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魚我所欲也 >

魚我所欲也導學案

魚我所欲也導學案

第一課

魚我所欲也導學案

資料鏈接:

1、 作家作品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他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説,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

《孟子》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尤長於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説明覆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孟子名言

盡信書,不如無書。²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²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²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²

預習檢測:

1. 文學常識填空:

本文出自《 》,作者 ,戰國時期 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還學過他的文章有《 》《 》

2. 給加點字注音:

(1)不為苟得也(    ) (2)為宮室之美為之(    、    )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    ) (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5)、一簞食,一豆羹 ( 、 ) (6)、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 )

3、 停頓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

(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1)、 故患有所不闢也 (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4)、鄉為身死而不受

5、解釋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

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避不也。(患:_____________ _)

蹴爾而與之(蹴:________________)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________________)

萬鍾於我何加焉(何加:________________)

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_______________ )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得:_____________ _)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奉:_____________ _)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 )

此之謂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_____)

6、 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是: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2)、為: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

(3)、而: 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4)、於:所欲有甚於生者 萬鍾於我何加焉

7、、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項是( )

A、此之謂失其本心 B、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8、下列“而”字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 )

A、舍魚而取熊掌也 B、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

C、鄉為身死而不受 D、呼爾而與之

9、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得”含義相同的兩項是( )和( )

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B、得之則生,弗則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觀羣書。

10、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譯:

(3、) 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爾。

譯:

【課堂導學方案】

第二課時

學生自讀課文,結合預習及註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1. 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2、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怎樣提出來的?為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析]本題旨在從整體把握入手,抓住文章關鍵,同時初步瞭解作者説理的思路及其好邏輯。這裏運用了類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淺人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3、論點提出以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4、簡要分析本文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進行説理的?

[

5、《魚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內容上有何進步性、侷限性?

6.提問: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成果展示:

8、再質疑:

9、課堂小結

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着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着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着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唯有崇敬。捨生取義,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這是男兒捨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譜寫生命的壯麗篇章。

【鞏固訓練方案】

第三課時

一、 理解課文

1、填空:

⑴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是心”是指

⑵ “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

⑶ “魚”與“熊掌”在文中分別比喻什麼?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的目的是什麼?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3、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4、《魚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語有:

5、《魚我所欲也》中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6、孟子認為能做到捨生取義的人是:

7、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

8、在孟子看來,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9、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鍾是為了:

10、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 。

12、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13、文中多次使用對比這種手法,請舉例説明。

14、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麼?

走進中考訓練:

二、閲讀兩段文言文,回答文後1-4題。(10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闢,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為苟得也 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如使:

(3)所惡有甚於死者 惡: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3.誦讀下列句子時,每句至少應有一處停頓,請用“/”把這一處停頓標示出來

(1)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 (2)山河破碎風飄絮

4.請摘錄原文申的語句,填寫下表。(5分)

篇 目 體現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魚我所欲也》

《過零丁洋》

三、閲讀下邊文言文語段,完成15—18題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令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5.解釋文段中加點的詞。(4分)

之 蹴 辯 已

16.翻譯劃線句“此之謂失其本心”這個句子。(2分)

17.填空:作者用“一簞食,一豆羹”來進行論證,這屬於 的論證方法。文段中着

重論述了“ ”比“ ”更重要,人應該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18.請任意寫出文段中具有對比性的一組句子(內容)。(2分)

四、閲讀《魚我所欲也》,完成19—22題。

19. 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含義。(4分)

(1)故患有所不闢也 患: (2)蹴爾而與之 蹴:

(3)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20. 下列各組加點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婦拍而嗚之(《口技》)

B. 此之謂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馬也(《馬説》)

C.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至於負者歌於途(《醉翁亭記》

D.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1.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譯: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翻譯:

22.本文反覆論證了一個什麼觀點?主要用了哪些論證方法?(3分)

答:

(六)閲讀《魚我所欲也》,完成23~27題。(15分)

23. 下列加橫線的字解釋相同的兩組是(4分,每個2分)( ) ( )

A. 弗敢加也 萬鍾於我何加焉 B. 故不為苟得也 為宮室之美為之

C. 得之則生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D. 鄉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宮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4. 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於鬥爭”的字樣,對此,你是怎樣看待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列舉了“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請你給本文補充—個論據。(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儒家認為“性相近,習相遠”,即人們生來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於後天的社會環境與物慾使人的“性”差距變大,有人變“惡”了。閲讀選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這一觀點相近,並寫下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後感悟】:

參考答案:自: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① 故患有所不闢也 (“闢”通“避”,躲避。)

②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通“辨”,辨別)

③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之意;“與”通“歟”,語氣詞。)

④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通“向”,從前。 )

6.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①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種 ) 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做法)

②鄉為身死而不受 (寧願 )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為了;接受)

③呼爾而與之 (表修飾,不譯)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錶轉折,卻。)

④所欲有甚於生者(比 ) 萬鍾於我何加焉(對)

10.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

( 譯: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譯:輕蔑地呵叱着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着(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③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譯: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鍾”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 這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鞏: ⑴ 指“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⑵ 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鍾”。

⑶ “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捨生取義的命題,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係。

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3、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4、捨生取義、嗟來之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6、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7、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8、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9、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 窮乏者得我與?

10、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道義,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喪失道義。

12、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用“魚”和“熊掌”作比喻論證對生與死的抉擇;用“一簞食,一豆羹”和“萬鍾”的事例論證“義”重於“生”的觀點;用“鄉”與“今”對待“一簞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進行對比論證;用講道理來論證為何要“捨生”。

13、魚和熊掌對舉 生與死對舉 向與今天比較等

14、意在説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捨生取義”的道理。

3.(2分)(1)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 (2)山河破碎/風飄(各佔1分)

25、我們每一個個體,由於身體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長與能力,只要為社會的正義事業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個好市民。我們不能完全贊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這種“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則,對自己,可能是身體的損害;對家人,是失去親人的悲傷:對國家,則是社會資源的無謂浪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們倡導的見義勇為,應該是“巧為”、“智為”。

26、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

27、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yuwosuoyu/jndx99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