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浣溪沙 >

浣溪沙翻譯(集錦15篇)

浣溪沙翻譯(集錦15篇)

浣溪沙翻譯1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

 [譯文] 片刻的時光,有限的生命。在這短暫的一生中,別離是不只一次會遇到的,而每一回離別,都佔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

 [出自] 晏殊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憐取眼前人。

註釋:

一向;一晌,片刻之間。

有限身:短暫未久的人生

等閒:平平常常。

銷魂:魂魄飛散,形容人極度的悲痛或歡樂。

憐取:憐愛。取:語助詞

眼前人:指眼前輕歌曼舞的女子。憐取眼前人:元稹《會真記》載崔鶯鶯詩:“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翻譯:

片刻的時光,有限的生命,宛若江水東流,一去不返,深感悲傷。於是,頻繁的聚會,借酒消愁,對酒當歌,及時行樂,聊慰此有限之身。

若是登臨之際,放眼遼闊河山,突然懷思遠別的親友;就算是獨處家中,看到風雨吹落了繁花,更令人感傷春光易逝。不如在酒宴上,好好愛憐眼前的人。

【譯文】

年華易逝,人生是多麼的短暫,一次平常的離別也會引起極度的悲傷和愁苦,還是及時行樂歡歌筵飲吧,不要嫌歌舞酒宴太多太頻而推辭。 登高望遠,放眼遼闊的河山,便懷思遠別的親友;看到風雨摧落繁花,更是傷感春光易逝。空念遠親和落花傷春都是徒勞無益,還不如去憐愛眼前這輕歌曼舞的美人吧。

【譯文二】

易逝的時光有限的人生,平常的離別也讓人斷腸傷心。飲宴歌舞莫要嫌它頻繁。

放眼山河徒然懷念遠方親友,看見風雨中落花紛紛更讓人傷春。不如趕緊憐愛眼前的親人。

賞析:

這是晏殊的一首離愁別緒的的詞作。本詞筆力厚重,格調遒勁。雖是抒寫傷春念遠的情懷,但詞意並不淒厲哀傷,因而使得頗為頹靡的主題也顯得豁達、明快。

詞的上片直抒胸臆,慨歎人生苦短,光陰易逝。“一向年光有限身”一句, 橫空劈世,撲面而來。“一向”即一晌,一會兒之意,時光是多麼的短暫啊,人的生命將要在有限的時光中結束,確實令人哀惋、歎惜,但是這是人人都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誰不希望美好的年華能一直延續,生生不息呢?在晏殊的詞作中,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是他常有的慨歎,而在本詞中,他能直接地大聲呼喊出來,因而使作品達到了撼人心魄的效果。

“等閒離別易銷魂”,緊承上句而來,句意更進一折,愁意又添一層。詞中所寫的離別,既不是生離,更不是死別,只不過是尋常的離別而已!但“等閒”二字,決不等閒。“銷魂”即“痛心疾首”之意,與“等閒”配搭,相得益彰。在短暫的人生之中,別離是不只一次會遇到的,並且每一次離別,都會佔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又怎能不叫人痛惜?詞人只能自寬自我安慰:“酒筵歌席莫辭頻”,痛苦是徒勞無益的,還不如趁這有限的人生,對酒當歌,盡情開懷暢飲。詞的上片雖詞句短小,但各主其意,又層層相因,環環相扣。

下片緊承上片之意,結構上也與上片一脈相承。“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是詞人的設想之辭,因思念遠方之人,於是詞人想象若是登高遠眺,極目遠望,終會因相隔千山萬水,也只是徒然地懷思遠別的親友,更何況眼前又遇風雨摧殘繁花的淒涼景象,自然心中不免生出無限傷悲。既如此,“不如憐取眼前人” ,這就是詞人解決生命短暫、時光永恆矛盾的最好方法,與“酒筵歌席莫辭頻”相應,表達了一種人生無奈、自尋解脱的主張。

作為富貴宰相的晏殊,他不會讓痛苦的懷思去折磨自己,也不會沉湎於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因為空目念遠已是無益,與其追憶那已遠去的,不可挽回的舊日戀歌,不如好好珍惜、把握眼前的一切,接受身邊擁有的幸福。縱觀下片,詞人於無可奈何中,以一種曠達明快的襟懷來面對眼前的現實,使上下兩片融合無間,詞意境界更加高遠。

浣溪沙翻譯2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宋代:蘇軾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婉約,紀遊,寫景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灘邊稀疏的柳樹似乎在向剛放晴後的沙灘獻媚。眼前入淮清洛,亦彷彿漸流漸見廣遠無際。

乳色鮮白的好茶伴着新鮮的野菜。人間真正有味道的還是清淡的歡愉。

註釋

⑴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一作《浣溪紗》,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南唐李煜有仄韻之作。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⑵劉倩叔:名士彥,泗州人,生平不詳。

⑶南山:在泗州東南,景色清曠,宋米芾稱為淮北第一山。

⑷細雨斜風:唐韋莊《題貂黃嶺軍官》:“斜風細雨江亭上,盡日憑欄憶楚鄉。”

⑸媚:美好。此處是使動用法。灘:十里灘,在南山附近。

⑹洛:洛河,源出安徽定遠西北,北至懷遠入淮河。

⑺漫漫:水勢浩大。

⑻“雪沫”句:謂午間喝茶。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時上浮的白泡。宋人以講茶泡製成白色為貴,所謂“茶與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趙德麟《侯鯖錄》卷四記司馬光語)。唐曹鄴《故人寄茶》:“碧波霞腳碎,香泛乳花輕。”東坡《西江月》:“湯發雲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午盞:午茶。

⑼蓼(liǎo)茸:蓼菜嫩芽。

⑽春盤:舊俗,立春時用蔬菜水果、糕餅等裝盤饋贈親友。▲

參考資料:

1、《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7頁

2、劉石評註 .唐宋名家詩詞蘇軾詞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xx年11月 :209-211 .

賞析

詞的上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遊者遊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健勝進取的精神。

詞的上片寫沿途景觀。第一句寫清晨,風斜雨細,瑟瑟寒侵,這殘冬臘月是很難耐的,可是東坡卻只以“作曉寒”三字出之,表現了一種不大在乎的態度。

第二句寫向午的景物:雨腳漸收,煙雲淡蕩,河灘疏柳,盡沐晴暉。一個“媚”字,極富動感地傳出作者喜悦的心聲。作者從曳於淡雲晴日中的疏柳,覺察到萌發中的春潮。於殘冬歲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機,這正是東坡逸懷浩氣的表現,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恆流之處。“入淮”句寄興遙深,一結甚遠。句中的“清洛”,即“洛澗”,發源於合肥,北流至懷遠合於淮水,地距泗州(宋治臨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詞中提到清洛,是以虛摹的筆法,眼前的淮水聯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澗,當它匯入濁淮以後,就變得渾渾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轉寫作者遊覽時的清茶野餐及歡快心情。一起兩句,作者抓住了兩件有特徵性的事物來描寫:乳白色的香茶一盞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盤。兩相映託,便有濃郁的節日氣氛和誘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狀煎茶時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誇張,形象鮮明。午盞,指午茶。此句可説是對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繪。“蓼茸蒿筍”,即蓼芽與蒿莖,這是立春的應時節物。舊俗立春時饋送親友以鮮嫩春菜和水果、餅鉺等,稱“春盤”。

此二句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地寫出了茶葉和鮮菜的鮮美色澤,使讀者從中體味到詞人品茗嚐鮮時的喜悦和暢適。這種將生活形象鑄成藝術形象的手法,顯示出詞人高雅的審美意趣和曠達的人生態度。“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一個具有哲理性的命題,用詞的結尾,卻自然渾成,有照徹全篇之妙趣,為全篇增添了歡樂情調和詩味、理趣。

這首詞,色彩清麗而境界開闊的生動畫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曠、閒雅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態度,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無盡的遐思。

參考資料:

1、《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742頁

創作背景

這首紀遊詞,是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在赴汝州(今河南汝縣)任團練使途中,路經泗州(今安徽泗縣)時,與泗州劉倩叔同遊南山時所作。

參考資料:

1、《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742頁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浣溪沙翻譯3

原文:

浣溪沙·詠橘

[宋代]蘇軾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舍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一夜霜凍過後,菊花凋殘,荷葉枯萎,經霜變黃的橘子和綠葉相映襯,光亮照眼,竹籬茅舍掩映在青黃相間的橘林之間。

破開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霧般噴濺;初嘗新橘,汁水在齒舌間如泉般流淌。吳地女子的手剝橘後三日還有香味。

註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雙調,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

一夜霜:橘經霜之後,顏色開始變黃而味道也更美。

新苞:指新橘。

青黃:指橘子,橘子成熟時,果皮由青色逐漸變成金黃色。

噀(xùn):噴。半破:指剛剛剝開橘皮。清泉:喻橘汁。

吳姬:吳地美女。

賞析:

詠物詩詞,義兼比興,講求氣象,自然容易受到好評。蘇軾是詠物能手,他的詩詞中既有託諷深遠的名篇,也有刻畫精工的妙制,像這首詠橘詞,可謂“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巧言切狀,體物細微,雖無深刻的思想內容,卻飽有餘味。

作者借詠橘之題材以抒發自己清新高潔之性情。上片借寫菊與荷經受不住寒霜的摧殘,寫出橘樹耐寒的品性和它在尾前屋葉生長的繁盛景況。下片寫出品嚐新橘的情狀和橘果的清香,一個‘“驚”字,一個“怯”字,用得十分巧妙精當,頗能傳出品嚐者的神態,結句更以“三日手猶香”來誇張、突出橘果之香。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佈置環境。詠物詞,特別是詠小物的詞,往往由於題材狹窄,難以展開,低手為之,易成枯窘。東坡才大,先在題前落筆,下文便有餘地抒發。唐人皮日休《石榴歌》首句“蟬噪秋枝槐葉黃”,同此手段。“菊暗荷枯”四字,是東坡《贈劉景文》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經霜之葉,橘始變黃而味愈美。晉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揀貢橘書情》詩:“瓊漿氣味得霜成。”皆可參證。

“新苞”句,輕輕點出題目。橘有皮包裹,故稱新苞。又因橘樹常綠,凌寒不凋。《楚辭·橘頌》:“綠葉素榮,紛其可嘉兮。”沈約《橘》詩:“綠葉迎露滋,朱苞待霜潤。”東坡用“新苞綠葉”四字,描寫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繪之,可謂得橘之神了。“竹籬茅舍出青黃”,好在一“出”字。竹籬茅舍,掩映於青黃相間的橘林之中,可見橘樹生長之盛,人家環境之美,一年好景,正當此時。上片三句,純是賦體,不雜一點抒情成分,然詞人對橘的喜愛之情自見於字裏行間。

過片二句,寫嘗橘的情狀。擘開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霧般噴濺;初嘗新橘,汁水在齒舌間如泉般流淌。“香霧”、“清泉”之喻,大概是東坡頗為得意的,他的《食柑》詩也有“清泉簌簌先流齒,香霧霏霏欲噀人”之句,葉來南宋詩人曾幾更把它壓縮為“流泉噴霧真宜酒”(《曾宏甫分餉洞庭柑》)一語了。此詞中“驚”、“怯”二字,活畫出女子嘗橘時的嬌態。驚,是驚於橘皮迸裂時香霧濺人,怯,是怯於橘汁的涼冷和酸味。末句點出“吳姬”,實際也點明新橘的產地。吳中產橘,尤以太湖中東西兩洞庭山所產者為最着,洞庭橘在唐宋時為貢物。詞中謂“三日手猶香”,着意誇張。以此作結,餘音不絕,亦自有“三日繞樑”之妙。

浣溪沙翻譯4

這首言情小調通過對一個女子的情態的幾個側面摹寫,不僅生動地勾勒出她美麗動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現出人物大膽天真的性格,以及藴藏在心底的細膩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兩句“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是一副似對非對的偶句。“繡面芙蓉”形容這個女子姣美的面龐宛如出水荷花,光豔明麗;“斜飛寶鴨”是説她把用寶石鑲嵌的飛鴨狀頭飾斜插鬢邊,對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飾粧點;正如古人所説的“粉黛所以飾容,而顧盼生於淑質”,這兩句表示詞中女主角天生俏麗,再加以入時的華飾,就必然產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開”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動態描寫打破了靜物寫生,起到了能將詞中的女子從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開”字在這裏用得尤為精巧。詩詞之妙,在於煉字煉句,使一詞一句的含義達到極大的豐富;即如這個“開”字,無疑是指芙蓉花開,但其深層意思未嘗不可以表示詞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錮的愛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來的“眼波才動被人猜”這句神來之筆,便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證。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户”,這個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彎流動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內心的喜悦與怕人發現自己祕密的悸慄。越怕人猜,偏會被猜,這便是生活的真實;作者捕捉到這一真實,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恰當地表現出來,更添了幾分韻味。

下片進一步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前兩句“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是一副較為工巧的對偶句,摹寫出這樣的情景:幽居深閨的懷春女子,完全被“愛而不見”的愁苦與期盼的喜悦所左右,這混雜的感情化為風情萬點,都從她一顰一笑的的面部流露無遺;終於她大膽地展開半張素箋,舞動一隻彤管,把滿懷思念、嬌嗔與幽怨傾瀉給自己深深繫戀着的人。結句“月移花影約重來”寫的是實況?是希冀?還是幻影?無從考定。但這確是一幅絕美的流動着的畫面:月光裏,花影下,玉人雙雙,傾訴着生死相依的情話……

這首反映愛情的小令,詞語鮮明生動而不失其樸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禮教重重包裹的那個時代,只要不帶任何世俗偏見,便會發現易安筆下的這個秀外慧中的少女多麼可愛,她對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麼真摯、熾烈、大膽;從而也會驚歎這首詞多麼質樸深刻、生氣盎然。

創作背景

的詞作大概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及後期,即北宋之末與南宋之初兩階段。前者以閒情逸趣,兒女情長為主。後者則表現出懷家思國,愁緒難解的情懷。作者早期生活優裕,作品語言活潑自然,格調歡快俊。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説,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浣溪沙翻譯5

原文:

浣溪沙·清潤風光雨後天

宋代:晁端禮

清潤風光雨後天。薔薇花謝綠窗前。碧琉璃瓦欲生煙。

十里閒情憑蝶夢,一春幽怨付鯤弦。小樓今夜月重圓。

譯文:

清潤風光雨後天。薔薇花謝綠窗前。碧琉璃瓦欲生煙。

十里閒情憑蝶夢,一春幽怨付鯤弦。小樓今夜月重圓。

註釋:

清潤風光雨後天。薔薇花謝綠窗前。碧琉璃瓦欲生煙。

十里閒情憑蝶夢,一春幽怨付鯤(kūn)弦。小樓今夜月重圓。

蝶夢:《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後因稱夢為“蝶夢”。鯤弦:即鵾弦。

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夏日雨後,風光清潤。綠窗前薔薇初謝,琉璃瓦如美玉生煙。下片抒情,閒情寄夢,幽怨入曲,而結以小樓月圓,不盡之情復歸於寫景,彌覺雋永。

浣溪沙翻譯6

浣溪沙·送葉淳老

蘇軾〔宋代〕

陽羨姑蘇已買田。相逢誰信是前緣。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頭相對故依然。西湖知有幾同年。

譯文:

我們都在陽羨和姑蘇買了田地,在杭州下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緣份,不要讓我一人留下。日後登樓懷念老友。讓我退休,提舉洞霄宮了,而你留下作杭州太守。這樣,咱們二人就可以白頭下對,故舊依然了。在杭州能有幾位像我與你一樣同年齡的舊友呢。

註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葉淳老:葉温叟,字淳老,蘇州人,時任兩浙路轉運副使。陽羨:古縣名,在今江蘇宜興南。姑蘇:蘇州的別稱。洞霄:洞霄宮,道教名觀,在杭州西南。同年:同科考中的人。蘇軾與葉温叟為同年進士。

賞析:

上片首句“陽羨姑蘇已買田”,是説詞人與買温叟志趣相同,二人各自已在陽羨和姑蘇買了田地,準備致仕定居,脱離塵世而去。“相逢誰信是前緣”,是承前句買田致仕之相同志趣,而説二人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離的緣份。“莫教便唱水如天”,用語含蓄藴藉,使典自然。“水如天”,是化用唐朝趙嘏《江樓感舊》詩之“月光如水水如天”句,意謂千萬不要教人唱起感歎故人分離的詩歌

下片把與友人難捨難分之情化為永不離別的幻想:“我作洞霄君作守,白頭相對故依然。”詞人對買温叟説:“讓我去擔任洞霄宮提舉的職務,由您來作杭州太守之官。這樣,咱們二人就可以白頭相對,故舊依然了。”這是從反面表達詞人內心的對故友難以抑制的分離之情。末句“西湖知離幾同年”,則感歎人生知己實在太少了,尤其是同齡人的知己則更加稀少。

這首詞沒離太多的修飾,不堆砌辭藻,充分表達出詞人對温叟的深情厚誼,也感歎了時光相催,當時同年今已滿頭白髮,並將此昇華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浣溪沙翻譯7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古詩簡介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是宋代詞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悼惜殘春,感傷年華的飛逝,又暗寓懷人之意。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藴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歷來為人稱道。

翻譯/譯文

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陽何時再回來?

那花兒落去我也無可奈何,那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在小園的花徑上獨自徘徊。

註釋

⑴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⑵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豔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氣舊亭台:是説天氣、亭台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己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台。”晏詞“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氣,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台,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台樓閣。舊,舊時。

⑷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麼時候回來。

⑸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⑹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後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⑺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着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於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賞析/鑑賞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全詞抒發了悼惜殘春之情,表達了時光易逝,難以追挽的傷感。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着輕鬆喜悦的感情,帶着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於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台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藴着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衝澹,有些微微的傷感。於是詞人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歎:“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着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篇仍以融情於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都是描寫春天的,妙在對仗工整。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歎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説“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繫,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藴含着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着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説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裏傷春的感情勝於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翻譯8

懶向沙頭醉玉瓶,喚君同賞小窗明。夕陽吹角最關情。

忙日苦多閒日少,新愁常續舊愁生。客中無伴怕君行。

譯文

懶得再去沙洲邊飲酒,和你一起欣賞窗外風景。黃昏時分吹起的號角最能牽動情懷。

忙碌的日子很苦,休閒的日子很少;新添的憂愁往往在舊愁中生出。他鄉沒有友人陪伴,害怕你去遠行。

註釋

浣溪沙:有的本子詞調作“浣沙溪”。查詞律、詞譜,《浣溪沙》一調並無“浣沙溪”的別名,當系傳抄之誤。

和無咎韻:韓元吉,字無咎,號南澗,南宋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人,官至吏部尚書。與陸游友善,多有唱和,工詞,有《南澗甲乙稿》。陸游這首《浣溪沙》是和詞,韓元吉的原唱不見於他的詞集,恐已亡佚。

"懶向沙頭醉玉瓶"又作"漫向寒爐醉玉瓶"。玉瓶:此處指酒瓶,稱玉瓶,是美化的修辭手段。

同賞:一同欣賞。

夕陽吹角:黃昏時分吹起號角。

關情:牽動情懷。

閒日:休閒的日子。

新愁:新添的憂愁。

賞析

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閏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陸游與韓元吉在鎮江相聚,那時,陸游是在鎮江通判任上,韓元吉則是來鎮江省親暫住。兩位朋友相聚兩月,彼此唱和的詩詞作品共有三十多首,此詞當是其中之一。

 創作背景

陸游與韓元吉在鎮江相聚兩月,登臨金、焦、北固,觀江景、飲美酒的機會一定是很多的,在即將離別之際,更感到相聚時間的寶貴,多在一起説説話,比什麼都強,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才會有“懶向沙頭醉玉瓶”一句。這一句是有所本的,杜甫的《醉歌行》有句雲:“酒盡沙頭雙玉瓶,眾賓皆醉我獨醒。乃知貧賤別更苦,吞聲躑躅涕淚零。”這首詞的頭一句即由此而來,不但詞語極相近似,而且透露了分手離別的含意。既然懶得再去觀景飲酒,那麼,更好的選擇就是“喚君同賞小窗明,夕陽吹角最關情”了。夕陽引發依戀之情,暮角引發淒涼之感,此情此感共同組成了一種適於促膝傾談的環境氣氛,所以説它“最關情”。但此時的“情”究竟是什麼,卻因為它的千頭萬緒而難以表述得清晰具體。

《浣溪沙》的下片頭兩句,大都要求對偶,故而往往是作者最着力的地方。陸游寫在這兒的對聯雖然淺顯如同白話,但其説忙説愁仍是概括籠統,並不得其具體要領。寫到最後“客中無伴怕君行”一句,則以其直言無隱、真情流露打動讀者,並將依依惜別之情和盤托出。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浣溪沙翻譯9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是宋代詞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悼惜殘春,感傷年華的飛逝,又暗寓懷人之意。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原文

浣溪沙⑴

一曲新詞酒一杯⑵,去年天氣舊亭台⑶。夕陽西下幾時回⑷?

無可奈何花落去⑸,似曾相識燕歸來⑹。小園香徑獨徘徊⑺。

註釋

⑴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⑵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豔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氣舊亭台:是説天氣、亭台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己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台。”晏詞“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氣,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台,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台樓閣。舊,舊時。

⑷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麼時候回來。

⑸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⑹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後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⑺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着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於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譯文

填曲新詞品嚐一杯美酒,時令氣候亭台池榭依舊,西下的夕陽幾時才能迴轉?無可奈何中百花再殘落,似曾相識的春燕又歸來,獨自在花香小徑裏徘徊。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全詞抒發了悼惜殘春之情,表達了時光易逝,難以追挽的傷感。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着輕鬆喜悦的感情,帶着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於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台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藴着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衝澹,有些微微的傷感。於是詞人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歎:“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着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篇仍以融情於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都是描寫春天的,妙在對仗工整。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歎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説“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繫,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藴含着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着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説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裏傷春的感情勝於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翻譯10

原文: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註釋

⑴淡蕩:和舒的樣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⑵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介子推輔佐晉文公回國後,隱於山中,晉文公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抱樹焚死。為悼念他,遂定於是日禁火寒食。《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⑶玉爐:香爐之美稱。

⑷沉水:沉香。

⑸山枕:兩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⑹花鈿(diàn):用金片鑲嵌成花形的首飾。

⑺鬥草:一種競採百草、比賽優勝的遊戲。

⑻江梅:梅的一種優良品種,非專指生於江邊或水邊之梅。

⑼柳綿:即柳絮。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絨毛,故稱。

⑽鞦韆:相傳春秋時齊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在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玩者在板上或坐或站,兩手握繩,使前後擺動。技高膽大者可騰空而起,並可雙人並戲。一説鞦韆起於漢武帝時,武帝願千秋萬壽,宮中因作千秋之戲,後倒讀為鞦韆。詳見《事物紀原》卷八。

翻譯:

我填上一曲新詞,倒上一杯美酒,這時的天氣,與去年相同。當夕陽西下,何時才能迴轉?令人無可奈何,看見花兒又殘落了;似曾相識,春燕又飛回。美好的事物無法挽留,只不過是似曾相識而已,想到這些令人感傷。我獨自在小徑裏徘徊,感覺很傷感。

賞析: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的意思,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

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藴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着輕鬆喜悦的感情,帶着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台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歎:“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着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歎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説“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繫,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藴含着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的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的永恆,但是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翻譯11

原文:

浣溪沙·江村道中

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

濃霧知秋晨氣潤,薄雲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

譯文:

金燦燦的十里平疇,飄來撲鼻的稻香,紅豔豔的木槿花開在農舍的竹籬旁,迎風搖曳的毛竹又青又長,青黃相間的累累山果,笑盈盈地掛在枝頭上。

秋天的早晨霧氣漸濃,濕潤的空氣令人清爽。正午的薄雲又遮住了太陽,更不用隨從張蓋護住我的戎裝。

註釋: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最早採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為正體,另有四種變體。全詞分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此調音節明快,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②疇(chóu):田地。

③槿(jǐn)花:是木槿或紫槿的花。正因其多色豔,可做欣賞植物,也可以作為一種中藥使用,同時可以食用。

④飛蓋:用以遮蔭的篷蓋。

⑤戎(róng)裝:詞人當時為四川制置使,故戎粧出遊,帶有隨從張蓋遮蔭。

賞析:

上片三句詞人以顏色變換為線索,先遠後近,凝具匠心。第一句寫遠景,金燦燦的十里平疇,稻香撲鼻。第二句稍近些,紅豔的木槿花後,有青翠的修竹在迎風搖曳。第三句寫近旁的山坡上,累累山果掛滿枝頭,青黃相間,低頭搖晃,招人喜愛。好一派豐收景象。充分體現了這位著名田園詩人在描繪江村美景方面的才華。

下片旨在寫詞人的旅途感受。時已初秋,晨霧漸渭,空氣濕潤,即使到了中午,因薄雲遮日,也漸覺涼爽宜人。末句寫詞人舍車騎馬,戎裝而行,飽覽這迷人的秋色,寄託了詞人對於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5]詞中描寫了詞人身着戎裝巡行在“江村道中”所見優美的田園風光。一個秋天的早晨,詞人戎裝出遊。江村的早晨,濃霧瀰漫,秋氣涼潤。太陽出來後,濃霧散去,只見十里平川,稻穀飄香;村莊周圍,槿花盛開,細長的竹枝隨風飄舞;村後小山坡上掛滿或青或黃的累累碩果,好一派喜人的秋收景象!詞人一路巡行,興致極高,走在太陽底下,連隨從為他打傘遮陽他都不需要。作為一個負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詞人在看到防區內這一派美麗而又豐饒的田園風光時,既充滿了欣喜與熱愛之情,同時也平添了保家衞國的信心和力量。

浣溪沙翻譯12

原文

白雪清詞出坐間。愛君才器兩俱全。異鄉風景卻依然。

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茱萸子細更重看。

翻譯

陽春白雪般的清新詞句出自座席之間,您才華氣量二者兼備,令人豔羨。異鄉杭州的風景也依舊粲然。

可歎相逢能夠歡聚幾日?不知重會又將落在何年?屆時,我們願再次面對茱萸仔細把玩。

註釋

白雪:意即陽春白雪。這裏比喻楊繪詞作的高雅。

坐:同“座”。

君:指楊繪,作者友人,杭州知府。

才器:才能與器識。

異鄉:指杭州,因楊元素與蘇軾均為四川人,故稱異鄉。

茱萸:植物名。有濃烈香氣,可入藥。古代習俗,夏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佩茱萸囊以去邪避惡。

子細:仔細。

創作背景

蘇軾在作此篇前曾作了一首《浣溪沙》,從那首詞序中“自杭移密守”及“時重陽前一日”二語,可以確切地瞭解到,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七年九月八日。而從“別楊元素”一語,可知是與楊繪分袂時寫下的別情詞。因而可以肯定作於同時,即熙寧七年九月,只不過前後相隔一日。

賞析

在送別楊繪的諸多詞作中,此篇最大的特點是以直抒胸臆為主。只有首尾兩句是個例外。首句從當前聚會的場景落筆,説友人陽春白雪一般的清妙的詞作在座席中間就一揮而就了。雖然由於楊氏作品的失傳,今天已無法欣賞他的原作,但從蘇軾的讚美中仍然可以看出其作品的格調高雅以及其人的才思敏捷。這一筆精要的敍寫,從一個側面寫出了友人的才華,為下文作了一個鋪墊。接着詞人便直抒對友人的愛賞之情:“愛君才器兩俱全。”唐人劉肅説過:“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也。”(《大唐新語·知微》)固然強調了“器識”的重要性,卻也説明了才識兩全的不可多得。而在詞人心目中,友人楊繪卻是這種才識兩全的人才。這除了出於傾慕友人的才華之外,當然也與在黨爭中志同道合分不開的(見《宋史》楊繪本傳)。“異鄉”句則意在暗點節令“重九”,“異鄉”杭州,説明它與故鄉蜀地的節令風光沒有什麼兩樣,似乎流露出認他鄉為故鄉的親切感,悵惘與慰藉兼而有之。

下片進而抒寫離愁別緒。詞人滿懷優傷地寫道:可恨彼此相聚能有幾多時光,這一次分手之後,不知到哪一年才能重逢。字裏行間充分表露了對相逢短暫、後會難期的悵恨。這兩句是詞人向友人直接吐露衷腸,有語淺情深之妙。末句“茱萸子細更重看”,暗用杜甫“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九日藍田崔氏莊》)的詩意,以對帶有節令特徵的茱萸“重看”這一細節表達了依戀的情慷,並將“明年此會知誰健”這一層意思寄之於言外,暗含着別後對友人懷念的深情。所以此篇儘管在作者的別情詞中略嫌平實,還是有它的可取之處的。

這首小令,詞短情長,語言流麗平易,表達了詞人深摯的友情。

浣溪沙翻譯13

【原文】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譯文】

一首首新詞新詩,就像飲酒一樣,一杯又一杯(愁更愁啊)。一年一年過去了(人面目全非了嗎),只有剩下的天氣如舊(每年都沒變),亭台如舊。夕陽都西下了(你/我)什麼時候會回來呢。

無奈,花開花落(誰也改變不了),似曾相識的燕子都回來(詩人把燕子錯看成像某個人了),獨自在園子裏徘徊(孤獨與思緒交錯在腦裏啊!)。

[註釋]:

①香徑:指鋪滿落花的小路。

春花開落,歌舞樓台,一切同過去一樣。難道生活的腳步停止了嗎?過片“夕陽”句以下,以問語換意,轉折無痕,把主人公歎逝流年的遲暮之感,深至地表現出來。不止是“無可奈何”一聯屬對工巧善用虛字而已。通篇清新自然,不露斧鑿痕跡,兩結尤為含蓄。

浣溪沙翻譯14

huàn xī shā

浣溪沙

sòngyàn shū

宋 晏殊

yī qǔ xīn cí jiǔ yī bēi, qù nián tiān qì jiù tíng tái. xī yáng xī xià jǐ shí huí?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wú kě nài hé huā luò qù, sì céng xiāng shí yàn guī lái. xiǎo yuán xiāng jìng dú pái huái.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翻譯

聽一曲以新詞譜成的歌,飲一杯酒。去年這時節的天氣、舊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陽西下了,不知何時會再回來。

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見過的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園中落花遍地的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藴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浣溪沙》這個詞牌,它來自唐代,傳説,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曾經是一名浣紗女,在若耶溪邊浣紗。西施粉面桃花,美豔無比,水中魚兒見了她,都被美貌傾倒,忘了游水,慢慢地沉入河底,所以有“西施沉魚”之説。西施浣紗的若耶溪後來也被稱為浣沙溪,唐代人們在給詞牌取名字的時候,想到了這個美好的故事,就把這個詞牌命名為《浣溪沙》。

雖然春已去,但我們何必憂愁?春有春的嫵媚,接下來的夏自有夏的熱烈,誰不想讓自己的生命夏日般的火熱、有一番轟轟烈烈的作為?迎接熱烈的夏日,你準備得怎樣了?

浣溪沙翻譯15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②。

[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同叔。北宋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文港鄉(今屬進賢縣)人,北宋前期著名詞人。晏殊自幼聰明,七歲能文,被稱為“神童”,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為祕書省正字,遷太常寺奉禮郎、光祿寺丞、尚書户部員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學士、左庶子,仁宗即位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進禮部侍郎,拜樞密使、參加政事加尚書左丞,慶曆中拜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後進,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他以詞着於文壇,尤擅小令,有《珠玉詞》一百三十餘首,風格含蓄宛麗。其代表作為《浣溪沙》、《蝶戀花》、《踏莎行》、《破陣子》、《鵲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他亦工詩善文,原有詩文二百四十卷,現存不多,大都以典雅華麗見長。生平詳見《宋史》卷三一一。有胡亦堂輯《晏元獻遺文》一卷。他的詞作很有成就,雖然內容上不過是歌兒侍女、風花雪月的,而且充滿了富貴氣息,但表現手法很含蓄,用詞造句工穩,意境優美高雅,風格藴藉綺靡。

[註釋]

①《浣溪沙》,詞牌名。浣:音(huàn)

②香徑:散發着花香的小路。

舊亭台:昔日的亭台樓閣。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譯文]

我填上一曲新詞,倒上一杯美酒,這時的天氣,與去年相同。當夕陽西下,何時才能迴轉?令人無可奈

何,看見花兒又殘落了;似曾相識,春燕又飛回。美好的事物無法挽留,只不過是似曾相識而已,想到這些

令人感傷。我獨自在小徑裏徘徊,感覺很傷感。

[賞析]

這首詞抒寫光陰流逝的感傷。詞人以有限的生命來體察無窮的宇宙,把人生放到時空這一廣大範疇中來進行思考,於是,這首詞便具有某種厚重的哲理韻味了。上片三句貌似淡淡寫來,其中卻藴涵着時間永恆而人生短暫的深長歎惋。下片通過最有特徵的具體事物和生活細節來深化上片勾畫的意境:“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是人們心中所有但卻是筆底所無的一種“詩意”的感受。“花落去”與“燕歸來”每交替一次,便過了一年,而人生正是在這無窮的交替之中逐漸衰老直至死亡。晏殊雖然位極人臣,但是他無法挽回流逝的時光,只能“無可奈何”地看着歲月的腳步匆匆離去。宦海風波中,晏殊也免不了有沉浮得失。在官場平庸無聊的應酬中,敏感的詩人當然會時時痛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無意義消耗。這就是詞人在舒適生活環境中也不能避免的“閒愁”,是擺脱不了的一種淡淡的哀傷。

[附]

晏殊才高學富,識見明決,深知治國本末。從三十五歲入樞府劉恕年少學博,“召至府,重德之,使講春秋”,“帥官屬往聽”(《宋史.劉恕傳》);鑑於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遂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大興學校,延范仲淹以教生徒,當時四方學者輻輳,其後顯身於場屋和朝廷者,多出於此。宋代興學,亦自殊始。當時重才、選才、育才,以晏殊為最力。范仲淹、孔道輔、韓琦、富弼、宋庠、宋祁、歐陽修、王安石等,均出其門下。以此,仁宗朝被稱為宋代人才最多的朝代,造成了北宋鼎盛的政局。範鎮在輓詞中説:“平生欲報國,所得是知人。”對晏殊的這一評論,確是很中肯的。

晏殊執政,正當北宋“承平”之時,也是最墨守祖宗成法之際,在政治上要有所改易更革,雖是宰輔,也難有所作為。但他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或在關鍵的時刻,卻敢於興革,興學僅其一例。又如:“仁宗即位,章獻明肅太后奉遺詔權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各欲獨見奏事,無敢決其議者。殊建言:‘羣臣奏事太后,垂簾聽之,皆毋得見。’議遂決。”

西夏元昊寇邊時,“陝西方用兵,殊請罷內臣監兵,不以陣圖授諸將,使得應敵為攻守,及募箭手教之,以備戰鬥。又請出宮中長物助邊費,凡他司之領財利者,悉罷還度支。悉為施行”。凡此都反映出晏殊的識見明決、剛簡正直、兼具將相之才。

晏殊在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他能詩,善詞。文章贍麗,四六、書法無不工。着有文集二百四十卷。(見歐陽修《晏公神道碑》)但統大部分已經散失。今尚流傳者,僅《珠玉詞》一卷(約一百三十首),詩百餘首,文章十數篇。他的詩,閒雅有情思,或敍事詠物,或言志抒情,往往寓有深意,有時亦含哲理,意境比較深廣。如《春陽》、《七夕》、《中秋》、《寓意》、《示張寺丞王校勘》、《吊蘇哥》等,都較出色,其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風迷戲蝶閒無緒,露寰幽花冷自香”;“未必素娥無怨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秋河不斷長相望,豈獨人間事可哀”;“何日九原芳草綠,大家攜酒哭青春”等,堪稱佳句。但是,他的突出貢獻,還是在詞這一方面。

詞在宋初,風氣未開,作者尚少,詞壇還很寂寞。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詞,流風所及,影響甚大。當時重要詞人如歐陽修、晏幾道(殊之子)都深受其影響。他的詞上繼南唐、“花間”遺緒,下開北宋婉約詞風,在詞的發展史上,有繼往開來之功,對宋代詞壇貢獻尤大。所以曾被人們稱為北宋初期詞家的“開山祖”。就思想內容而論,因囿於貴族生活,多祝頌酬答之詞,缺乏深刻的社會意義;長於即景抒情的小詞,亦多取離情別緒、花酒歌愁一類的傳統題材。其中有的結合了自己的心境,並非全是“無病呻吟”。但更高的成就還在藝術性上。不少,作品寫得風流藴藉,温潤秀潔,閒雅平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韻和意境。同時語言清麗,聲調和諧。他摒棄了《花間》的濃豔纖佻,又吸取了《陽春》的清麗藴藉,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膾炙人口的《踏莎行》:“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台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便可代表其一般風格。他如《山亭柳》、《蝶戀花》、《菩薩蠻》、《浣溪沙》等,都是被人傳誦的名篇;其中“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高梧葉下秋光晚,珍叢化出黃金”;“昨夜西陽春”,都是廣為流傳的佳句,有的至今常為人們所引用。這就更奠定了晏殊詞在宋詞中的身價和地位。

晏殊由於文學上、政治上資望都高,因而深受時人的尊敬。范仲淹功業彪炳,地位與之相似,而對晏殊終身以師禮敬之,書題門狀,必稱“門生”;晚年過訪,仍授以崇敬的詩句:“曾入黃扉陪國論,卻來絳受師資。”(見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遺事錄)宋庠、宋祁稍晚出,並以文名,“兄弟雖甚貴顯,為文必手抄寄公,懇求周潤。”(《漁隱叢話》引《西清詩話》)“公之佳句,宋莒公(即宋庠)皆題於齋壁。”(《青箱雜記》)韓維官至太子少師,年六十餘,對晏殊勸子晏幾道,猶自稱“門下老吏。”(《邵氏聞見後錄》)於此俱見時人對晏殊是極其尊崇的。

標籤: 浣溪沙 集錦 翻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wanxisha/4x4do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