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桃花源記 >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集合15篇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集合1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我們寫閲讀題就會用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可以有效幫助我們鞏固所學知識。你所見過的閲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桃花源記》閲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集合15篇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①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①餘:有版本寫作“餘”

1、下列各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項是()

A、良田無論

B、絕境問津

C、問訊間隔

D、交通妻子

2、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便要還家要:_____________

(2)欣然規往規:_____________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郡太守遣人尋向所志,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作者寫這些內容的用意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D

2、(1)通“邀”邀請 (2)計劃;打算

3、(1)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齊。

(2)就順原路回去,處處作標記。

4、説明他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理想的地方,各個階層的人都非常向往。(或説明他筆下的理想之境有着廣泛的社會心理基礎。)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2

較閲讀《桃花源記》(節選)和《大道之行也》,回答問題。(15分)

【甲】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 )(2)便要還家。 ( )

(3)選賢與能( ) (4)盜竊亂賊而不作( )

【小題2】.下列句中劃線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A.芳草鮮美鮮為人知B.便舍船 屋舍儼然C.復前行不復出焉D.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小題3】.、翻譯成現代漢語。 (4分)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小題4】.根據要求回答下面問題: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之後,源中人“皆歎惋”,你認為他們因何而“感歎惋惜”?(2分)

(2)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繪得“大同”社會有何異同之處?請作簡要分析。(3分)

同:

異:

答案:

【小題1】(1)阡陌交通(交錯相通 )(2)便要還家。( 同 邀 邀請 )

(3)選賢與能( 同 舉 推舉 )(4)盜竊亂賊而不做(興起)

【小題1】C

【小題1】(1)(桃花源中的人)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時代,竟然不指導有過漢朝,更不用説魏朝和晉朝了。

(2)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小題1】(1)桃花源中的人為桃花源外世道的變遷、百姓生活的苦難以及戰亂不斷的世道而歎惋。

(2)同: 物質上富有 精神上文明、和諧 ,如關愛子女,孝順老人,勤勞耕作,和平相處等。

異:用自己的話 或 引用原文皆可。

示例:

世外桃源:土地平曠……怡然自樂。 或 環境優美,風尚純樸,熱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諧相處。

大道之行: 老有所終……己。 或: 人人都得到關愛, 人人安居樂業,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3

桃花源記(節選)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嚴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①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 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②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核舟記(節選)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1、選出下列句中劃線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

A、雞犬相聞 村中聞有此人

B、屋舍儼然 便舍船,從口入

C、問今是何世 同行二十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D、捕魚為業 一一為具言所聞

2、選出下面劃線字跟“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意義不同的一項[ ]

A、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B、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C、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D、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3、選文中“此人一 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歎惋”的原因是[ ]

A、沒有想到時間過得這麼快,都已經是晉朝了。

B、為外界社會的動亂、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歎惋。

C、為漁人費了這麼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歎惋。

D、為自己住在這裏消息閉塞,竟不知道外界有這麼大的變化而歎惋。

4、面對選文內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1段概括介紹了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點明瞭雕刻品“核舟”的主題。

B、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

C、“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紹核舟的體積的。

D、介紹王叔遠能用體積很小的原材料表現很廣的題材,目的是要説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藝。

5、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體現王叔遠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話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

2、C

3、B

4、C

5、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4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黃髮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xián)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yì)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小題1】下面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B 悉如外人(熟悉)

C 便要還家(邀請) D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邀請)

【小題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 因以為號焉 自號曰醉翁也 B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曳屋許許聲

C期在必醉 與友期行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予作文以記之

【小題3】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3分)A.本文是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B.本文既然名為"記",當然就是一篇記敍性的文章。C.“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特點,因為他們害怕世人來破壞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 D.本文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答案

【小題1】B

【小題2】A

【小題3】C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5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選自《桃花源記》)

12.解釋下列加點詞(1分)

(1)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2) 便要還家( )

13.下列每組加點詞語意義相同的是( )(2分)

A. 屬: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予作文以記之

B. 為:不足為外人道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

C. 舍:便舍船 屋舍儼然

D. 具:具答之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14.翻譯句子(2分)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5.作者在《桃花源記》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沒有戰亂,安定和平;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結合當今社會實際,簡要説出你對當今和諧社會的認識。(2分)

12. (1分)(1)與世隔絕的地方 (2)通邀,邀請 13.D(2分)

14. (2分)老人和小孩都悠閒愉快,自得其樂的樣子。

15.(參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環境優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樂等。(2分)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6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__________(朝代)詩人。

2.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①桑竹之屬( )

②阡陌交通( )

③便要還家( )

④怡然自樂( )

3.緣溪而行的漁人忽然看到美麗靜謐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極大的好奇心,並讓他產生了窮盡桃林的願望。請從文中找出這處景物描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漁人穿國山洞,眼前豁然開朗,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請你談談漁人從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盛世少有隱者。面對當時的社會,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難釋懷的複雜情感下,隱居山林並描繪出儀真儀幻的“桃花源”。請你説説作者創作此文的目的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陶淵明 東晉或“晉”或“晉代”

2.①類;②交錯相通;③通“邀”,邀請;④愉快的樣子。

3.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4.圍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們生活,社會風尚”回答。或圍繞“美麗富足,和平安寧,自由快樂,尊老愛幼,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回答也可。

5.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對黑暗現實的否定與批判,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意願。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7

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

3、文中總寫漁人感受的一個成語是:

4、“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現“村人”熱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現“村人”都來關心漁人的句子有

7、“村人”來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漢,無論魏晉”的原因是

9、文中描寫桃花林的語句是

10、文中描寫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寫桃花源中人們安居樂業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與外人間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語句作答)

13、、文中與蘇軾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語“無人問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與陸游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

16、桃花源人為什麼“見漁人,乃大驚,”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暗示了這一點?

17、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亂,沒有“王税”的理想社會,這可以用哪一個成語來概括?

18、語段從哪兩個角度描寫桃花源?

19、請你概括第二個語段的主要內容。

20、文中劃曲線的句子表現出桃花源人什麼樣的特點?

21、桃花源中的人們聽了武陵漁人的見聞後,為什麼“皆歎惋”呢?

22、 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雖“歎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23、 第3段文字主要寫哪兩方面內容?

24、“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它呢?請用簡短的話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們為什麼叮囑漁人“不卟為外人道”?請談談你的理解。

26、為什麼説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該怎樣評價?寫一段話,談談你的意見。

27、古往今來,人們對漁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於無意有不同理解:王維曾寫道:“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似為無意;而謝得枋卻説:“飛花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又覺有心。你認為作者的本意是什麼?請説説理由。

28、在桃花源裏,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

29、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發展上起什麼作用?

30、作者為什麼詳細地寫漁人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一句讀過後,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漁人不要對“外人”説起這裏的情況,為什麼?

33、作者為什麼要虛構這樣的理想境界?聯繫作者的生平簡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記》中,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

後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可漁人外出後竟“詣太守”,談談你對漁人做法的評價。

36、陶淵明在此文中不是寄託了社會理想嗎?請問我們今天應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37、請寫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詩詞。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39、第二自然段寫了幾層意思?漁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有哪些?從這些敍述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

參考答案:

1、甚異之 2、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豁然開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戰亂破壞了他們的和平寧靜的生活

5、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6、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7、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8、與外人間隔

9、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10、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11、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2、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1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4、後遂無問津者 15、豁然開朗

16、(1)與外人間隔(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17、世外桃源18、從自然環境、人物活動這兩個角度來描寫桃花源的景象。

19、通過漁人所見,着力表現桃花源中的自然環境以及人們和平安樂的景象。20、表現出桃花源中人們的熱情好客、淳樸善良,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們本是“避秦時亂”而來,為外界動亂黑暗的世界而歎惋,為桃花源外的人過着痛苦的生活而歎惋。

22、不足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寧靜 ②百姓能安居樂業 ③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2分,以上三點答出兩點即可)

23、①寫村人"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會風尚(或寫桃花源中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和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睦關係)②寫村人自敍秦時避難來此經過(或寫桃花源中對戰亂的厭惡和對沒有壓迫剝削的社會理想的追求)。

24、是為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壞桃花源中安寧和平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會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客觀上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擺脱壓迫、擺脱剝削的要求,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階級社會中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27、既表現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對這種理想無法實現的無可奈何的歎惋之情。

28、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後聽了漁人的回答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説明桃花源裏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29、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願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發展上,則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筆。

30、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着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後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後,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為了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經歷坎坷與不順,都可能經歷苦難與艱辛,而只有經歷這些之後,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讓“外人”來打破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

33、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期,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他對這一黑暗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對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民風淳樸的美好境界,以此來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虛構的 產物35、為人不講信用

36、《桃花源記》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藉助這個美好的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追求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的理想社會的願望37、如(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分;(4)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5)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38、這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敍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社會: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極強的鮮明對比。現實社會生活中,戰亂頻繁,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在譏諷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8

桃花源記

①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②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③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泰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乃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⑤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在文中橫線上補寫原句。

2.解釋下列劃線詞在句中的童思。

①阡陌交通( )

②便要還家( )

3.代漢語解釋下列語句。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語句作答。

①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生活的時代,賦役繁重,戰亂紛起,但文中描繪的卻是另外一番圖景,這寄寓了他什麼樣的願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交通:交錯相通。要:通“邀”邀請。

3.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説魏晉了。

4.①忽逢桃花林,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②避泰時亂

5.沒有剝削,沒有戰亂,生活安定富足。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9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乙)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1:下列語句中加點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2分)

A.選賢與能神情與蘇、黃不屬

B.外户而不閉月色入户

C.具答之天下之偉觀也

D.問今是何世是日更定

小題2: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交通:

(2)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

小題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1)故人不獨親其親翻譯:

(2)林盡水源翻譯:

小題4:用原文填空。(2分)

乙文中的“世外桃源”,具有甲文所描述的“”社會的基本特徵,如甲文提到“老有所終”“幼有所長”,乙文“”一句就是這一特徵的具體體現

參考答案:

小題1: B(2分)

小題2:(1)交錯相通(2)請(共2分。每小題1分)

小題3:(1)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2)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共2分。每小題1分)

小題4:大同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共2分。每空1分。沒用原文回答,該空不得分)

小題1: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瞭解全文內容,弄清各句中字詞的意思,然後根據自己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各項中加點的字義,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進行比較。B項“户”皆是“窗”的意思。

小題2: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本題中兩個加了皆是古今異義,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

小題3:

試題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語境中大致瞭解句子的意思,解釋清楚關鍵詞語“故”“獨”“親”“盡”,最後疏通句子。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

小題4:

試題分析:疏通兩篇短文的文字,瞭解內容,抓住關鍵信息,比較兩文思想內容,找出相關點,概括填空,注意要使用文中原話。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0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木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 ,東晉時人。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延至其家 (2)處處志之

3.作者在第①段描繪了桃花源的美麗景色,從全文來看,這段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4.作者在文中寄託了自己的美好理想,這種美好的理想能從哪些具體的描寫中體現出來?

5.作者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從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什麼樣的人生理想?

【參考答案】

1.陶淵明

2.(1(邀請 (2)做標記

3.美麗的景物引起漁人的好奇,從而引出桃花源,併為描寫桃花源的美景作鋪墊。

4.通過第②段的對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繪和第③段的對桃花源淳樸民風的描寫表現出來。

5.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平等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1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子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外人道也。”

【小題1】翻譯句子。(6分)

(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此中人語云:“不足外人道也。”

【小題2】找出選文中描寫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用原文回答)(1分)

【小題3】“此中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聯繫上下文,想想“此人” 説了些什麼 ,試概括為三點。(3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4】後人把《桃花源記》的故事凝縮成一個成語,是什麼呢?現在是什麼意思?

成語:。現在意思是:。(2分)

【小題5】用“/”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1分)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答案

【小題1】⑴桃源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裏去,備酒殺雞做飯菜款待他。

⑵問起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説魏晉了。

⑶這裏的人告訴他:“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説啊。”

【小題1】其中往來種作……怡然自樂。 (1分)

【小題1】(1)講漢魏晉以來社會的動亂,黑暗和秦以後的變遷。(2)講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難。(3)講統治者對老百姓的殘酷剝削和壓迫。(3分)

【小題1】成語:世外桃源。現在意思是: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注: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借指一種空想的脱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2分)

【小題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2分)

解析【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在翻譯句子時,除了要注意“要、還、乃、無論、語、足、道”等重點字,有時還要注意省略的成份,同時還要使整個句子的翻譯的完整性。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第一段的文字進行概括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魏晉以來的社會動亂”來概括漁人説的內容。

【小題1】本題是一道綜合題。概括成語為“世外桃源”,然後根據桃花源中的生活圖景以及當時的社會情況來理解文中和現在的意思。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的節奏的能力。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注意句子的意思,還要根據句子的結構,比如“主謂賓”這一結構。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2

閲讀下文,完成小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

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小題1:下列句中劃線詞古今詞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3分)A.阡陌交通,雞犬相聞B.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小題2:下列詩(文)名句所表達的人生追求與本文明顯不同的一項是(3分)( )A.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遊》)B.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C.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游《遊山西村》)D.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小題3:翻譯句子。(6分)

⑴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小題4:本文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儒家、道家思想,請選擇其中一“家”作簡要説明。參考答案:

小題1:B

小題1:B

小題1:(1)其餘的人又各自請漁人到他們的家,都拿出酒飯來招待他。(其中“復”“延”各佔0.5分)(2)(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着原來的路回去,處處做了記號。(其中省略部分、“志”各佔0.5分)

小題1:①文本中理想社會內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思想。(2分)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表現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生活幸福,這體現了“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的“大同”思想。

小題1:本題考查詞語的古今義。B中“怡然”古今的意思都為“高興的樣子”。

小題1:ACD三項表現的都是一種恬淡、閒適的生活情趣。B項表現的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同時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結合文章的內容來談儒家、道家的思想即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3

桃花源記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選自《禮記·禮運》)

2.乙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閲讀題目:

7.解釋下列文言句中加點的詞語。(6分)

(1) 選賢與( )能

(2)貨惡( )其棄於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閉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5)屋舍儼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9、在陸游詩中哪兩句也算恰到好處地體現了“林盡水源”、“彷彿若有光”、“初極狹”、“豁然開朗”這樣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闡述的“大同社會”與[乙]文中描繪的“世外桃源”有什麼相似的地方?(2分)

閲讀答案

7.(1)“與”通“舉”,選拔(2)憎惡(3)所以(4)類(4分,每小題1分,意思對即給分)(5)整齊的樣子(6)全、都

8.(1)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處處可以聽到。(2分,意思符合即給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悦,並自得其樂。

9.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兩文都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2分,結合語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4

閲讀下面文字,完成後面的問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1)桑竹之屬( )

(2)具答之( )

(3)乃不知有漢( )

(4)處處志之(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話,試説説漁人是怎樣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説説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結構上的表達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詣太守,説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類(2)詳細(3)竟然(4)作標記

2.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的人來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3.漁人詳細地告訴了他們從秦至晉這段歷史上發生的事。

4.示例:表明這裏與世隔絕,反襯外面世界的動盪與黑暗,表現中心主旨;在結構上總結下文,又照應前文避秦時亂。

5.示例:沿途所見,洞中所見,村人的招待等。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5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節選自《禮記.檀弓下》)

[註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扶手橫木,這裏用作動詞。②壹:真是,實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稱呼公婆。④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1、解釋下面劃線的詞語。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還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於虎也: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譯文:

3、從表達方式看,甲乙兩文都運用了 (填2字);從藝術表現手法看,甲文主要運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託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運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題。

4、桃花源人、泰山婦人為什麼都不願意離開他們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回答)

答:

參考答案:

1、①交錯相通

②“邀”,邀請

③你

④繁重,使人難以忍受

2、①(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説魏朝和晉朝了。

②如今我的兒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3、記敍(描寫)虛構(想象) 反襯(對比)

4、桃花源與世隔絕,遠離戰亂,沒有繁重的賦税和無盡的徭役;環境優美,民風淳樸。人們安居樂業,祥和幸福。雖然一家祖孫三代死於虎口,但是泰山婦人深知山下世間苛政帶來的災難遠比山中的虎患更為慘烈,更令人不堪忍受。(意思對即可)

標籤: 閲讀 桃花源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ohuayuan/q23o7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