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邊城 >

從《邊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從《邊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從《邊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從《邊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從《邊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摘 要: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是一個透露着真實,隱含着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人人平等,即使妓n也是有尊嚴的;這個世界淳樸自然,沒有現代都市人的鈎心鬥角;這個世界“一切如詩,一切如畫,一切鮮明突出……本身所在既不是天堂,也不像地獄,倒是一個類乎抽象的世界”。[1]在這個世界生活的是一羣平凡且詩意的人,他們的生活是純潔的、本源的,具有自然的品質。“湘西世界”是沈從文創造的一個真善美的世界,對於身處在現代都市的人們來説,無疑是一方心靈的淨土。在此本文謹以《邊城》為例透視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關鍵詞:邊城;湘西世界;真;善;美

《邊城》是沈從文湘西系列小説的代表作之一,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如弓背的溪流,如弓弦的山路,清澈透明的小溪,漲在春水裏的河街,沿着河街的吊腳樓,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部小説圍繞一個美麗悽婉愛情故事,向我們講述了這個小鎮青山綠水的詩意,人性和諧的暖意,懵懵懂懂的愛意。這是一個真善美統一的世界,這是一個可以讓疲憊的心靈得到撫慰的地方,這是一個可以讓人迴歸本真的淨土。透視這個世界的“真”、“善”、“美”,對身處快節奏時代迷失本性的我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湘西世界的“真”

(一)真實的世界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一面是由河流、山川、渡頭、渡船、竹林、茅屋等等組成的大自然的尤物,平凡,寧靜,毫不張揚的散發着獨特的美;另一面是由喜怒哀樂構成的自然人性,有青年男女熱情的歌,一個婦人或一個小孩哭喊的聲音,妓n和商人調笑聲……這是一個日常的、平凡瑣碎的世界,卻令無數人心馳神往。大多數人覺得這樣的世界僅存於沈從文的筆下,是虛構的、縹緲的、非真實的,就像汪曾祺曾説,《邊城》的生活是真實的,同時又是理想化了的,這是一種理想化的現實。那麼,邊城的世界真的僅止於沈從文的筆下嗎?不,這樣的世界真實地存在着。

邊城的風景我們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相似的,但為什麼我們卻沒有人覺得這是“邊城”?世界因人而美麗,如若邊城沒有“翠翠”“天保”“儺送”等這些充滿靈氣的人,那麼再美的邊城也只是一座死城,美麗卻絲毫沒有魅力。我們總説一方水土一方人,其實又何嘗不是一方人成就這一方水土的美。我們迷戀的不是邊城的美景,而是淳樸自然、隨心所欲的邊城人。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的心靈早已蒙上一層塵土,所看到的世界自然也是一片渾濁。再沒有一雙清澈的眼,再沒有一顆空靈的心,我們又要到哪裏去發現有着“翠翠”的邊城呢?其實我們回想一下就會發現,我們都曾經生活在“邊城”裏。那時的我們年幼尚有一顆赤子之心,我們遵循本性生活,不需考慮諸多觀念,那時我們生活的世界不就是“邊城”嗎?所以,當我們迴歸自然,便會發現邊城是真實的世界。

(二)人之真

《邊城》向我們展現的是一個沒有被觀念遮蔽,迴歸自然本質的世界,生活在這裏的人均有一顆質樸之心,自然地表達喜怒哀樂,真誠地與他人交往。“翠翠”“老船伕”“天保”“儺送”等猶如剛出生的嬰孩,他們遵從自己的本性表達自己的意願,他們在沈從文的筆下以人性最本真的狀態自在的生活。沈從文曾寫道“對於農民和兵士,懷了不可言説的温愛……因為他們是正直的,誠實的,生活有些面極其偉大,有些方面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我動手寫他們時自然便老老實實的寫下去”。[1]

小説中的人物以本真的狀態生活着,他們不屑於掩飾自己的真性情,他們敢於表達心中最真實想法。在小説中天保偶然見過翠翠後,就對翠翠的爺爺説:“老伯伯,你翠翠長得真標緻,像個觀音樣子。再過兩年,若我有閒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像老鴉到處飛,我一定每夜到這溪邊來為翠翠唱歌。”他真誠地表達自己對翠翠的喜愛之情,坦率的如同稚子,絲毫沒有我們現代人的矯揉造作,故弄玄虛。在《邊城》中的妓n亦是至真的,小説中這樣描述與情人分別後的妓n,“或日中有了疑心,則夢裏必見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卻不理會自己。性格弱一點兒的,接着就在夢裏投河吞鴉p煙,性格強一點兒的便手執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這樣的女子怎能不惹人憐?而當今社會的人們戴着各式各樣的面具,顧慮着種種觀念,很難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甚至礙於一定的觀念,將其擱淺。這不得不説是一種遺憾,試問,如果我們不能拋開種種顧慮,展現真實的自我,那我們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二、湘西世界的“善”

湘西世界是一個處處充滿善的世界,這裏有善良的人,善的事,一種從善的風流韻味。沈從文亦説過,“一個好的文學作品,照例會使人覺得在真美感覺以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我説的‘向善’,這個詞的意思,並不屬於社會道德那方面‘做好人’的理想,我指的是這個:讀者從作品中接觸了另外一種人生,從這種人生景象中有所啟示,對‘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1]

《邊城》中的人善良質樸,他們不會刻意從善,但在日常生活中卻以善的形式生存着。其中的老船伕便是一個典型的代表。老船伕“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小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雖説渡船是公家的,但大家認為老船伕“出氣力不受酬”,有些人會扔一把錢到船艙,但他都會把錢拾起重塞給那人,説“我有了口量,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有些人實在難推脱的,他便買了煙茶時刻備着送人,半分不收人家的好處。“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 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老船伕去賣肉時,屠户敬他給他肉不要錢,可他卻事先算好價錢,把錢擲到人家錢筒裏。“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的一點敬意”。向船艙裏擲錢的人,想照顧老船長的屠户,鋪子上的商人,他們不也在向我們傳遞着善的信息嗎?   湘西世界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行“善”的人,他們從不認為自己在做善事,他們只是在依循本性在生活,善的意念竟是融在這些人的骨血中了。作為讀者,我們渴慕着這樣一個世界,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人性的“天堂”。而這種觀念恰恰暴露出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從善難。摻雜超量三聚氰胺的奶粉,紅十字會救災資金被挪用,扶個老人過馬路還要防“碰瓷”……生活在這樣的社會,面對“湘西世界”的善,我們意識到這樣的世界只是自己內心深處的烏托邦。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認識到,“湘西世界”並不是虛無的,我們有能力讓現在的世界逐漸轉變為善的世界。這不是説空話,我相信我們完全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創造湘西世界。不要等社會強制要求你善你才去執行,不要別人善你才善,被要求的善,我們説這是偽善。我們不要求別人,只要求自己:把善變成一種本能。當我們每個人都達到自己的要求時,每一處地方都是“湘西世界”。

三、湘西世界的“美”

我們都説湘西世界美,那麼湘西世界美在哪裏?那青山綠水為美,那俊秀容顏為美,那善良質樸為美,那恣意的生活為美……沈從文在書中寫到,“在有生中我發現了‘美’,那本身形與線即代表一種最高的德性,使人樂於受它的統制,受它的處治。……它或者是一個人,一件物,一種抽象符號的結集排比,令人都只想低首表示虔敬。這種美或由上帝造物之手所產生,一片銅,一塊石頭,一把線,一組聲音,其物雖小,可以見世界之大,並且世界之全。”[1]我從沈老先生的筆下理解的美,是能使人感到有意義的有形的或無形的事物即是美的。

“湘西世界”的景、物之美。景、物是死的,本身並不具有美醜之分,只是當我們人用一種視角、標準去看待它時,景、物會給人帶來或愉悦或淒涼的感覺時,他們便產生了美。在“湘西世界”裏,一條小溪、一座青山、一條渡船、一片竹林,人身邊各種各樣的東西,彷彿都具有無窮意味,讓讀者感受到詩意與柔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晾曬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酉水中游許多無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位置卻永遠那麼妥帖,且與周圍環境極其調和。”在這裏,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極致的和諧,這樣一幅詩歌圖畫使人愉悦,使人心馳神往。

“湘西世界”的人之美。人的美與善是分不開的,在生活中的經驗告訴我們,人沒有善徒有姣好的外表,我們是不會承認她的美的。《邊城》中的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我們覺得她是美的。但如果,翠翠渡船時隨意向坐船人發火,辱罵他們的無用,很明顯,我們不會再覺得翠翠是美的。五十多歲的順順,腳上有毛病,“走路難得其平”,單從順順的外表的看,可能我們不會覺得他美。但當我們知道他“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愛財”時,我們會説,這個人是美的。

“湘西世界”的生命形式之美。“沈從文筆下的‘生活世界’,人們是用審美直覺,來對待別人、對待自己生命本身、對待自然的。……他們的生命形式本身就是美的,本身就是自由的。”[2]《邊城》中的人服從自己的天性,迴歸自然本質,這種生命形式是現代社會的我們所望塵莫及的。《邊城》讓讀者看到了這種生命形式,對引導受眾從善,迴歸本真具有重要意義。葉朗先生認為“美一方面是超越,是對‘自我’的超越,是對‘物’的實體性超越,是對主客二分的超越,另一方面是復歸,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狀態,回到自然的境域,回到人生的自由境界。美是超越與復歸的統一。”[3]《邊城》中對妓n的描寫,“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作妓n,也永遠那麼渾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時得先交錢,再關門撒野,人既相熟後,錢便在可有可無之間了。”“妓n”只是被人當做一個謀生手段,不關倫理,不關道德,“身當其事的不覺得如何下流可恥,旁觀者也就從不用讀書人的觀念,加以指摘與輕視”。這種生命形式對於備受束縛的我們來説具有致命的吸引力,為受眾開拓了一個新的思考領域,也為讀者的生活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湘西世界是一個充滿真善美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生活的人無疑是幸福的。然而這樣帶有崇高而樸實和寧靜清新的意境之美的世界,似乎讓我們覺得遙不可及,望而生畏,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已經認定這樣的世界是虛幻的,斷定 ——我們不可能擁有!但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湘西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只是被各種理念束縛的我們在面對這樣的世界時會產生的自卑感,讓我們否定它的存在。

在當今文學創作重視反映社會矛盾及階級鬥爭題材的背景下,不少作家認為“湘西世界”是沈從文逃避社會現實、幻想回到古老文明的落後的體現,但正如沈從文先生所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沈從文老先生塑造這樣的世界不僅是讓我們看到這樣的一種人性美,更重要的是,他想通過這種方式激發我們對“真”、“善”、“美”的追求。他曾寫道,“《邊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熱情…… 應當還保留些本質在年輕人的血裏或夢裏,相宜環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輕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1]在我看來,沈先生為我們構築了這樣一個“真善美”的世界,我們即使不能立即變成“翠翠”“天保”,我們亦可向着“真”“善”“美”的方向發展完善自己,以己之力為社會的和諧之美做出貢獻。當每個人都以這種標準要求自己時,“湘西世界”離我們還會遠嗎!

參考文獻:

[1]沈從文.沈從文全集[M].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09.

[2]李美榮.沈從文筆下的“湘西”:美照亮的一個“生活世界”[J].中國文學研究,2013(1).

[3]葉朗.美是什麼[J].社會科學戰線,2008(10)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biancheng/wx84v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