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初中語文鄉愁説課稿

初中語文鄉愁説課稿

這堂課可以説是新課程新理念指導下的一堂實踐課,也是一堂開放課。

初中語文鄉愁説課稿

首先説説這堂課的設計思路:整體感知、理解詩意—朗讀指導—語言運用—對比閲讀。新課標要求在閲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而詩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語言。因此,在以上四個環節中始終貫穿着一條紅線———情。在整體感知理解詩意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閲讀過程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教師的角色定位應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閲讀過程是師生共同感悟提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説真話、訴真情,將個人的閲讀體驗與作者的情感體驗融為一體。

關於朗讀指導:初二學生首次接觸新詩,我認為應在朗讀方面加強正確的指導。主要是讀出感情、節奏、重音,並且始終把感情放在首位。事實上,我們在讀詩時大都是憑直感一下子進入詩歌的境界,然後自然地在誦讀中詮釋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並不是機械地先讀熟,再讀出感情。因此,有感情地讀是始終貫徹在詩歌教學之中的。

關於第三環節:即興寫詩。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正是一筆豐厚的語文資源。當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被感性的文本昇華時,抓住學生感情的火花及時點火,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有成功的體驗,詩情自然噴薄而出了。

關於對比閲讀: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想滲透對比賞析詩歌的方法。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特點,設計的問題較簡單一些。不管學生從哪個角度對比,我都予以肯定,關鍵是引導學生有思考的過程,力求養成對比賞析的習慣。

除此之外,還有幾點説明:第一,鄉愁是一首極好的詩,鄉愁在余光中的筆下被詮釋得淋漓盡致。這種感情是全人類共有的。我及時抓住寄宿生都有過想家的經歷這一點讓他們品味、感悟、表達。為了烘托氣氛,我主要利用電教手段將詩歌做成MTV的形式,並配上精心設計的畫面渲染氣氛,使學生儘快感情定位,進入詩歌情境。第二,每個環節設計始終把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方式。第三,關於教師角色的定位問題。在新課標的理念指導下,教師的角色是多重的,而不是單一的。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昇華者。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園地。

最後,關於課件,談一點我個人的看法。對語文課件的使用,近年來褒貶不一。隨着電腦網絡的興起和發展,課件以它特有的形式和無與倫比的優勢登上了課堂教學的寶座。但如果用不好就會弄巧成拙,喧賓奪主。語文教學要慎用課件,尤其不可做成一環扣一環的固定模式,那是不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的。我們可以根據課程的需要選一些經典的圖片、音樂,以及相關的資料等。這樣運用起來靈活、實用、不拘泥於形式。

評點:

這是一節讓學生真正精彩起來的課。學生的精彩突出表現在他們自己真切的感受和諸多的“發現”上。

課堂上的學生來自博興縣實驗中學,他們大多是寄宿生,縣內縣外的都有,一般一個月才回一次家,對於離家在外的初二的孩子們來説,讀着《鄉愁》,引起鄉愁,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只有具備這種真切的體驗,才能真正讀進詩裏去。

詩是抒情的,是入境的,有時能夠體驗到,但不一定説得清。可貴的是,這些孩子們在閲讀過程中不斷有自己的發現,並且能用得體的語言表達出來。

學生們的發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詩的.層次結構,二是詩的立意。用時空的變化順序來組詩,使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楚,由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正是作者感情的昇華,也是這首詩得以廣泛傳播的生命力所在。

學生聽讀一遍,又自讀兩遍,再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感受,就有這麼多的發現,可見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在課的後十分鐘,教師讓學生將余光中和席慕蓉的兩首詩比較閲讀時,學生們發現了更多的東西。兩首詩的主題、形式、表達感情上的異同點他們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

除了學生感受和發現的精彩以外,我們看到學生在藉助詩的表達方式遷移運用時所寫的即興小詩也很精彩。如果沒有把詩讀進心裏去,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效果的。

學生精彩起來了,那麼,課堂上教師是怎樣表現的呢?

我們看到,在學生精彩的背後,是教師能“退”則“退”。這節課教師採用了這樣的教學思路:整體感知—重點研讀—朗讀指導—語言運用—對比閲讀。在每個環節的內容處理上,教師一直遵循着一條“多退少補”的原則,學生能做的事,教師不會去包辦代替。教師把發現的權力給了學生,把如何讀詩的選擇、決定權給了學生,把評價的權力給了學生,甚至作業的佈置也讓學生參與了進來。在學生的參與下,從課內的學習,遷移拓展到課外相關詩文的閲讀積累,課內課外構成了一個“大語文”的學習框架。教師“退”下來,真正還學生以學習主人的地位,但教師並沒有撒手不管,而是該“補”則“補”,這個“補”,主要表現在教師不露痕跡的相機引導和對重點之處的適時強化。如對詩意的理解,對朗讀的指導,對兩首詩風格的比較,再如引導學生從學詩到模仿寫詩。

學生精彩的背後,是教師對學生的理解與尊重。要讓小主人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僅僅給他們時間和空間是遠遠不夠的,教學的民主、師生之間的平等、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尊重,往往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這方面,趙老師做得很出色。在課的開始,趙老師是以一種近乎聊天的方式和同學們進入學習狀態的。教師的語言自然、隨意,句句發自內心,讓人聽得心裏暖暖的。課堂上如春風拂面般的鼓勵性話語時時可見。

學生精彩的背後,是教師角色的準確定位。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趙老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多重的,不是單一的。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昇華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園地。在這一園地裏,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並儘量多地給他們以時間和空間,強調“發現—探究”,這樣學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主旨、情感、特色,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現。這就大大拓展了學生思維的自由度。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教師良好的認知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認知方式,而學生時時閃耀的思維火花,也不時地給教師的認知方式以觸動,這種認知方式上的融合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獨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引導在轉承之處,鼓勵在動情之時,強化在重要之點,沒有做作之嫌,沒有雕飾之意,一切順乎自然,清新流暢。就在這看似教者無為的課上,實現了師生的共同精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2xpr0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