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邊城 >

《邊城》教學反思(精選5篇)

《邊城》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邊城》教學反思(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邊城》教學反思(精選5篇)

《邊城》教學反思1

教學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

有人説:教學是一門殘缺的藝術。是的,教學過程中只要你用心思考就會發現自己的缺失,源於知識積累、方法指導、思想的偏狹......而走出狹隘的自己只需一點:靜對自己。

導學《邊城》的日子,讓我的心靈直面了一次傷痛。

《邊城》是沈從文的一部長篇小説(也有人認為是中篇),課文節選了有關端午節翠翠巧遇儺送、大佬等人物的場景,語言平實,韻味無窮。但在學習過程中我的心頭卻縈繞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閲讀就沒有達到預定效果。自認為是小説所以在設置時給了簡介,給了背景介紹,給了作家作品相關知識,要求學生自讀。但課上發現閲讀效果不好。

其次,導學目標不夠具體。高一一年的鋪墊學習,自認為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給了綜合鑑賞題(品味語言)。結果在審題上又有學生吃虧。

最後,課上教師導學過程不夠靈敏。課上發現問題雖及時停止了繼續學習,但未能採取相應措施,以致此課師生收益都不大。

雖然在第三課時及時調整了>學習方法,但該導學課實施過程的缺失卻至今讓我耿耿於懷,我懷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懷疑自己的教學理念,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可是學生的讀書習慣卻讓我痛上加痛,他們告訴我:老師即使你説得再好,我們也不可能讀這樣的文字,它離我們太遠了。找到了根我才釋懷,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樣東西:平實地帶領他們穿行於語文學習中,而不是憑感性。

今天我們師生都有了新的認識和發展,都能心態平和的閲讀和學習了。我注重過程的每一步實施,學生注重學習的每一個細節,咬文嚼字已經成為目前我們學習語言的一個法寶。

痛定思痛,我依然執着。

《邊城》教學反思2

《邊城》是詮釋愛的,祖孫之愛、男女之愛、兄弟之愛、父子之愛、友朋之愛、鄉鄰之愛、鄉土之愛組合成的人倫社會之愛。《邊城》是要闡釋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還包括作品本身結構行文的詩性的美,無處不美。而這愛和美的背後無疑暗伏着一種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畫的人生、社會本身的缺憾,比如"美麗的都不容易長存"的淒涼的故事結局,"人類靈魂的相互孤立",小説流溢的神祕宿命氣息等。這愛和美在從很久以前開始的現實中的消失,這就是所謂"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

《邊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會理想的訴求。"我將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敍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於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裏很寂寞的從事於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説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小説踐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緻、結實、勻稱的供奉人性的中國的希臘小廟"的理想。

如此美麗,如此豐富,"邊城"讓人心馳神往,想來教和學都該是極其美麗的事情。但是我顯然被衝昏了頭腦,忽略了學生可能存在的閲讀障礙,也忽視了對最佳課堂結構的追求,於是我最初的嘗試是失敗的。

本課的教學關鍵就在於找到學生情感的共鳴點,並且營造讓學生迅速進入的"場"。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在哪兒,我們不能想當然地替學生做主,得讓他們自己説,於是就有了課堂開始階段"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表達你的閲讀感受"的環節設計,學生的表達指向是豐富的準確的,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意藴深刻的問題的提出就順理成章了——請問這究竟是一篇小説還是散文?學生肯定會説是小説,因為教材就是這樣介紹的。但是我將堅持説《邊城》更像散文,因為她具備散文情意真、內容美、形式自由的三個特質。然後讓學生去尋找文本中的美點,探討美在何處,怎麼美,為什麼美。於是引領學生或者説被學生引領共同走入《邊城》的角角落落,在沈從文如詩的文字美麗的肌理褶皺裏,領略茶峒的秀麗風光,體會邊地淳樸的民風,理解翠翠美麗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儺送等人間真摯、樸素的愛和閃耀在他們身上的美麗的人性光芒,為故事的憂傷而憂傷,為這一曲古樸的愛和美的頌歌而神往,悄悄逼近《邊城》這一次對人生、社會"觀""想""望"的全面描摹。

《邊城》教學反思3

《邊城》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了整個故事情節。總的來説,課堂內容偏少,將時間耗在讓學生看課文上,其實這個環節可以放到課前讓學生預習,把這個時間多出來可以讓學生多多體會課文的語言情感之類的內容,讓學生更深入理解沈從文的精神。第二課時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學生能迅速找到描寫人物的地方,並且都找得比較細,比較全,但是要進行概括就有點難度了。比如説學生找到"假如爺爺死了呢"這點,學生認為這體現了翠翠的不孝順。

這説明兩點:

第一對文本還不夠深入體會;

第二,缺少分析人物的相關技巧。其實,可以對學生指出作者在描寫主要人物,尤其是正面人物時,我們對這個正面人物的評價也應該是正面的,積極的,這就可以避免學生對人物評價的總體方向的錯誤把握。

《邊城》教學反思4

《邊城》一課教學結束後,我從如下幾個方面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

一. 預設與生成

這堂課我預設了三個板塊,第一板塊以時間、地點切入,把握小説節選部分的框架內容。第二板塊設置問題:《邊城》裏哪一點最吸引你,促動學生品讀思考,最後引導學生感知風物美、人性美、人情美。第三板塊以“在你眼中是什麼樣的翠翠”為問題啟迪學生找出描寫翠翠心理的的句子。

生成:我執教的'高二(1)屬文班,高二(9)屬理班。文班女生多,理班女生少,文班對翠翠情竇初開把握得較好,費時不多,而9班則拖沓了。

優點:緊扣目標,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習氣氛融洽,課堂充滿活力。不足這處,學生找心理描寫的句子時找得不準確,生成的枝蔓較多,不能正確地把握翠翠的形象,教師講得多了。看來在以後的教學中要研究學情,提高應變能力,把預設與生成的比例協調好。

二. 穿插與旁逸

在教學第二板塊時,引導學生了解邊城的人性美,穿插了當今的一些例子和文中進行對比以幫助學生對小説的理解。如前段時間網絡上“小悦悦”的事件來突出《邊城》里人們樂於助人品德的可貴;當今人們對金錢的追逐如商人弄虛作假、以次充好、唯利是圖來對比碼頭上賣黃紙的小夥子為要多給錢和老船伕推搡;當今人們的愛情觀,如電視上“非誠勿擾”愛情的淺俗直白來對比翠翠愛情的晶瑩剔透;我們學生從影視中瞭解的當時中國其他地方的勾結、魚肉百姓來對比《邊城》裏軍民同樂的魚水之情。

優點:課外大量材料的補充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了《邊城》裏的人性美,激發了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多關注社會熱點。不足:一時興起,尤其是談電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佔時多了,聯繫廣了。

三,品味與探究

沈從文的語言樸素純淨、含蓄雋永,這是引導學生品味探究的好材料。如:

1、“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的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在朗讀時故意丟此二句 “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學生品味其意味,更能顯示掌水碼頭的順順樂於助人的美德。

2、那個賣皮紙的小夥子,此人是小夥子,非老弱病殘;此人系商人不是一般的百姓,非貧困。老人拒收小夥子渡船的錢更能顯示此為一種風尚,顯其普遍性,邊城的人如此輕利重義。

3、使這人不得不把錢捏在手裏。學生對“捏”字品味非常到位。

類似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整節課堂學生學得輕鬆,且興趣盎然、意猶未盡。

這篇課文的教學雖結束一月有餘,但師生互動融洽的場面仍浮在眼前。我會認真總結這篇課文教學的得失,在以後的教學中,揚長避短,凸現自己的教學風格,使自己在專業成長的路上走得更快、更穩。

《邊城》教學反思5

《邊城》這是一片很美的文章,讀起來和學起來讓人心曠神怡,這樣的文章教着也讓人開心,不經意間就沉醉了進去。

《邊城》情節: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具有兩個最基本的特徵:淳樸的民風湘西是一片從未受到過儒家道德傳統污染的化外之地,這片土地也從未受到工業文明的污染。這裏沒有以強凌弱的現象,於是年邁的祖父與年幼的翠翠平靜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這裏沒有爾虞我詐的明爭暗鬥,由於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與弟弟“爭奪”翠翠的競爭。這裏充滿了浪漫的氣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拋開門當户對的世俗觀念,拋開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緊身束縛,大膽地追求自己的愛情。這樣淳樸的民風在大都市是無法找到的。完美的人性小説邊城中的人物,沒有魯迅筆下的中國人那些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處處表現出正直樸素、富於關懷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還在為過渡人擺渡。祖父對翠翠關懷入微,翠翠對祖父充滿依戀,祖孫二人的關係是那樣的和諧,二人的行為又是那樣的毫無矯飾。

對於《邊城》的教學反思,我們需要傳遞給學生的有愛:《邊城》是詮釋愛的,祖孫之愛、男女之愛、兄弟之愛、父子之愛、友朋之愛、鄉鄰之愛、鄉土之愛組合成的人倫社會之愛。《邊城》是要闡釋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還包括作品本身結構行文的詩性的美,無處不美。而這愛和美的背後無疑暗伏着一種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畫的人生、社會本身的缺憾,比如“美麗的都不容易長存”的淒涼的故事結局,“人類靈魂的相互孤立”,小説流溢的神祕宿命氣息等。這愛和美在從很久以前開始的現實中的消失,這就是所謂“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

對於《邊城》的教學反思,我們需要傳遞給學生的有理想:《邊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會理想的訴求。“我將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敍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於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裏很寂寞的從事於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説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小説踐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緻、結實、勻稱的供奉‘人性’的中國的希臘小廟”的理想。

課文展示給我們的是人的自然天性,這種人的自然天性正是作家心中完美的人性,也正是我們現在社會需要的最純真的東西,正是我們需要傳遞給學生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biancheng/7ggpx0z.html
專題