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桃花源記 >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通用15篇)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通用15篇)

在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需要跟閲讀答案打交道,閲讀答案可以給我們提供解題指導和解題思路。大家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是規範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閲讀答案,歡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通用15篇)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

閲讀下面兩個文言語段,完成第11~14題。(15分)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 義犬(蒲松齡)

周村有賈某,貿易(1)蕪湖,獲重資,賃舟將歸,見堤上有屠人縛犬倍價贖之豢養舟上。舟人固積寇也,窺客裝豐,盪舟入莽(2),操刀欲殺。賈哀賜全屍,盜乃以氈裹置江中。犬見之,哀鳴投水;口銜裹具,與共浮沉。流蕩不知幾遠,淺擱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處,狺狺哀鳴。或以為異,從之而往,見氈束水中,引出,斷其繩。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復哀舟人載還蕪湖將以伺盜船之歸。登舟失犬,心甚悼(3)焉。

抵關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盜船不見。

適有同鄉賈(4)將攜俱歸,忽犬自來,望客鳴嗥,喚之卻走。客下舟趁之(5)。犬奔上一舟,齧人脛股,撻之不解。客近呵之,見所齧即前盜也。衣服與舟皆易(6),故不得而認之矣。縛而搜之,則曩金猶在。嗚呼!一犬也,而報恩如是,世無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選自《聊齋志異》)

【註釋】(1)貿易:做生意。(2)莽:蘆葦叢。(3)悼:難過。(4)賈(gǔ):商人。(5)趁之:追它。(6)易:換。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4分)

(1)屋舍儼然: (2)悉如外人:

(3)或以為異,從之而往: (4)適有同鄉賈將攜俱歸:

11、翻譯下列句子。(4分)

(1)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近呵之,則所齧即前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給乙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劃兩處)(2分)

見 堤 上 有 屠 人 縛 犬 倍 價 贖 之 豢 養 舟 上。

13、甲文中通過_______________及和平的社會環境等方面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而乙文則通過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_______________兩件事表達了犬的義舉。(2分)

14、乙文中,作者發表議論的是哪一句?從該句中,我們可獲得怎樣的啟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0、(4分)(1)儼然:整齊的樣子(2)悉:全、都(3)或:有的人(4)適:適逢,恰巧遇到

1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2分)(2)賈某走上前去呵斥它,才發現被狗咬住的人就是先前的那個強盜。(2分)

12、見堤上有屠人縛犬 / 倍價贖之 / 豢養舟上。(2分)

13、優美的自然環境 跟蹤追擊辨識賊寇 (2分)

14、(1)一犬也,而報恩如是,世無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啟迪:人要學會感恩,知恩圖報。(意對即可)(3分)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2

閲讀《桃花源記》選段,完成l~5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劃線字詞的含義。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2)悉如外人( )

(3)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

2.下面劃線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彷彿若有光

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中的人們________的特點;他們在送漁人離開時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外桃花源寄託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類

(2)全,都

(3)邀請

2.A

3.(1)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閒快樂。(或:老人和小孩都心滿意足)

(2)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或:這個人為(他們)詳細地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

4.熱情好客 他們害怕世人來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

5.表達了作者對和平(沒有戰亂)的嚮往,對平等、和諧、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對即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3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節選自《禮記.檀弓下》)

[註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扶手橫木,這裏用作動詞。②壹:真是,實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稱呼公婆。④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1、解釋下面劃線的詞語。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還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於虎也: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譯文:

3、從表達方式看,甲乙兩文都運用了 (填2字);從藝術表現手法看,甲文主要運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託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運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題。

4、桃花源人、泰山婦人為什麼都不願意離開他們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回答)

答:

參考答案:

1、①交錯相通

②“邀”,邀請

③你

④繁重,使人難以忍受

2、①(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説魏朝和晉朝了。

②如今我的兒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3、記敍(描寫)虛構(想象) 反襯(對比)

4、桃花源與世隔絕,遠離戰亂,沒有繁重的賦税和無盡的徭役;環境優美,民風淳樸。人們安居樂業,祥和幸福。雖然一家祖孫三代死於虎口,但是泰山婦人深知山下世間苛政帶來的災難遠比山中的虎患更為慘烈,更令人不堪忍受。(意思對即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4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小題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錯相通

B.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C.不足為外人道也足:值得

D.處處志之志:記住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忘路之遠近

B.見漁人,乃大驚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C.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D.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其如土石何

【小題3】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桃花源裏,沒有剝削和紛擾,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歡樂,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形象體現。

B.在聽了漁人對外界的介紹後,桃源人歎惋不已,從上下文推知,他們發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時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漁人不要把這裏的情況告訴給外界,目的是希望遠離戰亂和苦難,永不受打擾,繼續享受這寧靜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繪了桃花源裏一幅鮮活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又極力表現它的似有似無。尋覓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答案

【小題1】D

【小題2】B

【小題3】B

解析

【小題1】志:做標記

【小題2】都解釋為於是就;A項前句之不譯,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前句為解釋為向,後句為解釋為為了;D項前句其解釋為他,後句其不譯,加強反問語氣

【小題3】他們感歎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帶給人們的戰爭災難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5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乙)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1:下列語句中加點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2分)

A.選賢與能神情與蘇、黃不屬

B.外户而不閉月色入户

C.具答之天下之偉觀也

D.問今是何世是日更定

小題2: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交通:

(2)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

小題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1)故人不獨親其親翻譯:

(2)林盡水源翻譯:

小題4:用原文填空。(2分)

乙文中的“世外桃源”,具有甲文所描述的“”社會的基本特徵,如甲文提到“老有所終”“幼有所長”,乙文“”一句就是這一特徵的具體體現

參考答案:

小題1: B(2分)

小題2:(1)交錯相通(2)請(共2分。每小題1分)

小題3:(1)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2)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共2分。每小題1分)

小題4:大同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共2分。每空1分。沒用原文回答,該空不得分)

小題1: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瞭解全文內容,弄清各句中字詞的意思,然後根據自己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各項中加點的字義,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進行比較。B項“户”皆是“窗”的意思。

小題2: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本題中兩個加了皆是古今異義,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

小題3:

試題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語境中大致瞭解句子的意思,解釋清楚關鍵詞語“故”“獨”“親”“盡”,最後疏通句子。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

小題4:

試題分析:疏通兩篇短文的文字,瞭解內容,抓住關鍵信息,比較兩文思想內容,找出相關點,概括填空,注意要使用文中原話。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6

桃花源記

陶淵明

①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②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③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⑤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詞。

(1)欲窮其林 窮________________

(2)自雲先世避秦時亂 雲________________

(3)詣太守,説如此 詣________________

(4)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武陵人捕魚為業此人 一一為具言所聞

B.問所從來,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其中往來種作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便扶向路 尋向所志

3.翻譯句子。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用自己的話,説説桃花源中的人和漁人的交談都説了些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回答問題。

(1)文中有兩處語句暗示了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不存在的理想社會,請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的環境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窮盡,走完;(2)説;(3)到,拜見;(4)交錯相通

2.D

3.問(村中人)現在是什麼朝代,(村中人)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於)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説了。

4.①桃花源中的人問漁人從哪裏來?

②桃花源人向漁人説明來到此地的原因。

③桃花源人向漁人詢問外界的情況。

④桃花源人囑咐漁人不要外傳桃花源的事情。

5.(1)①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②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表達了作者對沒有戰亂、寧靜和平、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7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小題1:、《古漢語詞典》對“鮮”字有以下幾種解釋。請根據語境,選出對“陶後鮮有聞”中“鮮”字的解釋最恰當的一項。(3分)() A.讀xiān,活魚。B.讀xiān,新鮮。

C.讀xiǎn,少。D.讀xiān,鮮豔。

小題2:、選出劃線詞詞義不同的一項( )(3分) A.林盡水源欲窮其林B.不足為外人道也此中人語云

C.悉如外人鹹來問訊D.蓮之愛漁人甚異之

小題3:、對課文《桃花源記》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這段選文通過表現漁人與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繪作者心目中的“樂土”,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虛構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對漁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個和平富足的社會。

D.當時的社會沒有階級壓迫,階級剝削,就如桃花源一樣。

小題4:、把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4分)

⑴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⑵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參考答案:

小題1:C

小題2:D

小題3:D

小題4:(1)(他們)問起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説魏晉了。

(2)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8

的文言文選段,完成各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小題1】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小題3】千餘年來,中國的讀書人,一直把桃花源當成一個洞天福地。這是為什麼?

【小題4】請就選文和下面鏈接材料,進行比較閲讀。

【鏈接材料】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選文所描寫的美好景象可用一個成語概括,鏈接材料所抒發的情懷也可概括出一個成語,請分別將其工整地填寫在下面田字格內。(2分)

(2)選文與鏈接材料表現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試作簡要説明。(2分)

答案:

【小題1】C

【小題2】他們談到祖先為了躲避秦朝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關鍵詞“妻子”“絕境”,譯出大意)

【小題3】桃源社會衣食住行樣樣不缺,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不涉世亂、戰禍,不受人世政權管轄的世外桃源;人們精神境界怡然自樂。

【小題4】

(1)世外桃源先憂後樂(出現錯別字,該空不給分)

(2)選文表現了對恬靜閒適、和平安樂、淡泊高遠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鏈接材料表現了一種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樂觀積極的人生追求。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9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大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詩人。(2分)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①桑竹之屬( ) ②阡陌交通()

③便要還家() ④欣然規往( )

11.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B.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2.翻譯句子。(6分)

⑴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13.請用簡潔的文字補充下面對“漁人”行蹤的概括:(3分)

發現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 。

1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會理想,請談談你對作者這一社會理想的積極意義的認識。

參考答案:

9、陶淵明 東晉

10、代詞,這 交錯相通 通“邀”,邀請 計劃

11、B

12、其他的人又紛紛邀請他到自己家裏做客,並拿出酒菜款待他

已經出來,找到了般,便按着來時的路回去,並且處處都作上記號

13、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辭別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14、作者這一社會理想寄託了作者對和平的嚮往,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觀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願。或: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脱壓迫、擺脱剝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點“對和平的嚮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7、導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千餘華里的戰線上,衝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0

①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大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小題1】.上面兩段文字選自《 》,作者是北宋文學家 。(2分)

【小題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題3】.選文第①段在總寫滁州山景之後,由遠及近依次寫了西南諸峯、 、 、醉翁亭等景物。(2分)

【小題4】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選文第②段的內容。(2分)

答案

【小題1】醉翁亭記 歐陽修

【小題1】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裏而寄託在酒上。

【小題1】琅琊 釀泉

【小題1】山間早晚(朝暮)和四季的優美景色(早晚、四季各一分。琅琊山(山間)美景、山水之樂均給滿分。滁地美景扣一分。)

解析【小題1】考查對文學常識的準確掌握。

【小題1】文言文翻譯原則:1、以直譯為主:能直譯的一律直譯,實在不能直譯的才能意譯。2、字字落實(一一對應):每一個詞語都有與之對應的譯文。另外注意關鍵字的解釋:

得:領會 寓:寄託

【小題1】聯繫原文: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可以概括範圍由大到小:西南諸峯 琅琊 釀泉 醉翁亭

【小題1】概括能力的考查。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1

〔甲〕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乙〕房玄齡①奏:“閲②府庫甲兵,遠勝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備,誠不可缺;然煬帝④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選自《資治通鑑》)

〔注〕①房玄齡:唐太宗時任宰相。 ②閲:查看。 ③上:指唐太宗。④煬帝:指隋煬帝。 ⑤乂(yì):安定。

7.用自己的語言回答:(甲)文村中人來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論述治國更需重視民生時舉的事例是 。(2分)

8.解釋下面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還家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誠不可缺 (4)卒亡天下

9.哪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 )(2分)

A.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B.遂與外人間隔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C.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為壇而盟

D.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吾聞二世少子也

10.用現代漢語説説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2)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11.甲乙兩文都傳達着使百姓安居樂業的願望。如何實現這一願望呢?選一個角度舉例説説你從古文學習中獲得的啟示。(3分)

〔幫幫你〕:可聯繫《治水必躬親》、《陳涉世家》等文章內容回答。

答案:

7.祖先躲避戰亂; 隋煬帝失天下(2分,每空1分)

8.(4分,每小題1分)

(1)同“邀”,邀請 (2)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3)確實 (4)終於

9. D

10.(4分,每句2分)

(1)這個漁人一一地為(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述説,他們聽了都很驚歎。

(2)如果你們盡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這是我的武器裝備(或盔甲兵器)。

11.

示例1:我認為關注民間疾苦可以使百姓安樂。(1分)《陳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失期當斬”……等句,讓讀者看到秦王朝的暴力統治是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1)因此,減輕賦税,關注民生,這才是使老百姓安居樂業的關鍵。(1)

示例2:我覺得為官者親歷親為、廉政愛民可以使百姓安居樂業。(1分)《治水必躬親》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時親臨現場,風雨無阻,不苛扣百姓錢糧。(1)像他這樣才可以真正造福於百姓。(1)

譯文:

房玄齡上奏説:“我看過朝廷府庫的兵械,遠遠超過隋朝。”太宗説:“鎧甲兵械等武器裝備,誠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煬帝兵械難道不夠嗎?最後還是丟掉了江山。如果你們盡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2

賞析: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我們瞭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值得與《桃花源記》參照閲讀.

第一段,敍述、説明桃花源中人的來歷,跟《桃花源記》中所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大體相同.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綺(綺裏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實例,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致,或者説,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寫桃花源里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説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説到了秋收時,勞動果實歸勞動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繳納賦税,説明沒有封建剝削和壓迫.接着寫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禮儀,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歌唱,老人們自由自在地遊樂.最後寫那裏的一切都是順應自然,怡然自得.隨着季節的自然變化調節生活和勞作,所以連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了.

第三段,詩人發表議論和感慨.“奇蹤隱五百”,是説從秦到晉,桃花源中人隱居了五百年(概數,實際是約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説桃花源被漁人發現,泄露了這個神仙般的世界的祕密.“旋復還幽蔽”,是説桃花源剛敞開又立即與外界隔絕,也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説的“遂迷,不復得路”.人們讀到這裏,往往會想,既然漁人離開桃花源時已“處處志之”,那麼,怎麼會再也找不着呢?如果細讀《桃花源詩》就會發現詩人對這個問題是已經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異源”,意思是説,世俗生活的淺薄與桃花源中民風的淳樸,是格格不入,絕然不同的.試想,如果真在那麼一個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給劉子驥他們找到了,那麼,它還能獨立存在嗎?東晉末期,戰亂頻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詩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寫得那麼安寧、和諧,這正是對黑暗現實的一種否定.千餘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對桃花源的有無進行過探討.有人説,避亂逃難時,確實有許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窮鄉僻壤去過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據此而把這個理想與桃花源等同起來呢?顯然不能,因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詩人理想化了的.“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遊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塵囂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這是詩人抒發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駕起輕風,騰飛而起,去追求那些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們(其中顯然包括詩的開頭所説的古代賢者和桃花源中人).

據蕭統《陶淵明傳》記載:“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絃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無絃琴是彈奏不出聲音的,撥弄它是為了“寄其意”,描寫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雖然超塵脱俗,無法實現,卻也正是為了“寄其意”.

從以上簡單的分析來看,《桃花源詩》在有些方面確比《桃花源記》寫得更為具體、詳細.《桃花源記》侷限於寫漁人的所見所聞,漁人在桃花源逗留時間不長,見聞有限.而《桃花源詩》顯得更為靈活自由,也便於詩人直接抒寫自己的情懷,因此我們讀《桃花源記》不可不讀《桃花源詩》.

需要説明的是有人認為《桃花源詩》讚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種消極、倒退的表現.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詩人寫作的本意.所謂“古法”,雖是一種寄託,表示嚮往古代社會的淳樸,而並非是要開歷史的倒車;所謂“於何勞智慧”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表示憎惡與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淵明是一個“有志天下”“欲為為而不能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報負而無法實現,這才是他的思想本質,我們讀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這一點.

相命肆農耕①,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②。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⑤,衣裳無新制。童孺縱歌行,斑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和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註釋:①肆:致力。②藝:種植。③靡:沒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0.(2).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穀類隨着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

相命肆農耕①,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②。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⑤,衣裳無新制。童孺縱歌行,斑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和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註釋:①肆:致力。②藝:種植。③靡:沒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0.(2).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穀類隨着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穫了卻不用交賦税。

13.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相命肆農耕①,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②。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⑤,衣裳無新制。童孺縱歌行,斑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和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註釋:①肆:致力。②藝:種植。③靡:沒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0.(2).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穀類隨着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 30806072 20xx-12-12

相命肆農耕①,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②。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⑤,衣裳無新制。童孺縱歌行,斑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和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註釋:①肆:致力。②藝:種植。③靡:沒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0.(2).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穀類隨着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穫了卻不用交賦税。

13.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

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 八年級上冊語文練習冊上的,我們老師講過就是這個吧。 。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3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下列語句中朗讀節奏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武陵人/捕魚為業

B.問/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後遂無問/津者

2.對下面語句中的劃線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遂與外人間隔(隔斷,隔絕)

B.阡陌交通(互相通達)

C.乃不知有漢(副詞,竟,竟然)

D.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3.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第一段着眼於“異”字,為下文描寫更令人驚異的桃花源作了鋪墊。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點,無論是寫桃花源人們的生活環境還是寫人物的交談,都有一些生動可感的細節,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C.文中真實地描繪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場景,生動地展現了一個人人勞作、生活安定、風氣淳樸的現實社會。

D.這篇文章記敍層次清楚,一環套一環,一氣呵成,結構非常嚴謹。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文言語句的大意。

(1)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譯文: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譯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寫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答:

參考答案:

1.D

2.B

3.C?

4.(1)漁人覺得非常奇怪,又繼續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盡頭。

(2)這個人一一給(他們)説了自己知道的,(聽的人)都長歎表示惋惜。

5.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同時也含蓄地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4

【甲】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小題1】

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還家。( )

(3)選賢與能( )

(4)盜竊亂賊而不作( )

【小題2】

下列句中劃線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A.芳草鮮美鮮為人知B.便舍船 屋舍儼然C.復前行不復出焉D.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小題3】

翻譯成現代漢語。 (4分)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小題4】

根據要求回答下面問題: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之後,源中人“皆歎惋”,你認為他們因何而“感歎惋惜”?(2分)

(2)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繪得“大同”社會有何異同之處?請作簡要分析。(3分)

同:

異:

答案

【小題1】

(1)阡陌交通(交錯相通 )

(2)便要還家。( 同 邀 邀請 )

(3)選賢與能( 同 舉 推舉 )

(4)盜竊亂賊而不做(興起)

【小題1】

C

【小題1】

(1)(桃花源中的人)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時代,竟然不指導有過漢朝,更不用説魏朝和晉朝了。

(2)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小題1】

(1)桃花源中的人為桃花源外世道的變遷、百姓生活的苦難以及戰亂不斷的世道而歎惋。

(2)同: 物質上富有 精神上文明、和諧 ,如關愛子女,孝順老人,勤勞耕作,和平相處等。

異:用自己的話 或 引用原文皆可。

示例:

世外桃源:土地平曠……怡然自樂。 或 環境優美,風尚純樸,熱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諧相處。

大道之行: 老有所終……己。 或: 人人都得到關愛, 人人安居樂業,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5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詞語。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3)便要還家( )

(4)不足為外人道也( )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寫到“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請你遊説村中人為什麼“皆歎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有所終”“幼有所養”是“大同社會”的特徵之一。在選文中,哪一句話具體描繪了這樣的生活畫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類;(2)交錯相通;(3)通“邀”,邀請;(4)對;向。

2.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3.歎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變化之大,歎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歎惋外面的人們一直過着痛苦生活。

4.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ohuayuan/e9dnd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