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鄉愁 >

《鄉愁》課文評課稿

《鄉愁》課文評課稿

《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下面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鄉愁》課文評課稿,一起來看看吧。

《鄉愁》課文評課稿

《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迴歸大陸的愛國詩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謠的歌調,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具體的物象,把綿綿的鄉愁、無限的愁思注於筆端,把鄉愁的產生,鄉愁的無奈,巧借“距離”表現出來,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王老師的《鄉愁》這一課,整節課教者都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開放而有活力。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以讀為主,以讀促思

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王老師在這堂課中創設了多種途徑地讀,達到了以讀增智、以讀悟情、以讀促思、以讀代講的效果。同時又通過學生動人的朗讀,教師感人的導語,以情動情,以聲傳情,營造了濃厚的情感氛圍,整堂課的教學,學生始終沉浸在對鄉愁的感悟之中。這堂課的設計思路:聽讀:感受—朗讀:理解—演讀:想象—比讀:發現—創讀:創造。新課標要求在閲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而詩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語言。因此,在以上四個環節中始終貫穿着一條紅線———情。這首詩的“情”就重在“鄉愁”上。整個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閲讀過程是師生共同感悟提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王老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説真話、訴真情,將個人的閲讀體驗與作者的情感體驗融為一體。

第二、處理好學生、教師、作者三者之間的關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因此,王老師貫穿在課堂中的一條主線就是讓學生去閲讀去品味。在聽讀時,她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聽詩,用簡潔的文字説感受;在朗讀時,她讓學生把各自放進詩歌中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詩歌的語言變成學生自己的心聲。而且閲讀本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許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寫出來的,而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勞動的結果。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應該把迎合當作尊重,也不要把閲讀的主動權交給作者,須知:書在誰的手裏,誰就是書的主人。因此,王老師讓學生去多讀反覆讀課文,這是一種個性化的閲讀和創造性的勞動。

第三,處理好閲讀和生活的關係。

文學是生活的反映,閲讀是生活的'組成部分,閲讀和生活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應當樹立為人生而閲讀的觀念,既要關照別人的生活,更要關注自己的生活;既要為今天的應試去認知和理解,更要為明天的發展去批判和創新。金開誠先生指出:詩詞賞析始終離不開一個“想”字。徐老師讓學生用“鄉愁是~~~~~”的句式説一句話就是一條有效途徑。另外,王老師讓學生選一小節用語言描述詩中的畫面內容也很有創新意識,和新時代的生活生動有趣的聯繫起來。當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被感性的文本昇華時,抓住學生感情的火花及時點火,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有成功的體驗,詩情自然噴薄而出了。

總之,王老師的這節課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獨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強化重要之點,一切以學生讀為主,沒有雕飾之意,一切順乎自然,清新流暢。就在這看似教者無為的課上,實現了師生的共同精彩。我們教師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尋求最佳的教學思路,多角度、多層次地鑑賞,有的放矢,讓學生髮現作品的審美價值,從中悟出詩歌所藴涵的思想感情。

拓展閲讀:鄉愁閲讀習題與答案

閲讀問題:

1、這首詩是按( )順序敍述的,從哪裏能看出來?用“______”畫出詩中相關的句子

2、詩中,詩人把鄉愁比喻成“郵票”,是因為“郵票”傳遞着( )之愛;把鄉愁比作成“船票”,是因為“船票”代表着( )之情。

3、朗誦這首詩歌時,應該( )

A、急速、悲壯 B、歡快、幸福 C、緩慢、憂傷

4、詩人為什麼把鄉愁比喻成郵票和船票?

5、詩人為什麼把鄉愁比喻成墳墓和海峽?

6、在詩中,作者分別把鄉愁比作( )( )( )( )表達了詩人( )的思想感情。

7、你知道詩的最後一節中提到的“一灣淺淺的海峽”指的是哪個海峽嗎?

答案:

1、時間順序 小時候。長大後,而現在

2、郵票是一種意象,詩中的船票、郵票、墳墓等都是意象,都寄予了思鄉情懷。

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表達了對母親、新娘的思念和渴望兩岸統一的強烈願望。

3、c根據題目顧名思義思鄉應該緩慢一些。

4、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化為四種事物,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化為四種事物,可見作者愁思之重。小時候,作者將鄉愁寄託在給家人的書信裏,所以將鄉愁比喻為郵票;長大後,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於是將鄉愁寄託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愁比喻為船票;後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面,於是作者就將愁緒比喻為墳墓;現在,由於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台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大同的強烈願望。

5、結構方面:本詩分四個小節,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將鄉愁依次比喻為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結構嚴謹,很好的表達了本詩的中心。

6、在詩中,作者分別把鄉愁比作(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表達了詩人(思念,熱愛故鄉和親人)的思想感情。

7、答:指的是台灣海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xiangchou/88wvx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