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桃花源記 >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5篇)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可以有效幫助我們鞏固所學知識。你所見過的閲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閲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5篇)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

桃花源記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選自《禮記·禮運》)

2.乙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閲讀題目:

7.解釋下列文言句中加點的詞語。(6分)

(1) 選賢與( )能

(2)貨惡( )其棄於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閉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5)屋舍儼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9、在陸游詩中哪兩句也算恰到好處地體現了“林盡水源”、“彷彿若有光”、“初極狹”、“豁然開朗”這樣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闡述的“大同社會”與[乙]文中描繪的“世外桃源”有什麼相似的地方?(2分)

閲讀答案

7.(1)“與”通“舉”,選拔(2)憎惡(3)所以(4)類(4分,每小題1分,意思對即給分)(5)整齊的樣子(6)全、都

8.(1)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處處可以聽到。(2分,意思符合即給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悦,並自得其樂。

9.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兩文都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2分,結合語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2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1】上述語段選自課文《______》,作者陶淵明是______(朝代)田園大詩人(2)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字的含義。(有括號的是加點的)(3)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__

【小題3】對上述語段理解有誤的是_______(3)

A.皆歎惋寫出村中人為自己不知道外面的世事變遷而惋惜。

B.皆出酒食一句充分表明村中人生活富足而又熱情好客。

C.村中人的自述表達了人們厭惡戰爭、追求和平的美好願望。

D.不足為外人道也道出了村中人希望保持寧靜生活的心聲。

答案

【小題1】(2分,每空1分)桃花源記 東晉(晉代)

【小題1】(3分)其餘的人又各自把他請到自己的家裏。(復、延、其)

【小題1】(3分)A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3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木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 ,東晉時人。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延至其家 (2)處處志之

3.作者在第①段描繪了桃花源的美麗景色,從全文來看,這段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4.作者在文中寄託了自己的美好理想,這種美好的理想能從哪些具體的描寫中體現出來?

5.作者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從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什麼樣的人生理想?

【參考答案】

1.陶淵明

2.(1(邀請 (2)做標記

3.美麗的景物引起漁人的好奇,從而引出桃花源,併為描寫桃花源的美景作鋪墊。

4.通過第②段的對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繪和第③段的對桃花源淳樸民風的描寫表現出來。

5.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平等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4

文言文閲讀。

[甲]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乙]房玄齡①奏:“閲②府庫甲兵,遠勝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備,誠不可缺;然煬帝④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選自《資治通鑑》)

[注]:①房玄齡:唐太宗時任宰相。②閲: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煬帝:指隋煬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來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

乙文唐太宗論述治國更需重視民生時舉的事例是 。

2.解釋下面劃線詞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還家 要: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絕境:

(3)誠不可缺 誠:

(4)卒亡天下 卒:

3.用現代漢語説説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文:

(2)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譯文:

4.甲乙兩文都傳達着使百姓安居樂業的願望。如何實現這一願望呢?選一個角度具體説説你從古文學習中獲得的啟示。

[幫幫你]可回憶《治水必躬親》、《捕蛇者説》、《岳陽樓記》、《鄒忌諷齊王納諫》、《陳涉世家》等文章內容。

答:

參考答案:

1.桃花源中人説自從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就再沒有從這裏出去。

煬帝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

2.(1)同“邀”,邀請

(2)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3)確實

(4)終於

3.(1)竟然不知道有個漢朝,更不必説魏朝和晉朝了。

(2)如果你們盡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這是我的武器裝備(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認為關注民間疾苦可以使百姓安樂。《捕蛇者説》中蔣氏等人的悲慘遭遇説明了“苛政猛於虎”。減輕賦税,關注民生,這是使老百姓安居樂業的關鍵。

示例2:我覺得為官者親歷親為、廉政愛民可以使百姓安居樂業。《治水必躬親》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時親臨現場,風雨無阻,不苛扣百姓錢糧,像他這樣才可以真正造福於百姓。(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5

《桃花源記(節選)》《病梅館記(節選)》對比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材料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蘇州多產梅。或曰:“梅以曲、以欹①、以疏為美。”固②也。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③之隱明告鬻④梅者,斫⑤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⑥: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閒田,廣貯蘇杭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材料出自龔自珍《病梅館記》)

【註釋】①欹(qí):傾斜。②固:本來。③孤癖:特別嗜好。④鬻(yù):賣。⑤斫(zhuó):砍削⑥重價:大價錢。

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1)芳草鮮美:

(2)漁人甚異之:

(3)遏其生氣:

(4)安得使予多暇日:

8.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兩個句子的意思。(5分)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譯文:

(2)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譯文:

9.按要求從甲乙兩文中摘錄相關句子。(2分)

(1)描寫桃花源人精神狀態的句子:

(2)描寫作者“療梅”方法的句子:

10.對兩文的理解和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欲窮其林”與“窮予生之光陰”的“窮”用法一樣,“悉如外 人”“悉埋於地”的“悉”的意思相同。

B.甲文中的“豁然開朗”一掃武陵的心中的疑懼,正所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乙文借梅議政,抨擊了統治者對人才的摧殘,表達了思想解放的迫切願望,與“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追求是一致的。

D.甲文語言質樸、生動,跟桃花源的氛圍與人物渾然一體;乙文語言節奏鏗鏘,極富感情,形象表達了作者的愛憎。

《桃花源記(節選)》《病梅館記(節選)》對比:福清教育網整理

7.(1)鮮嫩(新鮮、鮮豔)美麗 (2)以之為異。即“對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3)生機(朝氣)(4)怎樣才能(怎麼能夠)(共4分。關鍵字詞是判分的主要依據。的小毛病,如寫了一個錯別字等,可以不扣分)

8.(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能相互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2)但是梅樹枝幹的傾斜、稀疏、彎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賺錢的人以他們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共5分,第1句2分,第2句3分。不要求完全直譯,無大錯即可得滿分)

9.(1)甲文: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2)乙文: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共2分。答對一處得1分)

10.C(2分) 【解析】“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表達的是詩人建功立業的心聲。

蘇杭盛產梅。有的人説:“梅樹以枝幹彎曲、傾斜、稀疏為美。”固然如此。但是梅樹的枝幹的傾斜、稀疏、彎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賺錢的人以他們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有人把文人畫這士這種獨特的癖好的隱情明白地告訴賣梅的人,(讓他們)砍掉端正的,培養傾斜的側枝,剪去筆直的枝條,阻遏它的生機,這樣來謀取高價,於是江浙的梅都樹都病殘了。文人畫士所造成的禍害的酷烈,竟到了這樣的地步啊!

我買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殘的。我為它們流了三天淚,於是發誓要治好它們。放鬆它們,讓它們順着自己的本性長,毀掉那些盆子,把梅都種在地裏,解開捆綁它們的棕繩。

唉!我怎樣才能擁有很多空閒的時間,又有很多空閒的田地,大量貯藏蘇杭的病梅,耗費畢生的時光來治療這些病梅呢?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6

閲讀下面兩個文言語段,完成第11~14題。(15分)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 義犬(蒲松齡)

周村有賈某,貿易(1)蕪湖,獲重資,賃舟將歸,見堤上有屠人縛犬倍價贖之豢養舟上。舟人固積寇也,窺客裝豐,盪舟入莽(2),操刀欲殺。賈哀賜全屍,盜乃以氈裹置江中。犬見之,哀鳴投水;口銜裹具,與共浮沉。流蕩不知幾遠,淺擱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處,狺狺哀鳴。或以為異,從之而往,見氈束水中,引出,斷其繩。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復哀舟人載還蕪湖將以伺盜船之歸。登舟失犬,心甚悼(3)焉。

抵關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盜船不見。

適有同鄉賈(4)將攜俱歸,忽犬自來,望客鳴嗥,喚之卻走。客下舟趁之(5)。犬奔上一舟,齧人脛股,撻之不解。客近呵之,見所齧即前盜也。衣服與舟皆易(6),故不得而認之矣。縛而搜之,則曩金猶在。嗚呼!一犬也,而報恩如是,世無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選自《聊齋志異》)

【註釋】(1)貿易:做生意。(2)莽:蘆葦叢。(3)悼:難過。(4)賈(gǔ):商人。(5)趁之:追它。(6)易:換。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4分)

(1)屋舍儼然: (2)悉如外人:

(3)或以為異,從之而往: (4)適有同鄉賈將攜俱歸:

11、翻譯下列句子。(4分)

(1)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近呵之,則所齧即前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給乙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劃兩處)(2分)

見 堤 上 有 屠 人 縛 犬 倍 價 贖 之 豢 養 舟 上。

13、甲文中通過_______________及和平的社會環境等方面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而乙文則通過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_______________兩件事表達了犬的義舉。(2分)

14、乙文中,作者發表議論的是哪一句?從該句中,我們可獲得怎樣的啟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0、(4分)(1)儼然:整齊的樣子(2)悉:全、都(3)或:有的人(4)適:適逢,恰巧遇到

1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2分)(2)賈某走上前去呵斥它,才發現被狗咬住的人就是先前的那個強盜。(2分)

12、見堤上有屠人縛犬 / 倍價贖之 / 豢養舟上。(2分)

13、優美的自然環境 跟蹤追擊辨識賊寇 (2分)

14、(1)一犬也,而報恩如是,世無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啟迪:人要學會感恩,知恩圖報。(意對即可)(3分)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7

文言文閲讀

【甲】①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①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10.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皆若空遊無所依 依:依託。

B.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鬥:北斗星。

C.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交通:互相通達。

D.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通“邀”,邀請。

1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同“乃記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 B.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D.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傷仲永》

12.下列對文段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甲文“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從側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從乙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擾這裏的生活。

C.甲乙兩文都寫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發的思想感情是一樣的。

D.從表達方式上看,甲文第②段側重於描寫,乙文第②段側重於敍述。

參考答案

10.B 11.D 12.C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8

閲讀《桃花源記》選段,完成10-13題。(12分)

①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④南陽劉子驤,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①阡陌交通( )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③無論魏晉( ) ④處處志之(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②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3.文中體現“村中人”熱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

4.選文第①段中.作者虛構了一個怎樣的理想社會?(2分)

閲讀答案:

1.①田間小路②妻子及兒女③不要説,(更)不必説④做標記

2.①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

②村中人告訴(他)説:“(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説啊。”

3.①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②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答題要點:環境優美,物產富饒,和平安寧,人們安居樂業,幸福快樂。(意近即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9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字的含義。

①鹹來問訊_________

②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______________

③此中人語云_________________

④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

2、翻譯句子。

①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什麼“見漁人,乃大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源中人為什麼來到桃花源?(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為什麼“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它呢?(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請用簡短文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都。

②不必説;更不要説。

③告訴。

④不值得。

2、①(村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裏去,備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②便帶著妻子跟鄉人,來到這個與世俗隔絕的地方。

3、 因為桃花源中人並未見到過外人。

4、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5、怕外人擾亂他們寧靜和平的生活。

6、“略”。提示:只要答出自己的見解,能自圓其説即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0

的文言文選段,完成各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小題1】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小題3】千餘年來,中國的讀書人,一直把桃花源當成一個洞天福地。這是為什麼?

【小題4】請就選文和下面鏈接材料,進行比較閲讀。

【鏈接材料】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選文所描寫的美好景象可用一個成語概括,鏈接材料所抒發的情懷也可概括出一個成語,請分別將其工整地填寫在下面田字格內。(2分)

(2)選文與鏈接材料表現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試作簡要説明。(2分)

答案:

【小題1】C

【小題2】他們談到祖先為了躲避秦朝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關鍵詞“妻子”“絕境”,譯出大意)

【小題3】桃源社會衣食住行樣樣不缺,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不涉世亂、戰禍,不受人世政權管轄的世外桃源;人們精神境界怡然自樂。

【小題4】

(1)世外桃源先憂後樂(出現錯別字,該空不給分)

(2)選文表現了對恬靜閒適、和平安樂、淡泊高遠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鏈接材料表現了一種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樂觀積極的人生追求。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1

閲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IO - 5題。(15分)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 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日: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日: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署易節,始一反焉。

1.用/給下面句子劃分朗讀節奏。(每句標一處)(2分)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2)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2分)

(1)便要還家 ( ) (2)雜然相許 ( )

3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 投諸渤海之尾

C.屋舍儼然 雜然相許

D.不復出焉 且焉置土石

4.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譯文:

(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譯文:

5.內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虛構桃花源,表達了怎樣的願望?(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當時人們怎樣的願望?(2分)

答:

參考答案:

1.(2分)(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2)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每小題1分)

2.(2分)(1)通邀,邀請 (2)贊同,讚許 (每小題1分)

3.(3分)C

4.(4分)

(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2)冬夏換季(寒來暑往),(他們)才往返一次。或:一年的時間,(他們才往返一次。

(每小題2分,翻譯準確、表連通順即可)

5.(4分)

(1)表達了作者嚮往自由、平等、和諧生活的願望。

(2)反映了人們與困難作鬥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願望。

(每小題2分,意對即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2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乙]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選自《醉翁亭記》)

1、下列句中劃線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遂與外人間隔

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C、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②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D、①停數日,辭去

②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2、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

A、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至於負者歌/於途

D、往/來而不絕者

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與乙段“觥籌交錯”中的“交錯”兩詞的古義完全相同。

B、“豁然開朗”寫出了漁人進入桃源後的感受,“蒼顏白髮”暗示出歐陽修已老態龍鍾。

C、甲、乙兩段文字語句錯落有致。前者重在寫景,後者重在寫人;前者實寫,後者虛寫。

D、甲段主要描寫桃源的美好環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圖景,乙段主要描繪太守與民同樂圖。

參考答案:

1、D

2、B

3、D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3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其五)

15.請利用《新華字典》查閲下列加點詞的意思。(4分)

(1)豁然開朗( ) (2)儼然( )

(3)處處志之( ) (4)問君何能爾( )

16.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7.發揮聯想與想象,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展現的畫面。(4分)

18.陶淵明在《桃花源記》和《飲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麼?請結合當今社會實際,簡要説出你對建設和諧社會的認識。(3分)

參考答案:

15.(1)敞亮(2)整齊有序的樣子(3)標明(4)罷了

16.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閒愉快,自得其樂的樣子。②這中間非常微妙的情境,我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意思對即可。)

17.示例:採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印入眼簾。(情境要合理,描述要生動,否則應酌情扣分。)

18.陶淵明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沒有戰亂,安定團結;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生活富足;環境優美,人人自得其樂、和諧美好的社會。(意思對即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4

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

3、文中總寫漁人感受的一個成語是:

4、“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現“村人”熱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現“村人”都來關心漁人的句子有

7、“村人”來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漢,無論魏晉”的原因是

9、文中描寫桃花林的語句是

10、文中描寫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寫桃花源中人們安居樂業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與外人間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語句作答)

13、、文中與蘇軾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語“無人問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與陸游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

16、桃花源人為什麼“見漁人,乃大驚,”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暗示了這一點?

17、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亂,沒有“王税”的理想社會,這可以用哪一個成語來概括?

18、語段從哪兩個角度描寫桃花源?

19、請你概括第二個語段的主要內容。

20、文中劃曲線的句子表現出桃花源人什麼樣的特點?

21、桃花源中的人們聽了武陵漁人的見聞後,為什麼“皆歎惋”呢?

22、 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雖“歎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23、 第3段文字主要寫哪兩方面內容?

24、“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它呢?請用簡短的話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們為什麼叮囑漁人“不卟為外人道”?請談談你的理解。

26、為什麼説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該怎樣評價?寫一段話,談談你的意見。

27、古往今來,人們對漁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於無意有不同理解:王維曾寫道:“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似為無意;而謝得枋卻説:“飛花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又覺有心。你認為作者的本意是什麼?請説説理由。

28、在桃花源裏,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

29、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發展上起什麼作用?

30、作者為什麼詳細地寫漁人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一句讀過後,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漁人不要對“外人”説起這裏的情況,為什麼?

33、作者為什麼要虛構這樣的理想境界?聯繫作者的生平簡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記》中,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

後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可漁人外出後竟“詣太守”,談談你對漁人做法的評價。

36、陶淵明在此文中不是寄託了社會理想嗎?請問我們今天應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37、請寫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詩詞。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39、第二自然段寫了幾層意思?漁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有哪些?從這些敍述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

參考答案:

1、甚異之 2、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豁然開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戰亂破壞了他們的和平寧靜的生活

5、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6、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7、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8、與外人間隔

9、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10、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11、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2、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1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4、後遂無問津者 15、豁然開朗

16、(1)與外人間隔(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17、世外桃源18、從自然環境、人物活動這兩個角度來描寫桃花源的景象。

19、通過漁人所見,着力表現桃花源中的自然環境以及人們和平安樂的景象。20、表現出桃花源中人們的熱情好客、淳樸善良,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們本是“避秦時亂”而來,為外界動亂黑暗的世界而歎惋,為桃花源外的人過着痛苦的生活而歎惋。

22、不足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寧靜 ②百姓能安居樂業 ③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2分,以上三點答出兩點即可)

23、①寫村人"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會風尚(或寫桃花源中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和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睦關係)②寫村人自敍秦時避難來此經過(或寫桃花源中對戰亂的厭惡和對沒有壓迫剝削的社會理想的追求)。

24、是為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壞桃花源中安寧和平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會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客觀上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擺脱壓迫、擺脱剝削的要求,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階級社會中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27、既表現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對這種理想無法實現的無可奈何的歎惋之情。

28、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後聽了漁人的回答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説明桃花源裏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29、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願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發展上,則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筆。

30、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着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後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後,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為了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經歷坎坷與不順,都可能經歷苦難與艱辛,而只有經歷這些之後,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讓“外人”來打破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

33、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期,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他對這一黑暗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對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民風淳樸的美好境界,以此來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虛構的 產物35、為人不講信用

36、《桃花源記》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藉助這個美好的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追求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的理想社會的願望37、如(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分;(4)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5)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38、這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敍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社會: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極強的鮮明對比。現實社會生活中,戰亂頻繁,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在譏諷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5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詞語。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3)便要還家( )

(4)不足為外人道也( )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寫到“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請你遊説村中人為什麼“皆歎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有所終”“幼有所養”是“大同社會”的特徵之一。在選文中,哪一句話具體描繪了這樣的生活畫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類;(2)交錯相通;(3)通“邀”,邀請;(4)對;向。

2.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3.歎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變化之大,歎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歎惋外面的人們一直過着痛苦生活。

4.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標籤: 閲讀 桃花源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ohuayuan/x9qrg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