學》有感作文1500字》。”其實, 教師的幸福有時就是一種感動, 外界並沒有改變什麼, 只是你的內心改變了,幸福是一種感覺,在美麗的校園裏,在和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天,在看着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自己也會感受到幸福。也為我們的校園注入了幸福的源泉!

感受幸福課堂

課堂是教師生命舞台,在電子白板整合的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和學生們一起沉浸在課堂的氛圍中,遊動的各種各樣的魚、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的穿越、神話故事的美妙世界------這是一個美妙的世界!在這裏,老師和學生一起悲傷,一起歡樂,弗洛姆曾説: “幸福本身不是結果, 而是伴隨着力量增長的體驗。”在學生的成長與進步中, 看到學生們一個個高舉的小手,激動的小臉,教師體驗到了喜悦和收穫的幸福。

感受幸福生活

感受幸福生活,就是要以積極向上的生活信念, 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高雅的生活情趣, 從平凡的教學工作中感受生活, 享受生活, 獲得職業幸福感。以平平常常的心態, 高高興興的心情, 去幹實實在在的事情。校長的話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促進個體獲得幸福體驗, 提升幸福指數。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就是一種狀態, 一種主觀感受。沉浸於自己的工作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職業的幸福感。在付出、理解、尊重、信任中, 教師才會感悟到自己的價值, 享受到作為教師的幸福,體味到對生活和事業的摯愛, 感受到一種奮發向上、不斷前進的動力。

感受幸福,當和學生一起徜徉在美麗的校園時,我們幸福;當和他們共享一本好書時,我們幸福;當看到他們犯錯後不好意思低下頭時,我們幸福;當接到教師節他們用稚嫩的小手繪製的賀卡時,我們幸福;當看到課堂上他們一個個高舉的小手,激動的小臉時,我們幸福;我們從學生的身上體驗到教育的成就;在幸福中我們的個性得到張揚,理念得到提升,品性得到淨化,心境得到調和,讓我們都能做一個幸福的老師!

心理作文 篇5

第一單元學習結束了,簡單進行一次小測驗。我要求全班學生第二天要準時到校,不準有遲到現象,我進行了反覆強調。但是到了第二天,兩名同學仍然來遲了,其他同學都在低頭認真答題。為了懲罰這兩名同學以示警戒,我讓他們先站着答題,十分鐘之後再讓他們坐下。

八分鐘過去了,我巡視全班,走到其中一名遲到的同學,他叫徐斌(化名)。前面的題答得還好,可是碰到兩個小練筆的時候,他的試卷上明顯寫着兩個“沒有”,一看就是帶着情緒,(我之前也瞭解到這個同學比較偏激,遇事不夠冷靜)。我再一看,用來寫作文的本上寫着“沒有什麼可寫的……(還有一些髒話)”,我當時的血直往頭上衝。但是我更明白,像這類學生不能硬碰硬,必須要和他講清楚道理才行。走到跟前我還注意到,他的帽子仍然戴在頭上。而學校規定上課時不準戴帽子的,他的心裏明明知道,可他故意這樣做,明擺着是向我挑釁。他看到我發現了自己不應該有的這些行為,嘴一撇,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他急我可不能急。慢慢來!我笑着低聲説,因為唯恐影響其他學生答題,“怎麼,心裏不高興?站着答題是不是感到丟人了?在班裏不是不能戴帽子嗎?這樣可不太禮貌。老師相信你是一個有禮貌的孩子”我邊説邊把他的帽子取下來。他低着頭,沒有吭聲,但是仍然沒有接着答題的意思。看來,思想上沒有完全轉變過來。我接着給他講道理,雖然聲音很低,只有我們兩人能夠聽見,但是語氣卻很嚴肅,“一個有骨氣的孩子,就應該知道今天是自己的行為不對,你看,你不僅影響了自己考試,而且還影響了全班同學答題。你不是學過魯迅早到的故事嗎?他遲到之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你呢,是怎麼做的?一個有志氣的孩子應該像魯迅一樣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現在應該怎麼辦你自己應該知道吧?”這時,他趕緊把作文上不應該寫的幾句話撕了。兩個小練筆也擦掉了“沒有”兩字,開始寫下來。我一看,十分鐘時間到了,讓他們坐了下來。

時間很快到了下課,徐斌按時交了捲紙。但是我覺得還應該進一步找他聊聊,完全解開他的心結,讓我們的關係更進一步。我把他叫到跟前,笑着對他説:“來,我們聊聊。今天事情的處理你是不是比較衝動?我們撇開這件事,記住,以後不管是和老師還是同學,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情況,都不能衝動。不是有一句話説的好嗎,衝動是魔鬼呀!一衝動,後果就不堪設想。”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説:“老師,之前我也有衝動的情況。現在很後悔,當時和同學打架,板凳都用上了,差點把同學砸傷。”我趁熱打鐵,“你看,多後怕,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就對自己説,冷靜冷靜再冷靜。以後不管碰到生活中的什麼想不開的事情,老師辦公室的大門永遠向你敞開,我隨着都歡迎你。我們做個朋友吧!”他不好意思地點點頭。我還和他講了有事不能憋在心裏,應該找個人説出來,排解自己的情緒應該有正當的渠道,而不是採用過激的方法。還和他講了前兩日兩名同學為了一點小事大打出手的事情,雙方家長都被請來,兩名同學也很後悔的事情,這些都是遇事衝動,不夠冷靜的不良後果。

他的心結完全被打開了,我想這個同學以後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會有一點點冷靜和沉着。

關注學生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走進學生的內心,瞭解學生的內心,教育者才可能對症下藥,學生才能夠健康成長。

心理作文 篇6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瞭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於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脱自己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説,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衝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髮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髮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衝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理智與情感的衝突、獨立與依賴的衝突、自尊與自卑的衝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衝突、竟爭與求穩的衝突等等。這些衝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衝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着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衝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髮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裏邀遊,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評價、完整的個性結構、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良好的擇業心理,應該符合社會的要求,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對環境有適應能力。倘若具備了以上素質,則我們的心理健康不成問題,則一定能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心理作文 篇7

在學校課內的一次心理健康課上曾老師帶着我們做了一次注意力的測驗。這個測驗就是給我們看一段黑白兩隊傳球的視頻,讓我們邊看邊數白隊傳球的次數。當時我並沒有對這小小的注意力測驗產生興趣,所以在測驗過後便很快淡忘了這個測驗。

直到今天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收聽了一個解析這個測驗背後的心理效應的音頻,使我想起了那次曾老師帶我們做的注意力測驗。音頻裏的老師説因為被佈置了任務,人腦就會將與任務無關的事物都排除掉。所以此時就算你的眼睛在突然闖入場地的“大猩猩”身上停留了十秒之久,大腦也會視而不見。畢竟“大猩猩”和佈置的任務沒有任何關係。你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佈置的任務上,沒看見“大猩猩”並不代表沒有集中注意力,所以是“非注意”。看見了也當看不見,所以是“視盲。“非注意視盲”一名因此而來。

非注意視盲心理效應有一個很普遍的例子:你在專心致志地寫作業,但中途媽媽突然跟你説要借用你的筆寫點兒筆記。這時候你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寫作業上,媽媽的話你雖然能聽見,但因為注意力都在寫作業上而只是應付着回答。當你發現那支筆不見了並去問媽媽時,媽媽就會告訴你她拿去用了並已經事先告知你了。這種現象符合音頻裏的老師所解釋的條例,你被佈置的任務是寫作業,而借筆和寫作業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大腦將媽媽告知你的話排除掉了,話語便在你的腦海裏“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才會造成讓媽媽重複一遍事先已經告知過你的話的結果。

如果你一邊打電話一邊看電視劇就會有不好的效果,因為你需要將同與你通電話的人交談和看懂電視劇裏的劇情同時進行,而做某件事達到最好的效果需要將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那件事上。一邊打電話一邊看電視劇就需要大腦將注意力分半來達到兩件事同時進行的效果,但如果電話那頭的人對你拋出了一個需要細想的問題,而電視劇的劇情變得撲朔迷離,你還能做到兩件事同時進行嗎?非注意視盲心理效應衍生到這一類型時告訴了我做一件事就要專心致志的將所有注意力放在那件事上,不要分心做其他的事情,這樣才能將效果做到最好。

非注意視盲心理效應可以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但仍是可以避免的。你只需要認識並正確的對待它,儘量避免同時進行兩件都想做到最好的事即可。

心理作文 篇8

甲:寫文章,不管是什麼體裁的文章,其寫作的全過程一般是:蒐集材料,確立中心,謀篇佈局,動筆行文,檢查修改。修改是寫作全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文章寫得好的必不可少的最後一道“工序”。寧老師,今天我們就討論這個問題吧。好嗎?

(一)重在培養兒童自改作文能力

乙:好,修改文章確實是寫作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提高文章質量的重要步驟。在前幾講,我們曾經提到過,從根本意義上説,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不可能一下子就達到全面、深刻的,必須有一個多次反覆認識、逐步深化的過程。文章初成,往往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或者反映事物還不夠恰當,致使事物的特點突不出來;或者內容表達得不完全,致使中心思想不鮮明;或者材料組織運用得不夠完善,致使材料不能很好的反映中心;或者語言運用得不夠完善,致使不能把意思表達清楚。

修改文章正是要把這些不恰當,不合適的地方改好。所謂“文不厭改”、“善作不如善改”,是非常有道理的。綜觀古今中外,大凡好的文章,在一定意義上説,與其説是“寫”出來的,倒不如説是“改”出來的。

甲:不錯,古往今來許多文章大家,都十分重視修改這個重要環節。凡是流傳久遠的佳作,無不是加工修改才成為名篇的。談到這番道理時,許多人都愛用曹植的這段話:“世人著述,不能無病。僕常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應時改定”。喜好旁人譏彈自己的文章,而且能隨時修改,曹植的這個過人之處,大概正是他文章過人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文苑詩壇上重視修改的著名故事很多。例如,歐陽修,古代文獻中記載他“作文既畢,貼之牆壁,坐卧視之,改正盡善,方出以示人”。

乙:歐陽公修改文章的勤苦令人敬佩。據説歐陽修的妻子曾經問他,為什麼要嘔心瀝血地修改,是不是怕先生批評呢?他答道:“非畏先生嗅,卻畏後生笑”。這成了千古佳話。詩文修改不好,是會貽笑千古的,因此,不可不審慎修改。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聖杜甫説過,“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新詩改完後還要再三吟誦推敲。樂於請老婦人解詩而譽滿唐代詩苑的.白居易也有這樣的看法,他説“舊句時時改,無妨説性情”。曹植、歐陽修、杜甫、白居易這些古代大作家對自己的詩文都下那麼大的修改之功,這正告訴我們,在寫作過程中,絕不能輕視修改這個環節。

甲:近代文豪魯迅對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竟有一百六十多處。郭沫若先生有一次對人談創作方法,一連説了七個“改”字。作家趙樹理在對一位青年談寫作“祕訣”時説,“一個是‘耐’字,一個是‘改’字,這就是我教你寫作的‘真經”’。

乙:精心修改文章的事例,外國也有許多類似的記載。俄國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前後改過七遍。馬克思的《資本論》也是經過多年的反覆修改才定稿出版的。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曾經説過:“寫作的技巧,其實並不是寫作的技巧,而是刪掉寫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甲:古今中外的名家們尚且如此重視修改,對初學作文的兒童當然就更應該如此了。我國著名教育家、作家葉聖陶先生在談作文教學時就曾經指出: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處於主動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引導和指點。該怎麼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決定,學生不就處於主動的地位了嗎?養成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

乙:關於改作文,葉老多次強調過,“作文教學要着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

甲:顯然,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一項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為了完成好這一任務,探索學生自改作文的心理過程、心理規律,依據這一規律改革我們的作文教學就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了。

(二)兒童自改作文的心理過程

學生自改作文的心理過程是什麼呢?讓我們先來聽聽一個小學生的作文體會吧。

教學片斷一

乙:這個小同學的作文體會很典型,它清楚地表明瞭,學生寫成文章後,要修改它,從心理活動的角度説,就是要在自改意識推動下,積極思維,重新經歷確立中心、選材組材、遣詞造句的作文基本過程。

不過,這種重新經歷,顯然已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一個螺旋式的上升。這不僅因為,從作到改,其中已經過了一段時間,而且作文初成後,學生通過讀。審視初稿,擔當了讀者的角色,這就產生了一個心理距離,學生就可以在另一個視點上,從新的角度,調動自己的經驗積累去發現原稿的不足。

甲:是這樣的。如果説得具體一些,學生自改作文的心理過程,大致可分這樣幾個步驟。首先,根據作文原稿,喚起回憶,在自己的腦子裏再現那些與作文內容有關的情緒和表象,並且將這個再現的情緒和表象與已經寫進文章裏的那些情緒和表象進行對照、比較。這個回憶的過程同時也就是對照、比較的過程。

不過,這種回憶,不是對舊有情緒、表象簡單的重複。在回憶的時候,它要調動個體全部的有關經驗積極參與。記憶的心理規律表明,回憶實際上是一種暫時神經聯繫的重建活動,富有一定的創造性。所以,在這個回憶的過程中,作者的視點變了,自然地就會發現作文中所寫的那些內容,準確還是不準確,清晰還是不清晰,具體還是不具體。

乙:正是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剛才那位小學生在文章寫好後,當他換一個視點再來審視原稿時,他用作文中描寫的爸爸的形象與他回憶爸爸留在他頭腦中的表象一對照,便感到了,“爸爸到底怎麼好,在作文中看不出來了”,用自己掌握的作文知識一衡量,他認識到“寫爸爸,什麼都寫了,可什麼也沒寫清楚,像是一篇流水賬,爸爸的哪一個特點也沒突出來。”這個小學生正是通過回憶、對照上匕較,發現了自己原稿的不足,產生了修改的願望。

甲:寧老師分析得對。這個回憶、對照、比較,發現問題,引起改的願望,產生動機,就是修改的開始,是學生自改作文心理過程的第一步。

接着,在回憶的基礎上,通過抽象、概括看看原來確定的中心是否明確,是否準確。

再接着,根據中心進一步分析,看看已經寫進文章裏的內容是否都是需要的,有沒有要補充的,需要寫的材料之間的邏輯關係如何,條理是不是清楚,重點有沒有抓住。

最後,審查語句是不是有毛病,怎樣表達才更具體、更準確。

當然,這個自改作文心理過程的幾步是密切聯繫的,是相互交*的,發現問題,引起願望以後的幾步的先後順序更不是固定不變的。特別是隨着學生修改能力的增強,心理品質的發展,這幾個步驟,往往是綜合的,有時甚至是同時進行的。

乙:修改自己作文的過程,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心理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學生個體獨立自主進行的,其過程中的先後順序、側重點、綜合交*的情況更是萬象紛呈,各有特點,但其基本環節、主要內容都大致相同,都如我們剛才所説的那樣,是重新經歷了那個寫作的基本過程。

拿剛才那位小學生來説,他在回憶、對照以後,第一次修改時,他思考的是“爸爸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通過分析、概括,他清楚地認識到是“愛讀書”。接着,他又對自己所寫的材料進行了篩選,保留了爸爸吃飯時專心讀書的事例,刪去了其他內容。這一次他審視、修改的是中心和材料。

第二次修改,他着重抓的是材料的增補、組織。

第三次修改時,小作者又一次經歷了重建表象、情緒和對照。比較的過程,發現了運文表達上的不足,“寫得還不太像自己的爸爸”,為了寫得像,他又作了仔細觀察,使自己頭腦裏的爸爸形象,更清晰,更鮮明,在這基礎上,他注意遣詞造句,又作了第三次修改。

(三)兒童自改作文的心理條件

甲:是這樣的。學生自改作文的心理過程的確是極其複雜的。所以,我們認為:學生要能自改作文,必須具備智力和非智力的兩個方面的條件:

一個方面:要有自我批評的精神,自我監督的需要,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要有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態度。

乙:也就是説,要有自改的動機,自改的意識,想改,樂於改,對嗎?

甲:對!另一個方面,要有修改的能力,要有相應的心智品質。這就是説,學生只是想改,樂於改還不行,還要能改,會改,善於改。

乙:看來,剛才那位小作者,這兩方面的條件都還比較好。你看,他作文寫好後,不但主動地讀讀、查查,找出了文章的不足,而且自覺地聯想到魯迅、陳毅反覆修改詩文的典範,產生了強烈的“改”的願望:“我一定要寫好爸爸。”“我一定要改好這篇作文。”修改以後,他還是不滿足,覺得不太像爸爸。於是,又認真回憶,再去觀察,進行第二次、第三次修改。這種自我批評的精神,認真的態度和強烈的自改意識是值得推崇的。

另一方面,他能一次次找到不足,並能逐步改好,正是因為他已具有一定的修改能力了。

一個小學生能具備這樣較強的自改意識和能力,確實是令人欣喜的。這樣的意識和能力是怎樣逐步形成的呢?老師們都很關心,袁老師,下一次我們談談這個問題吧。

甲:好!下次我們就談談“學生自改意識和能力的發展”。

(四)兒童自改作文能力形成的特點

甲:小學生自改作文意識和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心理過程。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規律,可以認為小學生自改能力的形成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自改的意識逐步萌發。

甲:學生的自改作文意識,並不是始於教師第一次的講評課。教學實踐説明:在教師、同學的影響下,學生自改的意識早就開始萌發了。

乙:不錯,在低年級練習造句、説話和寫話的時候,學生就自覺、不自覺地拿老師、同學説的、寫的與自己的進行對照比較了。特別是當老師引導大家評議某一個同學的説話或造句的時候,學生已經開始有意或無意地以這種評議為“鏡子”,對照自己了。

學生開始書面造句時,教師就要求他們:寫好以後,再讀讀,看通順不通順,有沒有錯別字,標點符號用得對不對。應該説,從這時開始,學生已經學習修改書面語言了。

甲:到了中年級,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始有目的地,具體地進行批改的教育、指導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意識則開始發展起來。特別是在評講課上,教師宣讀好作文,表揚改得好的學生。這時候,學生已經開始學習評價一篇具體的文章了。

到了高年級,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個性的發展,經過幾年的學習和實踐,這時,學生自我批評自我監督的品質,以及對作文的責任心得到了發展,自改的意識就進入了形成階段。

乙:這就是説,小學生的自改意識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萌發於低年級,發展於中年級,形成於高年級。

甲:就整體説,一般如此,但從小學生個體來説,其先後差異還是比較大的。

下面,讓我們再談談小學生作文自改能力形成的另一個特點。

第二,自改要求逐步掌握。

甲:修改作文,有一定的要求。這就是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的關於作文的要求。對於那些要求,學生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才能逐步掌握。這個過程,包括兩條線:一條線是講讀課上的學習和訓練;一條線是作文課上的寫作實踐,其中包括有計劃的講評和有目的的修改練習。

乙:這就是説,學生自改能力的形成,是與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同時、平行地增長的。為了使學生掌握修改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各種各樣地修改練習。

甲:對!有些要求必須通過反覆多次的練習,才能為學生所掌握,形成他們自己的能力。

小學生自改意識和能力形成的第三個特點——“自改程度逐步深化”。

甲:由於多種因素,對於一篇具體的文章來説,修改是無止境的。再説,人的認識,也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之中,所以,學生自改意識和能力的形成,是一個不斷髮展、深化的過程。

心理作文 篇9

靜靜的沉默着,在羨慕中,嫉妒不知不覺來敲上我的心門。

她好像天生就是大眾中的一顆耀眼的星星,到哪處都有很多人和她玩!我羨慕着她!她是那樣耀眼,我卻卑微的讓人忽略!可當我羨慕着她的同時,我妒忌她了!我不甘心。同樣是女孩子,為什麼她要那樣的耀眼,我卻像一個醜小鴨那樣;為什麼她得到別人的誇張,我卻要被別人論長道短;為什麼同樣是一個媽媽生的,我卻被人認為我不如她?明知自己是比不上她的,卻還要自己安慰自己説我其實並不比她差。

在她的陰影下,我一步一步的成長着。我開始知道自己嫉妒她越來越深了,我在想辦法,要讓全部人知道我的存在,我並不是一隻醜小鴨。她是白天鵝,我同樣也是一隻白天鵝!

當她還在睡懶覺的時候,我就要比她早起牀,去做好一切:早早做好早飯,為他們做好一切!這樣,只為了讓他們知道我的存在,我也是可以比她好的,她沒做到的,我就做好了!當她還在吃早飯,我就去上學,認真的學習,比她努力十倍,做到事半功倍。這樣,只為了讓他們知道我會比她棒,比她好!當她還在看電視,玩電腦的時候,我就在庭院裏默默的學習。我要讓他們知道我也不差,我會比她更好!這樣慢慢付出的我,只為了讓他們證明我是棒的,我是好的!我也可以從醜小鴨變成白天鵝

她因考不上理想的高中,哭了很久,只對了我説了句很妒忌我嗎?現在我考不上了,你就不用再妒忌我了!你妒忌我,還不如做好你自己。我知道你為了讓別人認可你,為了超越我,你付出了很多!現在你不要再這樣了!不需要被別人認可,只要自己認可自己,就行了!傻瓜,你知道嗎,我做姐姐的,就是要樣樣做好,給你做一個好的榜樣。你那妒忌的心卻讓你強大起來,讓你出色,讓你逐漸幫起來!姐姐有你這個妹妹,值的驕傲!!

此刻的我已不再妒忌她了!正是因為有她,我才會羨慕她,我才會妒忌她;正是因為有了妒忌,我才會逐漸的強大,逐漸的棒,逐漸的有了一顆不輸的心!在以後的道路上,我會把嫉妒化成我的動力!

嫉妒悄然的從我的心門走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renwuzuowen/xinlizuowen/n89o4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