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人物作文 >人的作文 >

寫人作文的12個技巧

寫人作文的12個技巧

1.人有哪些特點

寫人作文的12個技巧

我們不管是寫植物、動物,還是寫靜物和事情,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寫人。人是社會活動的中心。為了把人物寫好,必須瞭解人都有哪些特點。

這好像是一個很可笑的問題。作為中小學生,誰還不知道人都有哪些特點?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有必要多説幾句。

凡地球上之人,分屬不同的人種,像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以及棕色人種。不同的人種義分居不同的洲區。地球上七大洲四大洋,處處有人。而人又分屬不同的國家。全世界二百多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情況。這些大方面的不同,就意味着語言不同,文化不同,習慣不同,歷史不同,信仰不同。當你涉及到這些問題的時候,自然都是應該注意到的。

就是在一個國家內,還是有不同民族的問題。比如我們國家的56個民族,哪個民族沒有自己的特點?還有個地域問題,西部與東部,北方與南方,周邊與中原,也都有各自的特點。就是同屬漢族,由於居住的地方不同,仍有不同之處。

當然,這些都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的,還有不少是特殊情況。比如,黑人原先都在非洲大陸,可由於奴隸販賣,今天美洲也不少;有的白種人,由十加人了我們的國籍,也成了中國人。同樣,中國人也有移居他國的。這些種種的不同與例外,都關係到你筆下人物的特點,都應該給予關注。

接下來,與人物關係最密切的就是衣食住行了。吃什麼,穿什麼,住什麼,使用什麼交通工具,都可以反映出人物的特點。

至於人的性別、職業、年齡、健康狀況、身體特徵、文化修養、舉止談吐、思想狀態等等,都屬幹你筆下人物的屬性。如果細説起來,還有很多。

看來,人物的特點還真不少。知道了這些,我們就大概知道在寫人物時應該從哪些方面下筆了。

大家小心些。就是這位不講究穿着的先生,教書卻特別認真,對中國留學生也很公允,沒有民族偏見。在這裏,他的外表穿戴與內心品質就形成了對照,讓人覺得先生可親。

三百六十行,很多行業都有自己的特定裝束。也就是説,從服裝上我們大致就可判斷出某人的身份。這不但是指穿制服的人,就是穿普通服裝的人也能從裝朿上透出自己的身份及相關情況。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你很熟悉的。小女孩一出場,就是穿着一向是她媽媽穿的人得多的拖鞋。就這一點,可見她的家境。

十多年前,我曾遇到過這樣一個人。大概是一個春天的下午,二四點時,我去距濟南火車站不遠的一個餐館吃飯。餐館的人已經差不多都走了,只有一個二四十歲着西裝革履的男人還在吃飯。不少桌子上都有客人吃剩下的-盤盤飯菜。我選了一個座位,要了一份飯菜,慢慢吃了起來。這時,我突然發現上面説的那個人換了一張桌子,把桌上幾個盤子的剩菜倒在一個盤子內,然後扒着吃了起來。這時,我才明白:他原來是一個乞丐。再看看他那講究的穿着,風沒吹過日沒曬過的細白皮膚和健壯的身體,除了讓人覺得他有點狡黠之餘,還對他產生了?一種鄙夷之情。

除了鞋帽服裝外,身上佩帶的飾物也是很有“戲”的道具,在反映人物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甚至是畫龍點睛的作用。

15年前的一天,我看到一個五十來歲的農民裝束的人,手裏提一箇舊包,胸前的棉衣上別了一大片金燦燦的獎章。出於好奇,我特意上前看了看,那都是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時期的軍功章啊!足有七八個。

很明顯,可以斷定這些獎章不是撿來的,完全是他自己的。他可是個有功之臣啊!可是,除了特殊的日子或精神不太正常的人外,誰會把這些原本該珍藏的紀念品懸於胸前呢?大概是生活上有了困難,想得到政府什麼照頤的吧!

總之,透過服裝的款式、顏色、布料,衣帽的選擇,飾物的佩帶,不用聽言觀行,就可以把人物的身份、修養、氣質、眼前的生活狀況、心情是否舒暢等種種情況,猜個八九不離十。你要仔細觀察你描寫對象身上的那層“皮”,力爭從中發現他藏在內心深處的東西。

2.山珍海味伴粗糠

中國有句人人都熟悉的話:民以食為天。人們把吃飯看成了頭等重要的事。同穿戴一樣,通過飲食也可以反映出人物的有關特點。

《窮人》寫桑娜家“吃的是黑麪包,菜,只有魚”。因為她家是打魚的,所以才只有魚吃。至乾菜,那是需要拿錢買的,很明顯,她家沒有這種錢。自然也吃不起白麪包。儘管家境不好,桑娜卻仍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抱回了家,決心收養他們。可見桑娜有一顆金子般的善良的心。

《一夜的工作》寫周恩來總理工作了一夜,只要了一杯綠茶和一碟數得清顆數的花生米。這一點,可見周總理的生活是多麼儉樸!

你看過電視連續劇《一代廉吏于成龍》吧。清朝初期,于成龍在福建官至按察使,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省公安廳廳長、高級法院院長、檢察院院長集於一身的省級司法長官,在招待突然造訪的王爺時,吃的竟是窩窩頭和用糠皮做的炒麪糊糊。難怪康熙皇帝説他是“天下廉吏第一”。

你還可能看過關於XX的一些電影、電視劇或書吧。一次,XX設宴招待蘇聯斯大林派來的客人。蘇聯人能喝酒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客人連飲幾杯後,敬酒給XX。可XX不善飲酒,周恩來就出來擋駕。在日常情況下,這並沒什麼,可在外交場合,哪怕是很微小的一個細節都是意味深長的。人家敬你酒,你不能喝,既有失禮之疑,又有矮人一截之嫌,當然是要不得的。有來無往非禮也。輪到XX回敬蘇聯客人了。他首先吃了一個大辣椒,然後又給客人夾了一個。客人看XX吃了,像沒事一樣,就也放心地嚼了幾下。誰知,竟辣得齜牙咧嘴,惹得全桌人哈哈大笑起來。後來客人臨走時,XX還託他給斯大林帶了一串紅辣椒,也想讓他見見中國人的禮節待色。你看,外交場合宴桌上多有意思。從中,我們不可以看到XX的機敏嗎?

不間的人有不同的飲食習慣。有的人愛吃山珍海味,有的人喜歡粗茶淡飯;有的人用刀叉,有的人用筷子;有的人飯後飲茶,有的人飯餘食果;有的人食不果腹,有的人酒肉臭棄……反過來,透過這不同的飲食,不同的4慣,又可映照出不同人的種種特點。

3.別墅、樓房、茅屋

選擇這個題目,主要是在於説明人們的居住條件是不一樣的。相對於衣食來説,居住環境能更多地説明人的特點。

你想,分別以別墅、樓房和茅屋為居住條件的三個兒童。他們的性格、教育等方面的特點會一樣嗎?肯定不一樣。住別墅的孩子,家庭經濟條件富裕,生活幸福,所受到的教育很可能是很好的,各種玩具、書籍、樂器,甚至電腦都會有的,見識自然要廣博一些,但由此,會不會很嬌氣呢?而住茅屋的孩子,生活就顯得艱難得多,很多現代文明恐怕還難以享受,甚至有時還會為生活所迫,有輟學的可能。但艱苦的生活環境也會給他一個堅強的性格,比如,不怕累,能吃苦等。

居住環境不單是指住房的質量,還包括面積大小,房間多少,樓層高低,相關輔助設施以及牀鋪、傢俱和各種生活用品等。

我們在寫人物時,如果能恰當地結合居住條件來寫,不用多少筆墨就能説明問題。就拿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窮人》

來説吧,其中的一個人物西蒙的居住條件怎樣呢?我們藉助桑娜的目光來看一下:她頭往後仰着,冰冷發青的臉上顯出死的寧靜,一隻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麼東西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這裏,我們僅從“稻草鋪”二個字,就完全能夠想像出西蒙家的居住條件如何了。

著名詩人、文學家何其芳在《一夜的工作》中,是這樣寫周恩來的辦公室的: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枱,兩把小轉椅,一盞枱燈,如此而已。房子是“高大的宮殿式的”,猛一聽,會覺得很闊氣。但你可不要忘記,這是國務院總理的辦公啊,那可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辦公的地方啊,總不能太不像話了吧。但辦公陳設卻僅僅是“一張不大的寫字枱,兩把小轉椅……”這與現在那些企業老闆們的大寫字枱、真皮轉椅等辦公用具相比,真是太儉樸了,由此反映出的品質太高尚了。

居住環境是觀照人物的一面鏡子,要把這面鏡子擺好,擦亮。

4.飛機、輪船、自行車

現在,交通工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便捷。到什麼地方去,特別是在城市,人們很少再安步當車了。坐個公交車,搭個出租車是常事。

同吃飯、穿衣及住房一樣,從乘交通工具方面也可看出人的特點。比如,從鄭州到廣州旅遊,甲坐飛機,乙乘火車,丙坐長途汽車。單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什麼呢?最起碼,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經濟條件不同吧。再比如,如果一個人出差本來有條件坐飛機的,可他只坐火車,那可看出他比較節儉。讓一對農村老人坐飛機去旅行,那可看出他們的子女很孝順,同時經濟條件也不錯。某人的經濟條件許可,但他總是騎自行車上下班,不管是颳風下雨,不坐出租車,他大概是有鍛鍊身體和保護環境方面的考慮。

--個同學在一篇作文中寫有這樣一段話:一天,一個鄰居跟我爸爸説:“你賴好也是一個局長,每月好幾千塊錢,怎麼還騎這麼破一輛車子一一除了鈴不響,哪兒都響。”由此,我們可知這位局長“爸爸”是艱苦樸素的,不像有的人那樣愛張揚排場。

如果有興趣,你可抽空看看你們校門前停放的車子,從牌麼車型、新舊等方面,推測一下車主人的一些特點。然後再跟蹤驗證一下自己的看法,那一定是很有趣的!

5.一人一貌

體型和相貌,是一個人區別於另一個人的最顯著的外部特徵,成功的描寫往往能使人過目難忘。

《二國演義》巾劉備的長臂、關公的紅臉給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水滸傳》中武大郎的矮小、魯智深的魁偉都讓人記憶久遠。一個同學在作文中説,他的爺爺“是個大髙個兒,出入房門總要彎着腰”。你看,就這一句話,就使“爺爺”的形象一下子鮮明起來。

你在學習描寫人物的身體特徵時,可以從自己身邊熟悉的人開始,一個部位一個部位地比方説寫面部,可以分別從眼睛、鼻子、嘴巴等方面寫起,形成幾個小中心區。以眼睛為中心,可以顧及眉毛、睫毛、眼窩;以嘴巴為中心,可以兼顧牙齒、脣形等;以臉龐為中心,可以注意額頭、曲頰、下巴、酒窩等。在進行這些描寫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抓最明顯的特點。比方説,某人臉上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有個痣,那就寫那個痣:它的位置、大小、顏色,給人的印象等。如果鼻子有特點,就着重寫那個鼻子。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眼睛是人心靈的天窗。機敏、遲鈍,聰慧、愚笨,修養如何,生活幸福還是艱辛等許許多多的信息都可從眼睛中傳達出來。

另外,皮膚、手、腳也都是人們生活的見證,也要注意描寫。作家李準的《手》那篇文營,大家可能看到了吧,寫得多好!

通過練習,我們在掌握描寫人物外貌的方法以後,到具體寫人物時,並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要抓住某個最有代表性的特徵就行了。

6.言為心聲

語言是最能表現人物特點的重要方面之一,我們常説“言為心聲”就是這個道理。

一位同學的作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舅舅給我家送來了幾包棉籽,爸爸皺皺眉久?説:“種,沒有時間;不種,棉籽又浪費了。怎麼辦呢?”媽媽聽了説:“你遇事總是心問口,口問心。種!我包了!”説完就笑起來。

你看,通過“爸爸”、“媽媽”的話可以看出,兩個人的性格多麼鮮明:一個遇事猶豫不決,一個做事果斷利索;一個説話前思後想,語言顯得比較嚴密;一個口快心直,語言也簡短乾脆。但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性格都讓人覺得可愛。語言的作用真大啊!

如果能寫好人物的語言,作文就比較容易成功。那麼,怎樣才能寫好人物的語言呢?

男人有男人的語言,女人有女人的語言;老人有老人的語言,小孩有小孩的語言;農民有農民的語言,知識分子有知識分子的語言……要想寫好人物的語言,最忌諱的是瞎編亂造。你要寫誰就要注意聽誰説話,而且要經常聽。只有這樣,才能聽到最能代表人物心靈的話。而且,話不像某種東西,過了兒天還在那兒擺着,它無影無蹤,稍不留意就消逝了,所以要勤記。

寫好人物的語言是一種快樂,能聽別人講話也是一種快樂。如果處處留心不同特色的語言,那就不愁寫不好人物的語言了。

7.提示語的位置

談過描寫人物的語言之後,順帶也説一下使用描寫人物語言的幾種形式。請看下面幾個例句:

(1)老班長支吾着説:“我,我早就吃過了。看到碗裏還沒吃乾淨,扔了怪可惜的……”

(2)“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斷了他的話。

(3)“不行,太少啦。”他輕輕地搖搖頭,“小樑,説真的,弄點吃的不容易啊!”

以上是引述語言的種形式。第一句話是提示語在前,引語在後;第二句話是引語在前,提示語在後;第三句話是引語在前後,提示語在中間。那麼,提示語和引語的關係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呢?有沒有規律可循呢?是隨意安排的嗎?

實際上,説透了,提示語和引語的關係是由説話環境決定的,該是怎麼樣的環境,就怎麼樣安排二者的位置。如果情況比較從容,又顯得比較鄭重,就採用第一句話的形式:提示語在前,引語在後。如果倩況比較緊急,下面一個人的話是緊接着上面一個人的話説的,就用第二句話的形式。第二句話是在“我”打斷了“老班長”的話以後説的,中間沒有任何間隙,如果把提示語“我打斷了他的話”放在引語之前,那就沒有仟何着急焦慮的氣氛了。這點,你一讀就體會出來了。第三句話這種提示語在中間的形式,是在氣氛比較舒緩的情況下采用的,説明前後引語之間,説話人的態度有了變化。“他輕輕地搖搖頭”這種動作就是在他説了前面的話以後出現的,所以也就如實地這樣寫了。

明白了其中的原委以後,這就要求我們在聽別人説話時,要留意當時的説話環境;寫作時,要斟酌引語與提示語的位置關係。如果能顧及到閲讀效果,一般就容易安排了。比方説,第二句話只有把提示語放在引語的後面,讀了第一句話後緊讀第二句話才符合當時的語言環境,語氣才連貫,否則,就別扭了。

願你把提示語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

8.我猜你想

心理活動是人物內心世界的活動。如果説語言可以表現人物的特點,心理活動就更能表現人物的特點了。語言可以有真有假,心理活動卻完全是真實的。平時我們常説,要是我能鑽到某某肚子裏知道他是怎樣想的就好了,就是説要知道人的心理活動是很重要的。

心理活動好比是一種沒有説出聲的話。之所以沒有説出口,或是因為沒必要,或是因為沒辦法,或是因為不應該,所以這就決定了心理活動的隱蔽性。一個人不可能知道另一個人的心理活動,你不可能知道我的心理活動。當然,你可以揣測,儘管有時可能猜對,有時可能猜錯。這就要求我們在用第一人稱“我”或“我們”寫作文的時候,特別是“我”或“我們”是文章中的當事人時,不能用“他想”或“他們想”這類的W語。但並不是所有文章都不能這樣用,文學作品中小説這個體裁的作品可以這樣用,這個問題不屬於我們探討的範圍。就我們中小學生的作文來説,是沒辦法這樣運用的。

這樣説來,是不是別人的心理活動就不能寫了呢?也不是。比如説,看圖作文,有時我們要描寫圖中人物的心理活動也是可以的,?就是描寫H常生活中的人物也是允許的。不過,這有一個條件,通過觀察,你只能用“大概”、“或許”這一類不確定的揣測性的詞語。或者你在事後知道了某人的心理活動,在寫文章時也可以恰當地寫出來。

揣測心理是人們的一種能力,也是很有意思的活動。但揣測是建立在一定根據之上的,要科學,不能胡猜八猜。這種根據就是別人的言行舉止。看到人笑,當然就知道他心裏高興;看到人哭,自然就知道他心裏難受。如此等等。如果有時你揣測不到圖中的人或生沾中的人是怎樣想的,你可根據他的表現,模擬他的動作,或是設身處地地想一想,自己處於這種狀態下時會是一種什麼心理活動呢?這樣,揣測就會準確一些。當然,有時也有假象。最近某報刊登的一幅照片上電視女節目主持人笑嘻嘻的,可旁邊的文字説她的笑是裝出來的,不是發自內心的,間為她的嘴的上下寬度大於左右寬度。由此,我們還應該叫白,通過外表揣測心理活動時,還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要厚清哪些是真相,哪些是假象,不要上當。

別人的心理活動我們沒法知道,自己的心理活動總是知道的吧,所以在涉及到需耍的心理活動時,應細膩地刻畫出來。這樣做,對錶現文章的主題是很有用的。

9.讓事實説話

語言可以表現人物的特點,但有時語言也有假的;動作可以表現人物的特點,但動作也可以是裝出來的;穿衣戴帽可以表現人物的特點,但衣帽也吋以不是自已的……也就是説,在表現人物的特點時,上述的外在特徵部有一定的虛假性、可變性;只有一點是假不了的,那就是事實,就是讓人物通過自己的所作所為來展示自己。是高大,是渺小;是君子,是小人,只要看他日常的行為就可以了。

那麼,怎樣通過事情來寫人物呢?

通常,我們可以這樣來寫人。

首先,是一人'事。也就是説,通過一件事來表現人物的特點。就拿《媽媽的心》這篇作文來説吧,作者通過“媽媽”主動納税這件事來表現“媽媽”的熱愛國家。事件很典型。通過“媽媽”的語言、行動以及周圍人的'態度,把“媽媽”的形象刻畫得很飽滿,很堅實,讓人肅然起敬。

其次,是一人二事。也就是説,通過兩件事來表現人物的一個特點。就拿《粗心的爸爸》來説,從作文的題目我們就可看出,這篇文章主要是描寫“爸爸”粗心這個特點的。作者選擇了鬍子颳了一半與別人去談話和出差錯穿了媽媽的鞋這樣兩件事來支撐自己的觀點,令人信服。之所以要明兩件事來表現人物的某個特點,是因為只寫一件事顯得單薄,似乎説服力不強;用兩件事來寫,就顯得“人多勢眾”,根據充分得多。當然,如果寫三件事,也並不為多,可能會更好一些。不過,需要説明的是,採用這種方法寫作,事件要短小精悍;否則,洋洋灑灑,就太漲篇幅了。

再次,是多事多特點。即通過一件事反映人物的一個特點,多件事反映人物的多個特點。比如,《我的媽媽》就是通過“熱愛自己的工作”、“萬金油”、“教我學做人”三件事來寫媽媽多個特點的,也很成功。這種寫法的好處,是讓人物能得到立體表現,給人的印象比較全面。

最後,是“多略一詳”法。即略寫人物的多個特點,詳寫人物的一個特點。《媽媽不只是半邊天》採用的就是這種方法。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讀者既可全面瞭解你筆下的人物,又可詳知人物的某個特點,兼具上面幾種寫法的好處。

就寫人來講,大體就是這幾種方法,而我們用得最多的是首末兩種方法。但究竟要用哪一種方法最好,是根據你掌握材料的性質決定的,也沒有一定之規。

10.舉手投足看真切

人們的特點大多是通過動作表現出來的,因此,我們應該十分重視動作的描寫,重視動詞的運用。

請看下面一段文字:當站長把荒島上精心培育出來的一個西瓜切成薄片盛在瓷盤裏端給大家的時候,“戰士們都笑着,用兩個指頭捏起一小片來,細細地端詳着,輕輕地聞着,慢慢地咬着……好像一股甜絲絲的甘泉,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這裏,作者之所以能把戰士們珍視自己勞動果實的喜悦心情刻畫得格外逼真,主要是在於極為恰當地運用了“笑、捏、聞、咬、端詳”等動詞。由此可見,選好動詞對我們來説是多麼重要。

要想選用好動詞,最關鍵的是要觀察準確。你也許對這樣的例子並不生疏:課堂上,老師做了一個動作,讓同學們找一個動詞來説明,結果往往會出現用幾個動詞的例子。這就説明不少同學沒有觀察準確,因為一個動作只能用一個準確的動詞。

觀察準確是用好動詞的前提,但理解準確詞語也很重要。比如,“捏、擰、揪、掐”這些動詞代表的動作雖然基本上都是那麼幾個手指頭做出來的,但意思根本不一樣。如果理解不準,就是觀察準了,恐怕也難以用準。

理解詞語,不但靠詞典,更要看它在實際生活中是怎樣運用的。詞典裏的意思是詞語的“死”意思,而詞語的“活”意思是詞典裏沒法查到的。比如,説“小鳥掠過水麪”中的“掠”字,字典裏的解釋是“輕輕擦過或拂過”。而那種翅膀一動不動,從高到低,兒乎貼着水面,然後又猛然飛高的敏捷,任何詞典都是無法寫出來的。只有當你在生活中親自看到這種情景時,才會理解詞典中的“掠”字,才會用準它。

當你既觀察準了,又弄準了詞語的含義,才具備了用準詞語的條件,才可以從眾多的近義詞中挑選出最準確的那一個。

11.需要提個醒兒

在日常生活中,或在影視中,人物是如何動作的,一眼就看見了;是用什麼聲調説話的,一聽就知道了。可是,當你把這些寫成文章的時候,眼睛看不到畫面了,耳朵聽不到聲音了,讀者只有通過你恰當的文字描寫,才能如同耳聞目睹你的見聞。

比如:我目不轉睛地看着他手裏的搪瓷碗。他微微地睜開眼睛。老班長嚴厲地説。用低沉的聲音説。其中帶點的詞語是不能沒有的。沒有了它們,意思雖然也説得通,但不能鮮明地表現出人物動作的狀態或事物的性質,傳達的信息是模糊的。

這些經常位於動詞前面,用來説明動作方式方法的詞語,一般都是形容詞或副詞。語言能否寫好,一個重要的方面是看對這部分詞語掌握運用得如何。

比起動詞來講,形容詞的數量要大得多,而且分寸感強。此外,大多又是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理解起來要比動詞難些。這都需要我們下功夫才行。

用好動詞和動詞前的形容詞,都是為了寫好人的動作。動詞運用得好,就能把動作寫準確;形容詞用得好,就能把動作寫逼真,把特點寫鮮明。

12.一切服從主題

上面我們談了不少關於寫人的知識,但這並不是要求我們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都要應用到它們,只是要我們心中有個數,知道從哪些方面來考慮。至於用哪些知識,不用哪些知識,要完全服從主題。也就是説,該用時就用,不該用時就不用;該多用時就多用,不該多用時就少用。一切由文章的主題決定。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是被譽為世界童話之王的19世紀丹麥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同學們都很熟悉。我們就以它為例,來看看作者是怎樣運用這些知識的。

穿戴可以表現人物的特點,可作者只寫了小女孩“光着頭赤着腳”,上身穿的什麼,下身穿的什麼都沒寫。這是不是寫得少了呢?不,一點兒也不少,而且是恰到好處。因為在大雪飛舞的除夕夜,空中是雪,地面是雪,而小女孩上無遮擋,下無裹足,再沒有比這使人感到更寒冷的了。這裏的“光着頭赤着腳”就最具表現力。可見作者用筆的準確、經濟、典型。

外貌可以表現人物的特點。可作者只寫了“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髮上,那頭髮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這麼一句話,至於眼睛像什麼,眉毛像什麼,嘴巴像什麼,統統沒寫。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頭髮有色有形,最能和雪花映襯在一起,這樣就巧妙地使美麗的外表與冷酷的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人覺得這個社會不協調,不合理。而其他外貌都沒有頭髮與雪相結合的機緣好。可見,作者在選擇外貌描寫時,也是極精當的。

居住條件也能反映人物的特點。可作者也只寫了一句:“他們頭上只有個房頂,雖然最大的裂縫已經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風還是可以灌進來。”這是一句高度概括的話,由這句話你就可以想像那整座房子的樣子了。而且,這句話有很多潛台詞:用草和破布堵住了,為什麼不用木板呢?——顯然是沒有;堵個裂縫還得又用布又用草?——顯然東西不足;雖然堵住了,風還可以灌進來。——顯然是堵而不嚴,仍可能是東西不足;最大的裂縫已經堵住了,那小些的裂縫呢?——顯然是沒有堵。你看,作者的這句話表面看來漫不經心,無足輕重,稍作分析,就可發現是多麼精彩!

事實最能説明人物的特點。作者就選用了有關火爐、烤鵝和奶奶的事,來分別説明小女孩寒冷、飢餓和孤獨,令人對她充滿了同情之心。

通過以上分析,你大體上能夠悟到一些寫人的途徑了吧。

標籤: 寫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renwuzuowen/rendezuowen/p0eow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