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晏殊 >

浣溪沙翻譯晏殊

浣溪沙翻譯晏殊

浣溪沙,詩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下面就是小編整理浣溪沙翻譯晏殊,一起來看一下吧。

浣溪沙·一曲新詩詞酒一杯

作者:晏殊

一曲新詩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註釋

①一曲新詩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

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豔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詩詞是配合樂曲唱的,故稱“曲”。新詩詞,剛填好的詩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②去年天氣舊亭台:是説天氣、亭台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已秋日傷感》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台。”晏詩詞“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氣,是説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台,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台樓閣。舊,舊時。

③夕陽:落日。

④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

⑤幾時回:什麼時候回來。

⑥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⑦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後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

⑧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⑨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着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詩詞,用於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譯文

聽着一曲詩詩詞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樣的季節還是這種樓台和亭子。

天邊西下的夕陽什麼時候才又轉回這裏?

花兒總要凋落是讓人無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歸來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舊時的相識。

在瀰漫花香的園中小路上,我獨自地走來走去。

賞析

闕以樂曲之美開,自己先沉浸在優美的旋律當中,再飲一杯美酒,這是多麼灑脱和悠閒的時刻啊。寫作之時史説官至宰相,可見這樣的形是他當時的真實寫照,美酒配以美曲自然是讓愜意的。他的詩詞中很少寫到美女,與張先的大不相同,可見他的為事之端正。首兩句是寫實,簡單而流利的名字涵蓋了樂曲,美酒,當時的天和亭台,這十四個字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場面,即有景物,也有動態的樂曲和,可見作者非凡的筆力。這樣的句子要比那些純粹描寫景物的要生動的多。後一句“夕西下幾時回?”是一個轉折式的問,從閒雅興中倏忽轉為感慨。在這裏我們不防想一下,類似於“夕西下幾時回?”的名句在古代文學作品當中是很多,比如“送去幾時回?”、“綠楊芳草幾時休?”等,這樣的問加重了感歎的語,比直接感歎要深。在這裏作者是借夕落山時的景,來對自己的生進行思和追問。那美好的一生,慢慢的就要去了,不知何時才能回來,果有“對酒當歌,生幾何?”(曹操)的感慨。這是在理智的況感慨的,而不是唯心的那種無味的感慨,在闕中便能看出作者的感慨並不是那麼傷悲,它還是留有餘地的。闕中的後一句,是啟下片的。

下片是感的延伸和遞進,層次加深了。用“花”和“燕”這兩個天中常見的生物來映襯心理,即真實可信,又能表達懷。“無可奈何花落去”就是一種理智的看法,花落了就落了,你能怎麼辦?沒有能阻止自然的變化和生命的衰退,雖然“無可奈何”體現出作者的無奈,那濃重的感也融於這個詩詞中。所幸的是花落去了,燕子來了。這種與生沒有任何意義的自然現象,在作者巧妙的安排下,倒富有很深的哲理。其實社會就是這樣的,你去了,還有來的,正是前已消後再來,前者去後者來,這是規律,亙古不變。作者既然能理解這樣的自然規律,自然在作品當中沒有極其消極的心理因素在內。面對這樣的景,他不落淚,不悲傷,只是獨自一個在小園中的香徑久久的徘徊。可見作者的心是多麼的開闊和豁達的。我個認為晏殊的這種事心態是極其平和的,極其理智的,並略略帶些唯物主義思想,這在那個唯心主義的時代是很難得的。他這樣衰敗的景象下,只是帶着一種沉思,而非無病*,故作嬌柔。

六句詩詞句,用詩詞簡煉,構思精巧,藴含哲思。“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不同”,這種輪迴是在所難免的,誰也不能掙脱這自然所決定的替規律。官者也好,庶民也罷,總是要隨着時光的流轉而不斷更新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詩詞中亮點之筆,千古傳誦,直到今天它依然在閃爍着文學光華。這是作者感觸之筆,渾然天,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跡,這裏天裏兩組典型的景物差,不僅具有審美價值,也具有其文學價值,即對偶,又相連接,音韻和諧,畫面生動,感真摯,有藝術的美感,是“極煉如不煉也”。

此詩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詩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詩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藴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詩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詩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詩詞人在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着輕鬆喜悦的感情,帶着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台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於是詩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歎:“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詩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着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歎傳神方面表現出詩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詩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説“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在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繫,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藴含着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詩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在於情中有思。詩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詩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作者簡介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詩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於香楠峯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詩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

生平

晏殊14 歲應神童試,真宗召他與進士千餘人同試廷中,他神氣自若,援筆立成。賜同進士出身。從祕書省正字官至知制誥,進禮部侍郎。後因事出知宣州,改應天府。又任禮部、刑部、工部尚書,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病卒於家,仁宗親臨祭奠。諡元獻。《宋史》本傳説:“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他平居好賢士,范仲淹、韓琦、孔道輔、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薦的。

晏殊是北宋文壇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説他“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閒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數文人的作風一樣,晏殊的詩文詩詞都是繼承晚唐五代的傳統,他“贍麗”之中有沉着的內容,所以不流於輕倩、浮淺,故為當時所重。他的詩詞今存130餘首,風格上既吸收《花間》(温庭筠)、(韋莊)的格調,也深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他一生顯貴,尤其善於寫旖旎風光,歡愉情趣,但他的作品並不單純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慼之感。如他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種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個人一時的無名的悲感,也藴含着人類永恆而無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類普遍的永久的無可逃避的命運。由這種主觀的悲哀推而至於客觀世界的運轉,又何嘗不如此。“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現在”的結論:“不如憐取眼前人。”(〔浣溪沙〕)這比起《花間》温、韋的清詩詞麗句來,就看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詩詩詞成就

晏詩詞集中沒有朋友之間的合作,沒有一首是“次韻”之作。這可見晏殊填詩詞,純為抒寫自己的性情,不是為應酬而作(替歌女寫作不是普通所謂“應酬”)。因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時以詩詞作為進身之階或交友之贄,沒有把詩詞當作“敲門磚”,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詩詞中也沒有如柳永、張先等人作品中的那種羈旅愁苦,這是由於他一生富貴,仕途坦蕩決定的。

《東都事略》説他有文集240卷,《中興書目》作94卷,《文獻通考》載《臨川集》30卷,皆不傳。傳者惟《珠玉詩詞》3卷。汲古閣併為1卷,為《宋六十名家詩詞》之首集,計詩詞131首,清人輯有【晏文獻遺文】收入【宋四人集】中。

標籤: 浣溪沙 翻譯 晏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yanshu/e9yy3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